發脾氣對孩子有多大影響,其實也沒多大影響……

0-6歲的育兒百科全書

北美全職帶娃老司機教你輕鬆育兒套路

宅家這麼長時間,你家的親子關係崩潰了多少次啊?

其實可以理解,長期處於這種封閉無聊,無法外出轉移注意力的情況下,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心情肯定都不太美麗,而情緒會互相傳染疊加的,孩子無聊不爽就會找大人的麻煩,大人被煩到極限就容易失控爆發,再把積累的所有情緒都打包砸回到孩子身上……總而言之就是那句話:來吧,互相傷害吧!

有些讀者朋友跟橙子留言說,有的時候就是莫名暴躁,看著孩子有點不合作,火氣就特別的大,根本就控制不住,脾氣發完了又很後悔,孩子還小,不應該承擔自己這麼多負面情緒,開始愧疚,非常害怕給孩子留下什麼陰影。

那父母總是大發脾氣會給孩子帶來長期的精神傷害嗎?

從我自己的童年經歷來看,我認為不會

因為我媽就是一個脾氣挺大的人,而且她平時對我要求都特別嚴格,我如果犯了錯,肯定是要少不了一頓吼的,犯的錯太大還會捱揍,但是這並不耽誤我一直很愛她尊敬她。因為她發的大多數脾氣,確實是因為我做錯了事情,所以我並不記恨,她訓我的時候,我雖然當時會覺得很生氣,過後很快就忘記了,而和她在一起度過的那些溫馨歡樂的時光,倒是隨著年紀的增加而變得格外清晰。

但並不是她發的每一次脾氣我都會淡忘和原諒,有兩次我媽發的脾氣,我是一輩子都記得,因為那兩次我感到特別委屈,特別傷心:

一次是我媽冤枉了我,一口咬定我做了一件我實際上並沒有做的事情,具體是什麼事情忘記了,只記得自己氣的想離家出走,覺得媽媽居然不相信我說的話,心都涼了。

還有一次是我當時完全沒有做錯任何事,只因為我媽丟失了一件非常重要的東西很著急,於是一邊找東西一邊開始翻我的舊賬,莫名其妙的把我訓了一頓……我發現我完美的媽媽居然不講道理拿我撒氣,偶像倒塌,內心也是很崩潰的。

所以讓孩子感到受傷的,並不是發脾氣這件事本身,而是父母發脾氣的理由,孩子自己是否能夠認同,如果孩子真的認為自己有錯,他是不會因為你發脾氣而感到受傷的。尤其當孩子知道自己闖了個大禍的時候,甚至還特別希望被父母狠狠的罵一頓,反而會減輕心中愧疚的壓力。

之前,我也寫過這篇文章《帶孩子怎麼才能做到不生氣?怎麼都做不到!》,我認為父母在孩子面前一點負面情緒都沒有,是不現實的,當父母的也不可能完美,生活一地雞毛,大人有情緒會生氣發怒,很正常。孩子也沒有那麼易碎,他的心靈有自我修復的能力,完全能夠承受一些情緒壓力,讓孩子心靈受傷的,並不是父母發脾氣這件事本身,而是他感受到了那些隱藏在怒氣背後的傷人事實:

第一,孩子發現自己承擔了不合理的責怪

也就是說,你跟孩子發的脾氣,至少得有個正當理由。

之前我提到的自己的例子,一個是錯怪,一個是遷怒撒氣,就是“非正當理由”的脾氣,孩子發現過錯方是父母,就會非常受傷。

另外一種不合理的責怪就是“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譬如要求孩子每一頓都吃很多,要求孩子每一道題都做對,要求很小的孩子一點都不發出聲音不亂動,等等。孩子永遠做不到,父母永遠在發脾氣。

這種事就真的是童年陰影,可造成陰影的並不是“發脾氣”,而是孩子經常感受到的那種“自己很無能、很差勁、這麼簡單都做不到”的挫敗感,會對孩子有長期的影響。

如果你只是因為孩子行為真的差勁,忍無可忍了,和他發了一次脾氣,這都算是“合情合理的責怪”,雖然很難起到教育作用,但是孩子至少不會感到受傷,也不會記恨你是真的。

第二,暴力傷害行為

當你發脾氣的時候,是需要有底線的,至少不能跨越“暴力傷害”這一條線。

這裡的暴力不旦是行為上的暴力,還有語言上的暴力。

為了讓孩子長點教訓,嚇唬嚇唬孩子,象徵性的打幾下屁股,或者疾言厲色的數落一通孩子的錯誤,這種雖然不算是什麼值得鼓勵的教育方法,但是確實造成不了什麼實際傷害。

吼和打未必都會有嚴重後果,但是要看你本著一種什麼目的

,如果你心存傷害:怎麼讓孩子痛苦就怎麼打,怎麼讓孩子羞恥傷心就怎麼罵……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屬於虐待兒童。

