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發第56天,我越想越後怕…

有人問我,

這場疫情,對我們影響有多大?

我看了看身後囤了兩個星期的大米、蔬菜、

和足夠吃一個月的方便麵。

想起上次出門是在一週以前,

原本應該很熱鬧的街巷,寥寥幾人,

忽然莫名生出感慨:

“原來我們的生活,

就這麼猝不及防地發生了變化。”

疫情爆發第56天,我越想越後怕…

街上行人少了,

我們習慣了深居簡出,

習慣了囤貨,

買菜的時候一買就是一週的量,

撿最好保存的土豆、白菜……

習慣在翻開手機第一時間關注疫情動態。

疫情的好壞,

成了我們心情的晴雨表。

我們習慣了每天定時檢查體溫,

偶爾出門,生怕走到人多的地方,

聽到一聲咳嗽,會下意識繞開路。

我們從未想過,

有一天,口罩、消毒水,

會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我也終於開始瞭解,

為什麼我的父母,

會捨不得倒掉吃剩的飯菜?

因為在他們的時代,

曾經被饑荒的恐懼深深支配過。

而如今,我們這代人,

正在經歷被新冠肺炎支配的恐懼。

多希望早點熬過這段艱難的歲月,

我們能夠早日摘下口罩,

坦然沐浴陽光,

重新回到舒適熱鬧的日子,

正常生活和工作。

但我知道,會有許多人像我一樣:

“即使疫情退去,

還是會在家裡常備一盒口罩。”

一場疫情,

讓我們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

疫情爆發,人心惶惶。

最先開始時,

家家都開始自我隔離,

小區封了,

超市被搶購一空,

大家又學會了一樣技能:

“朋友圈買菜。”

曾經深夜偷菜,

如今凌晨“搶”菜,

“團菜群”、“團肉群”、

“買菜群”、“拼團群”……

這場疫情,

疫區裡的每個人,

幾乎都加了不下5個這樣的群。

“民以食為天。”

物資突然匱乏的時候,

我們最擔心的,

是家裡囤積的糧食,

到底能不能撐到疫情結束?

疫情爆發第56天,我越想越後怕…

好在後來,

小區超市的供應漸漸上來了,

有些地方的居民被允許兩天出門買一次菜。

疫情更嚴重的疫區,

熱心的社區志願者們,

會定期送一些菜,

緩解了食物的危機。

一位武漢朋友對我說:“家裡只剩半袋面,

多虧了他們,

我們才能吃上新鮮肉菜。”

疫情爆發第56天,我越想越後怕…

在封閉的日子裡,

人們的焦點逐漸從“疫情什麼時候結束”,

轉變到“明天吃什麼?”

我們再次從快節奏的生活裡慢下來,

重新感受市井裡的熱情、粗糙與堅韌。

那些原本被忽略的很多生活細節,

漸漸浮現。

我們開始明白:

“原來真的會有那麼一天,

我們最大的焦慮,

會來自於拿著錢也買不到東西。”

好好吃飯,

成了我們當下最簡單的快樂。

疫情期間,我們最關心的問題,

還有兩個。

一是口罩,二是工作。

口罩緊缺,

是這段時間以來我們恐慌的源頭之一。

現在,普通的醫用口罩要5塊,

N95口罩要30塊,

是之前的5倍,

甚至還一罩難求。

在春節前後的20多天裡,

買口罩不再單純是付出金錢,

還得找朋友、找關係、

甚至還得防騙子。

平臺偶爾放貨,

還得靠大家拼手速。

疫情爆發第56天,我越想越後怕…

“太難了!”

在春節前,

我們從未想過,

自己會有一天為了一個口罩,

想盡了法子。

前陣子,

我們家附近的藥店門口,

都掛著“口罩緊缺”的牌子,

等到藥店補充貨源後,

聽到消息的人早早就去了排隊。

藥店的店員一邊拿著口罩,

一邊告訴大家:

“依照指示,一個人只能買兩包口罩。”

饒是這樣,

依然還是有太多人買不到。

身處其中,

我也曾焦慮、擔憂,

更加理解大家的心情。

他們心心念唸的,

都是家人的平安。


口罩,是每個人的生命線。

眼看大家已經逐漸開始復工,

不管出行還是工作,

我們都離不開它。

這一刻,每個人都一樣,

都在期待著不戴口罩就能出門的日子,

然而,

疫情還未真正離去,

我們距離解下口罩的那一天,

還有一段很長的時間。

2月5日,

湖北兩男子步行7小時,

在京廣鐵路鄂湘交界處被發現。

原來,由於湖北境內交通停運,

兩人急著去深圳上班,

竟試圖步行通過鐵路,

到湖南嶽陽乘車去往深圳。

鐵警及時發現,

對兩人進行防疫檢測後,

及時勸返。

如果不是為了生活,

誰願意冒死徒步7小時,

只為去上班呢?

