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被俘虜並被帶到日本的清軍將士後來如何了?

李帥領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甲午戰爭之後中國戰敗了,日本俘虜了很多的中國士兵回到日本去,有很多人會很好奇,那些被俘虜的士兵,最終都被用到哪裡去了?其實這些被俘虜的士兵被用於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他們都被集體屠殺了,日本人是比較殘忍的,從當時的南京大屠殺就可以看出來,他們在打仗的時候,看到已經受傷的清軍士兵,就直接刺死,看到受傷不是那麼嚴重的親軍士兵就直接帶回自己的軍營,然後把這些士兵歸到一起,集體屠殺,他們的殘忍不是我們能想象的,更不會向中國軍隊善待俘虜那樣對待我們的士兵。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中,日聯合艦隊擊沉了一艘滿載清軍的英籍商船“高升號”,當船體中彈下沉時,清軍紛紛落水逃難,日艦非但沒及時救助落水者,還向已經失去戰鬥力的清軍射擊,機關炮、速射炮。一時之間,鮮血與殘枝鋪滿了海面,一千多名清軍官兵也葬身海底,船內供職的四名馬來人也遭到相同的命運。

那麼這些戰俘是在什麼是會回國的呢?答案是在1895年,清朝因戰敗簽訂《馬關條約》之後,經過兩國政府的多次談判,最終將完成了戰俘的交接,但是可氣的是,當時日軍大約帶走的戰俘是兩千餘人,可是送回來的卻只有九百七十九人,可見當時的日本政府對待戰俘的待遇是如此的差,最後作者也只想說八個字:“勿忘國恥,自強不息。”

當時倖存的被俘虜官兵曾用筆記下親身經歷: 兩手背縛,發用繩子連接。十八日申刻,開始給飯糰一把,舌為筷子,膝作杯盤,低頭就餐。泥沙兼半,口難以下嚥。口渴難耐,僅給臭水一滴。 九月初八日在長江口上船,如入陷阱。坐在不出一步,屎尿均在一個船艙,汙穢之氣燻蒸,當時想嘔吐。 十六日至日本廣島下船,十里狂奔,幾人馬上就死了,開始登上火車。 十七日到大阪府,住南御堂廠宿舍。一日三餐,無不是髒爛蘿蔔。數月間滿身都是醃髒衣服。月亮暗風淒涼,頻灑思鄉之淚。” 也就是是說他們在船上時,日本人用繩子栓住他們的辮子,偶爾給一把泥沙混合的飯糰,給幾滴髒水,屎尿自理,下了船又長途跋涉,即便到了日本營房也還是臭水餿飯。 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均是非人待遇,怎一個淒涼了得,在日本本土,他們作為戰俘,雖然不被勞役,但打罵難逃,還時常被拉到街上游行,受盡屈辱。 許多人未能扛到回國就病死、累死、餓死甚至自盡了。他們的屍骨也就永遠留在了那片土地,那些留著性命回到祖國的也未能善終。 我國自古崇尚死的偉大不如戰死沙場,因此戰俘自己覺得羞辱,清政府更是如此,所以這些人即便飽受折磨回了國,也沒得到任何撫卹金,反而被遣散回鄉了。 所以,按照日本人的說辭,這1800是不會變成976的,相比之下,我選擇相信後者。 還是那句話,“勿忘國恥,落後就會捱打”。只有我們真正強大了的時候,才對的起這些將士亡魂。


戰俘歸國後,祖國迎接他們的是責罰。歸國後,被俘清軍,軍官一律革職遣散,士兵全部就地解散。“操江”艦艦長王永發曾經上書為病死在日本的部下請求撫卹,結果招致清廷嚴辭責罵。在平壤因傷被俘的軍官譚清遠等,不僅被革職,還被追究被俘的罪責。這些曾為國家付出了鮮血的“不祥之人”很快便從檔案中消失。


大老二爺


據統計,甲午戰爭中,清軍共陣亡24600餘人,被俘1790人,那麼,這些被日本俘虜的將士,其下慘如何呢?


