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仁義之君,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為何葬於睢縣?


長眠在睢縣地下的宋襄公 鄭念初


也許有人會問,宋國國君宋襄公怎麼會埋葬在睢縣呢?宋襄公的陵墓在何處?說起來話長,請聽我慢慢敘說。


宋襄公陵墓所在地


睢縣城北面臨著一碧萬頃的大湖,叫做北湖,也稱為鳳湖。湖中央有一條南北大路把湖分成兩半,形成了東湖和西湖兩個湖。東湖的北端有一北一南兩個島嶼,遙遙相望。北面的島面積較小,被茂密的樹林覆蓋。南面的那個島,佔地面積有二十多畝,南北長,東西窄,中間高,四面低,遠遠望去,像一座土山,又像一口大棺材。據《睢縣縣誌》上記載,這裡是春秋時宋國國君宋襄公安葬的地方,叫做宋襄公陵島,簡稱宋襄公陵。這裡就是宋襄公陵墓所在地。具體來說,這個島東北角那座高大的墳墓,就是宋襄公的陵墓。宋襄公陵島西面,有一座長橋把島與湖中央南北大路連通,人們可以通過這座橋,登上小島拜謁宋襄公陵。


宋襄公在這個島的地下長眠了兩千多年。


有多少人能夠知道,一代國君竟在這裡默默一躺就是兩千多年呢。


由於宋襄公安葬在睢縣地下,所以睢縣古稱“襄邑”。《辭源》上解釋說:“襄邑,縣名。春秋時宋襄牛地,宋襄公葬此,故曰襄陵。宋為拱州治,金為睢州治。故城在今河南睢縣西。”睢縣古稱因宋襄公陵而得名,宋襄公因依睢縣大地而得以長眠,宋襄公和睢縣緊緊聯在了一起。睢縣人世世代代都在保護著宋襄公陵墓,讓宋襄公在天之靈永安。


如今,宋襄公陵島佳木蔥蔥,芳草萋萋。人們常常看到,宋襄公陵島和島上的陵墓、房屋、草木倒映在湖水中的輪廓,搖搖曳曳,明明暗暗,驚得碧波盪漾,魚兒遠遊,水鳥飛走,風兒輕輕,湖水悠悠,萬籟俱寂,似乎在為宋襄公陵創造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湖水中的藍天上,朵朵白雲飄,對對水鳥飛,只只漁船行,日月燦爛,光點閃閃,又似乎在悄聲細說著宋襄公遙遠的歷史。


宋襄公其人


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商朝最末一個國王名叫紂,他暴虐無道,是個有名的暴君。他草菅人命,橫徵暴劍,大興土木,建造豪華的宮殿,無休止地徵調平民和奴隸服勞役,如果稍有不滿或反抗,就慘遭殺害。他醉生夢死,荒淫無度。相傳,他像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一樣,徵調並強迫許多平民和奴隸挖了一個很大很深的池塘,裡面灌滿酒,並在池塘周圍栽上木樁,木樁上掛滿熟肉塊,叫做“酒池肉林”。他和大臣宮女們在這“酒池肉林”中日夜飲酒作樂,不理朝政。有時喝醉倒在酒池中淹死,他和宮女們歡呼大笑。人民對此極為不滿,紂王就用各種酷刑進行鎮壓。據史書記載,紂王發明一種酷刑叫做炮烙。這種酷刑,就是把銅柱子放在熊熊燃燒的炭火上,強迫受刑者在上面行走,受刑的人站立不住,就掉在炭火中活活燒死,紂王和一些大臣及宮女指笑作樂。凡是紂王看不慣的官員百姓,都要抓來受酷刑致死。就連他的叔父比干,因規勸他,也被挖心致死。《辭源》上說:“比干,紂王叔伯父。傳說紂王淫亂,比干犯顏強諫,紂怒,剖其心而死。”紂王的殘暴腐敗,引起百姓不滿,以致眾叛親離,天理不容。


公元前進1046年,周武王順從民心,聯合一些國家,領兵五萬伐紂滅商,紂王湊集七十萬人馬迎戰,雙方在距離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35公里的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開戰。戰鬥中,商朝的官兵紛紛倒戈,反擊商軍,商軍潰敗。周武王率領的部隊和商朝投降的官兵聯合起來,很快攻佔了商都朝歌,商紂倉惶逃到鹿臺,他看到四面都是仇敵,再無生路,就自焚而死。


