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市場:探訪滕州市官橋鎮東公橋村與公孫弘的歷史故事


 創投市場編輯部隨同滕州市農村農業局到官橋鎮調研美麗鄉村升級改造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走訪歷史文化名村,挖掘歷史文化名人的故事,讓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溯流二千年前,尋找故鄉名人公孫弘的真實故事。我與棗莊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主席,滕州市文史研究專家孫景泉是好朋友,他為官橋鎮歷史文化與民俗文化做出來重大貢獻。我們與他一起探討東公橋的史話,與公孫弘的歷史故事。據說:  原來,官橋村東北有一座山,叫做豐山,豐山東首有一條河,叫做玉水河,玉水河東北不遠有一座名山,名曰蓬萊山,蓬萊山風景秀麗,廟宇森嚴,一年四季,遊人如織,善男信女,多往朝拜。然而苦於玉水相隔,特別是每逢夏季,河水暴漲,過往行人多有不便。這件事傳到朝廷,被時任漢武帝左相的公孫弘知道了。

創投市場:探訪滕州市官橋鎮東公橋村與公孫弘的歷史故事

  

公孫弘是官橋人,原在薛郡任過小吏,以一介布衣,機身上層,官至丞相,他廣開言路,廣納善諫,頗有建樹,且為政清廉,多有善舉,口碑較好,這次他得知故里需要建造玉水橋的事,便從自己的俸金中取出銀兩,為家鄉建造了一座石橋,為一方百姓造福,老百姓感基恩德,就把這座橋稱做“公孫橋”,時至今日,人們把“公孫橋”叫成了“公橋”,橋雖經歷代修建,但走在橋上,仍然追慕古人,感念先賢。 

 公孫橋是一座寶橋,相傳這裡曾落過鳳凰。俗話說,鳳凰不落無寶之地,鳳凰自然降落此橋,此橋就肯定能給附近的老百姓帶來福祉,帶來好運。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公橋村,普通且典型的魯西南農村。村名由來:公孫弘,東漢武帝時丞相。他曾出資修建家鄉豐山(今官橋村東)東玉河石橋,後人稱為公孫橋,今尚存。橋碑載:“公孫弘之故里,西近豐山環繞玉水……”。此處原是從薛城到小蓬萊島(今官橋鎮萊村東山嶺)觀光的必經之地,因有玉水相隔,遊人往返不便,公孫弘捐資修此橋,造福他人。元代,楊氏在公孫橋東立村,起名公孫橋村,後簡稱公橋村。1982年全縣地名普查時,以玉河為界分東、西公橋兩村。後來,官橋鎮黨委政府,利用歷史文化,以山為骨,以路為筋,以美麗鄉村為肌膚,引河之靈秀,注入無限生機,打造了千年傳承歷史文化名鎮,如今盛世新妝容。

創投市場:探訪滕州市官橋鎮東公橋村與公孫弘的歷史故事

公孫弘年老的時分做過獄吏,相似今日的辦事員。厥後守法被開除去公職,沒有方法回到老產業上了豬倌,就是養豬的。由於不甘心養一生豬,四十歲的時分開端奮發唸書,進修《年齡》和其他雜學。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人,再加上公孫弘是個大孝子,十分孝敬自己的養母。因而在漢武帝下詔求賢的時分,公孫弘的故鄉便推他參與漢武帝的提拔。公孫弘被漢武帝選中了,以後派他出使匈奴,然而在會朝報告請示任務時分讓漢武帝很不滿意,也難怪此時的公孫弘已六十多歲了,漢武帝不到二十歲,不免會有代溝。公孫弘多麼幹練,一聽不合錯誤趕忙稱病告退。

創投市場:探訪滕州市官橋鎮東公橋村與公孫弘的歷史故事

十年以後,漢武帝再次下詔,公孫弘再次被選出參選,此次命運真不錯是所有人中的第一名,漢武帝召見公選的優勝者,竟然發明這個第一名長的很帥,是個老帥哥,十分有眼緣的這麼一個老頭。龍顏大悅,再次錄用他為博士。這就是老鮮肉的力氣,從古至今,好的容顏是勝利的敲門磚。