日本當時為了躋身“文明國家”,1894年8月22日,也就是甲午戰爭開始後的第22天,日本陸軍省就向日本陸軍第5師團留守處下發了《戰俘管理之件》,在該文件中,日本誓約在戰爭中保障戰俘的基本人權。

日本為什麼這麼做呢?

1894年7月16日,日本對大清國宣戰第14天,英國同意和日本簽訂新的通商與航海條約,根據新條約的內容,英國將在五年後放棄在日本的領事裁判權,其它西方國家也隨之跟進,準備跟日本簽訂新的平等條約。

在如此敏感的時期,如果日本在甲午戰爭中表現出“不文明行為”,西方國家就可能借此繼續堅持領事裁判權,新的平等條約也可能落空,日本將可能被排斥在“文明國家”之外。

這是日本積極制定戰俘政策的原因。

政策是制定了,日本有沒有落實呢?

事實上,日本的戰俘政策主要是給西方國家看的,所以戰俘也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送到日本的戰俘。

從目前公開的資料來看,這些被關押在日本的清軍戰俘,並沒有被迫從事苦役。按照日本陸軍大臣公佈的戰俘處理規則,對清軍戰俘的處理是相當“人性化”。

首先按等級,把清軍戰俘分將校、下士、兵卒,不同等級的戰俘有不同的居室飲食標準。比如飲食,按照當時日本《陸軍給予令》第九章規定的標準,將官24錢,上長官、士官、準士官18錢,下士以下16錢。

戰俘中死者會按照軍人的待遇安葬在陸軍指定的區域;傷者,由各陸軍預備醫院、日本赤十字社救護員負責治療。
▲平壤日軍野戰醫院,日軍為清軍戰俘實施手術(日本隨軍記者拍攝)

甚至日本還准許戰俘和國內的家人通信,日本提供信件接收的便利條件,但信件的內容需要經過檢查,確保對日本安全無害。

當然,前文也說過,日本的這些行為是做給西方國家看的,按照日本的說法,戰俘當中“驚異之下落淚者有之,合掌作揖施謝者亦有之,俘虜收容所裡的清軍官兵,紛紛讚歎日本給予的寬大待遇”。而日本的隨軍記者也將這一幕展示給國際媒體。

第二種是戰場上的戰俘。

在日本國內,顧及到國際視聽,日本很少虐死清軍戰俘,但在戰場上又是一番情況。

在戰場上,日本對戰俘的殘暴虐殺層出不窮,比如在平壤,日本槍殺600多清軍俘虜;在旅順,至少虐殺了900名清軍戰俘。

除了屠殺,戰俘的受辱情況也很嚴重,比如“操山艦”投降後被押往佐世寶港,據一同被俘的丹麥人彌倫斯回憶:“午後2點鐘,上岸之時極備凌辱……船近碼頭即放氣鍾搖鈴,吹號筒,使該處居民盡來觀看。其監即在碼頭相近地方,將所拘之人分作二排並行,使之遊行各街,遊畢方收入監,以示凌辱。”
▲在平壤被俘的清軍戰俘



除了遊行所受的凌辱,還有飲食上的虐待,如被俘士兵欒述善回憶說:“被拘者甚眾,均系道署中,飲食俱無,並有火焚刀裂之說……死既不能,生更猶死,兩手背縛,發用繩聯……一日三餐,入口者無非黴爛蘿蔔。數月間,遍身盡是醃髒衣服。”

最後說一下,包括戰俘問題,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全方位大秀對國際法的忠誠,把自己打扮成文明國家,西方也因此對日本大加讚賞。大清國作為被侵略者,因為對國際法的一竅不通,最後反而遭到國際輿論的一致批評。


金兔歷史


根據記載整個甲午戰爭期間被日本俘虜的清軍將士大約1800多人,這些被俘人員全部被押往日本進行愛國教育。戰爭結束以後除了300多人被日本虐待致死之外其餘的1500人根據《馬關條約》被釋放歸國,回國後一些被俘人員詳細的介紹了他們被押往日本的經過,在輪船上俘虜們被反綁雙手,辮子被連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日本人就把碗盆放在俘虜的膝蓋上,由於雙手被綁著他們只能像豬一樣拱食,吃喝拉撒全部在船艙裡,等到他們到達日本的時候身上是屎尿滿身,臭氣熏天。

