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中的優美與崇高

優美和崇高是審美實踐活動發展中最基本的兩種審美形態。

審美中的優美與崇高


美學史上的優美:

(1)美學史上,對優美的探討,是隨著對崇高的探討不斷明晰起來的。

(2)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對於優美的探討基本上是零碎而不成體系,優美甚至被看作是美的本質,與美劃上等號;

(3)近代以後,博克仍然認為“優美這個觀念和美沒有多大區別”,但他在與崇高的比較中總結了優美的幾個特點。

(4)康德的優美論主要是從一種審美效應角度講的。他對優美的看法基本上還侷限於認識論的範圍,但他在一定程度上已接近把優美看作一種審美形態。

(5)席勒與康德思路相同之處在於都認為優美是人處於相對自由和諧的狀態之中,即人與物質世界在一定的程度上和諧統一

不同領域中的優美

(1)在自然領域裡,人與自然的關係主要是一種精神聯繫,人們對大自然的審美主要集中於自然的形式因素,因而,自然中的優美也主要表現於客體對象感性形式的和諧性上。

(2)在社會領域中,優美與社會的關係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人與物質產品的關係,因而,社會領域中的優美首先必須具有現實對實踐的肯定性,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

(3)在藝術領域內,人與藝術的關係儘管也是一種精神聯繫,但這種聯繫又遠比與自然的聯繫複雜,它既關涉到內容,又關涉到形式,因而,藝術領域中的優美多體現在和諧內容與完美形式的統一中。陸機在《文賦》中說。詩緣情而綺靡。這就是道出了詩歌與優美的關係。

審美中的優美與崇高


優美的內涵和特點

優美的內涵

優美是最早被人類所認識和把握的美的範疇,是美最一般的形態。注意:在社會人生領域,優美的內涵從本質上說就是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諧統一。

優美的特點

(1)優美是超然優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實表現。優美的審美形態感到輕鬆愉快、超然物外的情緒狀態,優美是人在現實存在中,對自身實踐的肯定在人生存在的和諧圓融的狀態中,體悟到人生和諧優雅的境界。是優美的最基本的意象內涵。

(2)優美是秀雅協調的外在形式特徵。在外在形式上,優美表現出清秀、典雅、柔和、協調的特點,具有寧靜、平和、淡遠的性質

(3)優美是和諧化一的內容在審美意象所蘊含的內容上,優美的各諧化一的狀態,即它們相互融合,渾然一體。

(4)優美是心曠神怡、愉悅輕快的審美體驗。就審美活動中的審美體驗看,優美是人在審美實踐中所獲得的一種輕鬆愉快,心曠神怡的感受和體驗。拉丁文中優美就稱之為Gratia,意即愉快、直率。心態超越後的愉悅,是優美體驗中所得到的最主要審美感受。

審美中的優美與崇高


美學史上的崇高

(1)西方美學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內容的是古希臘時期的畢達哥拉斯。

(2)柏拉圖在《文藝對話集》中最早明確談到了“崇高”,並且把“崇高”與“優美”並舉。

(3)朗吉弩斯的《論崇高》第一次較為明確地把崇高和優美作為兩種可以並列對舉的美來加以論述。

(4)18世紀,英國哲學家博克寫出了《論崇高與美》一文,崇高才正式作為美學範疇,得到美學家和哲學家的深入研究和探討。

(5)真正把崇高作為審美形態來看待的是康德。康德的崇高的兩種類型說-數學的崇高與力學的崇高

(6)席勒使崇高從一種審美形態降為一種藝術效果,崇高的含義在席勒那裡變得更狹隘了。

(7)黑格爾把崇高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意識到的意義與有別於意義的具體顯現之間的分裂,另一方面是這兩者之間的直接或間接顯露出來的互不適應。

(8)利奧塔德立足於後現代理論視野,他的崇高理論,不但發掘和恢復了康德、博克的崇高論的一些基本問題,而且重新審視了崇高這一範疇,使其呈現出與此之前的崇高理論的迥異之處。他顛覆了傳統的崇高理論。崇高在利奧塔德的美學中不只是一個普通的概念,而是一個核心範疇,具有基礎作用。