在下層摸爬滾打到七十多歲的公孫弘天然有自己的一套處世之道,他用儒家思想粉飾漢武帝的法家本質。給漢武帝的殘暴披上了儒家的外套。精於油滑的公孫弘擅長鑑貌辨色,集會的時分從不先啟齒,而是看當其他人報告請示的時分看漢武帝的神色,然後在挑選怎樣說,然後就是他明白知難而進,從不認死理,該認錯時就認錯,至於這張老臉是能夠不要的。

創投市場:探訪滕州市官橋鎮東公橋村與公孫弘的歷史故事

在漢武帝朝共有13個丞相,除去第一個丞相衛綰,剩下的12個都是漢武帝親身性命的,可是十二個丞相中六個壽終正寢,其他半途被免,只要這位公孫弘是當了五年丞相以後死在任上的。

董仲舒和公孫弘是漢代新儒家的兩個代表人物。董仲舒是理論家,他回答了“為什麼要獨尊儒術”的問題;公孫弘是行動派,他解決了“怎麼樣才能獨尊儒術”的問題。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孫弘提出並擬定了為“五經博士”設弟子員的措施,以及為在職官員制定了以儒家經學、禮義為標準的升官辦法和補官條件。

公孫弘曾著有《公孫子》,寫的是強調循名責實、崇上抑下、尊君卑臣的刑名之學。當時有人稱其文一個字就值黃金百金。據《漢書·藝文志》載,公孫弘成著《公孫弘》十篇,為“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的儒家思想著作。遺憾的是,此書並未傳世。

漢武帝雄才大略,又具有多面的性格。武帝在位時,擔任丞相者有十幾位,僅有少數人得以善終,公孫弘便是其中之一。公孫弘的善終與他圓滑的性格是分不開的,他善於察言觀色,又能沉下心來苦讀詩書,故能“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無論世人如何看待,後人如何評價,他都以謙卑的姿態走完了戲劇性的一生。西漢丞相公孫弘:出身低微卻大器晚成的西漢名臣

  西漢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盛的封建王朝,不僅是因為出了幾位有作為的皇帝,而且人才輩出。有了充足的人才儲備作保障,西漢才能迎來自己的黃金時代。在西漢的歷任皇帝裡面,漢武帝劉徹時期的人才最為茂盛。劉徹其人雖說毛病不少,不能說是一位明君,但他卻有最大的一個優點,就是選拔人才不拘一格,無論出身多低微,只要有真才實學就會得到重用。如牧羊的卜式,打柴的朱買臣,刀筆小吏張湯,不得志的書生主父偃等等,都是草根出身,但憑自己才學都得到了劉徹的重用。還有從奴隸到將軍的衛青,從豬倌到宰相的公孫弘,出身低微的二人最後卻成了文官與武將中的老大,這在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今天我們要說說這位從豬倌到宰相的西漢名臣公孫弘。公孫弘堪稱是西漢頭號“勵志哥”,他出身低微,大器晚成,最終成為文臣之首,而且得以善終。公孫弘是齊地菑川薛縣(今山東壽光)人,年輕時當過獄吏,但沒幹多久就因為犯錯被免官,為了奉養老母,他不得不在海邊以放豬為生。他放豬一直放到了四十歲才開始學習儒家經典。按

孔子的說法,“四十而不惑”,(《論語·為政》)這個年紀的人是應該事業有成了,因此孔老夫子才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矣。”(《論語·子罕》)。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歲還默默無聞,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不過公孫弘的出現卻打了孔老夫子的臉,因為公孫弘就是在四十歲時才開始刻苦學習,並且最終事業有成的。