商紂死後,為了安定社會,穩定人心,周武王封紂的兒子武庚於舊都雍丘(今河南商丘縣)。但是,武庚對殺父之仇耿耿於懷,恩將仇報,在周成王時,他率領一些人發生叛亂。周成王一舉平定叛亂,殺死武庚。周成王又把武庚的封地雍丘封給了紂的異母兄微子。微子名啟,為人正直,看不慣紂的所作所為,曾多次規勸紂王,但是紂王不聽,微子一氣之下,就離開了都城,遠走他鄉。周滅商之後,微子向周稱臣。因此,周成王殺死武庚後,就讓微子統率殷族,封於宋地。微子號宋公,建立宋國,為宋國的始祖,都城設在雍丘。從中可以看出,宋國王室實際上是商的後代。宋國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及山東、江蘇、安徽三省之間。這一帶,北靠黃河,南臨淮水,東接齊魯,西連鄭魏,山少平地多,土地貧瘠,庶民貧困。


宋國建立後,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春夏秋冬,風霜雨露,一轉眼,就經歷了四百多年。國君傳到了宋恆公,疆域有所擴展,國勢有所增強。宋桓公死後,繼位的是他的兒子茲父(也作茲莆),稱為宋襄公。他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人物,也是一個不一般的國君。


宋襄公自幼酷愛讀書,並且篤信書上的話尤其信奉書上寫的關於“仁義”的信條,把它作為座右銘。因此,平時,無論對什麼樣的人,他都仿效古人的做法,去講仁義,對老年人更是畢恭畢敬。有時候做得非常過分,因此,有人覺得他一身書生氣,是一個十足的書呆子。


宋襄公做國君時,天下早有著大大小小的眾多國家。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借用《紅樓夢》裡探春形容賈府中人與人之間明爭暗鬥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個就像燻眼雞似的,恨不得你一口吃掉我,我一口吃掉你。用俗話來形容,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淤泥。


宋襄公做國君,志大氣盛,雄心勃勃,一心想繼承齊國國君齊桓公的霸主地位,稱霸天下,並以“仁義”治理天下。為此,宋襄公任命賢能的異母兄目夷為統率左路軍的長官左司馬,任命賢能的公孫固為統率軍隊的高級長官大司馬,並把宋國軍隊稱為“仁義之師”,號令舉國上下都要講仁義,構建仁義之邦。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死後,他的五個兒子爭奪國君地位,其中齊公子昭逃到宋國,請求宋襄公幫他回到齊國做國君。齊國霸主的地位也就此結束了。


宋襄公一見齊公子昭請求幫他回國做國君,覺得自己當霸主的機會到了,滿心歡喜,一口答應。


公元前642年,宋襄公聯合一些國家,組成聯軍,一直打到齊國國都監淄(今山東淄博),幫助齊公子昭做了國君,他就是齊孝公。宋襄公自認為功大名遂,做霸主是當之無愧的。


為了確立霸主地位,眾多國家在宋國的盂地舉行會議。《辭源》上對“盂”的解釋說:“地名。春秋時宋地。春秋僖二一年:‘宋公、楚子、蔡侯、鄭伯、許男、曹伯會於盂。’故地在今河南睢縣。”會上,楚國國君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當霸主,鬧翻了臉,爭執不下。事先,左司馬目夷請求宋襄公在盂地周圍佈下武力。以防不測,但是,宋襄公很講仁義,沒有同意,沒有那樣做。而楚成王非常狡猾,在眾多諸侯面前,他表示同意宋襄公當霸主。但是,他依仗著楚國勢力強大,暗地裡又指使身帶匕首的隨從人員捆綁住宋襄公,扣押起來,後經幾個人從中斡旋,才把宋襄公給放了,結果楚成王做了霸主。


