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測溫槍”是怎麼測溫的?我的體溫怎麼才33℃!

疫情當前,測體溫成為了日常常態,進小區要測,進公司要測,進超市要測,只要是不同場合,必須要經歷的一定是露出手腕或額頭,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紅外測溫槍”是怎麼測溫的?測出來的溫度真的精準嗎?

“紅外測溫槍”是怎麼測溫的?我的體溫怎麼才33℃!


首先筆者先幫大家解答一下“紅外測溫槍”的測溫原理。

儘管紅外線測溫儀的外觀不同,但是其內部結構是大體相似的。紅外線測溫儀一般由光學系統、光電探測器、信號放大器及信號處理器、顯示部分組成。測溫儀要測量物體的溫度時,需要先測量出目標物體的紅外輻射量,然後經過信號處理器計算出被測物體的溫度。

被測物體輻射出來的紅外能量被光學系統收集起來,其收集的視場大小與光學零件和位置有關。被收集的能量會聚集在光電探測器上轉變成相應的電信號,電信號經過信號放大器放大並經處理器處理後按照儀器內部的算法轉換成被測物體的溫度值,最終顯示在顯示器上。

“紅外測溫槍”是怎麼測溫的?我的體溫怎麼才33℃!


1、非接觸法測溫可靠嗎?

溫度的測量方法可分為兩種:接觸法和非接觸法。

在接觸測溫法中,熱電偶和熱電阻溫度計應用最為廣泛,這種方法操作簡單,測得的是物體的真實溫度,缺點是動態特性差,而且因為要接觸被測物體,對被測物體的溫度場分佈會產生影響,就是會影響被測物體的溫度。

非接觸測溫法目前仍以輻射測溫法為主。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裡,輻射測溫法的可靠性和抗干擾性都不太高。但近二十多年來,由於電子、半導體材料、計算機等方面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輻射溫度計響應速度快,不接觸被測對象因而不影響被測溫場等優點能夠充分體現出來,輻射測溫技術也得到長足的進步,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2、紅外測溫測的是人體真實溫度嗎?

輻射測溫儀現在有光電高溫計、紅外測溫儀、全輻射測溫儀等類型。由於存在著發射率無法消除的問題,這些輻射溫度計測得的溫度不是真實溫度,而是物體的亮度溫度或輻射溫度。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輻射測溫學中引入了表觀溫度的概念。這樣可以在未知物體發射率的情況下,把實際物體的溫度測量同黑體輻射定律直接聯繫起來。

現在使用的紅外熱成像技術是通過檢測人表面的熱輻射進行測溫。基於人體測溫大數據,通過測溫算法將人表面的熱輻射數據映射為人體內部溫度。通過對人體表面溫度的檢測,快速找出體溫異常的個體。

3、同時是紅外測溫,哪種儀器表現最佳?

手持測溫儀是紅外溫度計的一種應用。目前人流量比較集中的區域使用紅外熱成像儀也比較多,這種設備可以同時大批量測溫,效率較高,基本不影響人群的通行速度。

紅外熱成像儀是將物體表面熱輻射轉換成可見圖像,能準確測量物體表面溫度和溫度分佈,更適於流動人員體溫全面監測測量。

另外還有紅外人體體溫篩查系統,它比紅外熱成像儀更復雜一點,功能上也更優一些。測量時,人群在大屏幕前一站,即可測量完成。與一般測量方式相比,除了精度高、效率高、防交叉感染,綠色安全等優勢,這種體溫篩查系統還可以實現疑似感染人員的追溯。

那這樣測溫的方式,真得靠譜嗎?

“紅外測溫槍”是怎麼測溫的?我的體溫怎麼才33℃!


就筆者每天測溫來說,利用紅外測溫槍來測溫是不準的,我每天上班需要騎行5km的路程來到公司,如今北方的早晨還是存在一定的嚴寒,經過一路的冷風侵襲,體表溫度相對較低,而此時採用紅外測溫槍所測得的體溫保持在33°C左右,比起水銀溫度計,還是相差甚遠的。

事實證明,脫離了使用方法和測試環境去談靠不靠譜,本身就是件不靠譜的事。

1.從負責測量的人來說,第一是紅外測溫槍與額頭不能距離太遠,不然的測溫槍的紅外探測器能夠收集到的紅外幅射能量會變小,從而影響測量的結果。最理想的情況下是距離額頭大概5cm至8cm左右。

2.紅外測溫槍需要儘可能的與額頭保持垂直,這樣可以確保收集的紅外幅射能量是從目標測量區域散發出的。

3.與額頭無關,因為暴露在空氣中的額頭溫度可能會比實際的人體溫度要低,例如說當走在寒風裡,溫度越低紅外輻射能量也就越少。

“紅外測溫槍”是怎麼測溫的?我的體溫怎麼才33℃!


4.不要讓紅外測溫槍處在溫差相差20度或更高的環境下,不然的話測出來的數據將會是不準確的。而作為被測量的我們,也可以在測量前的20分鐘至半小時內不要做劇烈的運動或者吃過熱或過冷的東西,讓測量的結果儘量準確。

總體來說,儘管紅外測溫槍沒有水銀溫度計那麼精準,但是在便捷上略勝一籌,而且只要使用得當,其測量出來的結果也是可以採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