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什麼事情是通過看書後才恍然大悟的?

楊木木簡說珠寶


總結一下我在讀書的過程中所經歷過的“恍然大悟”,主要包括三種類型:

1.知識與經歷產生連接,理解原理和找到真相

這種類型的“恍然大悟”比較常見,有時候是工作遇到問題,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會突然理解一些機制的原理,有時候則是瞭解到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現象的真相。

2.瞭解自己,然後接納自己

這是我開始讀書的初衷,因為很多的想法和行為得不到身邊的人的理解,所以產生痛苦,覺得自己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換過環境也是一樣,所以開始看書,瞭解心理學的知識想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是個怪人。

在看書尋找答案的過程裡,我突然明白原來有些個性、想法、行事風格就是天生的,或者是生長環境教我的,與別人不同沒有錯,有些問題也不是我的錯,甚至於其實很多人也有類似的想法,只是他們不承認,善於掩飾,或者他們以為自己沒有。

看書的過程就像在和作者聊天,就好像突然得到了別人的理解,我可以接納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可以欣賞自己的與眾不同,也同時對別人多了幾分寬容。在接納了自己之後,改變自己的缺點就變得容易得多了,對待自己也會更加溫柔。

我想這大概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恍然大悟”。

3.知識將零散的知識串聯,形成體系

很多人說碎片化閱讀不好,但其實閱讀方式只是一個工具,好與不好還得看如何使用它。

平時瀏覽公眾號或者網頁的時候,我們會了解到很多的零散信息,但知道不等於理解,更不等於會用。

在閱讀相關領域書籍的時候,書裡的知識線索會把日常我們瞭解到的各種信息串起來,最終形成一個錯綜複雜的知識網絡,也就是成了體系,知識在人腦中的存儲就是以這樣的網狀結構存儲的。

我會突然明白,為什麼一個問題可以用一個看上去根本無關的方法來解決,在一個知識網絡裡,這個問題和解決方法並沒有直接的聯繫,但他們有可能與知識網絡裡的某個中間節點相連。成體系的知識是解決問題的利器,但零散的知識也是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這大概是最有趣的“恍然大悟”了。


嚞舟


面子。

越是低層的,越愛說面子。誰誰誰不給我面子,這件事讓我沒面子了,這件事做了掙面子,這件事要給人家面子的。

我以前也愛說面子,也愛爭,做所謂有面子的事。但最終發現自己還是沒面,人家笑著臉讓你幫,你覺得有面子吧?但幫完了你發現,人家不認識你。在單位跟你打得火熱朋友,不用你離開單位,你一遞辭職信,人家對你就客氣了。

以前一直覺得,那是人家問題,遇上的人素質不高。

二本書讓我知道,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一本紅樓夢,鳳姐讓人辦事,特關照有臉的,沒臉的。什麼叫有臉沒臉?那就是要給臉的,不用給臉的。

一本是面經,裡面有一句:“臉是自己掙的,不是別人給的”。

你要看看自己價值,提升自己價值。沒有價值就沒有面子,金、鑽到哪兒都是腕,破磚爛瓦到哪兒,都不受待見。


西行降魔


有啊!今天看到你這問題,我才恍然大悟,這事是專門問我的了。到今天剛好是我進頭條一個月整,這一個月,我像是打了雞血,好像是又回到青春的口,一發不可收。除了吃飯,睡覺,連走路鍛練都在看手機,一個月前還一天無所事事,真得感謝這場疫情,居家隔離,把我隔進了頭條。這改變讓我自己都吃驚,給你報一下這個月的數據:頭條460、關注2972、粉絲1410、獲贊1.5萬。還沒得到平臺的認證,只是進了7個圈子,每天回答悟空問題10左右,就是這樣的改變,讓我信心百倍。以後還要樹立自己的品牌,準狂覽兩年的各類知識,深化自己的認知領域,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為社會,為國家多做點事。


叢林一棵樹


有,之前特別愛生氣,敏感猜疑,自從看書多了以後,人生豁然開朗,感覺眼前的路似乎寬敞了,那樣放不下想不通的感情,人,事,突然的就不再重要了。

突然發現需要做的事,能做的事有好多,當我心情好的時候給自己衝一杯綠茶,坐在樹蔭下感受柔和的春媚。或者去郊外踏青,觸摸大自然的饋贈。或者在日落時分的傍晚做一道家常小菜犒勞一天的疲憊。

人生有許多可能,需要做的事很多,只要用心發現。書中便會有無限可能。




Z的隨想


人生的道理與宏觀的思維吧!