1894年由於日本首先襲擊清軍護航艦隊光緒皇帝率先向日本宣戰,甲午戰爭正式爆發。在當時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看好清軍,一致認為日本挑戰東亞霸主是不明智的行為,可是經過近一年的激戰清軍完全失敗。被清廷和李鴻章寄予厚望的北洋海軍黃海一戰五艘主力軍艦沉沒,而日本聯合艦隊一艘軍艦都沒有沉沒,甚至是商船改造的西京丸號軍艦也沒有被擊沉但是受傷嚴重,從此以後北洋水師在李鴻章的指示下龜縮港口最後被日本艦隊全殲在軍港之內,陸地上清軍更是丟城失地損兵折將,被譽為東方堡壘的旅順軍港更是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就被日軍攻陷。

眼看戰爭進行到這個份上清政府完全失去了繼續戰爭下去的勇氣,派李鴻章前往日本談判並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賠款2.3億兩白銀割讓臺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同時被日本俘虜的清軍將士除了活著的1500人回到國內外其他的人全部客死異國他鄉。在日本這些人受盡折磨,經常遭到日軍的打罵侮辱,有時還要上街遊行向日本民眾炫耀軍隊戰功,為了不讓親軍戰俘逃跑和在船艙裡一樣把他們的雙手反綁並把他們的辮子用繩子連在一起,在街上他們成為日本民眾羞辱的對象,辱罵之聲充斥在大街小巷。

而死在日本的清軍戰俘則被日本葬在青田山陸軍公墓,這個公墓本來是為日本軍人犧牲之後而建的目墓地,在清軍戰俘墓碑上刻著:“清國捕俘xxx”的名字,而“捕俘”二字是有侮辱性的詞彙,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日本戰敗,他們害怕中國人對他們進行報復就把“捕俘”二字連夜鏟去。而活著回到國內的戰俘也沒有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由於他們是俘虜在國內並不受待見,很多人默默無聞的悲慘死去。


李帥領


中日甲午戰爭,是涉及中日兩國國運的博弈,雙方都投入了幾十萬軍隊。

當然,最終大清國敗了,不僅從東亞秩的統治中心跌落下來,國際地位也一落千丈。

戰爭中,清軍將士有2萬多人陣亡,還有上千人被日軍俘虜,他們的遭遇,也成了風雨飄搖的大清國的悲劇縮影。

只是,這些被俘虜的清軍將士,不僅在日本遭受虐待和羞辱,即使回到了故土,也繼續承受著不公正的待遇和淒涼的人生。

當然,晚清的中國,本就大廈將傾,統治階層腐朽不堪,內憂外患不斷,帝國的子民尚且生如螻蟻,更何況這些還家的將士呢?

甲午戰爭持續了大半年,期間清軍和日軍有多次的海戰和陸戰,因此被俘虜的清軍將士也是陸陸續續被押送到日本,最終有1000多人。

當然,鑑於日軍本身的殘暴性格,在旅順,僅僅4天就殘酷屠殺了2萬多中國平民,因此除了上千名被俘的清軍士兵,還至少有數千名清軍遭到了日軍的屠殺。

清軍的被俘人員主要來源於豐島海戰、平壤會戰,此外還有在旅順、遼東海城、牛莊等戰役中。

日軍第一次大量俘虜清軍為豐島海戰,當然起因是日軍無恥的偷襲,由於軍艦濟遠號逃跑、軍艦廣乙號遭到重創,高升號運兵船被擊沉,上千清軍陸軍葬身大海,僅剩運輸艦操江號無力抵抗,全艦72名官兵成了第一批被日軍俘虜的清軍將士。

