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煩,不要放棄,不要敷衍

“認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煩,不要放棄,不要敷衍”是畫家陳丹青的話,是他說的自己救自己的方法。方法有了,但最終還是要靠自己。藉此我想對剛入職的年輕的人說:請認真做事,突破自己。

有人認為:“如果你計劃用10年去成功,為什麼不用六個月去完成。”這近20倍提速能不能變成現實,其實在於自己有沒有敢於想過。我在2000年時候遇到過一位財務精英給我做過財務管理知識培訓,她之所以被大家津津樂道,是因為她創造了奇蹟,她不甘心3年通過註冊會計師課程,在全部課程通過後又選擇重新考試,就是要挑戰1次考試過關,她成功了。當時國家規定的可以在5年內通過的成就都有效,她提速5倍,她那年32歲,也因此為自己帶來了升遷等好多機會。

如果專注於一件事情,就會覺得時間不夠用。一個人一天工作學習的時間可以是公司規定的8小時,也可以是隻留足吃飯睡覺的8小時工作學習16個小時。可以是漫不經心的學了就行,也是不啃下來就誓不罷休地學習。所以,要不要提速就在於自己想不想實現。

學習要提速還有個心得就是要真學:有沒有真的在學知識,有沒有學到真知識,這是學習中壓倒一切的思維。一是真的在學知識,不要今天想學這個,明天想學那個,幾本沒有關聯專業的書同時打開,哪一本都是看個前面部分而停止,又轉去看別的,每個都不會學通,淺嘗輒止,也勢必造成建立的知識系統混亂,更會降低學習效率的。同時,這種也是那種看似天天在忙碌學習,實際上是對自己對時間的一種敷衍。二是學到真知識。這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準備攻克的各種職業資格證,那是一個人的附加值和加分項,要學就一定要保證不考過不罷休的狠勁;另一個是工作技能,那是一個年輕人在單位立足的基本籌碼。在安排學習計劃時,可以將兩個學習內容進行統籌安排。

文憑只是代表過去,是進單位的敲門磚。如何把專業知識轉化專業技能,才是一個人的軟實力。練就響噹噹的專業技能,就要在師傅經驗基礎上加上內外部環境自己思考,轉化為自己能夠掌握的技能,保證下次不再是個小白,通過日積月累,這就是你的軟實力。譬如,遇到一項實戰工作,要會編制工作方案,而不是對別人原來工作方案的簡單複製粘貼去改一改畫一畫,既要有傳承更要有有創新,要讓你自己的影子在方案中體現出來;到了工作現場,要善於自己動腦子去發現問題所在,而不是等師傅排查好後告訴你幹那些打雜的輔助工作,那樣好似吃別人嚼過後剩下的饃渣子般無趣無味;工作中要嚴格按照流程規規矩矩的幹,且不敢蠻幹,個人安全施工意識一定要牢記在心;工作結束後一定要進行總結、分析,每一次動筆的過程就是一種最自己的反省,工作筆記將會是一個人最為寶貴的知識和財富;如果你很“悶”,誰都不知道“你行”,要抓住一切可以展示的機會,要樹立“我要當冠軍”“我必須拿第一”思想,只要心中有這個念頭,你任何時候任何工作標準就會按照“第一”去構思和拼搏了。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可以尋找身邊優秀前輩、領導某一個人作為你的榜樣,然後下定決心向他去對標:他能做到的你就能做到,他的專業技能就是你的奮鬥目標。然後將這個目標進行分解,制定自己的里程碑學習計劃。所謂里程碑就是到時間必須完成,只問結果不問過程。過程在於現在的你,是否在行動,任何有可能的就扣和理由都需要想辦法去克服和解決的。里程碑計劃就像魯迅先生書桌上刻的“早”一樣,要提提看看提醒自己必須做到。

不僅怕年輕人不幹,也怕年輕人工作熱情高的有些冒進。就存在過有些年輕人工作沒有聽清楚也不好意思問就急於去幹的問題,這個問題提到人還比較多。首先這說明工作熱情很高,但有些慌張,因為工作任務沒有完全搞明白,最後效果不甚滿意,欲速則不達。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就參考日本人安排工作說五遍的經驗來解決,這是按照領導給員工安排工作的口吻敘述為:第一遍,麻煩你做個什麼事。第二遍,麻煩你重複一下我讓你做什麼事。第三遍,你知道我讓你做這個事的目的是什麼。第四遍,這個事會不會出現什麼意外,你怎麼應對?第五遍,你自己做這個事,有什麼想法和建議。借鑑這個方法,那一個人在聽完領導安排的工作以後,可以按照四步法積極反饋領導說:“奧,我今天就是要做就是要做......(重複),原來是因為......(目的),那我計劃這麼做......(想法),可不可以還......(建議)。”我想這樣的閉環,對於領受一項工作就是非常完美了。

如果幹過工作總是懵懵懂懂,那就是一種假工作=假進步=浪費時間。幹多幹少就只是數量的問題,沒有深度的挖掘。涉及的知識只是流於表面膚淺的認知,沒有下功夫去搞清原理和背景,更沒有嘗試去挑戰這個專業精尖的志向。這個問題留一個懸案,相信年輕人都會聰明地找到解決問題答案的。

能積微者速成!願年輕的你動起來,一步一步突破自己,通向一個未知的你!

認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煩,不要放棄,不要敷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