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說亞洲人的臉孔不適合演科幻電影,你怎麼看?

頭調我最愛國


先入為主

其實這是收到了先入為主的思想的影響了,為什麼呢?我們來簡單的聊一下

近代中國積貧積弱,別的國家已經開始工業化的時候,我國還是農業文明,導致了科技落後,很多地方都比國外慢一步,其中電影就是一項。

當美國、日本拍攝了特攝科幻電影的時候,我國還處在民國時期;當世界電影史上重要里程碑《2001漫遊太空》這部電影出現的時候是1968年,我國根本沒有科幻電影拍攝技術。從這個時候起,國外的科幻電影越來越成熟,改革開放以後,許多國外電影進入到中國市場播放,《異形》、《星球大戰》系列、《星際迷航》系列、《阿凡達》、漫威超級英雄系列電影、《變形金剛》系列、《地心引力》、《星際穿越》、《火星救援》;無不刺激著國人的眼球。那麼帶來的影響是什麼呢?

中國人潛移默化的接受了諸如“科幻片都是說英語的”、“科幻片都是美國拍的才好看”、“科幻片都是歐美臉孔”的先入為主思想的影響,當中國拍攝出自己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時,很多人感到不適,“為什麼說的是中文?”“中國面孔讓人看得好出戲啊。”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和人的審美差不多,為什麼現在的人覺得瘦的,高的,白的就是美的帥的呢?因為這是主流審美在影響我們,現在的電影電視劇都是高白瘦的小鮮肉主演,而媒體時代我們接觸最多的就是電影電視劇,從我們出生開始就接受了高白瘦就是美的帥的的審美觀。

為什麼唐朝時以肥為美也是一樣的道理。

先主為主的思想在你腦海中紮根了,後來的事情就很難去影響之前紮根的思想了。

但是,有了《流浪地球》導演這樣的中國電影人在,以後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國產科幻電影,當我們的孩子從小就看著國產科幻電影長大時,他會覺得亞洲面孔主演科幻片是一種主流。


片王之王1


他這個回答毫無根據,單憑長相習慣認定了亞洲人不能出演科幻電影。

因為打從出生開始,大多數人印象中的科幻電影一直就由外國人拍攝,大部分都是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從小的認知裡就固定了你的思想,認為只有外國人可以拍攝,不過外國人拍攝的也確實夠格,所有才會有這樣的想法。

其次歐美人的身高長相不可否認有一定優勢,對於他們有種對幻想中外星人的認知,再加上外國經常會產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科幻事件,所以自然而然就有這種錯覺

再者因為國內包括亞洲,對於科幻題材的電視劇少之甚少,就算有,效果也不太好。口碑很差,但是就近這兩年來,國內的電影拍攝會平越來越高,首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在國內上映,一度引起了國人的熱議,這部劇無論是從演員演技還是題材劇情,來講都是國內科幻電影的突破,該劇評分口碑極佳,同樣也獲得了46億票房的數據,可想而知,國人對其的認可程度。

自此之後,事實證明,除了歐美,中國也能產出高質量科幻電影。


美聽科技


好電影無論科幻還是別的題材,和臉沒關係。

曾經有這麼個趣味問題,如果世界末日來了,美國有超人,日本有奧特曼,中國有什麼?這個問題下面的回答巨多,就不一一贅述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評論區交流。

其實上面的問題也間接性做出瞭解答,國外主流英雄形象的體系,比如奧特曼、漫威、DC聯盟,我認為這些才是影響科幻作品的因素,以前電影技術不成熟,人們只有漫畫和書中聯想,現在技術成熟了,把這些英雄在熒幕上表現出來,那就深得人心了。

那麼,題主的問題可能是那些英雄適合國人演嗎?答案肯定是可以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除了那些流量鮮肉,真正有演技實力的演員,我們也有很多。之所以產生亞洲臉的偏見,那是因為看了太多的歐美臉,潛意識認為的。

舉個例子,去年國漫《哪吒》,《流浪地球》典型的代表,一個科幻一個動漫,高票房高口碑,說明我們已經有實力做出好電影,但是有沒有崛起?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後來還有一部《上海堡壘》,所以說國產電影的路還很長,但是現在已經有人敢於糾正方向了,那未來就很值得期待。

這裡暫且不談商業化,高片酬,這些大家多少都瞭解一些,其實各行都有各行的規矩,咱不去過分討論。另外值得一說的是《白蛇》、《哪吒》、《姜子牙》還有前面的《大聖歸來》,都是非常不錯的動漫,出自我國優秀的傳統神話,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為何不形成一個體系?