第一次抓到天朝的戰俘,日軍興奮至極,迫不及待地把這些清軍士兵運往日本本土,給民眾展覽,以展示武力,炫耀勝利。

70多名清軍在被運往佐世保之後,被迫遊街示眾,隨後被日軍押入監獄關押。

平壤戰役後,有近700名清軍士兵因在異國他鄉作戰,在大雨中遭到日軍突襲,傷亡慘重,在突圍的過程中遭到日軍俘虜。

而這些清軍在被俘後,根據日本軍史記載,其中47人因為試圖逃跑被日軍公開斬首,還有25人因為傷勢過重而死,另有三人在後期的羈押過程中病死,還剩下608人被運往日本。

一名被俘的清軍軍官這樣記載戰俘們的悲慘遭遇:

兩手背縛,發用繩聯……發給飯糰一握……泥沙兼半,口難下嚥……渴極……僅給臭水一滴……足無整履,身少完衣……奔波百餘里之遙,不容喘息。

平壤戰役後,日軍向清朝本土發動大規模進攻,此後又有許多清軍戰俘被押往日本。

為了關押這些戰俘,日本還租用了一些寺廟場地作為戰俘營,除了定期把這些清軍戰俘押出去遊街示眾、展示武功之外,日軍還不斷提審每位戰俘,以獲得各種中國的情報。

由於甲午戰爭是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第一次對外的大規模戰爭,到了戰爭後期,日本的財政壓力已經高度緊張,國內的經濟秩序也瀕臨崩潰,導致日本政府不願為這些戰俘提供必要的生活條件,而地方政府和關押場地方也不願承擔這些額外的負擔,導致這些清軍戰俘的生活條件極其惡劣,在關押的1年左右時間裡,至少有兩三百名戰俘因各種因素死去。

不過隨著戰事結局的明朗化,日本已經實質上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日本政府也失去了開始得到戰俘時急於炫耀戰功的心態,他們把這些清軍戰俘視作累贅,於是,在戰爭後期,被俘的清軍將士都被關在了海城。

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戰俘的放回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1895年8月18日,關押在日本本土的清軍戰俘被首先放回,有976人被送回,而到了8月26日,第二批關押在海城的568名清軍戰俘被放回。

這些死裡逃生的清軍將士,剛脫離牢籠,很快就迎來了清政府的處罰,士兵們沒有拿到一分錢的補償,而是就地遣散回家,軍官則被革除一切官職,免職回家。操江號的艦長王永發曾經上書為病死在日本的部下請求撫卹,結果反遭清廷嚴辭責罵。

這些被俘的清軍將士,為了清廷流血犧牲,卻因為成了“不祥之人”,成了政府和同僚嫌棄的對象,成為社會的棄兒。


雲中史記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個問題要分為兩個方面來看。

第一,日軍在戰場並沒有善待過清軍戰俘。

同後來一樣,日軍在戰場抓住清軍戰俘,如果是傷員一般就地槍斃。或者清軍抵抗比較激烈的地方,清軍士兵投降後一般也會被殺害。

這些被殺的戰俘,不會被列為戰俘的。

而即便能夠活著被俘虜的清軍,在戰場上也難逃虐待和殺戮。

比如平壤戰役期間,日軍宣佈俘虜清軍616名,但一般認為被俘的數量遠遠不止這麼多,那些人都被就地殺掉了。

至於被俘的這些人,下場也不好。

日軍官方資料記載,一股59名清軍戰俘有47人被殺,原因不明,一般認為是被集體槍決的。

在旅順大屠殺中,就有被俘虜的900名清軍戰俘。

第二,被俘虜運送到後方的清軍戰俘,則相對得到較好的待遇。

甲午戰爭期間,清軍被俘總計1790人,其中1000人被運回日本國內,其餘都關押在海城的戰俘營。

1886年,日本已加入國際紅十字會和《日內瓦公約》。

當時日本為了向西方宣傳自己是文明國家,對於這些戰俘還算不錯。

在西方記者的矚目下,日本對於被押解到國內的1000戰俘,給予還算可以的待遇:如戰俘營的設置、戰俘糧食和被服寢具的發放、病患戰俘的治療、戰俘的移動等,也確實都符合當時國際法中有關戰俘待遇的條款規定。

