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節,農民在忙啥?

新華社北京3月20日電 題:春分時節,農民在忙啥?

新華社記者董峻

3月20日是春分。天氣回暖、春意融融,農民開始了一年裡第一個大忙時節——春耕。

中國這麼大,氣候物候、地形地貌千差萬別,春分時節各地農民朋友忙些啥?重點農活有哪些?

小麥:夏糧的絕對主力

冬小麥就是頭一年秋冬季播種、來年春夏之交收穫的小麥,也是黃淮海平原的主要糧食作物。經過一冬休眠的小麥,此時在陽光雨露“激活”下進入拔節期,正是需要農民鋤草、施肥、灌溉的時候。所以,這裡的農民有句俗話:“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

從這時起到大概100天后收穫的期間,農民要隨時應對“倒春寒”“連陰雨”“乾熱風”“爛場雨”等災害性天氣,還要滅菌、殺蟲、抗倒伏……真就是一刻也不得閒了。

小麥雖然是我國第三大谷物,但卻是北方人餐桌上最重要的口糧。小麥分春小麥和冬小麥,冬小麥產量佔小麥總產量95%左右,最主要的種植區域就在黃淮海平原,而春小麥僅僅在長城以北地區有少量種植。

除了黃淮海平原是冬小麥主產區外,江淮和西南地區也有相當數量的種植面積。湖北北部、河南南部、江蘇中部、陝西南部等地,以及四川重慶的盆地、丘陵、河谷,農民也往往種植冬小麥。春分時,西南的小麥甚至比黃淮海平原的小麥還要長得快、已進入灌漿期。

雖然夏糧只約佔全年糧食產量四分之一,但由於接下來早稻和秋糧生長期短,一旦有重大自然災害影響,做工作的迴旋餘地很小。所以,冬小麥能不能豐收對穩定全年糧食安全形勢很重要。

水稻:中國第一大口糧

大致有六成中國人以大米為最主要口糧,長江以南的人們普遍以大米為主食,這其實反映的就是糧食生產格局中的又一大板塊:水稻。

由於中國是水稻的原生地,歷經數千年繁衍擴種,人們已經把水稻種到了除青海外的幾乎所有省份。但要說傳統種植區域,當然是鄱陽湖、洞庭湖“兩湖”一帶,以及廣東、廣西等華南地區。“湖廣熟、天下足”即是此意。

春分時如果你到江南來,卻很難看到成片的水稻——這裡正是油菜花開的季節。過了清明節後江南各地的油菜籽相繼成熟收穫,這才會把土地讓位給水稻。這種“油稻輪作”的種植方式是這個區域主要的耕作制度之一。

但是農民也沒閒著:此時正是水稻育秧季。先育秧再機播是如今農民普遍採用的種植方式,育秧相比直播(就是直接撒種子)提高了產量,而用機械插秧、拋秧則大大提高了效率。

江南水稻可以一年兩熟,華南的沿海平原一帶甚至可以一年三熟。而在一年一熟的東北,如今也是重要的稻米產地。黑龍江水稻產量甚至超過湖南省,成了全國水稻生產“新科狀元”。

此時的黑土地還未解凍,農民忙著清雪、“扣棚”(給日光溫室鋪塑料布)、整地、買農資、修機具,要把一整套農活幹下來,到下個月中下旬才能開始育秧,等到冰雪消融時,稻秧才能移栽到大田。

餐桌上的春耕地圖

“南米北面”是中國人的基本飲食格局。如今,小麥、水稻兩大口糧自給率一直在98%以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糧食安全戰略的重中之重是確保口糧絕對安全,但飯碗裡除了主食還要有魚有肉、有菜有蛋,飯後還要吃點水果喝點茶。如果你將視線投到餐桌會發現,家常一餐的食材來自天南海北——

海南、廣西、四川等地的蔬菜、水果是北方春季傳統青黃不接時的重要來源。

遼寧、河北、山東、甘肅等地的日光溫室裡,黃瓜、番茄等蔬菜早早掛了果。

以前很少種西瓜、葡萄的浙江等南方省份,農民忙著育苗、授粉、疏花疏果。

江南、華東、西南的山嶺坡地上,茶農在淺耕追肥,春茶即將進入採收期。

南方的片片水網,隨處可見農民在清理河塘、購買飼料、投放魚蝦蟹苗。

新疆等地的牧區進入春季轉場和接羔育幼期,牧民備足草料確保萬無一失。

春季還是家禽家畜補欄和防控疫病季節,養殖戶忙著買豬崽、打疫苗。

……

為了人們餐桌上越來越豐富的食物,億萬農民在春天裡正揮灑汗水,種下豐收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