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是守望者最有力的工具

當雪崩來臨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在這種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之時,為了尋找出雪崩的關鍵原因,專業、冷靜、理性的財經媒體積極參與併成為報道主力,顯得尤為必要。

“新冠肺炎”公眾認知與信息傳播調研報告發布,媒體們表現如何?

這是國家信息中心、南京大學網絡傳播研究院聯合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公眾認知與信息傳播調研報告》的一個新聞標題。

據介紹,聯合調研組綜合運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開展研究,通過對公眾開展問卷調查,採集第一手數據,並結合典型案例深訪以及網絡數據監測,形成《調研報告》,圍繞公眾關注度、公眾關注內容、網絡媒體疫情信息傳播表現三個方面,對公眾信息認知及疫情信息傳播情況進行深度分析。

報告中最受媒體同行關注,並被大量轉發的莫過於下面這張圖表。在這次新冠疫情中,主流媒體報道成為公眾獲取事實真相的最主要渠道,而其中市場化媒體在本次疫情報道的表現受到社會公眾的交口稱讚。


專業是守望者最有力的工具

圖片來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公眾認知與信息傳播調研報告》

市場化媒體類別中,排名前五位的大多是雜誌,以深度報道見長,但排在第一位的是擁有報紙、電視、雜誌和多個新媒體平臺的老牌專業財經媒體——第一財經。第一財經原本是國內最大的財經媒體,在這次市場化媒體陣營中為什麼能夠排名第一,非常值得研究。

筆者從選題特徵、報道脈絡、報道質量和風格等多個維度,試圖對第一財經這次的優異表現進行相對系統、深入地總結,既有利於媒體同行借鑑,也能夠幫助公眾理解市場化媒體,尤其是專業財經媒體,為什麼經常能夠在重大公共事件報道中贏得廣泛的關注。

在閱讀和分析了2019年最後一天至今近千篇原創文字報道之後,筆者發現第一財經疫情報道的特色非常鮮明,歸納起來就是:一、基於其記者群的高度專業能力,以及指揮團隊清晰的報道思路和準確判斷,報道主線始終圍繞核心話題;二、重磅獨家報道和專業判斷非常多;三、選題引領性和前瞻性強;四、新聞可視化的能力強、產量大;五、新媒體爆款產品成為影響力助推器。

報道脈絡清晰,緊扣核心話題

疫情突如其來,急速蔓延,所有的信息在帶來巨大恐慌的同時也讓人目不暇接,這類大型公共事件特別容易讓媒體隨波逐流,每天緊跟最新事件來策劃選題。但是從第一財經的報道選題來看,不管疫情發展到什麼階段,公眾的關注熱點怎麼變化,報道的主線還是非常鮮明,始終尋找這場災難暴發的根源:病毒從哪裡來?為何會蔓延?應該怎麼辦?兩個多月以來,整個的報道依然非常成體系,既緊緊抓住核心話題始終不放,又根據最新的進展及時應變,報道思路的系統性和臨時應變能力近乎完美地結合。

新冠疫情的發展,一路充滿太多的未知和疑問,第一財經在過去的兩個月裡,也緊扣這個主題,一直在覆盤和發出追問。

1月21日,《從“未見明顯人傳人”到“人傳人”,覆盤武漢疫情二十天》出爐,這是國內媒體最早對疫情早期防控問題進行復盤的報道,第一財經對疫情公開後20天內的防控手段和信息發佈做了一次詳細而專業的梳理。其他媒體對於這個關鍵時期的覆盤報道則主要出現在2月份以後。

1月26日,第一財經又發佈了一篇覆盤性報道《武漢12天新增病例空窗期之謎》,在國內媒體中率先覆盤了詭異的12天“空窗期”,文中指出“在相當程度上導致社會各界缺乏警惕、疏於防護”,“而在這12天時間裡,武漢市和湖北省的兩會相繼召開”。

2月1日,發表《疫情信息還有多少個未解之謎?》,通過提問方式再次梳理了病毒可能的傳播路徑,也是最早溯源病毒來源和傳播路徑的代表性報道之一。

2月8日《第一財經》YiMagazine發表《假如武漢的警鈴有機會被拉響,可以是哪天?》,製作了一個時間軸,起點為2019年12月1日武漢市首例病人的發病,終點為1月23日的武漢“封城”,詳細列舉了其間發生的重要節點性事件,引發了全網轟動和轉發,使得公眾對於事件的發展脈絡和關鍵節點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

