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牧交錯區的春分 農戶開始備耕藜麥

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臨近春分,北部和西北高原的耕層溫度還沒有達到10℃。甘肅武威市天祝縣、河北張家口市張北縣和沽源縣的種植戶已經準備平整耕地,等待溫度適宜,種下藜麥。新京報記者採訪發現,藜麥的畝收益不低於1000元,地頭收購價穩定在一斤5元左右,秸稈還可以作為營養價值較高的飼草,和牛羊養殖業形成循環農業,“洋莊稼”正在成為高原冷涼地區的“當家”作物。


農牧交錯區的春分 農戶開始備耕藜麥

藜麥全身都是寶,收割後的秸稈是營養價值良好的飼草。受訪者供圖


被一顆種子改變的生活


對種了二十多年玉米的王學武來說,種藜麥“更省心”。自打2015年,王學武從天祝縣西大灘鎮搬到松山鎮南陽山,住進移民安家點後,王學武便在新家的土地上種藜麥。


藜麥是一種原產自南美洲的高稈糧食作物,具備抗旱、抗寒、耐鹽、耐瘠薄,適宜高海拔地區種植,籽粒富含高蛋白等多種營養物質,深受都市消費者追捧。


農牧交錯區的春分 農戶開始備耕藜麥

籽實飽滿的藜麥。受訪者供圖


準確地說,藜麥不是“麥”,與小麥、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完全不同,藜麥和菠菜一樣,同屬於藜科。在外行人開來,藜麥就像一棵高度近2米的菠菜,植株頂端的穗狀花絮結子成熟,扁圓形的藜麥籽,顆粒大小跟小米差不多,這種籽實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推薦,是一種完美的“全營養食品”。


和種傳統高原作物相比,藜麥種植要求簡單。3月底施足底肥,4月中旬到5月,種下藜麥種子,等長出5—6片葉子,拔去弱苗,除一遍草,生長期基本不用怎麼管理,畝產均值能達到1129.6元。這樣的產值是王學武以前不敢想的。


“以前地裡種的玉米一年到頭也就夠個口糧錢,藜麥種好了,一畝能收300斤,好品質的藜麥一斤可以賣到十幾塊。”試種成功後,王學武成立了祥瑞豐裕藜麥專業合作社,帶著同村的鄉親擴種到1200畝。兩年後,整個南陽山移民區種植藜麥達5000畝。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天祝、張北、沽源三個縣之間距離都不近,卻都有著一個共同點——位於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附近。這條線的一側是半溼潤區,另一側是半乾旱區,也因此形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農業形式,一側是種植業,另一側是畜牧業。


近幾年,位於這條線上的部分農戶嘗試改種藜麥。而讓種植戶欣喜的是,藜麥除了需要人工除草,生長期裡,基本不用怎麼打理,收益還相當可觀。


柳志強在張北縣二臺鎮新圍子村流轉了1000多畝地,從2015年開始種藜麥。向永剛的合作社也有1000畝,種植藜麥的時間比柳志強晚一年。


按照傳統,壩上農戶以種土豆、莜麥為主,種藜麥是個新事物。


柳志強告訴記者,“張北縣平均海拔1600米左右,日照條件好,這樣的條件讓藜麥畝產高達200斤左右。”柳志強的張北縣壩藜種植專業合作社是2017年成立的,除了指導當地農戶種植,合作社還負責收購附近農戶種的藜麥,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


“藜麥從前期播種到後期收割,種植管理要求相對簡單,適合高原地區中老年農民種植。”在張北,藜麥的地頭收購價是6元一斤,種植戶一畝地能多收入1200元左右。”柳志強說。


在距離張北縣115公里的沽源縣,今年藜麥種植面積有望達到近2萬畝。


農牧交錯區的春分 農戶開始備耕藜麥

河北沽源縣,每年6、7月藜麥進入苗期,農戶在田間除草。受訪者供圖


在沽源縣從事壩上旱作農產品種植4年多的向永剛,2014年回村創業,2016年開始種藜麥。“去年,沽源縣退減水澆地面積5萬多畝,改種藜麥等旱作作物,今年藜麥種植面積有可能超過1萬畝,接近2萬畝。”


