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何種情況下離開父母與兒女獨自在外漂泊,那心誰懂?有何體驗?

幡然醒悟80後


您好,非常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雖然自己未曾有過和您一模一樣的經歷,但十二歲開始,便到了外鄉求學,能回家的次數也是很少。

就結合自己的感受,談談我的真實看法吧。

1.在何種情況下會離開父母和兒女獨自漂泊

如果年少時看到有人做出這樣的選擇,我一定會感到不解。但現在,我卻很能感同身受,因為工作後我就見到過這樣的同事。可以說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是因為上有老下有小,卻選擇離開,從血緣關係和親情來說,不免有些殘忍,畢竟,老人需要贍養,子女需要撫養。

情理之中,那一定是因為選擇離開,是想到更廣闊的平臺去追逐自己的夢想,並給家人帶來更好的生活,這是我堅信不移的。

2.這種情況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從物質上來說,如果是到了更大的平臺或者自己足夠努力,那差距不會太大。

真正存在差異的應該是我們的內心,孤獨感與成就感並存。

一個人做出這樣的選擇,獨自在外漂泊時,父母和子女無疑是最大的牽掛,人活著很多時候的目標不就是希望家人平安康健嗎?同時在新的環境中,陌生感也會深深存在,造成內心的孤獨。

但因為我們是為了夢想、為了給家人更高的生活在外打拼,所以也會感到莫大的成就與幸福。

3.這顆漂泊的心誰懂呢?

具體誰人、誰名我不知道,但有三個人一定會懂你。

第一個,家人。家人總是我們無私的大後方和堅強的避風港,既然你做出了選擇,他們肯定會理解你的夢想和想法。

第二個,與你類似的身邊人。因為現實生活中特別是一線大城市,這樣的人真的太多,而在相同的處境中,相似經歷的人更加會懂得彼此。

第三個,自己。很多時候很多東西,特別漂泊在外,是需要自己一個人獨自承受和消化的,真的沒有比自己更懂得自己的人了。


五美吟


古人云,嚴父慈母,現實的社會只有出去適應社會,才能應對大風大浪,溫室裡長不出綠牙,父母親的家是兒女的闢風港,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可回到父母親家吃住資助和互勉互慰,父母親的家永遠都是兒女的家,父母親永遠資助兒女出去創業,讓兒女出去適應社會闖出一番新天地。


朱國奎233454678


十年前的那天,我用最簡單對比的方式讓自己選擇是否離鄉?寫得第一條便是“要遠離父母”,那糾結、那無奈,那內疚現在每每想起還不禁淚滿眼眶!

父母當年已近耄耋之齡,膝下的唯一男兒將拖家帶口遠離這生養他近四十載的故鄉,去一座陌生的城市,去重拾那生活的希望!

光陰似箭已近十載,雖已立足成長,但那思親思鄉之念無一刻放下,那依舊在詢問、在祈盼的歸期、那更顯衰老蹣跚的身影似那撕扯內心的召喚,“回家吧,孩子”!

“快了,快了!”多少次的心中默唸,回答那連自己都無法確定的日子,只盼自己再努力一點,運氣再好一點,也許那日子就近了?



留下生命的空白


痛在誰身上誰才知道,我沒有這樣的經歷。體驗不到他們心中的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