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水處理問題諮詢:如何提升水解酸化池內微生物數量?歡迎交流

活性汙泥法水處理工藝微生物相鏡檢,56種常見微生物在顯微鏡下的活體運動是啥樣的?趕緊訂閱《活性汙泥法微生物相診斷》專欄學習吧!新開專欄每天兩更,現在訂閱價格最合適哦~點擊下方專欄卡片即可訂閱!

歡迎加入環保技術交流圈,在這裡你將和萬千環保同行一起學習環保技術,得到疑難問題指導和同行交流,最大限度提升環保從業專業技能!


本期問題:有關水解酸化池,進出水COD不降低,泥量增長不明顯,怎麼看待呢?

環保水處理問題諮詢:如何提升水解酸化池內微生物數量?歡迎交流

自從小編開始更文之後,最近加群的水友簡直就是絡繹不絕~群內氣氛也越發活躍,技術交流嘛,就得多說多嘮,才能漲知識,學東西,所以小編也歡迎更多的水友加我好友,拉您進群,共同交流。

今天分享水友的這樣一個問題:“某化工汙水處理過程中,有關於水解酸化池和接觸氧化池汙泥培養的問題,具體問題是水解酸化池的填料上一直沒有活性汙泥掛上去,影響了前端的水解酸化處理效果。前段時間進水濃COD在1200mg/L左右,已有一個月時間。這段時間把進水濃度降到COD400mg/L左右,發現接觸氧化池填料上的汙泥有減少的跡象,請問怎麼樣才能使水解酸化池和接觸氧化池中的汙泥儘快培養好,進出水指標怎樣才最理想?”

回答如下

小編曾經也做過一點水解酸化和接觸氧化處理工業廢水的項目,就此談點自己的想法吧!針對於這位水友的問題,我們慢慢來拆解一下,首先我們來看一看水解酸化段的工藝目的。水解酸化段可以將大分子物質轉化為小分子的物質,由此利於後段生物對有機物的降解。也就是說,水解段處理的主要目標物質大多是不易被微生物所降解的惰性有機物。

有鑑於此,在水解酸化池加設填料,並長出生物膜來就需要源水有足夠的有機物含量和水力停留時間。對於原水COD為1200mg/L來說,碳源足夠了,但是假如停留時間不足,也不會有生物膜產生,調低到COD為400mg/L時就更不行了,甚至連好氧接觸氧化池內的生物量也會下降。

環保水處理問題諮詢:如何提升水解酸化池內微生物數量?歡迎交流

一體化接觸氧化池設備

不管是生物膜法還是活性汙泥法,生物量與進流水有機物量是平衡的,假如進水濃度還不足以產生掛膜,那正常情況下出水水質應該是不錯的了,因此對於環保水處理這個典型的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玩法,只要出水可以,掛不掛膜又有多大關係呢?是不是很佩服小編的腦回路?開個玩笑哈~

因此,假如這位水友處理的是化工廢水,那就需要考慮水中是否含有大量難生物降解的物質,培養降解這些難降解有機物的微生物成為優勢菌種往往需要很長時間,如果接種處理相關廢水的汙水廠的汙泥,可能啟動會快些,也可以在啟動前期可加一些生活汙水或其他可降解碳源,把微生物數量提高,然後再考慮馴化汙泥。

好了那關於這個問題咱們就說到這裡,小夥伴們還有其他問題的話,可以在留言區留言,小編將在第一時間回覆大家,這樣才能夠最快的提升大家的技術水平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