資料中寫道:俘虜的被服寢具配給,從軍需倉庫的庫存中調撥。飲食營養供給,適用《陸軍給予令》第九章規定的標準,將官24錢,上長官、士官、準士官18錢,下士以下16錢;其他生活必要的消耗用品,採用現物支給的方法。各所配備若干衛兵,負責收容所的警戒、保安等管理事務,配置醫務員負責收容所的日常衛生和健康管理。在所俘虜允許與國內家人通信,提供信件接收發送的便利條件,但信件內容需要經過檢查,確定對日本安全無害方可放行。

當時西方對於日本大加讚賞,其實都是宣傳而已。

一來,日方共計交還戰俘1544名,其餘246名戰俘去向不明,日方也並未提及。

一般認為,這246名戰俘都死於戰俘營,或者被虐待致死,或者被殺。

二來,這些所謂的不錯待遇,都是滿清政府付錢,日本人不承擔一分一毫。

資料記載:

1896年4月9日,日本駐華公使林董向清朝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提出索要從日本遣還清軍戰俘的運輸費等費用,共有五個項目,其金額計算到幾錢幾釐:

一,僱用輪船運輸清軍戰俘用款“六千七百元零三錢”(在此所列均系當時的日本銀元);

二,押解戰俘用車運輸費“七百六十元七十三錢一釐”;

三,押解官兵差旅費“五千五百六十五元一錢五釐”;

四,清軍戰俘飯錢“一千四百五十七元一十二錢”;

五,零星報銷款項“五十九元”。

共計“日本銀貨一萬四千五百四十一元八十九錢六釐”。


薩沙


甲午戰爭主要分為陸戰和海戰,而清軍全部戰敗。在陸地上,清軍一路敗退,從平壤退回國內,日軍則一直推進到山海關;在海戰中,也是日軍率先發起挑釁,並在黃海海戰中重創清軍北洋水師,隨後水陸並進,在威海衛之戰中全殲北洋水師殘餘。

據資料記載,整個甲午一戰中清軍傷亡官兵大約為2.4萬名,被俘數千人,一說1790人,一說為988名。不過,具體數字上至今仍有爭議。而日軍的傷亡不過萬餘人,被俘人數11人,雙方懸殊比較大。那麼,那些被俘的清軍俘虜最後的命運如何呢?

在戰爭初期,日本軍方抱著耀武揚威的心態,大肆抓捕清軍的俘虜回日本關押,以備將來談判的籌碼,把他們關在東京、大阪等地的寺院或者監獄中。為了炫耀戰績,日軍還逼著大批清軍戰俘上街遊行,達到其所謂的“宣揚國威”的目的。



1894年7月25日,清軍“操江號”、“高升號”兩艘船在回國途中遭到日軍襲擊。“高升號”被擊沉,“操江號”被俘虜,艦上的管帶王永發與72名官兵被俘,並被押送回日本關押。

在陸戰中,日軍也抓獲了大量的清軍俘虜。其中一些因為患重病而死在日本,極少一部分因為企圖逃脫被殺害。監獄關滿了,就安置在各地的寺院裡。一些俘虜想要逃跑,便被就地斬殺。


不過隨著戰爭的推進,日軍抓的清軍戰俘越來越多,日本當局再也沒有興趣將他們押送回日本了。在戰爭後期,日軍直接把清軍俘虜就地關押,比如遼寧海城監獄。

1895年,清政府向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遼東半島,賠款白銀2億兩。根據雙方的約定,日本答應儘快釋放俘虜。那些被日軍關押的清軍戰俘,這才陸陸續續回到國內。

不過,國內迎接他們的則是各種冷眼和責罵聲。由於《馬關條約》賠款巨多,窩火的清政府和慈禧太后只好把這些戰俘當成發洩的對象,不僅懲治了一批戰俘,還把其他戰俘就地解散,晚上完全遣送回原籍,不僅沒有給一分錢的安置費,還斷了他們的飯碗。這些戰俘回到家鄉後,大多數都靠務農終老,也有人落草為寇,下場淒涼。