  公孫弘屬於典型的大器晚成,直到六十歲,孔子稱之為“耳順”之年,現在的退休年齡時才開始嶄露頭角。在西漢時期還沒有科舉考試,所以有一套自己的舉薦人才的方式。當時把人才稱之為“賢良方正”或“賢良文學”。而舉薦這類人才通常由郡守、公卿、高級官吏等人推薦,送至朝廷。然後皇帝要對他們進行考察,給他們出題要他們對策,對策成績出眾的就會被授予官職。公孫弘就是由這樣的程序脫穎而出,以賢良文學的身份在朝廷做了博士。這個博士不是學位而是官位,負責掌管書籍典章。不過公孫弘的仕途也並非一帆風順,他曾出使匈奴,回來向武帝劉徹彙報工作。劉徹對他的彙報不滿,認為他沒什麼能力,把他斥責了一番。於是公孫弘便上書稱病,辭職回家了。

  不過這一次的挫折並未斷送這位未來名臣的仕途。十年之後,劉徹再次從基層選拔人才,此時公孫弘已經七十歲了,但仍舊被推薦上來。劉徹親自出題要這些被推薦的儒生對策。他出的題目是:現在如何能達到遠古時代那種國泰民安的境界?天人之道最根本的是什麼?天文、地理、人事的法則是什麼?公孫弘在對策中強調了君王自身須正,對待百姓要有義。提出了治民之本的八條原則,並指出“仁、義、禮、術”四條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則和方法。最後指出“順應天德”便會和諧興旺,“倒行逆施”就會災禍降臨,這就是天文、地理、人事的法則。 首先公孫弘也確實有能力,劉徹身邊本來人才就很多,誰有能耐誰沒能耐他自然是很清楚的。至於公孫弘具體有哪些政績,史書都沒有明確記載,只是說他反對設置朔方、五原二郡,認為勞民傷財,沒有實際用途。劉徹沒有采納他的意見。但公孫弘卻始終堅持己見。後來劉徹讓朱買臣和他辯論設置朔方郡的好處,公孫弘辯不過朱買臣,便不再阻止,但還是讓劉徹停止了興建西南夷工程和滄海郡。

  除此之外公孫弘還提出過一個對後世影響很大的政策。就是“禁弓弩”,因為當時社會不太平,頻頻發生官吏被殺的事件。公孫弘認為十個賊人張開弓弩,一百個官吏不敢上前。所以禁止百姓攜帶弓弩就等於沒有了殺傷性武器,這樣在都是短兵相接的情況下,就一定是官吏的一方得勝。劉徹為此還組織群臣討論,結果到底還是沒有通過。不過這也使得公孫弘成了禁止私人持有武器的第一人,而後美國關

于禁止民間持槍的討論與此有異曲同工之處。

  除了自身的能力外,公孫弘為人低調圓滑,會看風使舵,而且善於自藏鋒芒。在朝中議事時,他常常提出幾個方案讓皇帝自己去決定,有時候和其他的大臣觀點對立也從不在朝堂之上發生爭執。他與公卿提出某些建議,可到了皇帝面前又完全背棄事先約定,而是順著皇帝的意圖說。因此當時最有鋒芒的一個直臣汲黯很看不上他,給他下了一個“齊人多詐”的評語。而且多次指責他道貌岸然,心術不正。但公孫弘也並不和汲黯起衝突,劉徹問及他時,他就說:“瞭解我的人認為我是忠心的,不瞭解我的人認為我是不忠心的。”因此給劉徹留下了一個老實巴交的好印象,對他更放心了。