華夏五千年文明孕育的經典神話可是不少,光《山海經》就夠我們看一頓的吧,所以這也是值得探索的。雖然會有些坎坷,比如版權歸屬,比如百家爭鳴長短不一,但是這些問題只能留給影視行業的大佬們了,作為一個電影愛好者,我是非常支持國產的,也眼巴巴的盼著國產影視強大起來。

最後總結一句,中國加油!


晴天大聖


科幻電影,有亞洲面孔的有幾個?適不適合也得有演的再說。

你覺得一個人醜,然後你整天和他在一起,日子舊了,也就那樣了,你整天和女生在一起見不到男的,等見到了,也會覺得男的也挺好,這是心理問題,不是亞洲人的問題,莫要以偏概全。

你要是看中國劇情片說不定你會不會覺得老外演也是不倫不類的呢?

事實上,中國的科幻電影還在剛剛起步的階段,我們所能看到的大部分科幻類電影都是國外貢獻的,混個臉熟還是可以的,這自然就會給我們一種想起科幻電影就是外國人的形象,這是你大腦的印象問題,並不是亞洲人不適合。

最近國產的《流浪地球》怎麼就沒有看出來亞洲人不適合了,我感覺就特舒服。


被馴服的小麥


有這麼一群人之前家裡燒飯特難吃,怎麼辦呢,為了活下去,就只能在外面吃屎,吃著吃著,突然有一天,這些人裡面也有了一小部分人自己燒飯也能吃了,就開始嘗試著自己燒飯自己吃,但那些吃屎的人就看不下去了,明明外面的屎很好吃,而且有時候還能吃的定製的屎,你們為什麼不來吃屎?就開始抨擊什麼地域的燒飯不好吃,相同膚色的就不能站起來,畢竟以前大家都躺在地上吃屎,很舒服,你站起來了,開始自己燒飯吃飯了,就異類了,那怎麼辦呢,躺著吃屎就繼續躺著吃,站起來的人拍拍褲子灰,雖然很辛苦,但嘴裡沒了那諂媚的屎味,當然,要記住吃下的剩骨頭和殘渣也別到地上,多喂喂狗,免得躺在地上吃屎的人說你骨頭剃的太乾淨


TIDUS


不可否認的是,現代科學,工業發展於西方,到現在一提到“科學家”這個詞我們首先想到是一箇中年白人男性,我們知道的世界最知名的科學家,科學偶像都是白人,比如愛因斯坦,霍金.

科幻小說源於西方, 誕生於19世紀,是歐洲工業文明崛起後的現象。從最早的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開始,最富影響力的科幻小說作品幾乎都是歐美作家的作品,如 威斯爾斯的《時間機器》,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等等。

科幻片從“科幻片鼻祖”梅里埃開始,至今最有名的科幻片都是歐美人的作品。由於起步早,佳作頻出,久而久之所以無論是歐美人還是非歐美人的印象中好像只有歐美面孔才能拍科幻片。然而如今亞洲國家科技水平發展那麼高,以前科幻片演了也沒有說服力,是因為對現代科技的貢獻確實沒有那麼高,而現在,技術有了,資格也有了,演了也合情合理,而且我覺得我們接受不了亞洲科幻片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確實沒有讓人全世界耳目一新的科幻片,我們需要一些優質的科幻片為亞洲科幻片打開局面,凡是第一步,在習慣,如果讓觀眾多多嘗試到優質亞洲資產科幻片,改變成見也不是太大的問題。