有時候,書是指路明燈,裡面很您尋求問題的答案。但也是啟蒙老師,令您的視野闊然開朗。

有一種寧靜的氣質叫被讀書陶冶的,歲月中總會沉澱一些東西。沒有知識儲備與支撐,人是空洞與浮躁的。

關於人生的道理,書裡面記載了歷代的總結記載。別人的路,我們不能再走一遍。但通過書籍,可以感悟更多,瞭解更多。也頓悟更多!!





蠢豬gigi


當我讀到《論語》第二章,其中有一段的內容使我恍然大悟,讓我明瞭奉養父母,不但要養其身,更要敬其心。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說,為人子者要儘量減少父母的憂慮,讓父母只為兒女的疾病擔憂。此後,我特別注意保重自己的身體。也非常注意經營好自己的小家庭。同時提醒弟,妹們,大家和諧相處,保重身體,經營好各自的小家庭。我常對他們說.我們大家身體健康,家人們都和睦相處,父母就會幸福延年。


匯侃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你功成名就,黃金滿屋,成家立業,妻賢子孝的時候,就知道,書中很多的道理是可以說得通的,馬雲,李嘉誠就經常引用一些書中的或佛學、儒家思想的一些道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0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f661faf5bb034b078fc4d8d047089bf5\

20年傢俱人


有啊,“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每個人都有自己想看的書籍,當你想看的時候就去看吧,因為書裡一定有給你答疑解惑的內容。

看書之後,一定要學會反覆咀嚼,反覆吸收。會在其中找到合適的內容,再轉換成自身的東西利用起來。


長春地產新觀察


生活中有一些事經歷後再看書,才會恍然大悟

上初中的時候就經常聽人們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也不知道這句話來自哪裡?也不知道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麼。

等我參加社會工作之後,通過社會實踐,逐步對這句話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理解。

一直到後來,我看了《論語註釋》這本書,才對這句話及其前後話有了比較完整的理解。

《論語》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對比這句話,我有很多事恍然大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我從十五歲開始,應當立志要好好學習,可我在十五歲時就沒有下定決心,以至於沒有考上大學,影響了我的一生。後來只有走進社會堅持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二、三十歲歲時,我逐步才懂得了社會交往的一些事,人與人之間關係比較複雜,說話做事要三思而後行,做事要穩當一些。要能獨立思考問題、有自己的做事準則。

三、四十歲之前,我逐步沒有太多的困惑了。堅持立足本崗位、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我在工作的同時,堅持自己學習經營、管理、財務等方面的知識,隨著理論水平的提高和實踐經驗的積累,我對工作上的事思路比較清楚,工作水平也達到了一定程度。

四、到了五十歲後,我給自己一個客觀定位,做一個比較專業、比較職業、比較讓社會認可的職業打工者。

五、現在快到六十歲了,我身邊的朋友、同事,圍繞學習、工作、生活發表什麼言論,我一聽就能判斷出是非,心裡有自己的判斷力

六、我離七十歲還有一段距離,做事講求規則、不違反常理是我的基本定位。

總之,看了《論語》之後,對我的人生影響比較大,有些事讓我恍然大悟,《論語》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老唐說談


看書到沒有,不過現實有一次恍然大悟,有一次我坐在樹蔭下,突然發現茂盛的樹枝倒著的樹影,感覺樹影何嘗不是我們現實中的人生。忙忙碌碌都是虛幻的一切,而真實的樹枝我們卻永遠不會注意。從此開始對佛法有很大興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