創投市場:探訪滕州市官橋鎮東公橋村與公孫弘的歷史故事

  但要是認為公孫弘真是寬宏大量就錯了,史記上說他是:“性意忌,外寬內深。”實則他心胸狹窄,嫉妒心強。容不得比自己高或自己看不慣的人。比如他和齊相主父偃不和,主父偃因為涉嫌逼死齊王被收押,本來劉徹想從輕處置,但公孫弘卻對劉徹說“非誅偃,無以謝天下!”結果主父偃被斬誅族。對於曾當面斥責他的汲黯更是恨之入骨,但一直找不到汲黯的過錯,因此向劉徹推薦汲黯擔任是非很多的一個職務右內史,想讓汲黯栽跟頭。但汲黯為人耿直廉潔,在這個位置上乾得很出色,使得公孫弘的陰謀落空。還有當時的大儒董仲舒與公孫弘不和,公孫弘也用對付汲黯的方法推薦董仲舒擔任膠西王相,想通過膠西王之手除掉董仲舒,但也同樣沒能得逞。再有就是當時有一位著名的遊俠郭解,被抓住後按律應該釋放,結果也是公孫弘說了一句“以睚眥殺人,大逆無道。”郭解才被斬誅族。可見他一句話導致了多少人人頭落地,作為一個滿嘴仁義道德的儒生,這樣的作法實在讓人不寒而慄。

  當然他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優秀品格,比如說他很節儉,睡覺蓋布被,吃飯只吃一個葷菜和粗米飯。因此汲黯指責他是“作秀”。但這樣的指責並無道理,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做一輩子秀,公孫弘的確比較清廉,他自己生活很簡樸,俸祿則多用來接待朋友賓客,家中除了自己的工資收入外,並無多餘財物。因此他孝順父母,輕財重義,身居高位,率先垂範,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同時他從草根到宰相的奮鬥經歷也激勵了很多人,使得眾多學子效仿,既促進了社會的文明程度,也弘揚了重儒之風。此外作為一個儒家學者,他在儒學方面的貢獻很大,同時又把儒學引入官方教育,制定出了全面系統的教育制度,對於促進封建社會教育的發展也有很大貢獻。

  公元前121年,擔任了六年丞相的公孫弘病逝於任上。在他之後武帝時期的丞相這個位置成了最危險的職業,除了一個石慶得以善終外,其餘的丞相全部被殺或自殺。而公孫弘從一個豬倌,一路奮鬥到丞相的位置,又能得到善終的確是一個傳奇。而他四十始學,七十入仕又是大器晚成的典範,因此他的經歷猶如一部勵志大片,帶給後人很多正面的能量與示。


  當時參與對策的有一百多位儒生,公孫弘的對策並未引起主考太常的重視,而是被排在下等呈給皇帝。但劉徹獨具慧眼,很欣賞公孫弘的思想,便把他的對策選拔為第一。接著便召見公孫弘,再次任命他為博士。因此公孫弘的仕途在七十歲時才開始起步。得了對策第一後他還未盡興,又給劉徹上書提出整頓吏治,而且口氣比較大,以周公旦自居。劉徹便問他自比周公如何?公孫弘說自然比不上,但自己懂得治理國家的道理,就如同訓練禽獸,鍛造木石一樣,人對於利害好惡的認識,豈是禽獸木石相比的?所以用一年的時間使國家發生變化都算很慢了。劉徹聽他這麼一說也很驚訝,決定慢慢考察一下這個人。

  而後公孫弘的仕途就開始了平步青雲,一年後被提拔為左內史,三年之後又被提拔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兩年後又接替了薛澤成為西漢丞相,位極人臣。在他之前這個位置都是有列侯爵位的人才能擔任,而公孫弘可以說是西漢第一位布衣成丞相,所以按照慣例也該有爵位,於是劉徹便封他為平津侯。公孫弘僅用了六年時間就從一個平民百姓座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寶座。按現在的話說就是坐火箭上去的,那麼他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


