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朔:我活成了你們理想的樣子,但我只是個傳說

東方朔可以說是我們的歷史有文字記載以來的第一位奇人。經歷了上古三皇五帝的傳說,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太亂,打仗時也顧不上為東方朔這一類奇人立傳。

等到天下一統,人們有了閒暇,於是有了優孟衣冠,有了優旃說笑。漢朝是別開生面的一個朝代,時間又長,東方朔的出現,不是空前絕後,但卻是一位集大成者。這就像武俠小說,經歷了明清俠義小說和民國時期的錘鍊,到了金庸和古龍開始有了一個高峰。但也正因此如此,如同後來的“金庸新 著”等之類偽作一樣,東方朔也被人們附會了比他本身更多的作品和傳說。不同的是,生在當代,正品和偽作還好區分;但在兩千年以前,經歷歷史的一次又一次洗禮,哪怕明知是假的,也有了古董的顏色。

東方朔於我們而言,正像前幾年流行的網絡語一樣:別迷戀我,我只是個傳說。

東方朔:我活成了你們理想的樣子,但我只是個傳說


身世不清,生卒不詳

  • 首先,東方朔姓什麼?姓東?姓東方?

顧“名”思義,很容易想當然的認為他是複姓東方。那麼,“東方”這個姓的由來是什麼?抱歉,只是個傳說。

說是伏羲的一位後代孫仲出生的時候,根據伏羲八卦推算是在震位,而震位表示為“東方”,因此,就以“東方”為姓氏。

這支姓有什麼流傳嗎?讀書少,在“東方朔”之前,還真沒見過。東方朔之後呢,《百家姓》上有,唐代時東方姓是平原郡的大姓望族之一。但在宋朝以後,東方氏一族已渺渺難覓。

那有姓東的嗎?我們歷史源遠流長,肯定有,但是,也不多見。

另外,東漢思想家王充的《論衡》中收錄有關於

東方朔本姓金的說法。

所以,這始終是個謎。

  • 其次,從哪兒來,到哪兒去?

今天我們看到的有關東方朔的記載,普遍以《漢書‧東方朔傳》為依據

根據《漢書》收錄的東方朔自薦書,東方朔在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徵的年份,已經22歲, 而漢武帝徵求“方正賢良”等人才,是在建元元年(也即前140年)。結合古人一般計虛歲的情況,東方朔應生於漢文帝后元三年(前161年)。

《洞冥記》則說他生於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 不過這是一本連真實作者都沒有定論的書,所以也不足信。也有學者認為東方朔寫作上述自薦書不一定是在公元前140年,並推算東方朔的生年大致在漢文帝后元三年至五年(前161年-前159年)之間。

生年不太清楚,卒年呢?同樣還是個謎,有漢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 太始四年(前93年)、 徵和二年(前91年)、 後元二年(前87年)等不同說法。

這麼一位有趣、有料的傳說人物,從哪兒來說不清楚,最後揮揮手沒帶走一片雲彩的時間也沒有準確記載。以我們對於歷史人物的想象和後世種種神怪的記載來看,誰都願意他是修道成仙了吧。

東方朔:我活成了你們理想的樣子,但我只是個傳說

誰也不知道我活了多久……


相聲演員的肚,雜貨鋪

東方朔還被當成是相聲這一行的祖師爺。雖然他在“說學逗唱”這四門功課上“學”和“唱”可能差一些,但是“說”和“逗”是有相應功底和展示的——即使是別人幫他展示。

《漢書》對他的出場是這麼介紹的:

朔初來,上書曰:“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孫、吳兵法,戰陣之具,鉦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勇若孟賁,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聞。”

漢武帝向天下徵求人才,東方朔也是自薦者之一。他說自己學書學劍學詩,讀了44萬字。22歲,長的高大且好看,有勇有謀,有才有信……這樣一份奏摺,洋洋灑灑,下筆萬言。《史記》上說:

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公車令兩人共持舉其書,僅然能勝之。人主從上方讀之,止,輒乙其處,讀之二月乃盡。

3000片竹簡——竹子錢也不少啊——東方朔自己怎麼運過去的?漢武帝看的時候不能自己拿著,要別人手舉著,就這麼舉了兩個月,別的不說,漢武帝的近視眼是從此落下了吧,近侍們的鞬鞘炎肯定也有了。

但事情的結果並不太美妙,“朔文辭不遜,高自稱譽,上偉之,令待詔公車,奉祿薄,未得省見。”也就是說叫好不叫座。皇帝並沒親自接見,東方朔開始他相聲生涯的第一次“逗”。

他騙給皇帝養馬的幾位,說他們沒什麼用,等著被殺吧。這些人去哭訴,追根溯源,這才讓他見到了漢武帝,又憑著自己的口才,從此能夠有了舞臺。

這裡稍做下結論,如果東方朔沒撒謊,他讀的四十四萬字至少相當於今天的四百多萬字,那肚子裡的雜學,應該是有一些了,這也是他今後人生輝煌的資本,也是他得以成為相聲行業祖師爺的理由:相聲演員的肚,雜貨鋪。

東方朔:我活成了你們理想的樣子,但我只是個傳說

《漢書‧東方朔傳》


活著,就是個傳說

  • 啥都別說,都在酒裡了。

漢武帝因為他外甥的事心煩——當初曾答應姐姐,“以金千斤、錢千萬為昭平君豫贖死罪”,後來外甥真犯罪了,不知道是捨不得錢還是覺得法更重要,總之,自食其言。

這時侯,“左右盡悲”,只有東方朔舉起酒杯:陛下,啥都別說了,都在酒裡。漢武帝懶得搭理他就走了,到晚上又召見他。東方朔把陰陽二氣、金木水火土、心肝脾肺腎的說了一遍,結論就是喝酒吧,適量飲酒有益於身體健康,酒後別開車、別隨地小便就行。

怎麼會有這麼一句?因為之前他喝醉了在皇宮裡隨處解手,“有詔免為庶人,待詔宦者署。因此對復為中郎,賜帛百匹。”這次選對了機會,順便把自己復職了。

  • 有肉吃的老婆是哪個?