2月23日《疫情初期決策覆盤,稍縱即逝的三個關鍵“戰機”》通過公開數據和採訪知情人士,獨家提出了疫情防控錯失的3個關鍵時機:12月底沒有完全封閉華南市場;錯判人傳人可能,醫護感染大增;封城後社區防控失守,導致大量交叉感染,由6700人感染2.4萬人。

專業是守望者最有力的工具

同一天,《第一財經日報》推出4個整版的特別報道《黎明之前:武漢戰疫50天》,對疫情防控50天做出了深度梳理,其中《疾控之問》一文價值巨大,該文在國內媒體中率先全面總結了疾控體系之所以變成一隻“沒有牙齒的大貓”背後的深層次原因,獲得了圈內人士的大量轉發和點贊。

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第一財經始終圍繞疫情的發生、傳播、防控和救治,並深入到疾控體系架構和機制短板進行專業探討,這些問題其實也是新冠疫情至今最讓人耿耿於懷的未解之謎,專業媒體也恰恰在這些問題上有最大的優勢可以體現。第一財經牢牢錨住這條主線不放,既是指揮策劃上清晰的思路,也是專業能力的體現。

打響疫情報道第一槍

獨家能力背後的專業主義

第一財經疫情報道的另外一大突出特點是發佈了大量重磅獨家報道,當然,這其中最值得稱讚的是第一財經打響了疫情報道第一槍——最早報道武漢發生新冠肺炎的新聞媒體。

專業是守望者最有力的工具

12月31日第一財經發布首篇關於武漢不明原因肺炎報道圖片來源:第一財經APP

12月31日上午10點,第一財經發布《武漢不明原因肺炎已做好隔離,檢測結果將第一時間對外公佈》一文,全國首家報道了武漢發生不明原因肺炎疫情。隨後,多家媒體迅速跟進報道,由此拉開武漢疫情報道的序幕。這篇震驚全國的短文,雖然不足700字,但一定會成為新中國公共衛生事件領域最重要的報道之一。

12月31日一早第一財經記者向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官方熱線12320求證網傳文件真實性,通過熱線工作人員的答覆,間接證實了武漢發生的疫情,保證了消息來源的權威性。因涉及重大疫情的新聞發佈,這篇文章在呈現重要而又敏感的信息同時,在疫情細節和標題、行文處理方面,看得出編輯部極大地保持了理性和剋制。在報道發佈的同時,第一財經記者已經出現在疫情的源頭——華南海鮮市場,顯然編輯部對這個驚天消息的發佈是提前做好了準備的。記者隨後發回了一組獨家報道,包括海鮮市場的現狀,以及其中幾家商戶的感染過程。從當天這一組獨家報道來看,第一財經在新聞敏感性、獲取能力、發佈的決斷力、編輯部策劃能力以及文本處理方面都體現出了極高的專業水準。

1月19日上午,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通報了新認定新冠肺炎病例17例,同時一改此前持續“未見明顯人傳人”的口徑,宣佈“不排除有限人傳人的可能”,措辭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第一財經同樣敏感,當天中午之前迅速推出報道《“武漢肺炎”新增17例:通告口徑有變,防控手段升級》。文章明確警示:“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同家族,其屬性或將差異不大。”這也是最早提出預防建議的報道之一。

非常可貴的是,在官方尚未正式作出“人傳人”的結論時,第一財經通過數據分析和圖表資料,再三地提醒那些周邊省份和地市需要注意武漢疫情的輸入。

1月20日下午5點,第一財經突然發出一篇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報道《武漢常住流動人口287萬,遷徙排名第15位》,其實已經在通過大數據暗示武漢人口流出的風險。

專業是守望者最有力的工具

文章發表的當晚,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答記者問,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首席科學家曾光表示,春節是很重要的人口流動因素:“能不到武漢去就不去,武漢人能不出來就不出來。”

