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何种情况下离开父母与儿女独自在外漂泊,那心谁懂?有何体验?

幡然醒悟80后


您好,非常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虽然自己未曾有过和您一模一样的经历,但十二岁开始,便到了外乡求学,能回家的次数也是很少。

就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我的真实看法吧。

1.在何种情况下会离开父母和儿女独自漂泊

如果年少时看到有人做出这样的选择,我一定会感到不解。但现在,我却很能感同身受,因为工作后我就见到过这样的同事。可以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是因为上有老下有小,却选择离开,从血缘关系和亲情来说,不免有些残忍,毕竟,老人需要赡养,子女需要抚养。

情理之中,那一定是因为选择离开,是想到更广阔的平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并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这是我坚信不移的。

2.这种情况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从物质上来说,如果是到了更大的平台或者自己足够努力,那差距不会太大。

真正存在差异的应该是我们的内心,孤独感与成就感并存。

一个人做出这样的选择,独自在外漂泊时,父母和子女无疑是最大的牵挂,人活着很多时候的目标不就是希望家人平安康健吗?同时在新的环境中,陌生感也会深深存在,造成内心的孤独。

但因为我们是为了梦想、为了给家人更高的生活在外打拼,所以也会感到莫大的成就与幸福。

3.这颗漂泊的心谁懂呢?

具体谁人、谁名我不知道,但有三个人一定会懂你。

第一个,家人。家人总是我们无私的大后方和坚强的避风港,既然你做出了选择,他们肯定会理解你的梦想和想法。

第二个,与你类似的身边人。因为现实生活中特别是一线大城市,这样的人真的太多,而在相同的处境中,相似经历的人更加会懂得彼此。

第三个,自己。很多时候很多东西,特别漂泊在外,是需要自己一个人独自承受和消化的,真的没有比自己更懂得自己的人了。


五美吟


古人云,严父慈母,现实的社会只有出去适应社会,才能应对大风大浪,温室里长不出绿牙,父母亲的家是儿女的辟风港,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可回到父母亲家吃住资助和互勉互慰,父母亲的家永远都是儿女的家,父母亲永远资助儿女出去创业,让儿女出去适应社会闯出一番新天地。


朱国奎233454678


十年前的那天,我用最简单对比的方式让自己选择是否离乡?写得第一条便是“要远离父母”,那纠结、那无奈,那内疚现在每每想起还不禁泪满眼眶!

父母当年已近耄耋之龄,膝下的唯一男儿将拖家带口远离这生养他近四十载的故乡,去一座陌生的城市,去重拾那生活的希望!

光阴似箭已近十载,虽已立足成长,但那思亲思乡之念无一刻放下,那依旧在询问、在祈盼的归期、那更显衰老蹒跚的身影似那撕扯内心的召唤,“回家吧,孩子”!

“快了,快了!”多少次的心中默念,回答那连自己都无法确定的日子,只盼自己再努力一点,运气再好一点,也许那日子就近了?



留下生命的空白


痛在谁身上谁才知道,我没有这样的经历。体验不到他们心中的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