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石拱橋私藏在這裡——白竹橋

邂逅一座石拱橋,傾聽它的前世今生。

雙井鋪/古老的石拱橋私藏在這裡——白竹橋

隆回縣城東2公里處有一座明朝嘉靖年間至今保留完好的石拱橋。橋面不寬,這座石拱橋沒有趙州橋的建築雄偉,也沒有石造拱橋盧溝橋古老的文化底蘊,看上去它只是一座普通的橋,遠遠望去,像一位已經駝背的老者成半圓弧度橫跨在村口的那條伏龍江上。

早在四十年前聽外公給我說起這樣一個傳說:原白竹橋村的伏龍江畔有一戶養豬憨厚善良的農家夫婦,他們養的白豬膘肥體壯,每逢伏龍江漲水發難無法過江時,夫婦倆都會宰豬接濟沿岸鄉親。

因豬養得壯,夫婦倆也常因餵豬盆而煩惱,不是被豬哄爛就是被踩爛。

一天,福壽公得知此事便雲遊至此,聞知農家煩惱後,福壽公即與女媧神彙報商議,派一名石匠弟子前往。

不久,一位布衣芒屏且又飢寒交迫的石匠來到這戶農家,夫婦倆熱情接待石匠,並且魚肉上桌。茶飯餘談時夫婦倆便說起餵豬盆一事。石匠說:“這有何難?我給你鑿一個石頭餵豬盆!”石匠便在後山開鑿一塊上千斤的巨石。一頓功夫下來,一個兩三百斤重且精緻的餵豬盆,落座在白豬欄圈裡後便不知去向。從此再也沒有被豬踩爛槽盆一事,且夫婦倆喂的白豬更加膘肥體社。

雙井鋪/古老的石拱橋私藏在這裡——白竹橋

每年春季,伏龍江發大水,船不敢過江而年復一年,兩岸親人隔江相望行動不便。鄉鄰或集籌,或上報官府在此修建一條“旁為兩堤, 中為四墩,南正方,北則少斜而剡其上,以殺水怒” 的石拱橋。“ 官民同心,其利斷金,捐錢募糧,共襄義舉” 通過近一年的修建,石拱橋最後一塊石頭完工合龍時,不管什麼能工巧匠開鑿,不是太大就是太小,要不就是太圓太銳不合縫。

一天二天半個月過去了,常來關心這石拱橋的夫婦也急在心裡,通過近半月的觀察,覺得自己白豬欄的餵豬槽盆十分合適,便喊來石拱橋民工抬上槽盆往石拱橋上一放,奇了怪,石拱橋冒出一條金光,不偏不離,連石縫都毫絲不差。

由於這座石拱橋最後一塊石頭來自夫婦倆養白豬欄的餵豬槽盆,從此人們把這座石拱橋命名為“白豬槽”。

後來這座斑駁的石拱橋在伏龍江的碧水煙雨裡總能和兩岸翠竹組成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河岸上小橋流水人家慢慢地把這座橋叫做“白竹橋”。

附白竹橋史記:石拱白竹橋,它是邵陽地區現存最古老的橋樑之一。白竹橋載入明朝嘉靖年間(1522年)撰修的《湖廣圖經志書》,根據記載,該橋的修建一波三折,兩任寶慶知府亦參與其事。

白竹橋距寶慶城西45餘公里,距現縣城東1.5公里,原來是用木材架成的,有十餘丈寬,多次被洪水沖垮。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年)春,邑民丘福政、官吏向光潮決心造福地方,謀劃在伏龍江伐木鑿石修一座堅固的橋樑。向光潮是個能幹而又熱心的人,志書稱他署教授事冠帶總旗,正德十年(1515年)十月重建邵陽仙槎橋,就是由他負總責,十一年三月仙槎橋竣工後,向光潮又馬不停蹄投身白竹橋修建。

丘福政、向光潮牽頭修建白竹橋,每人捐谷百餘石,寶慶知府石鳳、邵陽縣令歐陽齡鼎力相助。官民同心,其利斷金,捐錢募糧,共襄義舉。“旁為兩堤, 中為四墩,南正方,北則少斜而剡其上,以殺水怒。”冬十月,橋尚未為梁,情況出現了變化,知府、縣令因人事變動相繼離去,群龍無首,人心渙散。雖然也有像劉定這樣的熱心人,關鍵時刻助谷“捌拾石”(即8000斤)但杯水車薪,工程陷入停工狀態。

正德十二年(1517年) 秋,新任知府徐有、知縣何問到任,丘福政、向光潮把修白竹橋”事向知府稟報,徐知府聽完彙報後雙眉緊鎖。新官不理舊案,這是官場慣例,而修橋之實際,必須立即解決。知府感慨道:“ 古者天根見而水涸,則成梁,是予民牧之責。” 於是拿出自己的俸金來支付工程款項。老百姓被知府義舉感動,紛紛捐款出力,正德十三年(1518年)夏,白竹橋主體工程建成。據當地老人說,橋要合龍的時候,有坨石頭總是打不成,不是長了,就是短了,不是大了,就是小了。後經高人指點,某村夫婦家有一喂白豬的食槽可以利用,拿來一放,剛好合適。因此,這座橋的出典是白豬槽,後採用諧音白竹橋。九月中旬,該橋所有工程全部竣工,上報寶慶府。

當時寶慶府的訓導是永嘉人黃選,白竹橋竣工後受知府徐有的委託,撰寫了一篇《白竹橋記》,提供了建橋始末的第一手資料,時間人物,詳實可靠。數據具體,如“橋之高去水二十有五尺,橋之修百二十尺,廣弱修之什一,有差名仍其舊,總其費幾八百金。”黃選在文後議論道:“天下多義士,惠無力以成之; 有力矣,患無志以決之,有志矣,患無時以乘之。二子(指丘福政、向光潮)有力有志,又得賢牧伯以獎掖之。三美具而千百世利民之功樹,良可書也,惟觀風者採焉。” 誠哉斯言,《湖廣圖經志書》十六卷“關梁,邵陽”赫然記載:“白竹橋,在縣西九十里,正德十二年邑民丘福政、向光潮捐資募眾重造”。新橋建於1929年,1944年 被毀,1956年復修, 1988年擴建。

作 者 簡 介:雙井鋪,實名“陳陽林”。男,自由職業。中國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聯盟成員,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邵陽市民協會員,隆回縣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縣作家協會會員。家鄉坐落在湖南隆回縣城東雙井鋪,筆名由此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