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鎮,明清四大名鎮之一,康熙乾隆都去過,那裡還修建有岳飛廟

朱仙鎮毗鄰開封,宋代是軍事重鎮。跟隨岳飛北伐的英雄大概不會想到,這個他們曾為之浴血奮戰之地,幾百年後能夠在商業領域大放光芒,成為明清時期“中國四大名鎮”之一。

朱仙鎮的崛起源於賈魯河的疏浚暢流。明代嘉靖年間,政府疏通賈魯河,以此溝通河南與江淮水道,江淮物資可以經由長江入淮,溯賈魯河北上進入華北各地。作為南北水陸轉運中樞,開封唯一的貨物轉運碼頭,朱仙鎮由此崛起。

朱仙鎮,明清四大名鎮之一,康熙乾隆都去過,那裡還修建有岳飛廟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秋,朱仙鎮的商人和百姓在今古運糧河西岸修建了岳飛廟。半個世紀後的嘉靖十年(1531年),在朱仙鎮經營的賽氏家族(阿拉伯人後裔)以及被稱作“馬客”的,以陝西人為代表的穆斯林商人,又在鎮東南隅老虎洞街集資擴建了清真寺。兩者都是寄託人們信仰的載體。明代岳飛廟,現在仍有部分建築留存。始建於明代的這座清真寺,歷代有復修,現已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朱仙鎮,明清四大名鎮之一,康熙乾隆都去過,那裡還修建有岳飛廟


入清之後,朱仙鎮商人又合資修建了兩座關帝廟。關帝廟又稱為“商業會館”,除了信仰功能外,它還有商業功能,是商人聯誼鄉情、規劃行情、集議發表及同業交易的場所。如今,位於岳飛廟旁的大關帝廟留存部分建築。通過對廟中現存碑刻的整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關帝廟擴建重建軌跡清晰可見: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新建山門戲臺,參與商號400餘家,集資259兩,平均每家0.64兩;雍正十一年(1733年),參與340餘家,集資860兩,平均每家2.5兩;乾隆四十年(1775年),參與商號17家,集資2380兩,平均每家140兩。從康熙三十二年到乾隆四十年不足百年間,商號平均捐款額從每家0.64兩上升到每家140兩,幾乎增加了218倍,實力增長之快令人矚目。印證了此地商戶雲集,經濟發展迅速的史實。

朱仙鎮,明清四大名鎮之一,康熙乾隆都去過,那裡還修建有岳飛廟

碑刻還透露了另外一個重要信息,當年朱仙鎮手工業也得到了充分發展,如皮房、氈帽作坊、羊毛商號、絲繭行、門神作坊、炮行等一應俱全,皮毛業和版畫業在全國深具影響。乾隆時期,朱仙鎮木版年畫步入興盛,從捐款情況看,經營版畫的商戶總數量不及皮房,但捐款總額是後者的17倍,由此能夠推測木版年畫已成為當地優勢產業,產品銷售行情好銷量高,工匠收入在各行業中也屬於佼佼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