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博士和“海歸”博士有何區別?為何有些高校更青睞於“海歸”呢?

黃眯眯


最大的區別是:(1):國內高校一個導師同時帶幾個博士學生。而國外高校是一個導師團隊帶幾個博士學生,集多個導師所長指導的博士“青出於藍勝於藍”就非常正常了。(2)國外名校招收博士生是以培養人才為校爭光為目的,整個學習階段一般都是全額獎學金,所以招生要求比較高,一般都是由學校統一考核招收,普通人是去不了的。國內博士招生要求沒有那麼嚴格,招生權主要在導師手裡。(3)國外名校博士學位授予時間點的決定權在學術考評委員會,與博導團隊是分開的。國內博士畢業和授予學位時間點基本上是自己的博導決定!(4)國外獎學金是由學校直接發給學生,沒有老闆之說。國內博士學位是導師發給補貼,所以俗稱老闆。(5)國外博士生一般不給老闆服務,否則發計時工資,而是無條件為學生指導。國內的就不說了哈哈!

本人沒有親身經歷,以上說法不一定完全準確!歡迎指正!


安靜的異響


答題/帥小西De--期待為您解惑!


目前正是國內高校、研究院所的春季博士招聘季,每天都能看到頭條推送一些院校的人才引進待遇和福利的鏈接。其實,題主說到的博士之間的區別更多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不少研究方向還處於"跟跑"國外知名院校學者的階段。

小西是在國內讀的博士、做的博士後(在職),算是地地道道的"土博士"。就我個人感覺,知名院校或頂尖研究所畢業的"洋博士"(海歸博士)值得肯定和學習,往往團隊中同時存在"土博士"與"洋博士",彼此互助、合作更容易有好的科研產出。前提是"土博士"不嫉妒他們引進的高待遇和經費付出,"洋博士"不覺得國內同行做的比較Low。

注:上圖是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授予儀式。

國內的確不少985、211院校在新進博士人才引進中,"有海外學習經歷者優先"經常出現在招聘要求中(如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9年1月招聘公告中要求有海外著名高校留學或博士後經歷者優先等),其實不單單是博士學位,博士後、訪問學者等同樣認可。其實,關鍵還是個人能力,如高水平科研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往往國內博士比較猶豫的是,缺少留學經歷後,無法申報一些針對性的"人才計劃",如青年千人、省(市)青年百人等。國內博士同樣有對應的人才計劃,但是符合條件的申報人選非常多(年畢業博士生5萬餘人),競爭非常激烈,給人的感覺就是名額稀缺。

其實,國內近幾年"唯海歸論"的標籤已稍有淡化(之前海歸博士比較稀缺),畢竟引人的最終結果還是看進入新單位後能否"做事",能否有"產出",或者給引進平臺帶來什麼。之前的"唯海歸論"和整個社會的價值導向是吻合的,畢竟在國內讓大家耳熟能詳的都是哈佛、牛津、劍橋等頂尖院校,而這些院校的畢業生的確非常優秀呢!這2年中"土博士"的待遇也有顯著提升,就算安家費和科研啟動費上有差距,但院校起碼不再有明顯的"偏見",如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中同樣出現非常多優秀的"土博士"。

就小西個人的感覺而言,"洋博士"和"土博士"符合一定條件進入高校後,感覺到過於明顯的能力差別。尤其是近幾年,國內不少高校的"一流學科"走在國際前沿,其畢業的博士科研水平認可度非常高,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近2年招聘的新進教師中本土博士學歷的比例約在49—52%。或者說國內不少團隊通過短期的合作交流,如將博士生送到國外知名研究機構1-2年聯合培養等,彌補上之前"土博士"視野"方面的短板。

進入進入工作後,小西說句實話,不管是哪裡畢業的博士,統一標準招聘進入新單位後,還是得靠課題、論文說話。比如高級職稱評定中,就算你是國外QS排名前100名院校的博士,認定材料中必須是工作院校一單位、自己一作或通訊作者的論文,畢竟之前博士期間的成果已作為上個職稱階段的認定材料,無法進行多次使用的。