審美中的優美與崇高

崇高的內涵和特點

崇高的內涵

崇高作為審美形態,它主要指對象以其粗獷、博大的感性形態,勁健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雄偉的氣勢,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使人驚心動魄、心潮澎湃,進而受到強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們產生敬仰和讚歎的情懷,從而提升和擴大了人的精神境界。在審美意象的形式構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獷博大的感性形態。在威力上,崇高往往具有強健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壓倒一切的雄偉氣勢。在審美體驗上,崇高往往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使人驚心動魄、心潮澎湃。在人生精神上,崇高總是給人以強烈的鼓舞,引人讚歎,催人奮進。

崇高的特點

(1)首先,是雄偉壯闊的力量之美。

(2)其次,是社會價值實現的昂揚之美。(3)再次,是剛毅堅強的品格之美

(4)最後,是恢宏豪邁的尊嚴之美。

崇高和優美的區別

崇高作為審美形態,和優美不同,它體現的是人生存在實踐的另一種樣態。

(1)首先,如果優美體現的是和諧化一的人生境界的話,邪麼,崇高則體現的是偉大超越的人生境界樣態。崇高作為人生審美實踐的體驗,它使我們進入到一例!特殊的審美境界。在這個境界中,基於實踐的人的存在,是一種偉大的、高尚的、嚴肅的、豪邁的、振奮的狀態。在崇高的審美境界中,人們從所體驗到的是人與自然、社會、自我對立與超越後的力量感和實現感,人對生活、人生境界賦予了偉大的意義,充滿了嚮往和激情。

(2)其次,崇高是對人的理性存在的弘揚,是對人的生存意義的反思和體悟。它揭示的是生存的深層意義,是理性的人,在認識到自身的有限性後,對無限性的追索和超越。

(3)最後,正是在這種人生存在的超越中,體悟到積極向上的審美情感,從而導引人走向崇高的人生境

審美中的優美與崇高


在不同人生實踐的領域,崇高的不同體現

(1)首先,崇高體現為人與自然的對立和超越,人在自然中體驗到的崇高,是那些體積大、力度強的事物所具有的一種審美屬性。它通過人類的實踐活動而進人人的審美視野,並因為人的超越之感而獲得審美意義,從而對人類有一種激勵性和鼓舞性。如高山大川、海洋廣漠、雄風驚雷、暴雨驟風等,還有橡動物中的雄獅、猛虎、鷹隼、海燕等。

(2)其次,崇高體現為人與社會的對立與超越。這主要體現在人的創造物和人的精神品格兩個方面。在人的社會創造中,人通過自身的勞動實踐,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勞動產品,在這裡產品中恰恰體現的是人的自我力量的實現。同樣,在人的精神品格中,人因為戰勝社會、自我的有限性,從而獲得精神的解放,也就體驗到一種崇高感。

(3)第三,藝術作品的崇高風格。人的崇高體驗通過藝術作品加以表現和反映,是自然和社會中崇高的集中表現形式。崇高藝術在內容上都反映了自然和社會中雄偉壯闊的事物,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懸明月”“長河落日圓”“此種境界,可為千古壯觀”。這裡他從外在形式上分析了崇高的內涵,也就是表現為語言的奔放、色彩的強烈、畫面的雄闊、線條的粗獷等特點。

優美和崇高的比較

(一)崇高與優美都是人的社會實踐的存在方式,崇高在對立中展現出了人的存在,而優美則強調了和諧與人的存在。

(二)崇高和優美是兩種不同形態的美,從審美形態的基本內涵出發,優美與崇高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呈現出的兩種存在狀態。優美主要展示了人的存在中的統一、平衡、和諧的狀態,也就是說,在人生實踐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所呈現的一種和合化一的境界。而崇高則主要體現的是人生實踐中,由於主體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著主體在實踐的衝突和對立狀態,並且在這一對立衝突中,顯示出的作為主體的人對自然、社會以及人自身的超越。

(三)優美和崇高體現的是互相對立而又互相補充的兩種人生境界。當人們在自然界中感受到和諧,與人的存在狀態和諧一致時,人們感受到的審美體驗是優美;相反,人們在自然界中感受到與自身的對立狀態,並戰勝這種對立,從而超越自然時,則顯示人們自己的勇氣和力量,這時人們感受到的則是崇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