身在皇帝身邊,就少不了有些好事,就像今天越是在大的領導身邊,拿到的福利也會多一樣。

久之,伏日,詔賜從官肉。大官丞日晏下來,朔獨拔劍割肉,謂其同官曰:“伏日當蚤歸,請受賜。”即懷肉去。大官奏之。朔入,上曰:“昨賜肉,不待詔,以劍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謝。上曰:“先生起,自責也!”朔再拜曰:“朔來!朔來!受賜不待詔,何無禮也!拔劍割肉,一何壯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歸遺細君,又何仁也!”上笑曰:“使先生自責,乃反自譽!”復賜酒一石,肉百斤,歸遺細君。

三伏天,皇帝賜肉,當場不吃,拿劍割走。雖然那時候沒有炒菜這門技術,我們老祖宗也不習慣刀叉,但抽出劍把肉割下來,總顯得驚世駭俗,理由卻是要拿回家去給老婆吃。不知道東方朔先生家裡遠不遠,這一路高溫的,回去肉能不能吃真不知道。在被皇上質問的時候,還有一套說辭,於是又得到了一百斤肉。

但這裡很有問題,看《史記》的一段記載:

徒用所賜錢帛,取少婦於長安中婦女。率取婦一歲所者即棄去,更取婦。所賜錢財盡索之於女子。人主左右諸郎半呼之“狂人”。人主聞之,曰:“令朔在事無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

這麼愛老婆,值得稱讚,可是他一歲一換的,誰吃上這肉了?

這真是,離離原上草,長安市中女。一歲一新娘,神仙也不當。

東方朔:我活成了你們理想的樣子,但我只是個傳說

《史記‧滑稽列傳》


我沒寫什麼書,書裡寫的也不是我

在皇帝身邊可以察言觀色,東方朔得以一有機會便直言切諫,在修上林苑之事上諫武帝戒奢恤民,在昭平君殺人之事上諫武帝要公正,在主人翁事件上諫武帝矯枉風化等。這是正史上記載的他的功績,除此之外,作為文人,《漢書》裡說,除了《答客難》、《非有先生論》,“其餘《封泰山》、《責和氏璧》及《皇太子生禖》、《屏風》、《殿上柏柱》、《平樂觀賦獵》,八言、七言上下,《從公孫弘借車》,凡劉向所錄朔書具是矣。世所傳他事皆非也。”

但在文學和傳說的世界裡,東方朔留給我們的,更多是一些修仙學道、說學逗唱、插科打諢之類的幽默和無厘頭事件。

除了《漢書》和《史記》之外,有關東方朔的記載,主要來自於《洞冥記》,這本書說是漢郭憲撰,但是魯迅先生認為這書也不真:

然《洞冥記》稱憲作,實始於劉昫《唐書》,《隋志》但云郭氏,無名。六朝人虛造神仙家言,每好稱郭氏,殆以影射郭璞……

《神異經》和《十洲記》,也說是東方朔寫的,但這兩本書更不真實,自然,其中記載的諸多神神怪怪事蹟,也就不足信了。

《神異經》固亦神仙家言,然文思較深茂,蓋文人之為。《十洲記》特淺薄,觀其記月支國反生香,及篇首雲,“方朔雲:臣,學仙者也,非得道之人,以國家之盛美,特招名儒墨於文教之內,抑絕俗之道於虛詭之跡,臣故韜隱逸而赴王放過,藏養生而侍朱闕。”則但為方士竊慮失志,藉以震眩流俗,且自解嘲之作而已。

魯迅說現在所存的漢人小說,沒有一本是真出於漢朝人的。從晉往下,文人方士們都有很多偽作,到了宋和明都沒絕跡。

在這些書裡,“大抵言荒外之事則雲東方朔”,這就和今天我們看到太多杜撰的名人名言一樣。

為什麼會在東方朔身上有這些傳說?《漢書》裡寫的很清楚:

劉向言少時數問長老賢人通於事及朔時者,皆曰朔口諧倡辯,不能持論,喜為庸人誦說,故令後世多傳聞者。而楊雄亦以為朔言不純師,行不純德,其流風遺書蔑如也。然朔名過實者,以其詼達多端,不名一行,應諧似優,不窮似智,正諫似直,穢德似隱。非夷、齊而是柳下惠,戒其子以上容:“首陽為拙,柱下為工;飽食安步,以仕易農;依隱玩世,詭及不逢”。其滑稽之雄乎!朔之詼諧,逢占射覆,其事浮淺,行於眾庶,童兒牧豎莫不眩耀。而後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語附著之朔,故詳錄焉。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魯迅才說,“知漢世於朔,已多附會。”也就是說,東方朔先生在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活成了別人想要的樣子,就已經是個傳說,而後來種種,更是傳說的N次方了。


除了以上那些傳說,載於《史記》中關於東方朔臨死之時的一番言論,居然是普普通通的勸漢武帝要親賢臣、遠小人,非常的中規中矩。

這麼巨大的反差,也許真實,也許只是道學先生們的另一種美好想象。但從本質上來看,這就像郭德綱說某些相聲演員們聲嘶力竭的勸大家要學好,要高雅,對於東方朔先生而言,反而透著那麼一股子不正經和可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