1月22日,第一財經獨家發佈大數據分析稿:《即將到來的春節長假,武漢人原本都要飛去哪兒》。

1月23日,武漢封城當日,第一財經再次發佈了一篇數據新聞《這13天離開武漢的人都去了哪裡》,引用了百度地圖等大數據分析明確提示武漢市民離城後的主要去向。

專業是守望者最有力的工具

1月26日22: 20分,武漢市市長周先旺在直播的湖北省抗擊疫情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因為春節和疫情的影響,目前有500多萬人離開武漢,還有900萬人留在城裡。令人稱奇的是,僅僅一個小時內,第一財經就發出了數據報道《離開武漢的500多萬人都去了哪裡?大數據告訴你》,迅速成為全網刷屏的爆款。

1月23日當天武漢宣佈封城後,記者中午發回的獨家報道《武漢東大門出城通道暢通無阻》再次刷屏,兩小時後武漢關閉所有高速公路外出通道。

2月9日,當出現“新冠病毒屬於SARS病毒”的觀點時,鍾南山院士深夜獨家接受記者專訪做出回應,《鍾南山:新型冠狀病毒和SARS是兩回事》,瞬間刷屏。

2月18日的報道《從291到6174,CDC研究數據提示防控時機稍縱即逝》,獨家指出了CDC報告中發病未確認數據和確診數據背後的巨大落差,並據此分析發現了2月11日之前疫情防控中諸如確診、收治、隔離環節中的一系列漏洞。

在近期備受關注的刑滿釋放人員離漢返京事件中,第一財經首家披露了該人員為刑滿釋放人員,引起輿論譁然。

3月7日刊發的報道《進入正常軌道後的回看:武漢基層社區失守的那20天》,通過大量的一線人員訪談,首家對基層社區防控漏洞進行了詳盡還原和分析。

獨家是媒體記者最為看重的成績。這次疫情報道媒體投入重兵,廣泛採集和發佈信息,對提高疫情防控透明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也難免有大量的選題重複,實屬正常。從第一財經大量的獨家報道中,我們發現有三個特色:一是選題大多落在疫情防控的最重要領域,二是很多稿件的信源可靠、級別很高,三是新聞可視化的能力和產量都很強大。兩個多月的報道中,能夠持續發表重磅獨家稿件,顯示了第一財經出色的專業機構實力和高強度持續作戰能力。

前瞻能力引領話題、助力決策

抗擊疫情是舉國大事,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各種分析、判斷、決策、措施也需要不斷與時俱進,所以這個極具挑戰性的大事件也對媒體的形勢研判能力和專業理解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否則媒體一不小心就會陷入無邊的選題沼澤,被動地跟蹤熱點,難以自拔。

專業的知識背景和積累,也帶來專業的判斷力,和其他媒體相比的一個顯著不同是:第一財經團隊在報道過程中曾經多次提前給出專業預判,為相關部門決策提供了參考,為疫情防治直接出謀劃策。

關於無症狀感染者的接診標準修改建議是第一財經最早發佈的。疫情初期,武漢當地醫院都貼上了只接診37.3度以上發燒患者的告示。1月23日中午,第一財經刊發《呼籲改變武漢“37.3度”接診標準,及早發現行走的傳染源》,隨後也成為業內接診的共識,該文在抖音上的流量破億,可見當時這個發熱標準引發的關注度之高。

2月6日,《疑似病例標準放寬,武漢疫情如何逆轉》指出,前一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的新型肺炎診療方案第五版做了一個重要的調整:放寬了湖北省內疑似病例的標準,增加了“臨床診斷”分類,文章預判這將會帶來之前因堵塞而出現“堰塞湖”的洩洪。這也被後來的事實證明。

2月13日《武漢數據暴增解讀;真實情況漸清晰,有利佈局大決戰》提出:從流行病學的專業角度而言,這個數據並不意味著疫情的進一步蔓延,而意味著湖北的疫情正式走入了防控的核心——控制所有傳染源、切斷傳播路徑。這篇報道準確地預見了未來湖北疫情的走勢。

針對少數康復病人復陽現象,2月21日,第一財經連續發表兩篇報道,提出康復患者集中隔離的必要性。2月22日,武漢市發佈通告,對新冠肺炎治癒出院患者實施康復指定隔離措施。