宋襄公帶著恥辱回到了都城,恨死了楚成王,罵他不講仁義,準備給以報復。


此後,宋襄公對當時天下形勢進行了仔細分析。他認為,宋國東面的齊國是個大國,國強民富,不易攻取,也不必攻取,因為齊孝公是靠著宋國的幫忙當上國君的,他只有報恩,決不會反目成仇。齊國南面的魯國是齊國的鄰國,也不能先討伐它。宋國北面的趙國,國勢也很強大,且隔著黃河,攻取不易,也不方便。趙國北面的燕國,國力也比宋國強大,再者路途遙遠,若要攻打,戰線顯然太長,宋國的兵力也顯然不足,很難取勝。宋國西面的晉國和韓國,還有秦國,更是山高路遠,溝河阻隔,更不能圖謀攻佔。唯有宋國西南面臨近楚國的鄭國可恨,一個小小的鄭國的國君鄭文公,竟敢違背宋國的意願,投靠楚成王,讓鄭國歸屬於楚國,真是豈有此理!不攻佔鄭國,決不罷休。攻佔了鄭國之後,再討伐楚國,找楚成王算帳,以解心頭之恨。然後,再圖謀霸主地位,成就霸業。


泓水決戰


公元前638年深秋,宋襄公親率宋國、許國、衛國等國的聯合軍隊,大舉進攻佔了鄭國不少地方。鄭國告急,鄭國國都危在旦夕。鄭國國君鄭文公眼睜睜看著大片國土被佔,國都難保,心急如火,只得向楚國告急,求救。


楚成王聽到消息後,勃然大怒,心想你宋襄公真是膽大包天,敢碰楚國的歸屬國,我要讓你知道楚國的厲害,知道我楚成王的厲害。


楚成王的厲害之處,也是他的聰明之處,在於他不出兵直接到鄭國阻擊宋國聯軍,在鄭國國土上打仗,而是採取了攻宋以救鄭的辦法,親率大隊人馬去攻打宋國。


宋國得知消息後,內部有著兩種不同的態度和意見。宋襄公準備應戰,大司馬等人想以講和的辦法平息,這場戰爭,不同意應戰。大司馬勸阻宋襄公說:“商朝不得人心,宋是商的後代,你要想復興它,很難。再說,楚強宋弱,敵眾我寡,力量懸殊很大,我方很難取勝,以講和從鄭國撤兵為上策”。但是,宋襄公不聽勸阻。因為,一是宋襄公要報捆縛之仇,以雪恥解恨;二是宋襄公認為,楚國距離宋國一千多里,楚軍長途跋涉,來進攻宋國,一定會疲憊不堪,正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透薄絹一樣,打起他們來,不堪一擊。


於是,宋襄公讓一部分聯軍駐紮在鄭國,自己革領宋國軍隊回到宋國,駐紮在泓水北岸。


大司馬見宋襄公執意要戰,只得順從。他以國家利益為重,以大局為重,積極配合宋襄公,謀劃策略,制定應戰措施,又在宋國各地招兵買馬,集結兵力,在漲水擺下陣勢。

漲水,是春秋時的一條大河,西北東南走向,在今柘城縣城西北、睢縣城東南。這條河,雖然比不上黃河、長江那麼大,但也不小。民謠說:“泓水寬,燕子也要飛三天。漲水無風三尺浪,有風要翻船。”這未免有些誇大其詞,但從中也說明漲水是一條大河。


楚國在宋國的西南面,在泓水以南,宋國在泓水以北。楚軍進攻宋國,必定先到泓水南岸,然後渡水到達北岸。如果宋軍在北岸嚴密把守,並採取恰當的戰術,很有可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大司馬非常明白這一點,他想憑藉漲水這一天險阻擊楚軍,打敗楚人。


楚成王也非常瞭解漲水地勢險要,因為三年前他曾圖謀伐宋,但到泓水考察後,他打消了這一念頭。這次攻宋,他十分小心謹慎,做了周密的部署。


決戰未開始前五天的下午,在漲水北岸等待楚軍的宋襄公,大司馬和目夷,站在兵車上,透過樹林,向河南岸眺望,看見有十二個人各騎一匹馬飛奔而來,停在南岸。他們從馬身上跳下來,又從馬身上卸下竹竿和繩子,扛在肩上,有四人向上遊跑去,四人向下遊跑去,四人留在中間向水邊跑去,然後分別試著,探著,或蹚水,或洑水,到達北岸,各自在岸邊,在水中,插上竹竿,扯上繩子。做完之後,又都騎上馬飛奔而去了。

大司馬轉過頭來,對宋襄公說:“他們作的是渡水標記。他們要按照作好的標記,兵分三路渡水。”


宋襄公問:“他們是不是有詐,在迷惑我們呢”?


