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防“疫”】學界談疫情:人類與病原微生物戰爭遠未停止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至今,中國防控形勢趨穩向好,但全球疫情正在蔓延,如何應對備受關注。

在中國科協組織的網絡採訪中,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推薦的多位學界專家表示,這次疫情表明人類與病原微生物的戰爭遠未停止,疫情當下,全球各國是命運共同體,應該同舟共濟、共克時艱。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王宏偉指出,此次疫情再次表明人類與病原微生物的戰爭遠未停止。儘管現在科技水平、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對很多病原體的瞭解很不充分。

“我們應該長期堅持對微生物的基礎研究,而不只是冠狀病毒。”他認為,這樣才能積累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科研經驗及技術儲備,在全新的病原體出現時即刻做出有效正確的科學應對,在病原體檢測、疾病診斷與治療、公共衛生防控等不同環節實現全方位的迅速響應,實現真正的傳染病可防可控。

【科普防“疫”】學界談疫情:人類與病原微生物戰爭遠未停止

清華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張敬仁說,導致這次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與17年前SARS病毒在病原學和致病機制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可惜在SARS流行結束後,中國逐漸停止了對該病毒及其相關疾病的系統研究。“目前我們仍然沒有針對這類病毒的有效藥物和疫苗,其中一個關鍵的失誤是沒有利用SARS病毒感染的現有信息來建立可靠的動物感染模型”。

他強調,針對人類疾病的藥物與疫苗首先需要在動物模型上得到初步驗證才能推廣到人,沒有有效的動物模型就沒有好藥和疫苗。中國需要加強一流大學與科研院所在重大傳染病防控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只有平時對這類病原體進行細緻研究,瞭解其生物學特性,才能發現新的藥物和疫苗靶標。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合作研究員丁強指出,藥物及疫苗研發有一套嚴謹的試驗程序和評價標準(動物試驗以及臨床試驗)來證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新冠病毒疫苗研發是熱點,由於普通小鼠不能被新冠病毒感染,故不能作為動物模型評價疫苗有效性,人源化的病毒受體轉基因小鼠可作為評價疫苗有效性的動物模型,但需要時間製備和繁殖,一時也難以有足夠數量,對疫苗研發造成一定障礙。

他說,新冠病毒已是全球大流行,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病毒藥物、疫苗研發、快速準確診斷以及病毒溯源等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還需要時間來證明臨床效果。至於病毒是否已變異,“這是在一定時間尺度下才能談論的話題,目前還很難下結論,但是總體來說,冠狀病毒變異的速率比其他RNA病毒要慢很多,不是現在最擔心的問題”。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學科研系列獨立研究員王新泉表示,新冠病毒基礎研究包括病毒本身研究、抗病毒藥物和疫苗開發及人體抗病毒免疫反應等很多方向都在開展,目前已取得一些進展,有些也對預防病毒擴散和改善臨床救治起到很好指導作用,但還不能完全清楚回答大眾關切的很多問題。“科學工作者還需要一點時間,積累更多數據,但在大家的努力下,我相信我們很快就會在抗病毒小分子藥物、中和抗體和疫苗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為科學抗疫提供更多答案和幫助”。

2月底,同濟大學轉化醫學高等研究院高正良教授受訪時就很擔心疫情的國際發展。短短一兩週時間內,疫情就將他的擔心演變成全球大流行的事實。

清華大學醫學院教學科研系列獨立研究員程功指出,中國境內的疫情已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疫情防控應逐步轉變為輸入型防控態勢。疫情未來發展的可能走向和趨勢,“如果往好的方向判斷,就是全球各國,尤其是疫情嚴重國家,按照中國的成功模式來,大幅度降低人員的流動性,成功控制住疫情。最壞的一個走向和趨勢就是,疫情失控,全球大爆發”。

他強調,對於疫情,全球各國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所有國家都必須在保護健康、防止經濟以及社會動盪、尊重人權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中國經驗表明,疫情可以控制住,全球各國應積極做好檢測、治療、隔離以及動員民眾積極應對。同時,加強全球的合作和創新,所有國家都有經驗教訓可以分享,全球應該同舟共濟,共克時艱。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學科研系列獨立研究員楊雪瑞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醫務工作者與科研人員克服困難,迅速摸索出一整套有針對性的全流程檢測方案,最終形成一系列國家及地方技術指南、實驗室及個人規範等很有價值的文本材料。“這些材料凝聚了中國在抗疫工作中獲得的經驗、教訓與智慧,非常值得國際社會學習借鑑,也應該在當前全人類的抗疫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記者 孫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