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溯源:在数字时代的春天留有姓名

「首发」溯源:在数字时代的春天留有姓名 | Launch 首发

3月14号凌晨,苹果公司宣布接受了「创新形式」——进入第31个年头的WWDC改为6月在线上举行。


当然还有很多更早就面对变化了的科技界「节庆」:SXSW、Facebook F8、Google I/O,以及全球各大车展,各大时装周……这注定是一个发布会缺位的春天,但「发布会」的精神仍在深化,哪怕新规则仍处在纷乱的酝酿之中。


3月9日,「吴声造物」上线专注新商业首发的研究品牌「Launch首发」。今天推出「Launch首发」专栏第2篇,我们想单纯溯源「首发」这个名词:在商业与科技的进程中,「发布会」怎样成为观念的时空标尺?从「媒介」「渠道」到成为IP本身,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时代指向?以及当下「首发」的真正意义,我们到底是在「首发」什么?


·文|王若师

「首发」溯源:在数字时代的春天留有姓名 | Launch 首发


我们逐渐开始以所喜爱品牌的新品发布会,作为对日期的某种暗号。


如果你是米粉,也许提前很久就开始期待小米10的线上发布会;而对于忠实的果粉来说,每年的三月、六月和九月是与众不同的日子。


大型科技公司每年节日惯例般的2~3次新品发布会、层出不穷的车展、消费电子展,甚至还可以算上纽约伦敦巴黎米兰每年两次的时装周……关于「新东西」的日历早已被各种大大小小的新品发布充斥填满。


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新品发布会形式,来自于史蒂夫·乔布斯创造的流派——「新品发布个人演讲」。2007年,当他独自一人站在台上,穿着极客们的非正式「制服」,在技术爱好者面前推出iphone 3G的时候,一种新的语境开始出现。


在这场著名发布会的开始,乔布斯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革命性的产品,改变一切。」 他的例子包括苹果公司历史上的几个关键时刻:Mac在1984年重塑「整个计算机产业」,iPod在2001年改变了「整个音乐产业」,iPhone则即将「重塑手机」。


乔布斯为新品发布设立了一种新基准,兴奋与悬念,发布会需要沉浸到底的内容。今天,从谷歌到三星再到微软,亚马逊、Facebook、特斯拉、小米、华为……所有的主要玩家都在这个语境之中,虽然彼此风格可能有所不同,唯一关键的,是在数字革命的每一次更新中都留有姓名。


「首发」溯源:在数字时代的春天留有姓名 | Launch 首发


尽管这些被定位在数字时代光环中心的大型科技公司造就了「首发」语境,但通过一场公共活动来发布科技新品本身并不是硅谷的原创。


如果我们试着去追溯历史,会发现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新品发布会」,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早很多。


1892年10月18日,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组织了一场活动,以一个简单至极的仪式,宣告从纽约到芝加哥的长途电话线的开通。这场只有60个人出席的活动,与今天动辄几百万人在线观看的新品手机发布会在本质上并无二致:充满仪式感的产品亮相,令人激动的话语,以及各大媒体记者的严阵以待。


「首发」溯源:在数字时代的春天留有姓名 | Launch 首发


「The City of Chicago greets the City of New York.」

「The City of New York returns the compliment and wishes you all success in the you are to have this week.」


至少可以说,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新品发布会就是技术革命的狭义表达,过去的每一次「首发」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技术进步给人类带来新的未来愿景,而每一次「首发」,都是这种愿景的预兆与回应。这是一个强大的信念,无数个新产品的叠加带来了我们正在经历的数字革命。因此,我们就能理解「首发」之于这个时代的意义:「首发」实际上并不是发布新品,而是一次又一次传递和坚定关于未来的信念。


对于品牌而言,每一次的首发事件,都是为了保持其在「数字革命」中的角色——不仅需要不断的技术产品更新,还需要不断培育用户赖以生存的信念。归根结底,真正让品牌伟大的诉诸情感也诉诸理性。


数字化一向承载双向沟通的承诺,当我们期待着每一场新品的发布、关注着每一次新观念的表达,每个新鲜的变化的点滴都将我们——每一个微不足道又至关重要的个体,裹挟进数字革命的洪流之中。


纷至沓来、层见叠出的「首发」是时代的表象,其下汹涌,向未来而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