在研發領域,《專家提醒新冠藥物審批加速同時應尊重循證》等文章發表後,我們看到相關的新冠肺炎藥品研發更嚴格管理措施陸續出臺;《有人已研發出新冠疫苗?什麼時候我們的專家能夠嚴謹些!》《現在談論新冠疫苗生產為時尚早》等報道則一再提示各方對疫苗的期待不能過於急切,還是要遵循科學規律。

也許因為專業財經媒體的基因,筆者發現第一財經這次不只是報道疫情本身的發展,同時也特別聚焦疾控領域的工作和醫療救治方面的技術進展,從防控體系和流程的梳理,到疫苗和新藥的研發,再到治療方案的分析解讀,幾乎佔據了報道數量一半以上;尤其突出的是記者們並沒有簡單地當專家的傳聲筒和論文的搬運工,在該領域經常可以看到他們更加平衡甚至更多質疑性的報道,從中也能看出報道團隊在醫藥衛生領域長期積累的資源稟賦和專業特長。

新媒體爆款產品成為影響力助推器

縱觀第一財經兩個多月的報道,除了上述三方面的印象外,筆者認為還有一批新媒體作品也為其加分不少: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第一個全網爆款的短視頻來自第一財經;訪問量最大的個人定製疫情地圖查詢工具來自第一財經,接入了“學習強國”“支付寶”等多個第三方平臺;在眾多疫情大事記中,網絡好評最多的那張長圖是YiMagazine製作的《假如武漢的警鈴有機會被拉響,可以是哪天》。

前文提到的《這13天離開武漢的人都去了哪裡》,微博就此話題互動閱讀數逾1.4億;1月27日發佈的獨家稿件《科學溯源:到底是誰把新冠病毒帶到了武漢》,就病毒溯源披露了幾個關鍵信息,成為全網轉載傳播的爆款。

據筆者向第一財經瞭解,疫情報道期間,第一財經的社交媒體矩陣也爆發增長,微信10W+推文超過60篇、第一財經日報微博“延長放假”、“500萬人去哪兒”、YiMagazine新冠肺炎特刊封面等6個話題均登上當天熱搜,閱讀量超10億人次,互動量達400萬次。第一財經官方抖音號疫情相關內容播放量超8億次,產生13條千萬+視頻,並有4條播放過億次 。

近年來,談及媒體在專業與流量共生時,往往會走入兩者不可兼得的誤區。此次疫情報道,第一財經發表的多款作品都以極強的專業性和話題性,緊扣社會大眾最需要了解的核心信息,成為“頂流”製造者。足以證明,財經媒體在專業領域將內容做到極致,並契合大眾關注的熱點,同樣可以打破流量壁壘。

專業是守望者最有力的工具


專業是守望者最有力的工具

專業是守望者最有力的工具

專業是守望者最有力的工具

上述分析也讓我們對於以第一財經為代表的專業財經媒體在公共事件報道中的能力有了全新的認識:在日常報道中,他們的能力更多體現在對商業、投資領域的前瞻和洞察,並不常在專業人群以外引起關注;但當一個幾乎事關每個家庭的公共事件發生之後,他們的專業優勢大大提升媒體報道的整體質量,這也直接決定了疫情新聞報道的能力半徑。

另一個有意思的發現是,除了專業領域的報道能力之外,第一財經這次疫情報道的另外一種“專業”是新聞專業主義之“專業”,它體現在報道的冷靜、理性和平衡。可能因為是財經媒體的緣故,第一財經的疫情報道比較“硬”,講究嚴密的分析推理,證據和邏輯,直接能觸動情緒的情節描寫很少,也看不出有意的方向引導。看得出來,第一財經的記者儘量是在剋制著個人情緒之後從事“零度寫作”。這種風格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可讀性,但對於這麼一場巨大而複雜的公共衛生事件,始終保持冷靜和理性是確保報道準確的前提。

所以,專業是守望者最有力的工具。

“當雪崩來臨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在這種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之時,為了尋找出雪崩的關鍵原因,專業、冷靜、理性的財經媒體積極參與併成為報道主力,顯得尤為必要。

當然,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這家財經媒體有著足夠的社會責任心和新聞使命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