  近年來,官橋鎮圍繞“現代產業強市、生態文化名城”戰略,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主線,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著力做好生態經濟發展文章,積極統籌推進美麗鄉村美麗經濟建設。以蘇坦、馬莊、呂樓、前官莊……等14個集休閒觀光、體驗採摘、農家樂為一體的生態旅遊美麗鄉村建設為“點”,以羅漢山、龍山荒山治理、綠化,省道345沿線漢代風格建築立面改造、木曲路沿線綠化提檔升級,高速路高鐵綠色林帶,省級薛河溼地公園、薛河溼地公園等綠色長廊建設為“線”,以省道345、小魏河為依託高標準規劃貫穿鎮區南北的鄉村景觀帶和生態休閒帶為“面”,“點、線、面”結合構建官橋鎮美麗鄉村新面貌,通過集中投入、重點突破、典型帶動,全域推進,努力打造出產業生態、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生活富裕、鄉風文明的美麗鄉村。

  近年來,官橋鎮以“先淨後美再提升”的工作思路,有力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發動全鎮54個村開展了環境衛生綜合整治行動,並對鎮域沿線進行清理整治;開展了全長18.425公里,涉及35個行政村的“四好農村路”和全里程44.22公里的“戶戶通”道路建設工程;以及實施旱廁改造工程,為美麗鄉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突出特色,融合發展,打造美麗鄉村“新產業”。大力推進特色產品、休閒觀光、體驗採摘等現代農業融合發展。堅持因地制宜的思路,利用土地有序流轉,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引進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精心打造了魏樓銀杏園、大康留皂角園、東鄭莊核桃園、望河花椒種植、羅漢山香椿採摘、三山油菜花生態旅遊區“六大特色基地”。有針對性鼓勵引導村級和農戶開發了孟嘗君牌銀杏系列、原生態香椿系列,大山牌油菜籽油、工藝葫蘆、鵬凱核桃等10餘個特色農產品品牌,成功進入了市級農產品展銷中心,極大提升了農業品牌價值。

創投市場:探訪滕州市官橋鎮東公橋村與公孫弘的歷史故事


創投市場:探訪滕州市官橋鎮東公橋村與公孫弘的歷史故事


  深挖內涵,文旅結合,打造美麗鄉村“新品牌”。全力推進歷史文化研究傳承與保護建設、內涵挖掘與旅遊品牌創建。官橋鎮先後實施了薛國故城牆一期保護、古薛國漢文化園展館建設、北辛遺址保護與整治等一批載體展示工程,規劃建設了仲虺、公孫弘文化政德教育廣場,建成了薛河、小魏河2處省、市級溼地公園,形成了完整的景點佈局;全面啟動了官橋鎮歷史文化旅遊節系列主題活動,成功舉辦了油菜花觀賞節、環薛河自行車大賽、香椿芽採摘節和銀杏音樂節活動;成功申報獲得山東省旅遊強鄉鎮、山東省旅遊名村(北辛村)等品牌,小魏河溼地及古薛生態銀杏園景區列入棗莊市級重點扶持旅遊項目。全面做好景區基礎設施的提檔升級和休閒、生態、文化旅遊的宣傳推介工作。完成了三聖閣一期修繕工程、孟嘗君禮賢園改造規劃和漢文化園布展設計,以及仲虺政德教育基地建設,設計製作了仲虺之誥大型竹簡和官橋歷史文化、歷史名人、政德理念等展板宣傳長廊。精心設計了歷史文化旅遊


  很多年以前,官橋街南頭有一棵古槐,百姓稱為神樹,樹上有許多的老鴰窩,據一個南方的商人考察,若有九十九窩老鴰,就有一窩是鳳凰,於是他無心經商,每天到樹下去數那些老鴰窩,這天一早,一隻五彩斑斕的大鳥從樹中飛出,直奔東北方向飛去,南蠻子窮追不捨,結果一翅飛到公孫橋落下,又一翅飛到了落鳳山。所以有一段時間,老百姓又稱公孫橋為落鳳橋。橋頭多年來都有人在努力地尋寶,其實寶就在地下,在1958年,離此不遠,一座煤礦誕生了,地下滾滾烏金湧了上來,帶福了一方群眾,叫響了公孫弘故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