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在什麼時候賣房?

每一次和朋友聊到買房投資,都避免不開一個話題

“買完什麼時候賣出呢?”

無論是出於想通過房產增值賺錢,

還是僅僅是想為手裡的資金找一個避險渠道也好,

起碼“買房”這件事,是很多朋友的共識。


但是買入後如何操作,很多人其實是零規劃的。

買入後頭半年還沒什麼感覺,還了半年貸款後,心裡慢慢就覺得不太對勁了。

“這房子啥時候賣啊,現在賣是不是有點虧,好像還限售呢”

“總這麼放著也不是個事啊,要不要租出去,可裝修還得花一筆錢”

“哎呀,這每個月還的利息比本金還多啊,手裡還有點錢,也沒事幹,要不要提前還款?”

不止如此,你的老爸老媽,你的老公,你的同事,都會在不經意間發出折磨你心智的聲音

“姑娘你每個月要還多少錢利息給銀行?辛苦賺的錢都被銀行掙去了”

“現在房子蓋這麼多,未來根本沒人接手,升值再多都是賬面財富,賣不出去都是假的”

“兒子,新聞都說了國家打壓房地產,這房價恐怕要大降啊,要爸說,把你新買的房子賣了吧,別砸手裡”

“媳婦兒你這房子是不是買賠了啊,我同學前兩天買和咱們買的價格差不多,這房價也沒怎麼漲啊”

當這些令人心煩意亂的聲音,和內心坐立不安的自我懷疑,不斷的衝擊著你的時候,你難免會做出錯誤的決定。

因為本身你對於房產投資這件事的認知,基本都是錯誤的。

你可能只是簡單的認為,房價會漲,貨幣會貶值,所以隨大流去買房。

但是房子買哪裡?怎麼買最合適?房價怎麼漲?漲多少對應什麼水平?

甚至什麼是房價?

所有所有的問題,你瞭解的幾乎都是錯誤的混亂的動搖的反覆無常的

不過還好,你是很幸運的站在了“買”的隊伍裡,而不是“不買”的隊伍裡。

如果你熟讀我們過去的文章,起碼可以在投資買房這件事上,不會那麼焦躁,不會輕易被噪音折磨的痛苦不堪。

  • 因為通貨膨脹,買房就是儲蓄
  • 貸款要用商貸,30年等額本息,不用公積金
  • 貸款就是資產,不要提前還款
  • 一期最合適,本質上是無稽之談


我們的每一個觀點和決策,都是從最底層一層一層推演來的。

全部都是投資者成本最低、最穩定、風險最小的決策行為。


這中間沒有個人偏好,沒有主觀的願望和揣測。

“我喜歡”和“我希望”是隨時會被市場推翻的。

“什麼時候賣房?”這件事也是有參考答案的。

買入後的規劃,其實是綜合了對買房這件事整體的認知。


買進和賣出,是一套整體動作,這兩件事其實是緊密結合的。

我們應該在什麼時候賣房?

1、斷崖

我們先來思考一個問題:


“對於房產來說,存不存在一個時間點,過了這個時間點後,房價的增長就變慢了,或者價格穩定住了,或者開始走下坡路了?”

請各位先停止閱讀,花上幾分鐘時間靜靜思考一下你的答案。

我知道,大多數人腦子裡一定是這麼想的:

房子在三年左右是最好賣,價格最高,再老就不行了。

這個時間點有的人認為是五年,有的人認為是七年。

在他們的內心,房產的價格變化曲線是這樣的:

我們應該在什麼時候賣房?

那麼問題來了,請問在2023年是發生什麼大事了嗎?

新建了一條快速幹道,從小區中間橫穿過去?

還是一場大火把小區燒的面目全非?


都不是,僅僅你是認為小區變舊了,不那麼新鮮了,就不值錢了。

如果這個變化曲線是正確的,我們換個角度,

假如你是購房者,你會選擇在什麼時候買入這個小區的二手房?

如果是我,頭三年我肯定不買。

我怎麼會傻到,讓你賺足了房產增值的錢,然後再去接手,去買一個開始貶值的房子?