世界人文通史


關於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我們都知道是戰敗以後割地賠款,可一場戰爭的結束還會產生戰俘,作為戰敗方的清軍,自然免不了被俘虜的命運。



據統計,甲午戰爭中清軍共陣亡24600餘人,被俘虜關押到日本的有近1800人,直至《馬關條約》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後,日本才歸還976名俘虜。

日本優待戰俘?恐怕只是作秀。

可能歷史和影視留給我們的清軍印象都是甩著長辮子遛鳥抽大煙,無所事事又瘦骨嶙峋,絲毫擔不起保家衛國的重任。

但儘管如此,還是有愛國將士存在的,也正是他們用生命和鮮血去與倭寇拼殺,可是從1800到976,這800人又去了哪裡?

當時的日本想翻身做老大與西方國家建交,發動戰爭後不久,英國就同意與其簽訂平等條約開拓新航線。

這可把日本激動壞了,眾所周知,西方國家當時是瞧不起亞洲黃皮膚的,而日本想巴結他們就要學習人家,做一個文明國家。

這首先就要善待這些戰俘,作秀給大家看,另一方面也是防止被英國人抓住把柄把他排斥在外。為此,他們還頒佈了一個《戰俘管理條件》。

條件規定,要保證這些戰俘的基本人權。根據日方的公開資料顯示,在日戰俘接受著很“人性化”的管理。


首先他們將清軍戰俘按軍銜分等級給飯吃,按照當時日本《陸軍給予令》第九章規定,將官24錢,上長官、士官、準士官18錢,下士以下16錢。

這樣子聽還不錯?不僅如此,日方說1800人裡受了傷的戰俘他們還負責治療,實在治不好離世的就找一個好地方安葬。

為了緩解他們異國他鄉的思鄉之情,還允許戰俘給家裡寫信,只不過需要檢查一下。而且他們的大辮子,想剪就剪,不剪也尊重。

押送途中,還要保證在船上漂的“安心”,按時吃飯,按時洗澡,不做苦勞力,不虐待。

根據日方總結,“驚異之下落淚者有之,合掌作揖施謝者亦有之,俘虜收容所裡的清軍官兵,紛紛讚歎日本給予的寬大待遇”。

為了更生動的感動西方國家,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隨軍記者拍下了很多日本軍方優待戰俘的照片。正所謂,做戲就要做全套嘛。

那麼,日本真的說到做到了嗎?反正我是不敢信,以日本屠殺無辜百姓的殘暴程度來講,所謂優待的可信度並不高。



歸鄉清軍口述遭受非人待遇。

恐怕日本人說的自己都當真了,戰俘還感動的落淚?想了解真相,當事人說的應該最權威了。當時倖存的被俘虜官兵曾用筆記下親身經歷:

兩手背縛,發用繩子連接。十八日申刻,開始給飯糰一把,舌為筷子,膝作杯盤,低頭就餐。泥沙兼半,口難以下嚥。口渴難耐,僅給臭水一滴。九月初八日在長江口上船,如入陷阱。坐在不出一步,屎尿均在一個船艙,汙穢之氣燻蒸,當時想嘔吐。十六日至日本廣島下船,十里狂奔,幾人馬上就死了,開始登上火車。十七日到大阪府,住南御堂廠宿舍。一日三餐,無不是髒爛蘿蔔。數月間滿身都是醃髒衣服。月亮暗風淒涼,頻灑思鄉之淚。”

也就是是說他們在船上時,日本人用繩子栓住他們的辮子,偶爾給一把泥沙混合的飯糰,給幾滴髒水,屎尿自理,下了船又長途跋涉,即便到了日本營房也還是臭水餿飯。

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均是非人待遇,怎一個淒涼了得,在日本本土,他們作為戰俘,雖然不被勞役,但打罵難逃,還時常被拉到街上游行,受盡屈辱。