暴走盤點喵


這個叫做扯淡

用臉來說事,那是下乘了。至今為止沒有證據表明亞洲人的面孔不適合演科幻電影,更沒有人敢說不適合。

沒有證據支持的事情,就這樣說,題主有點居心不良阿。這個事情說的好聽一點叫做扯淡,說的嚴重一點就叫做歧視了。

大家可以看看吳京的《流浪地球》都是亞洲人的面孔,我覺得很適合,也很和諧。所以題主說的這個完全沒有證據支持。

是不是和演科幻電影,應該跟演技有關,跟是哪個國家,哪個人種的面孔沒有任何關係。

我們國家的優秀科幻電影,目前受限於工業設計水平,無法一下子達到太高的境界,但是也不能被人一言否定。

因為那畢竟只是工藝技術不發達,跟面孔是沒有任何關係的。退一步來講,如果我們的工藝極度發達了,大家又會說,歐洲人的面空不適合演科幻電影。

可是題主想過一個問題沒有,亞洲人難道就不可以科幻麼........

我是90後劉大媽,更多影視信息可以關注我哦

愛看片的老劉


首先不同意這種結論。

科幻片在1902年就有了法國導演梅里埃的«月球旅行記»。在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第一個高潮。如«地球停轉之日»。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星球大戰»系列,又將科幻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我們可以看到,除了早期的法國電影,美國科幻片在接下來的歲月內,成為了世界科幻片的領頭羊。技術,資金,編劇上,各國都差得較遠。

不管是«星球大戰»系列,還是後來的«超人»系列。在電影剛剛起步的中國,影響力是非常大的。人類思維有很強的代入思維,比如想到,鋼鐵俠,我們只會用小羅伯特的臉來帶入。想到孫悟空,我們只會代入六小齡童。想到和珅,我們只會代入王剛。在這種情況下,科幻片的大量IP,我們會自然而然的代入一張張歐美臉頰。

我們中國的科幻片還不能與歐美媲美,要走的路還很長。但是,從流浪地球的出現,我們有信心在這一領域內走到更遠。也讓屏幕上出現更多的亞洲面龐。也許有一天,問題會變成:xx俠用亞洲演員來演,會不會比歐美演員更合適。





夜昶之光


不可否認的是,現代科學,工業發展於西方,到現在一提到“科學家”這個詞我們首先想到是一箇中年白人男性,我們知道的世界最知名的科學家,科學偶像都是白人,比如愛因斯坦,霍金.

科幻小說源於西方, 誕生於19世紀,是歐洲工業文明崛起後的現象。從最早的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開始,最富影響力的科幻小說作品幾乎都是歐美作家的作品,如 威斯爾斯的《時間機器》,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等等。

科幻片從“科幻片鼻祖”梅里埃開始,至今最有名的科幻片都是歐美人的作品。由於起步早,佳作頻出,久而久之所以無論是歐美人還是非歐美人的印象中好像只有歐美面孔才能拍科幻片。然而如今亞洲國家科技水平發展那麼高,以前科幻片演了也沒有說服力,是因為對現代科技的貢獻確實沒有那麼高,而現在,技術有了,資格也有了,演了也合情合理,而且我覺得我們接受不了亞洲科幻片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確實沒有讓人全世界耳目一新的科幻片,我們需要一些優質的科幻片為亞洲科幻片打開局面,凡是第一步,在習慣,如果讓觀眾多多嘗試到優質亞洲資產科幻片,改變成見也不是太大的問題。


金字塔電影


不是亞洲人不適合演科幻電影,而是之前太多濫竽充數、劣質的亞洲科幻電影影響了很多人的感受,第一眼看去是亞洲人演的科幻片,潛意識就覺得肯定是爛片。歐美國家科幻電影起步早,產業化程度高,確實發展比亞洲好很多,因此目前絕大多數優質科幻電影都來自歐美國家。

同樣的道理,歐美人來演中國古裝電影,是不是也很有違和感呢。那也是因為我們固有的思想在無形的引導我們去判斷。

另外我很討厭國內明星去歐美大片裡面打醬油,演著刻板的形象,毫無感情,甚至毫無表情。然後到中國圈票房的時候,屁顛屁顛的跟著跑來路演宣傳。我知道需要學習,需要進步,但是不是可以換種方式,明知道是幫人數錢的工具,還要一副很高級的樣子,吃相很難看。

(看看這海報,再看看實際上有多少他的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