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裡面小人物的戲裡戲外,魚化龍:出走的媽寶男

魚化龍這個角色,在《安家》裡呈現的是一個有高學歷的,畢業不久,初涉職場的小夥子。

媽寶男:魚化龍

《安家》在劇情鋪墊裡,對房產中介這個職業的社會定位,是一個不太光彩的職業。而魚化龍的985名牌大學出身,也就與他從事的這個職業形成一個鮮明的反差。


《安家》裡面小人物的戲裡戲外,魚化龍:出走的媽寶男

從劇集一開始,魚化龍給觀眾的感覺,是不屑於做一名一線的房產經紀的。言談中,有特意與普通經紀人區分的嫌疑。

比如在第一集中,魚化龍向房似錦介紹自己的時候,明顯刻意說明自己總部外派的身份。也似乎刻意介紹了,為什麼要稱呼自己985的原因。

而他這種自我表現的慾望,和偶爾透露出來的,有別於他人的優越感,似乎來源於他原生態家庭的教育。

我們從劇中可以瞭解到,魚化龍媽媽對魚化龍的關心,有些過於細化。

有一次魚化龍的媽媽給他寄了一些生活用品,不僅僅有一些隨處可以買到的零食,還有拖鞋等等的生活用品。

我們不可否認,這種細化當中,所包含的無私又偉大的母愛。但過猶不及,又有多少人的人生之路,是真真正正的,活生生的毀在這種越界的母愛裡。

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比如大家知道的,曾經飾演過《奮鬥》當中華子的朱雨辰。

朱雨辰的媽媽,對兒子的愛有點極端到瘋魔,朱雨辰從小時候起,喝媽媽凌晨四點熬的梨汁,喝了十年。他上學的時候,留校住宿,媽媽會陪同他到學校挨個詢問他的舍友,是否有人打呼嚕,以免會影響到她的兒子休息。

在朱雨辰火的那一陣,他拍戲的時候,媽媽總是跟劇組,照顧他的起居。甚至無時無刻的,都在關注網絡評論論壇,給兒子拉票,及時刪除所有可以看到的負面評論留言。甚至對於他的婚姻都極度干預。就像朱雨辰的媽媽所說,朱雨辰的每一個女朋友,她都進行過干預。

是的,是每一個。

生活中的這些案例還有很多,著筆墨講朱雨辰的故事,是想讓我們更加深刻理解到,有時候過多的母愛,是一種不亞於任何壓迫的,虐心的傷害。

這種母愛,因為附加了愛的元素,當作為母親的當事人,在接受到外界質疑,反駁,甚至批判的時候,還會讓母愛因為遭受到所謂的傷害,而帶來更多負面的刺激和反應。這種反應會讓作為兒子的當事人,承受到的所謂母愛的壓迫,變本加厲。

在幾年前的《非常靜距離》上,朱媽媽就已經表過態說要尊重兒子。這種所謂眾議之下的被迫表態,也一定是最終轉化成了,變異的變本加厲的母愛呈現。畢竟多少年後,我們看到改變了的更像是朱雨辰,畢竟我們看到如今41歲的朱雨辰,依然未婚。

媽寶男,應該是一個貶義詞,極具諷刺色彩。

《安家》裡的魚化龍,看似是一個上進的角色,其實這種上進,有家庭附加成分,也有自己的逆反牴觸成分。

魚化龍的媽媽更願意自己的孩子做公務員,而不是一個低三下四的房產中介。

魚化龍對離開家庭,外出打工的選擇,以及擇業的選擇。不得不讓人懷疑,有逆反的成分。這種逆反,起源於他希望對媽寶角色的擺脫,起源於母親對他越界的所謂關心的壓迫,起源於母親習慣性地對他所有人設的干預。

我們看到,對於媽媽這種愛的形式,作為兒子的魚化龍,即便心中有再多的不滿,也因為這是母愛的道德附加,最後選擇所謂的理解。

這種愛,有時候更像是一種不願被人們承認的,道德綁架。

多少媽寶男,最後的,最好的結局,就是對這種極端過度母愛的友好逃避。

是的,逃避。

演員:張曉謙

魚化龍的飾演者,叫張曉謙。

不知道生活中的張曉謙,是不是也是媽寶男?


《安家》裡面小人物的戲裡戲外,魚化龍:出走的媽寶男

從張曉謙曾經飾演的角色來看,他更應該是一個樂觀,向上的演員。

只是從網絡上對他細枝末節的介紹來看,他的演藝生涯,應該也有父母規劃,甚至干預的成分。

據百度百科介紹:張曉謙從小酷愛表演,童年時期就出演過不少角色。第一個接拍的汽水廣告,僅是因為汽水好喝,感覺是個不錯的差事,後來順著父母的意願懵懵懂懂的開始演藝生涯。張曉謙小學就讀於濟南市緯二路小學,初中就讀於山東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高中則就讀於山東省實驗中學。2009年,張曉謙考入了中央戲劇學院。在大學期間,他曾擔任班長,獲得北京市先鋒杯優秀團員,國家勵志獎學金,專業專項獎學金。

張曉謙出演的電視劇有《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琅琊榜》《青島往事》等。

《安家》裡魚化龍沒有太多突出的戲份,也就不會給觀眾留下太多個性鮮明的記憶。

我覺得張曉謙,更適合出演陽光開朗的角色。

希望在今後,他能給我們帶來更多更好的角色。

再談媽寶男

演藝圈媽寶男很多,比如周星馳,胡歌,羅志祥。

生活中的案例,更是不勝枚舉。


《安家》裡面小人物的戲裡戲外,魚化龍:出走的媽寶男


我們都生活在自己的圍城裡,如果有一天你想走出圍城,那麼路,就在腳下,能解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現在有更多的人,通過教育的普及,懂得了道德綁架,對每一個當事人的,無辜的傷害。

那些跟造就媽寶男有關的當事人,能夠有一天理解相互的苦衷,並真正意義上,達成一個最好的共識,我們是都希望這一天早點到來的。

也許很多觀念的改變,真的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努力。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就讓我們再努力一下,更努力一些。至少讓身處其中的彼此,可以受到更少的傷害,然後可以慢慢的,不再受傷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