怎麼判斷算不算暴力呢?有一個標準可以借鑑:其實美國很多州也是允許打孩子的,但是如果你打出“印子”,有紅腫或者淤青,那就說明太狠了,算虐待。

至於語言暴力,也有一個判斷標準,就是你是“對人”還是“對事”,你如果是針對孩子做錯的事做批評,嚴厲點也沒問題,但是如果你針對“人”,極力攻擊和貶低孩子的人格和自尊,那就算語言暴力了。

跟孩子發脾氣有的時候難以避免,但只要沒有出現上述暴力行為,你就不算是個壞父母。

第三,感受不到被愛

有一種父母是沒有資格和孩子發脾氣的,就是和孩子沒有感情基礎的父母。

親子感情是一個銀行,你平時對孩子的的陪伴,溫暖,遊戲,歡笑,都是在往銀行裡存錢,而發脾氣就是取錢,當你每天都能存很多,時不時取一點也沒關係。但是如果你本來就存得很少,還沒完沒了的取,那就會讓情感賬戶透支,讓親子關係變得惡劣,讓孩子感受不到被愛,造成心靈創傷。

和你本來就很親密的孩子,就算你發脾氣,他也很快會原諒你並且淡忘掉;和你關係本來就很疏離的孩子,你就算沒發脾氣,平靜的和他講道理,他也會不服氣不聽話。

所以,有時候這並不是發不發脾氣的問題,是你平時有沒有把親子關係搞好的問題。平時能做到對孩子很多陪伴的父母,有些脾氣也不太要緊,我和我媽的關係就是很好的證明。

綜上三點,如果你可以控制自己沒有暴力行為,平時和孩子關係也很不錯,並且對孩子發的脾氣有理有據,那……時不常的和孩子發點脾氣是不要緊的。

但是有一個問題你要明白:不要指望發了脾氣孩子就會變好,因為發脾氣無法代替教育。

因為很多人說:“這孩子該好好教育一下了”,一般的意思就是指,這孩子應該好好訓一頓或者揍一頓,懲罰修理一下的意思。感覺好像是“家長髮脾氣”=教育。發完脾氣,教育就完成了。

這真是對教育最大的誤解了。事實上,所有父母在“情緒中”對孩子的訓斥或懲罰,大都是無法真正起到教育作用的。

因為當父母在憤怒當中,孩子也會受到大人情緒的影響,會處於“戰鬥或者逃跑”的應激狀態,心理不是正在“叛逆對抗”就是在“恐懼迴避”,孩子在這種應激狀態下,理智是不運轉的,所以他是沒辦法去認識自己錯誤的。他頂多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件事媽媽生氣了就不能做了,而不會意識到,自己做的這件事到底有什麼不對,一旦看你臉色很好,他就依然會做錯事。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犯熊,導致自己發怒,最好的辦法是迴避一下,讓自己的情緒過去再來和孩子說話

,如果沒忍住,還是把孩子狠狠的修理了一頓,那也要意識到,這事兒沒完呢,等你氣消了,孩子也平靜了,你就要和孩子好好談一談,回顧和處理一下剛才的事情,溫柔而堅定的按規矩管教,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承擔一些自己胡鬧的後果,等等。

想讓孩子得到有效的管教,變成一個更好的孩子,依靠發脾氣是做不到的,還是要看平時你夠不夠堅持,夠不夠有原則,有沒有足夠的耐心和方法,這是另外一個更大的話題了。

既然不必擔心發脾氣對孩子造成什麼了不得的心靈傷害,那為什麼依然要儘量控制自己少對孩子發脾氣呢?

因為孩子會有樣學樣,他一旦生氣憤怒的時候,行為會和你如出一轍,壞脾氣就這樣成為傳家寶流傳下去,不光會持續影響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也會影響孩子今後的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相信很多父母會發現,自己平時脾氣也挺好,一旦面對孩子憤怒失去理智的時候,說的話做的事會特別像自己的媽媽吧。

所以,我們避免自己情緒失控,不是為了某些無謂的焦慮和愧疚,而是為了自省和成長,不讓這種無用又傷人的行為模式繼續傳遞給下一代,成為更好的父母,這可能需要好幾代人才能做到,但是在你自己這一代至少要努力一下是不是?

當然,在新冠肆虐的情況下,屬於非常態,每個人都在遭遇一些內心的災難,孩子其實也要和大人一樣,共同承擔這場災難帶來的一部分心理壓力,如果你這個時候比平時更加沒耐心一些,暴躁一些,脾氣大一些,也不要過於自責,孩子也沒有那麼脆弱,相信等到生活回到正軌,神獸能夠回籠,一切都會變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