大司馬說:“楚國曾幾次跟別國打仗,都是事先在河中作渡水標記。”


宋襄公點點頭,然後說;“咱們把標記給拆掉吧”?


大司馬說:“不必。咱們在作標記的地方加重兵力,攔截他們”。


宋襄公又點了點頭。


楚人在泓水中作過標記之後,一連幾天不見動靜。這可能是在麻痺宋軍,鬆懈宋軍的鬥志。


宋襄公和大司馬也確實等得不耐煩了,但他們卻顯得很平靜,一點也沒有流露出急躁的情緒,他們怕影響士兵。他們要求將士們好好休息,準備好迎擊來犯之敵。


平時,宋襄公在士兵面前總是表現出一副長者仁慈的面孔,關心士兵的生活。士兵們對宋襄公也很有好感。士兵們按照宋襄公的要求,耐心等待楚軍的到來,決以死戰。


春秋時,泓水一帶的氣候,跟今天的氣候顯然不同。那時,這裡一進入深秋,天上就飄起大雪來。


宋襄公和將士們一直等到決戰前一天的下午,仍不見楚軍的蹤影。至黃昏時分,天上飄起雪花來。風雪中,泓水南岸突然出現了一隊騎兵,停下來,向北望了望,然後從馬身上跳下來。這是楚軍的先頭部隊到了。


大司馬看到楚軍來的人少,又沒有站穩腳跟,請求宋襄公下令發起進攻。


宋襄公搖搖頭說:“不行。進攻先來的少數人,人家還沒有站穩腳跟,那是不仁義的。會讓天下人譏笑”。這樣,錯過了一次有利的戰機。


天漸漸黑了下來。只見河南岸點起萬盞燈火,燈火遠處立著許多草人。這是在引誘宋軍放箭,以試探宋軍擺的陣勢。但是,宋人沒有上當。


如果不是在殘酷的戰場,不是在緊張的前沿陣地,那麼,紅燈映著白雪,倒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可惜的是,當時是兩軍對峙,寒雪飛舞,冷燈放光, 人們心裡卻更加悲涼。


第二天黎明時分,楚國的大隊人馬冒著風雪浩浩蕩蕩地來到了。楚成王也乘坐兵車來了。


楚國的大隊人馬來到泓水南岸以後,沒來得及休整,就急忙組織士兵強渡泓水。


楚國在今湖南省湖北省一帶,有很多江河湖澤,這是訓練將士水上行軍和水上作戰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楚軍無論是水兵,還是騎兵、陸軍,人人識水性,個個會洑水。這次,他們北渡泓水,根本不用船隻。他們按照預先作的標記,兵分三路渡水:一路在上游水流急的地方,是水兵,各自洑水;一路在下游水流比較平緩之處,是騎兵,士兵拽著會洑水的馬的韁繩,藉著馬力洑水;一路在中間,是陸軍,除楚成王和侍衛坐在會洑水的馬拉的兵車上以處,其餘的人都用手攀在兵車上,借用車力洑水。


根據楚軍安排渡水的情況,宋軍對兵力部署又作了調整。


當楚軍有一部分士兵還沒有下水,有一部分士兵已泅渡到河中央時,突然,狂風大作,波濤洶湧,雪也下得更緊,天氣寒冷。


生活在江南的楚兵,本來就不怕熱而怕冷。此時,天氣驟變,很多士兵不適應這裡的氣候,耐不住嚴寒,渾身顫抖起來,渡水亂了陣腳。


這似乎是天助宋軍。


此時,宋軍佔有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如果宋軍發起進攻,就很有可能把楚軍殲滅在河裡,奪取勝利。


大司馬覺得這時正是進攻取勝的良機,請宋襄公下令攻打。

宋襄公偉岸的身軀,佇立在兵車上,舉目南望,看到渡河的楚兵狼狽不堪,像有所思,搖搖頭,又嘆口氣,說:“還不行。攻打遇到險阻的敵人,很不仁義”。再次錯過了進攻可能取勝的好時機。