“2016年我們合作社試種了120畝,畝產300斤,地頭收購價格是4.5元-5元/斤,種植戶每畝地的收益在1200元以上,是燕麥的2-3倍。”向永剛為此在沽源縣白土窯鄉租下一處廢棄的糧庫,改建成藜麥米自動化初加工生產線,日產量在30噸左右。


藜麥在中國的種植面積已超原產地


“藜麥籽粒營養豐富,幼苗可加工成蔬菜,秸稈飼用價值高。”在2019年農業農村部小宗糧豆專家指導組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共同提出的藜麥生產技術指導意見中,對藜麥的價值給予了“全身都是寶”的評價。


資料顯示,中國已成為種植藜麥面積最大的國家。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畜草與綠色農業研究所研究員楊發榮告訴記者,“目前,藜麥在全國種植面積已有30萬畝左右。其中,甘肅15萬畝,是全國面積最大的省,其次是青海,種有3萬畝,另外,寧夏、內蒙古、河北、雲南等地也有種植。”


據介紹,海拔2000米的西北冷涼乾旱地區尤其適合播種藜麥。


“我國最早研究種植藜麥的是西藏農學院,時間是上世紀90年代。”據楊發榮回憶,他在上世紀90年代正在研究高原小麥條鏽病防治,轉向研究藜麥是在2010年前後。10年時間,楊發榮和他的研發團隊培育出矮化栽培藜麥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飼料化利用等配套技術。


截至目前,藜麥已成為甘肅特色產業之一。記者從武威市天祝縣政府網站看到,天祝縣屬全國“四省藏區”貧困片區縣、國定“三區三州”和省定“兩州一縣”深度貧困縣。靠種植藜麥等高產值作物,近年,當地種植戶的生活有了明顯改善。


據瞭解,天祝縣落實藜麥種植面積8.7萬畝,近期在南陽山移民點實施藜麥主產區土壤培肥項目。對1.03萬畝的耕地採取撒施複合微生物肥料,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地力水平,加快發展移民區富民產業。


農牧交錯區的春分 農戶開始備耕藜麥

入夏,連片的高原藜麥,非常壯觀。受訪者供圖


更為具體的措施在張北縣和沽源縣推廣實施。


在張北縣,通過有機種植的藜麥,銷往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在沽源縣,合作社與當地貧困戶之間施行訂單種植,建立“種有所幫,種有所銷”的機制,擴大藜麥產業規模,幫助貧困戶穩定增收。


高原備耕 種下希望


高原的春天,陽光熾烈,裸露的土地上,還沒有什麼綠意。


在天祝縣農技中心主任王耀發給記者的近期資料照片中,當地村民穿著厚實的冬裝,婦女包裹著頭巾,雖然氣溫依然很低,但是春耕前的種植培訓已經火熱展開。


據瞭解,天祝縣農業部門為藜麥種植備足了耕種農資,其中包括650噸地膜、25噸種子、8000噸有機肥、4000噸化肥,藜麥播種機械也已經調配檢修完。


農牧交錯區的春分 農戶開始備耕藜麥

每年4月中旬,甘肅武威市天祝縣的藜麥田開始覆膜種植。受訪者供圖


楊發榮告訴記者,在甘肅,藜麥播種時間是4月上旬,地溫穩定在10℃以上,就可以根據土壤墒情播種了。專家提醒,藜麥忌重茬,最好與馬鈴薯、胡麻、豆類輪作,有條件的地區可根據測土配方精準施肥。


同樣,柳志強的合作社最近已經開始整地、施肥,他告訴記者,“張北縣播種藜麥要等到5月。”耕地施用的肥料來自自己的奶牛養殖場,“藜麥秸稈喂牛,牛糞發酵還田,建立一種不用農藥、除草劑的綠色循環種植模式,糧食收穫後自然晾曬,保持純天然品質。”


向永剛告訴記者,“今年打算嘗試藜麥密植,提高沽源富硒藜麥產量。”2019年,沽源縣建成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物流倉儲配送中心和100多個村級電商服務站點,他所在的白土窯鄉也將帶動更多農戶種藜麥。


記者採訪發現,儘管降水不足,農耕條件相對惡劣,但是,由藜麥種植帶動的全產業鏈發展也將迎來加速期。各地在提高種植技術的同時,注重地理標誌產品和有機農產品認證,以期種出好產品,創出好牌子,賣出好價錢。


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