疫情爆發第56天,我越想越後怕…

我們一直在說:

“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二字。”

直到這一刻,

我才深有體會。


武漢市,疫情中心,

有位老奶奶,

冒著感冒的風險,

在凜冽的寒風中足足呆了好幾個小時,

只為了能把剩餘的菜賣掉。

當有人勸她回家,

她嘴裡應承著,

眼裡卻滿是手裡那十塊、

一塊、五毛的零碎賣菜錢。

疫情爆發第56天,我越想越後怕…

疫情爆發期間,

在無人的街道,

丈夫每天跑的士,

連基本的租金都賺不回來,

家裡還有一大堆費用等著交。

對他們而言,

生活的壓力,遠遠大於新型肺炎的焦慮。

而這場疫情下,

還有很多人正在經歷著這樣的遭遇。

疫情爆發第56天,我越想越後怕…

疫情爆發第56天,我越想越後怕…

疫情爆發第56天,我越想越後怕…

在我們身邊,

有些人被迫隔離,在家上班,

看似不必去公司,

實則比以前更忙了。

有些人,工作也丟了,

有的疫情還沒過去,

連公司都垮掉了。

沒了工作,那些車貸、房貸、花唄、

催繳的房租、每日的生活開支……

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還有的人,

明面上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老闆,

可背後更不好過,

疫情還沒有結束,

賬上的資金已經很勉強在支撐了。

如果他倒下,

手底下那些員工該何去何從?

而這些員工背後,

是一個個鮮活的家庭。

有些人表面光鮮,

實際上襪子已經滑到了腳底。

當災難真的到來,

家裡存儲的糧食,

卡上的存款,

每月按時繳納的保險,

父母妻子身體健康,

才是我們面對生活最大的底氣。

在新冠還沒到來前,

我們還不夠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匱乏”。

但是我們的父輩們,

曾親身經歷過太多匱乏的時刻。


最近的一次,是非典。

那時候我才上小學,

沒有太多特別的印象。

但我記得,

那些日子,每天都瀰漫著消毒水的味道,

醋的酸味,

板藍根的甜味,

中藥的苦味和藥味……

疫情爆發第56天,我越想越後怕…

可我們的父輩們一定清楚,

當年非典,白醋一搶而空,

超市裡的醋價從2元瘋漲到180元,

最高時漲到1000元,

人們為了搶醋,不惜大打出手。

還有板藍根,

因為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被大家瘋狂購買。

當時生產板藍根的白雲山藥業,

僅僅三天,銷售額破千萬,

那是他們往常全年銷售額的十分之一!

不久之後,

又因為非典諧音“碘”,

很多人還是紛紛搶碘鹽……

這場疫情,中國內地感染5327人,

死亡349人,

無數醫護人員感染、離世。

非典,

讓上一代人深刻明白了“匱乏”的含義,

也讓更多人直面死亡的恐懼。

疫情爆發第56天,我越想越後怕…

我爺爺那一輩,

經歷過吃不飽穿不暖的大饑荒。

那時候,能吃飽肚子,

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樹皮、荒草、草根,

能吃的都吃光了。

蝗災、旱災、戰火……

那些事情在爺爺講的經歷中,

曾出現過。

可那時我還小,

只是把它當成故事去聽。

直到疫情到來,

家裡還是囤米、囤菜、囤口罩,

我才真正意識到:

“原來從爺爺口中聽到的那些駭人的故事,

都是久遠之前的事實。”

而老一輩人最能令我們記憶深刻的一句話,

莫過於:

“吃飯要吃乾淨,小孩子不能浪費糧食。”

疫情爆發第56天,我越想越後怕…

我們與父輩們的隔閡,

在於我們身處兩個不同的時代,

在於我們不曾經歷過,

曾經那段真正“匱乏”的時刻。

一場災難,

終於讓我們彼此能夠坐下來,

冷靜下來,理解對方。

“飢餓比瘟疫更恐怖”,

這大概是老一輩那個特殊時代的印記。

而“口罩荒”,

卻是我們這個時代無法抹滅的烙印。

或許很久以後,

我們的孩子,

也無法理解我們這代人,

為什麼會對口罩有著特殊的情感。

一如我們無法理解,

為什麼生活已經很好,

老一輩們還是那般省吃儉用。

時代在變,

我們之間的愛卻從未改變。

家裡囤點東西,

其實是父母在用最樸實笨拙的方式,

愛著我們。

寫到這裡,

我突然想起很小的時候,

也曾因為家裡糧食不夠,

吃過薯絲煮飯,

喝過豆豉湯,扒過野菜……

現在回頭想想,

正是那段貧瘠的歲月,

教會我勤奮、刻苦,

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疫情爆發第56天,我越想越後怕…

疫情已經爆發56天,

我越想越後怕,

生怕這場讓人壓抑的陰霾還要持續很久,

生怕家人會受到感染,

生怕工作會越來越難找……

有人說,

小時候我們不怕非典,

因為我們還是孩子,

長大後,我們好怕新冠肺炎,

因為我們有了孩子。
因為窮過,所以更懂得,

因為匱乏過,所以更珍惜。

就像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中寫的那樣:

“當你穿越了暴風雨,

你就不再是原來那個人,

這就是暴風雨的意義。”

我想,

這就是這場戰役,對於我們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