次日清晨,楚軍全部人馬渡過了泓水,黑壓、亂紛紛,還沒有擺好陣勢。大司馬覺得又是進攻取勝的良機,請宋襄公下令發起進攻。


面對強大的楚軍,面對緊急情況,宋襄公神色鎮定,搖搖頭說:“也不行。攻打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太不仁義了”。又一次錯過了進攻可能取勝的有利時機。


待到楚軍擺好陣勢,宋襄公才傳下命令向楚軍發起進攻,命令中還強調說:“宋軍是仁義之師,要講仁義,不要再傷害受過傷的敵人,不要俘虜年紀大的楚兵”。


宋襄公命令一下,宋軍按照擺好的陣勢,立即搖旗擂鼓,進攻楚軍。宋襄公乘坐的兵車也隨著向前馳去。


楚軍也按照擺下的陣勢,搖旗吶喊,擊鼓吹角,衝殺過來。兩軍騎兵對騎兵,陸軍對陸軍,水兵對水兵,廝殺在一起。雙方刀槍劍戰相碰擊,火光耀眼,聲響震天;弓弩鏑箭齊發射,過肚穿腸,馬死人亡。陣前士兵,死的死,傷的傷,有砍掉耳朵的,有砍掉頭顱的,有砍掉胳膊的,有砍掉腿的,有刺破肚皮腸子流出來的,真是慘忍睹。


兩軍從早晨一直殺到上午,又從上午一直殺到下午,殺到黃昏,只殺得天昏地暗,雪色無光,屍橫遍野,血流成渠,匯入泓水,泓水變成了“紅水”。北風悲號,雪花在半空中流淚。


戰鬥開始時,宋軍憑著一鼓作氣,奮力拼殺,連連擊退了楚軍的進攻,殺死殺傷了許多敵人。但終因寡不抵眾,弱不勝強,招架不住,節節敗退。


起初,宋襄公乘坐的兵車隨著宋軍進攻而向前奔馳,指揮戰鬥,連連取勝,宋襄公心中非常高興。當宋軍節節敗退時,宋襄公心中發慌,指揮撤退亂了秩序。宋襄公的兵車正往北奔跑,突然,從西邊躥出楚國的一隊騎兵,又從東邊樹林裡躥出十多名持箭操刀的楚兵,南邊還有楚兵追趕,對宋襄公形成包圍之勢。正在萬分危急時,只見公子目夷和大司馬領兵從北邊衝殺過來。這時,有一個年紀大的楚兵,張弓搭箭,急急向宋襄公射去。這一箭正中宋襄公的一條大腿,宋襄公隨即昏倒在兵車上。三個楚兵又急忙過來要殺死宋襄公,宋襄公的侍衛官奮力阻擋、英勇搏鬥。當三個楚兵舉起刀來正要向宋襄公頭上砍去時,只聽見從宋軍中“嗖!嗖!嗖!”放出三支飛箭,三個楚兵隨即應聲倒下,成了箭下鬼。公子目夷和大司馬率眾趕到,救下了宋襄公。大司馬讓公子目夷率領眾人護送宋襄公撤出戰場。


大司馬指揮宋軍一邊阻擊南面追趕的敵人,阻擊東西兩邊圍來的敵人,一邊指揮宋軍撤退。這樣,邊戰邊退,走過二三十里方才逃脫。


楚軍追趕了一陣子,又怕宋軍有伏兵,不敢深入,只追趕一二十里,又回師向南,撤回到泓水南岸.等到侵犯鄭國的宋國聯軍全部撤出鄭國,楚軍才從泓水南岸撤回楚國,攻宋救鄭取得勝利,宋楚泓水決戰,以楚勝,宋敗而結束.