許多人未能扛到回國就病死、累死、餓死甚至自盡了。他們的屍骨也就永遠留在了那片土地,那些留著性命回到祖國的也未能善終。

我國自古崇尚死的偉大不如戰死沙場,因此戰俘自己覺得羞辱,清政府更是如此,所以這些人即便飽受折磨回了國,也沒得到任何撫卹金,反而被遣散回鄉了。

所以,按照日本人的說辭,這1800是不會變成976的,相比之下,我選擇相信後者。

還是那句話,“勿忘國恥,落後就會捱打”。只有我們真正強大了的時候,才對的起這些將士亡魂。


史之策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當時中國甲午戰爭之戰戰敗後,日本俘虜了很多的中國士兵回到日本去,人們都不知道那些被俘虜的士兵後來怎麼樣了。

據統計,甲午戰爭中清軍共陣亡24600餘人,被俘虜關押到日本的有近1800人,直至《馬關條約》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後,日本才歸還976名俘虜。

大家也知道日本人是非常殘忍的,這些俘虜大部分被他們集體屠殺。

當時日本正想躋身文明國家與西方國家建交,他們要想在國際上成為文明國家的形象,就必須要做足表面文章。所以被帶到日本的這些俘虜,在表面上要做到非常優待的樣子。

為了顯示他們優待俘虜的形象,讓隨軍記者還拍下了他們優待俘虜的各種照片,從這些照片讓人以為日本人對這些俘虜的管理是相當人性化的。首先他們將清軍戰俘按軍銜分等級安排飲食,按照當時日本《陸軍給予令》第九章規定,將官24錢,上長官、士官、準士官18錢,下士以下16錢。有受傷的戰俘還會安排治療。按時吃飯、洗澡,不做苦力,但這是日本人做給西方國家看的。


1895年8月10日下午12點50分,清國戰俘登船,駛出橫港,乘船俘虜總數976人,航行中風平浪靜,天氣良好,8天航行中沒有疫情新患發生。由於時值夏末,艙內氣溫較高,戰俘被允許自由到上層加班露天處換氣,出發前,船艙均進行嚴格消毒。8天行程中,食物提供採用陸軍標準定量,主食為每人精米六合,副食提供豬肉罐頭,雜魚茄子,牛蒡大醬湯,醃製南瓜蘿蔔鹹菜等,每日供應茶水兩次。9日內,戰俘在船上共入浴三次,2次冷水浴,1次熱水浴。

事實上兩手背縛,發用繩子連接。十八日申刻,開始給飯糰一把,舌為筷子,膝作杯盤,低頭就餐。泥沙兼半,口難以下嚥。口渴難耐,僅給臭水一滴。九月初八日在長江口上船,坐在船艙不出一步,屎尿均在一個船艙,汙穢之氣燻蒸,當時想嘔吐。許多人未能等到回國就已經去世,那些好不容易回國的,清政府也不發撫卹金,就直接遣散回鄉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甲午戰爭最終以清政府付出約25,000人性命的代價,被俘虜1790人結束。儘管開戰前清軍由90餘萬人,日軍僅僅20多萬,但是雙方在懸殊的實力差距面前,還是不得不承認固有的主觀差距。

本來這是一場把被西方列強都看成是日本自討苦吃的軍事行動,但是最終的結果卻讓西方列強大跌眼鏡,但與此同時,也讓他們看到了此時清政府存在的嚴重弊端。

總體而言,當時被日本俘虜的清軍將士,不出意外,基本上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 第一種,被日本人表面上禮遇

特殊時期特殊對待,並不一定說戰俘就一定要接受非人的待遇,當時的日軍為了維護自身在國際上的地位以及形象,對於當時的清軍俘虜剛開始還是比較禮遇優待的。

據說當時的清軍戰俘營,剛開始就彷彿標間一般,裡面不僅各種基礎設施一應俱全,而且十分貼合人道主義精神,但其實看似美好的假象背後,實際上也是日本人為了作秀給西方媒體看。

  • 第二種,日軍本性顯露後的侮辱

剛開始在整個世界範圍內,西方列強都基本上在注意著日本的行動,而且剛開始的戰俘極具利用價值,就是為了讓日軍能夠獲取更大額度的賠償款,等到日軍索取足夠的賠償之後,只要合同已簽訂。

