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哪些著名科普作品?怎么样?

阿蒙1518


《走近科学》

一个小区摄像头连续多天拍到不明飞行物

——原来是路灯下飞来飞去的虫子

一块天降神冰,农村老人家说是无根之水,抱回去每天舔两口,包治百病

——最后发现是飞机掉下来的蓝冰(化学处理后的排泄物)

这档节目可谓是童年阴影,每次看完都有种智商被侮辱的感觉。感觉离科学越来越远。

但其实不然,《走近科学》是一栏“接地气”的良心科普节目。它由1998年6月1日,在央视开播。当时人们的科学素养并不高,封建迷信现象广泛存在。而这档节目首先用夸张的“故事”吸引观众,然后用探索那些牛鬼蛇神传说的过程,告诉教育水平低、思想老旧的受众这些并不存在,从而解除封建迷信思想,达到走近科学的目的。

细想,如果当初《走近科学》不是用这种“接地气”方式来进行科普,转而用介绍宇宙大爆炸、广义相对论等“高大上”的科学知识的话,以当时人们的科学素养,也没多少人能够看懂,更别说提起大家观看的兴趣。

所以说,《走近科学》是一个值得称赞的电视节目,是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一档科普节目。


Dy探索发现


凡尔纳(1828—1905),写过剧本,当过剧院秘书。他一生创作过上百部科幻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有《地心游记》(1864)、《从地球到月球》(1865)、《海底两万里》(1871)、《八十天环游地球》(1873)、《公元2000年的亚眠市》(1874)、《世界的主人》(1904)以及《流星追逐记》(1908)

史密斯(1915-1966)的《云雀丛书》,莱斯特·德尔·雷伊的《海伦姑娘》(1938),范·沃格特的《斯兰人》(1940)、《非A丛书》(1945-1946),西奥多·斯特金的《微观世界的神》(1941)、《超人类》(1953),罗伯特·海因莱因的《他造了一所怪房子》(1941)、《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42-1948)、《奇妙的航程》(1966),乔治·奥维尔的《1984年》,小约翰·坎贝尔的《月球是地狱》(1950),雷·布拉伯雷的《火星记事》(1950)、《华氏451度》(1954),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末

日》(1950)、《2001年太空漫游》(1968),约翰·温代姆的《三尖树时代》(1

951)、杰克·威廉姆森的《时间军团》(1952),哈尔·克莱门特的《引力使命》(1

953),威廉·戈尔丁的《蝇王》(1954)。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被拆散的人》(1

953)、《星星-我的目的地》(1965),菲立普·迪克的《太空之眼》(1957)、《高

城中的男人》(1962)、《夜翼》(1969),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丛书》(1963

-1980),以及克里福德·西马克的《驿站》(1963)





鹏鹏走天涯


国内的科普作品,作为一名70后,对我来说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系统全面的介绍了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我看过的是80年的第四版,去年给孩子买了套第六版的,但感觉过于深奥了。还有《小灵通漫游未来》也不错。在那个时代叶永烈是科普作品的大家,以上两本书都出之叶永烈之手或参与编写。


一路向北2020


科普类太多了,涵盖了物理、科技、天文、自然、地理,如果想了解的具体点的话,我建议关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公众号,每两年就会进行一次优秀作品的比赛 ,你可以看看上面提到的书籍和作者。


采蘑菇d农人


中国科普太多太多,从古至今,数不胜数。


長白


三体,


火火斋


穿过地平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