宋襄公之死


目夷等人護送宋襄公向西北退去,看看離戰場遠了,就讓隨軍太醫給宋襄公拔出箭來,把箭傷藥敷上。


原來宋襄公是中了毒箭。


宋襄公的傷勢很重,來不及送往距離泓水一百多里的國都雍丘治療,被送到了距離泓水約三十公里的宋國的一座古城。這座城因南臨睢水,當時人稱作“睢城”。舊址在今睢縣北湖西邊。


宋襄公被安置在睢縣城官府內療傷後,他的宮女和子女也都來到了這裡。同時來了十多位太醫,給宋襄公診斷下藥,敷貼藥鉺,灌喂湯散。兩個月後,傷口雖然沒有癒合,但是病情有所好轉。


誰知,次年(前進637年)春天,宋襄公的傷口竟感染了,膿血流不止,劇痛止不住,漸漸渾身浮腫,氣息微弱。後來,竟然百醫不治,百藥無效,胸口結悶,又添腹瀉。

一天,夜至三更,宋襄公自覺著心中發慌,頭暈止眩,身體沉重,一忽兒昏迷糊塗,忽兒清醒明白,心想,自己在陽世不會久長了。在燈光下,宋襄公瞧了瞧滿屋子的人,嘆了口氣,最後看著大司馬和目夷說:“我把楚軍中年紀大的人視為兄長,心目中沒把他們當成仇敵,對他們講仁義,不肯傷害他們,沒有想到,他們竟對我下毒手!”說罷,微微閉了一下眼。


眾人聽了,流下了眼淚。


有的說:“君王心底太善良了。”


有的說:“君王太仁慈、太講仁義了。”


這時,屋外起了風,屋內一片寂靜。


宋襄公睜開眼,又滿屋子瞧了瞧,說:“我以先王紂王為戒,對人講仁義,想做出一番事業,可我沒能做到。”說罷,嘆了口氣,眼角滾出淚出淚珠來。接著,又說:“我看這裡是塊風水寶地,我愛上了這個地方。我死後,屍首不要運回雍丘,就埋葬在城東南那座土丘上吧!”說罷,喘作一團。


過了一會兒,宋襄公臉放紅光。目夷知道這是迴光返照,趕忙讓人給宋襄公穿壽衣,可是衣服還沒有穿好,只聽見宋襄公喉間痰一響動,氣不再出,竟是走了。


屋裡一片哭聲。


北風悲號,泓水哭泣,宋國人哀悼。

遵照宋襄公的遺囑,目夷命人一面造棺入殮,一面在那座土丘上挖掘墓穴,選擇吉日良辰,入穴安了葬。之後,在宋襄公陵墓前建築了廟宇。其中三間大殿坐北朝南,是藍磚黃琉璃瓦構建。大殿裡面,靠北牆放一張長案子,案子中間設個神位,上寫“宋國君宋襄公神位”。廟裡,有專人看守,進香,祭祀。


因此,睢城被稱為“襄邑”,後來,又稱為“拱州”、“睢州”、“睢縣”。


宋國國君宋襄公為什麼會殯葬在睢縣,有著許多傳說。有的說,宋襄公祖籍睢縣,他殯葬在睢縣,是葉落歸根;也有的說,宋襄公生前曾多次來睢縣,他感到睢縣風景優美,氣候宜人,百姓好客,人傑地靈,因而愛上了睢縣;還有的說,宋襄公受傷後用兵車送往睢縣城時,一路上昏迷不醒,當路過後來埋葬他的那個土丘時,他突然清醒,只見眼前出現一片金碧輝煌的宮殿,一個白鬍子老頭走到他的面前,用手捐著宮殿,對宋襄公說:“君王,那裡就是你的歸宿!”單單這些傳說,就讓人感到這個地方是多麼美妙,多麼神奇,多麼迷人啊!


滄桑鉅變,古城毀壞。倖存的人們都遷移到埋葬宋襄公的土丘的周圍,重建家園,重築城池,依舊男耕女織,經商做工,延續後代。


誰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天,黃河決口,黃水滾滾南下,吞沒了距離黃河古道約六十華里的新築的襄邑城。頃刻,城邑陷入地下兩丈深,成了湖泊。奇怪的是,宋襄公陵墓及其所在地土丘卻沒有下陷,竟成了湖中島嶼。但是,宋襄公陵墓前的廟宇卻幹牆倒屋塌,成了一片廢墟,看廟人也不知去向。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宋襄公陵島”,簡稱為“宋襄公陵”。


關於宋襄公陵沒有陷入地下,也有著許多傳說。有的說,宋襄公是真龍天子,上天不肯讓宋襄公陵下陷;有的說,宋襄公死後成了神,土地神不敢讓宋襄公陵下陷,有的說,宋襄公陵下面有一隻萬年神龜馱著。至於宋襄公陵周圍整座城邑都陷入了地下,為什麼唯獨宋襄公陵不下陷,至今仍是個沒有解開的謎。


