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究竟美在哪兒?

前言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

幾千年來,詩詞文化傳承不息,

我們今天就詩歌的起源進行講解講解。


古詩詞,究竟美在哪兒?

詩詞知識(一):詩歌起源


詩歌是最古老的藝術語言之一,

文學藝術起源於勞動,

詩歌自然也不例外。


上古時期,文字尚未產生,

但是人們在勞作中,為了共同勞作,

需要人們發表意見,所以就有了創作。


古詩詞,究竟美在哪兒?

像魯迅先生

在《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中提到:

“假如那時候大家抬木頭,

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

其中有一個叫‘杭育(yō)杭育’,

那麼,這便是創作。”

【獨白:這玩意兒也能叫創作?

這幾個象聲詞也能叫詩歌?】


我倒是覺得,

魯迅先生的話還是有些道理的。


《淮南子·原道訓》中記載:

“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

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


【你看,這還真就是詩歌起源,

你今天的口頭語幾萬年後被後人發掘,

沒準也會稱為詩歌,

但不能是髒話啊~】


古詩詞,究竟美在哪兒?

由此看來,

這些孕育在原始集體勞動中的“號子”,

加以潤色,就變成了初民的詩歌,

而且這些詩歌

和初民的勞動、生活、情感等息息相關。


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也有提到:

“雖虞夏以前,遺文不睹,

稟氣懷靈,理或無異。

然則歌詠所興,宜自生民始也。”

【最後一句是重點~】


從以上也可以看出,詩歌的起源

與初民的勞動生產有著密切關係。


古詩詞,究竟美在哪兒?

《毛詩序》中說道:

“詩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言之不足,故嗟嘆之,

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

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這話的意思是說:

詩,是人情感意志的一種表現,

在內心深處是情感意志,

而用語言把它表現出來就是詩。

情感在心中就用詩的語言來表現它,

用語言表達不透徹,

便用諮嗟嘆息的聲音來延續它,

諮嗟嘆息還不能盡情,

就放開喉嚨來歌唱它,

歌唱仍感覺不滿足,

於是就不知不覺中手舞足蹈起來。


古詩詞,究竟美在哪兒?

我們可以看出,

詩歌是人們用來表達內心情感的,

而在沒有文字的原始社會里面,

詩歌大概是一種輔以動作的口頭表達方式,

這種表達方式源自於初民內心的情感宣洩。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也有提到: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

莫切乎聲,莫深乎義。

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


通過白居易的主張,

我們也可以感受到,詩由情而發。

【難怪人家柏拉圖說,每個戀愛中的人都是詩人~】


古詩詞,究竟美在哪兒?

詩詞知識(二):詩與音樂


詩歌在發展的過程中,

跟娛樂是分不開的,

早期的詩歌是伴隨著舞樂的。


《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中有云: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闋:

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

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

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

八曰總萬物之極。”


原始社會有一個部落,

叫“葛天氏”,

每次祭祀的時候都會找三個人,

手裡拿著牛尾巴,邊唱邊跳,

唱的歌詞有八段,

但是這八段歌詞已經失傳了,

大概都是關於圖騰崇拜,

農業生產或者神話傳說等內容的。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裡面

提到過“葛天氏之民歟”,

這個葛天氏就是我們提到的這個,

據說就是葛天氏發明了樂舞】


古詩詞,究竟美在哪兒?

東漢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中

記載了一篇遠古時期的《彈(dàn)歌》: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通‘肉’)。”


這是一段反映遠古人狩獵場景的歌詞,

大概意思是,

砍斷竹子,做成彈弓,彈出泥丸,射向獵物。

這短短八個字把原始人

從製作工具到進行狩獵的全過程記錄了下來。


古詩詞,究竟美在哪兒?

我們祖先在勞動中的這些即興創作,

因為缺乏文字和專業人員的記載,

基本上都失傳了,

但這些創作確實是最原始的詩歌,

而且它們還不是獨立存在的,

在古代詩歌發展的起始

乃至後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

詩歌與樂舞是不分家的。


隨著語言的發展,

詩歌雖然從歌舞中獨立出來,

但是後代的詩歌創作以及格律要求和限制,

還是受到了音樂的很大影響。


【詩經中的很多詩歌就是唱出來的,

只不過現在搞丟了古樂譜,

就只剩下背“背誦全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