你可以很聰明,但是你不能聰明到,認為別人都比你傻。

理論是不成立的。

真正的房價走勢,應該是一條平滑的曲線。每一年都在穩定的上漲。

你可以出去走走,看一下那些20年的老房子,可能只有5、6k一平。

在10年前,這些房子的價格大概是在800元/㎡。

在20年前,要知道,這些房子的價格,可能只有100元/㎡哦。

房產投資,一定要拋棄個人的喜好來看待市場。

我們曾經在買房,你到底為得到什麼?中說過,買房是因為通貨膨脹,是對沖貨幣的貶值。

因為房產的耐久度非常高,而且易於變現,所以我們選擇持有房產拋棄現金。

我們投資房產掙的大頭,是貨幣貶值而帶來的增值,而不是房屋本身價值波動帶來的價差。

如果你可以理解上面的邏輯,那麼就應該可以明白:

在理論上,房價本身是不存在一個突然變化的時間點的。

2、變現無用


我們再來思考第二個問題:

“房子賣出後拿錢幹什麼?”

當你120w買入,2年後180w將你的房產賣出後,你準備用這180w幹什麼?

買理財?

利息太低了,每天賺兩包黃鶴樓沒什麼意思。


投股票?

擔心血本無歸,忍不住跳樓了妻兒老小誰來照顧。


揮霍掉?

一開始能選擇投資房產而不把120w花掉的人,骨子裡還是勤儉的,不會捨得的。

這180w兜兜轉轉在銀行的各個賬戶了折騰了一年,還是180w。

轉過頭一看,我X,當年賣掉的房子已經漲到200w了!


所以到頭來,左思右想,在通貨膨脹的壓力下,還是要回到買房子這條路上。

我說,你也不是自住要置換,折騰個啥呢。

在投資這條路上,變現是沒意義的。

3、價值評估


但是其實第一部分是有bug的。

有人會質疑,你說的不對。


並不是所有的房產的價格,都是按照一個固定的速度上漲的。

有的漲的快,有的漲的慢。

沒錯。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漲幅快慢這件事,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漲幅的快慢根本是取決於,

你買入時候的價格是否合理。

買入價是一個高估的狀態?還是低估的狀態?

這也就是我們要研究的選房技巧。

我們要研究的,是你買入時候的價格是被高估了,還是低估了。

如果你是在低估狀態下買入的,那麼未來,你在收穫貨幣通脹的增值時,還可以吃掉價值迴歸的利潤。


比如,新開了一條地鐵線、小區邊一大片老房子拆遷、多年不同的主幹路修通。

如果你買入的是這樣的房產,就會感覺房價比其他地方漲的快。

如果是在高估狀態下買入的,那麼你就需要在貨幣通脹的部分裡面,減掉高估的部分。


這部分不會以房屋降價體現,一般都是以多年只漲了一點點體現出來。

比如,買了熱點區域的莊家盤。

如果你買入的是這樣的房產,就會感覺房價比其他地方漲的慢。

追根究底,是你對房屋價值的評估水平。

同樣的道理,這也可以推導出我們的賣出技巧:

在房屋價格被高估的時候賣出,賺取最大的利潤。

但是第一部分裡我們分析了,正常的情況下,是不存在這種時間點的。

如果房屋的價值突然變化,只能依賴於外部環境的突然改變。

比如,教育政策變化,房子本來沒學區,突然變成七中總校學區房了。

可是,這種情況發生的幾率大嗎?

很小很小。


而且,一項利好,給房屋帶來的增值幅度也是有限的。

多項變化的疊加,才能讓你持有房屋的價格劇烈波動。

4、房東


房產為什麼叫做不動產?

網上有一種很調侃的說法,因為房子太貴了,無論買賣都很難隨便去動它。

我認為還是很有道理的。

但凡你買入賣出,所有的置換行為,都會花掉一部分稅費,中介費(營銷費),時間,精力。

所以花心思去研究,何時賣出,是一件很望眼欲穿、自討無趣的事情。

最好的思考方式就是,買完就忘了它


就當作自己在銀行裡存了一筆錢,然後把存摺交給老婆,壓在床板的最下面。

買入——賣出,是一套整體動作。

在房屋價值被低估的狀態下買入,買入時側重於那些恆定的、變化緩慢的價值,然後儘量長時間的去持有它。

在持有過程中,若房屋價值被高估,看高估程度拋掉。

我知道有很多人心裡一定很抗拒,感覺自己好大一筆錢扔進房子裡,無影無蹤了。

還要還30年貸款,房奴。


其實不是的。

你設想一下下面兩種場景:

第一種是,當你孩子大學畢業無所事事時,你把他叫到跟前,說,這2萬塊錢你先花著,不夠管爹要。


第二種是,拿出十本房產證,說,別在家閒著,四肢都躺退化了,把這個月租金收來去。

爹是房東。


2020.3.20

對於文中的觀點,歡迎質疑,希望探討。

一個人的認知總是有限的,多個人思維的碰撞會延展每個人認知的廣度和深度。

希望能夠結識更多熱愛討論房產的朋友,分享成長,房患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