好吧!其實國內高校引進人才時強調"海歸學習經歷優先",還有個理由不太好明說,就是儘量避免國內高校近親繁殖。若是你有心觀察的話,太多之前發展不錯的行業性院校2015年之前的人才引進中80%-90%的都是本校畢業的博士。這些院校數量不多的博士生導師將自己"認可"的博士畢業生留校後,繼續做之前的課題和研究內容,往往方向越做越窄,很難有較大的突破。

另外,也是一種人才的"保護",畢竟在國外知名院校攻讀博士學位的同學的確非常出色,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經費資助,引回國內挺好的。之前,同樣有不少人討論過清華大學等國內院校畢業生海外求學後未歸,甚至被戲稱為"留美預備學校"。

小西近期也做了1-2年內出國學習一年的規劃,個人覺得擁有一段國外學習經歷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的文化、思維方式、朋友、研究方向等,可以幫助我們更快的成長。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難道不是嗎?

至於是否需要選擇出國攻讀博士學位,沒有標準答案。想去、能去的同學都能找到足夠的理由,不想去的同學也許就告訴自己"英語不少,雅思過不了,算啦!"後,就選擇了放棄!關鍵的關鍵,還是看你自己想要什麼,出國讀博能得到什麼。加油!

▼小西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贊,這將是我答題最大的收穫!

帥小西De


國內在學校不一樣,畢業要求也不一樣。僅僅說一下理工類博士。國內985-211-和一般高校的博士,研究水平差異是很大的。尤其是實驗室的差異。好的專業基本都是sci.要求一區二區文章,一般高校的國內中文核刊的都有。國外博士沒有工作量要求,也一樣是要求文章。國內也有工作量的要求。綜合來看,國外好的實驗室畢業的博士質量都是很高的。國內一些專業也很好,不比國外差。


善國出恭啦


今天在這美好時光裡十分感激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希望以下為大家分享一這個問題對大家有所幫助,我希望我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國內的確不少985、211院校在新進博士人才引進中,"有海外學習經歷者優先"經常出現在招聘要求中(如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9年1月招聘公告中要求有海外著名高校留學或博士後經歷者優先等),其實不單單是博士學位,博士後、訪問學者等同樣認可。其實,關鍵還是個人能力,如高水平科研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往往國內博士比較猶豫的是,缺少留學經歷後,無法申報一些針對性的"人才計劃",如青年千人、省(市)青年百人等。國內博士同樣有對應的人才計劃,但是符合條件的申報人選非常多(年畢業博士生5萬餘人),競爭非常激烈,給人的感覺就是名額稀缺。

其實,國內近幾年"唯海歸論"的標籤已稍有淡化(之前海歸博士比較稀缺),畢竟引人的最終結果還是看進入新單位後能否"做事",能否有"產出",或者給引進平臺帶來什麼。之前的"唯海歸論"和整個社會的價值導向是吻合的,畢竟在國內讓大家耳熟能詳的都是哈佛、牛津、劍橋等頂尖院校,而這些院校的畢業生的確非常優秀呢!這2年中"土博士"的待遇也有顯著提升,就算安家費和科研啟動費上有差距,但院校起碼不再有明顯的"偏見",如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中同樣出現非常多優秀的"土博士"。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個話題。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



群賢藝術


見過的世面多,瞭解的東西也更廣。就像省會城市的小孩和三線鄉鎮長大的小孩怎麼樣都會有差距的,這種差距並不是學業成績上的差距。


爬山看書的小小菜菜


國外學位容易拿到手,國內的不容易畢業。如今家裡條件好的,基本都送國外讀書,回來基本都是碩士。國內可沒這麼容易了,千軍萬馬擠過獨木橋,三年五年還不一定能不畢得了業導師的課題研究你參與了沒有,論文發了幾篇,啥級別,這些都制約著你,能不能按時畢業


七月糖


海歸的有名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