蓋棺論定。宋襄公的功過是非,歷史自有公斷,人民自有評說。


宋襄公有能力,也有功勞。試想,齊桓公死後,齊國內部矛盾錯綜複雜,鬥爭尖銳激烈,如果說宋襄公沒有能力,那麼,他能幫助當時勢孤力單的齊公子昭登上齊國國君的寶座嗎?平定齊國內亂,幫助齊公子昭繼承君位,不能不說有宋襄公的一份功勞。再者,宋國原是個弱小的國家,可宋襄公做國君後,使國力逐漸強大起來,疆域也有所擴展。試想,如果說宋國仍然是既小且弱,那麼,恐怕宋襄公連想也不敢想去當什麼霸主,更不敢跟強大的楚國抗衡,跟楚成王爭霸主之位。如果宋國不強大,宋襄公就沒有資格去聯合一些國家,攻伐他國。這充分說明,宋襄公對宋國治理得也不錯。


宋襄公有是,也有非。宋襄公具有“仁義”思想。這大概是因為,一方面是他受古書上講仁義的影響;另一方面是他看到或聽到暴君的殘忍,當時頻仍的戰爭的殘酷,形形色色的惡人的兇殘,平民奴隸災難的深重,因而產生了憐憫之心,愛人之心。他的這種思想,很有可能反映著當時的一種社會思潮。宋襄公死後不久,聖人孔子就提出了“仁”、“仁政”的學說,孟子提出了“仁義”的主張,就是明證。


講仁義,在當時也不是啥壞事。國君對平民和奴隸講仁義,總比對平民奴隸殘忍好,一個國家對別國講仁義,總比互相當做仇敵好;人與人之間講仁義,總比互相攻擊殘殺好。但是宋襄公在你死我活的戰爭中,還要對敵人講仁義,這是不分青紅皂白,不管場合,不看對象,一味地講仁義,做得過頭了,過分了,結果使自己因受傷而致死,使宋軍慘敗,損失慘重。這不能不說是宋襄公的過錯。


但是,從宋襄公的全面來看,從總的來說,還是功大於過,是多於非。


對睢縣感情深厚,在睢縣療過傷,要求死後埋葬在睢縣,又真的長眠在睢縣地下的宋襄公,安息吧!睢縣人世世代代懷念您!


沙麓書院


宋襄公是在泓水之戰被打敗的,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約在今河南省柘城縣西北)被打敗之後撤退到襄邑(今河南省睢縣)養傷,半年到一年左右傷重病逝,就葬在襄邑的行宮中。




魔童丶哪吒煮歷史


宋襄公,名茲甫,公元前650年~公元前637年在位。春秋早期期宋國國君。宋襄公的母親,也就是宋桓公的夫人,衛文公的妹妹,在誕生襄公(茲甫)之後,便遭桓公離棄,遣送歸衛。她思念兒子,於是吟詩以表怨情,也就是今天所見《詩經·衛風·河廣》: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就是:

誰說黃河廣又寬?一片葦葉渡對岸。

誰說宋國路遙遠?踮起腳跟在眼前。

誰說黃河廣又寬?河寬難容窄木船。

誰說宋國路遙遠?晨早之間去復還。

這首詩以賦、興以及反問的手法,吐露了宋襄公母親思念母國、盼望歸國的拳拳之心。宋襄公講究仁義,當然也是個孝子,而他對母親也同樣有這深切的的孺慕之思。但是,身為一國之君,倘若貿然接母親回宋國,宋國人很可能指責他違逆君父生前的作法,是為不忠;若不接母回宋,身為人子者,又將辜負母親生養之恩,是為不孝。但是,襄公還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使得忠孝得以兩全。 宋襄公決定,修築一個高臺,從而可以登上高臺,遠眺母親的身影,從而詔告國人及天下人:

寡人提倡孝道,以孝治國。

這倒也很好理解。但是,宋國國都遠在商丘,宋襄公為什麼要將望母臺建在睢縣(今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城北湖風景區內)?這主要是出於以下三條原因:

