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煙下的軍與民——讀張恨水《虎賁萬歲》

“ 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荒蕪,硝煙,血雨,戰到底。”

武陵虎嘯,一聲長嘯鎮守常德。8000虎賁力挽狂瀾、扭轉乾坤,使國旗在血雨腥風中依舊升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虎賁萬歲”的呼喊中颯颯作響。

硝煙下的軍與民——讀張恨水《虎賁萬歲》

1943年常德會戰,日寇不分晝夜瘋狂進攻,常德城守軍第74軍57師代號“虎賁軍”的8000人在援軍未如期到達的情況下死死據守城西南一角,57師戰況慘烈、傷亡慘重。在城破被佔、處於敗勢的情況下,師長餘程萬率僅生還的83人突圍並與援軍取得聯繫,最終形成合圍之勢逼退日軍,重新奪回常德。

這本書記述了這場非敗非勝的慘烈大戰,即使這是一本軍事紀實小說,描述國民黨軍隊抗戰正面戰場的小說,但讀來並不單一。作者將軍人之間的情感、人性與軍民的堅韌穿插其中,場面描寫細膩,意在還原戰爭的真實,又恰到好處凸顯情感。使之讀起來既血腥、悽絕,但不盡然。

硝煙下的軍與民——讀張恨水《虎賁萬歲》

“鎮定是對付敵人擾亂城區秩序最好的一個對策”。睿智冷靜如餘程萬,面對呼嘯而過的敵機、密集波形進攻陣、迫擊炮與山炮的輪番轟炸,他自守著一部電話、手拿一杆筆、平鋪一張五分之一地圖分析著戰局和下達各個據點的命令。彈盡糧絕之際,軍隊在他有利的指揮下拖延著敵軍。

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正是虎賁軍每個人的寫照。在城破被日軍佔領之時,僅餘的一百來人是死守一角與敵人同歸於盡,還是棄城“出逃”、聯繫友軍?作為將領的餘程萬該如何抉擇?一面是與軍隊共存亡、城敗,一面是如若未聯繫上友軍,他棄城而走該怎麼面對城內7000多亡魂。縱使背上“棄城而逃”的罵名,他毅然決然地率一百零八名士兵踏上聯繫友軍引其入門的艱程。

硝煙下的軍與民——讀張恨水《虎賁萬歲》

戰場中的1000元。開戰之際,城內居民紛紛撤離,一對黃姓母子卻答應商鋪老闆開出的條件並未離開。幫老闆守店,守一日一千元,並可以住到店子裡,拿錢守店亦或是保命撤離似乎在當時日軍肆虐的情況下前者是個不錯的選項,保命撤離,到處是日軍,出去逃難估計是死,留下來在戰爭中看店可能也是死,但尚且可以住好的地方享幾天福。無奈、絕望中“看淡”生死。

患難中真情與抉擇。一場三個人的愛情,該如何抉擇?一位是未婚妻,一位是在戰爭中共同歷經生死、互扶互倚的有情人。“程參謀長望著劉小姐的背影茫然了,但耳邊對他和未婚妻的祝福聲依舊。”

與其說是“天不亡我軍”、天意如此,不如說是人心所為。大戰前,疏散城裡人,軍隊上下嚴於律己,渡百姓過江、幫居民挑行李;大戰中,百姓自發送飯送熱水、組成擔架隊,群員皆兵——警察、伙伕、勤務兵組成雜兵團迎戰;大戰後,軍與民同慶,“萬歲”的呼聲響徹整個常德城的上空。

戰火下的軍與民,軍亦民,民亦軍,只為一個“守”字,緊緊相擁!

疫情期間匆匆讀了這本《虎賁萬歲》,寫下自己翻閱一遍後的個人的感悟,僅個人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