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哪些著名科普作品?怎麼樣?

阿蒙1518


《走近科學》

一個小區攝像頭連續多天拍到不明飛行物

——原來是路燈下飛來飛去的蟲子

一塊天降神冰,農村老人家說是無根之水,抱回去每天舔兩口,包治百病

——最後發現是飛機掉下來的藍冰(化學處理後的排洩物)

這檔節目可謂是童年陰影,每次看完都有種智商被侮辱的感覺。感覺離科學越來越遠。

但其實不然,《走近科學》是一欄“接地氣”的良心科普節目。它由1998年6月1日,在央視開播。當時人們的科學素養並不高,封建迷信現象廣泛存在。而這檔節目首先用誇張的“故事”吸引觀眾,然後用探索那些牛鬼蛇神傳說的過程,告訴教育水平低、思想老舊的受眾這些並不存在,從而解除封建迷信思想,達到走近科學的目的。

細想,如果當初《走近科學》不是用這種“接地氣”方式來進行科普,轉而用介紹宇宙大爆炸、廣義相對論等“高大上”的科學知識的話,以當時人們的科學素養,也沒多少人能夠看懂,更別說提起大家觀看的興趣。

所以說,《走近科學》是一個值得稱讚的電視節目,是符合當時時代背景的一檔科普節目。


Dy探索發現


凡爾納(1828—1905),寫過劇本,當過劇院秘書。他一生創作過上百部科幻小說,其中最有名的有《地心遊記》(1864)、《從地球到月球》(1865)、《海底兩萬裡》(1871)、《八十天環遊地球》(1873)、《公元2000年的亞眠市》(1874)、《世界的主人》(1904)以及《流星追逐記》(1908)

史密斯(1915-1966)的《雲雀叢書》,萊斯特·德爾·雷伊的《海倫姑娘》(1938),範·沃格特的《斯蘭人》(1940)、《非A叢書》(1945-1946),西奧多·斯特金的《微觀世界的神》(1941)、《超人類》(1953),羅伯特·海因萊因的《他造了一所怪房子》(1941)、《未來歷史叢書》(1950-1953),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42-1948)、《奇妙的航程》(1966),喬治·奧維爾的《1984年》,小約翰·坎貝爾的《月球是地獄》(1950),雷·布拉伯雷的《火星記事》(1950)、《華氏451度》(1954),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末

日》(1950)、《2001年太空漫遊》(1968),約翰·溫代姆的《三尖樹時代》(1

951)、傑克·威廉姆森的《時間軍團》(1952),哈爾·克萊門特的《引力使命》(1

953),威廉·戈爾丁的《蠅王》(1954)。阿爾弗雷德·貝斯特的《被拆散的人》(1

953)、《星星-我的目的地》(1965),菲立普·迪克的《太空之眼》(1957)、《高

城中的男人》(1962)、《夜翼》(1969),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叢書》(1963

-1980),以及克里福德·西馬克的《驛站》(1963)





鵬鵬走天涯


國內的科普作品,作為一名70後,對我來說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十萬個為什麼》。這本書系統全面的介紹了方方面面的科學知識。我看過的是80年的第四版,去年給孩子買了套第六版的,但感覺過於深奧了。還有《小靈通漫遊未來》也不錯。在那個時代葉永烈是科普作品的大家,以上兩本書都出之葉永烈之手或參與編寫。


一路向北2020


科普類太多了,涵蓋了物理、科技、天文、自然、地理,如果想了解的具體點的話,我建議關注“”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公眾號,每兩年就會進行一次優秀作品的比賽 ,你可以看看上面提到的書籍和作者。


採蘑菇d農人


中國科普太多太多,從古至今,數不勝數。


長白


三體,


火火齋


穿過地平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