1、 睢縣位於宋國西部邊鄙,和衛國距離最近。當時的衛都,位於朝歌(今河南淇縣)黃河之北。雎縣則在黃河之南與其隔河相望,渡河,西北行即抵衛境;

2、 春秋時期,睢縣,名烏巢鄉,在此地修建望母臺,取烏鴉反哺之美意,非常應景,合乎襄公的心意;

3、 現今雎縣北湖畔的北城,原為雎縣舊城,本是一座高地。《睢州志》:

城西北十二里曰恆山,崒嵂南向,為州主山。恆山演迤,窿然而高者為金鎖嶺。北城枕其巔,衙署據其前。南城(即新城)橫亙者曰鳳凰嶺、曰鞍子嶺,居人所以避水患也。

望母臺,正位於這片岡巒起伏的丘陵之中。後城外患於黃河年年氾濫,泥沙不停淤積,地勢不斷升高。而城內便相對成了窪坑,後大水灌城,遂形成今所見的北湖。而望母臺與駱駝嶺因為本身的高度超過其它建築物,成為湖中島洲。

宋襄公繼位之後,一度躊躇滿志,曾經會同齊桓公,參與葵丘(即今河南省蘭考縣東)之盟。後來,齊桓公薨,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出兵干涉,平定了齊國內亂。於是宋襄公便自覺志得意滿,心態膨脹起來,一心想接替齊桓公,稱霸諸侯之間。《左傳》魯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1年),

宋襄公使邾文公殺鄫子而祭次睢之社,欲以屬東夷。

此舉意在使得東夷歸附宋國。杜預注:

睢水受汴,東經陳留、梁、譙、沛、彭城縣人灑。此水次有妖神,東夷皆社祠之,蓋殺人而用祭。

可見,睢地建有宗社,是宋國重要的宗教祭祀地。

進而,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魯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宋襄公不聽公子目夷勸諫,執意要在盂地(今山西省陽曲縣東北)召開諸侯大會,期間為楚成王所擄走,不過很快又被獲釋返宋。次年,即魯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興兵伐鄭,鄭遂求救於楚,楚軍則伐宋救鄭。

終於,宋襄公與楚成王在泓水(今惠濟河,具體位於今河南省柘城縣東北)會戰。宋軍已經列好了陣式,楚軍還沒有渡河。公子目夷在楚軍尚未完全渡河及尚未列好陣形之前兩次勸宋襄公發兵突襲,宋襄公都不同意。襄公講求仁義,拘守周禮。抱著“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陳舊觀念,兩次貽誤戰機。而楚軍一旦渡河,則不給宋軍準備的機會,迅速發動進攻。宋軍大敗,宋襄公右股中箭。公子目夷拼死保襄公突圍。但宋襄公自己也已經是身負重傷,第二年便去世了。宋襄公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思想保守、因循守舊而幾乎全軍覆沒的典型。1938年5-6月份,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曾針對此典故評論說:

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泓水之戰後,敗回宋國的襄公,自然也選擇在望母臺行官休憩養傷,半年之後,公元前638年底,宋襄公在望母臺行宮駕崩。襄公至孝,於是也便留遺囑,要將自己葬於望母臺之上,這樣就能至死不負望母行孝之大任,日夜行孝。所以,今天位於望母臺上的襄宮陵,陵墓呈圓錐形,系黏土堆壓而成,這就是宋襄公為自己修建的陵墓。墓地附近,曾出土陶豆,高約30公分。豆身鈐有印文“下宮”。“下宮”是與“上宮”相對而言的。上宮為生前所居住的宮殿。“下宮”則指的是死後安葬地下的陵墓。此類陶豆就是為陵墓中的一種殉葬器皿。這也是宋襄公葬於此地的可靠證據。

也正是由於宋襄公安葬在睢縣,所以,睢縣在秦漢以後,也被稱為“襄邑”。《辭源》“襄邑”詞條:

襄邑,縣名。春秋時宋地,宋襄公葬此,故曰襄陵。宋為拱州治,金為睢州治。故城在今河南睢縣西。

即此地。


Frankian


宋襄公宋襄公,先不說他是不是仁義之君,說他是齊桓公小白的忠實粉絲一點也不為過,可惜國力尚弱,不然也算是個人物,主持過會盟,但真能臣服的確實沒有,跟楚國一戰敗於自己仁義的迂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