那麼清軍俘虜再待著就是對日本資源的一種浪費了,所以剛開始舒適的戰俘營,也已經給改換到了狹窄逼仄的地方,別說保證正常的三餐供應,能夠吃到發黴的飯菜都算是一種幸福。

儘管沒有後期731部隊拿來做人體實驗那般殘忍,但對於清軍俘虜人格上的侮辱還是有的,動不動遊街示眾,而在當時並沒有承擔繁重的體力勞動。

  • 第三種,倖存回國後的生不如死

剛開始的戰俘1000多人,後來送到日本回國時僅有900餘人,其中損失的人數,其悲慘命運可想而知,極有可能是受不了日軍折磨的屈辱。

當然也不排除例外,畢竟沒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能夠在那樣極端的環境下生存下來也不容易,即使生了病,也沒有足夠的醫療保障,只能夠任憑自己扛著。

即使能夠撐過日軍那一關,回國後面臨的屈辱更是不容易被磨去,有幸能夠回到自己的家鄉,但卻是以曾經戰俘的名義,隨後悽慘的生活可想而知。

  • 第四種,留在日本客死他鄉

當然也有不願意回國留在日本的,但對於這種說法缺乏一定的真實性,畢竟當時清軍的相貌特徵太過於明顯,留在日本相信也不會有太好的待遇,除非是能夠剃髮易容 。

儘管當時日本方面制定了嚴格的戰俘對待條例,但是其主動權還是掌握在日軍手中,何況當時要想成功在日本生存下來,需要面臨的生存考驗也不小。沒有足夠的生存能力,何況語言不通,也是更容易引起日本居民懷疑的,最有可能就是被日軍折磨致死,謊稱留在日本。

戰爭是殘酷的,戰敗對於戰俘更是屈辱的,其實當時被日本押解回去的1000多名俘虜,也是經過一一番血腥的屠殺之後,留下的倖存者。

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在我國境內被日軍槍殺虐待的也有上千人之多,這一場甲午戰爭結束之後,喪失的不僅僅是清政府的底氣,而且進一步放寬了所能容忍的底線。但同樣在西方列強眼中看來,這又是一種機會。


大國布衣


清軍戰俘的日本生活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其實到目前為止,甲午戰爭中清軍和日軍的傷亡人數一直都存在爭議。其中最可靠的說法是中方數據記載,《日清戰爭實記》上說:甲午戰爭中清朝官兵先後陣亡2.5萬人左右,被俘虜千餘人(也有人說是將近2000人),但是在中日雙方戰爭結束後交換戰俘的行動中,日本方面總共提交了988名清軍的數據。這一點可以證明,甲午戰爭中清軍被俘虜1000多人這種說法比較可信。


當時日本人在戰爭結束後,曾分批次將清軍俘虜押送回日本本土,在各大港口進行遊街示眾,並召喚當地居民前來參觀,可以說是奇恥大辱。參觀完畢後的清軍俘虜自然而然被押解到日本海軍監獄,除了監獄條件極差之外,還時常要遭受日本軍人的非人待遇,可以說是生不如死。

戰俘回國後的生活

甲午戰爭結束之後,日本和清朝達成一致,互相交換俘虜,這1000多名清軍官兵也就此被遣送回國。那麼問題來了,這些被俘虜的清軍最終結局如何?按照常理來說,中日雙方交換俘虜之後,回到自己國家的清朝官兵應該可以重歸故里,安穩度過餘生;然而清政府卻不按照常理出牌,甚至可以說有些不擇手段。



清朝俘虜回到故土之後,並沒有得到清朝政府的優待,而是被遣送回原籍,可以說除了自己身上的一身破衣服之外,一無所有。回到家鄉之後,作為戰敗者的清朝官兵更是被父老鄉親倍加恥笑,有不少人因此而羞憤至死。當時清朝管帶王永發曾帶人上書朝廷,希望能夠為死去的將士發放撫卹金,結果卻被清政府駁回。


反觀日本方面,對於本國俘虜卻是大力優待,不僅安排差事工作,而且為其頒發撫卹金,讓其安居樂業。相比之下,清政府的所作所為確實讓人寒心,國家如此,豈能不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