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低端製造業不往內地轉移卻往東南亞轉移?

萬事皆空70


這是偽命題,製造業已經往內地轉移過一波了,現在的這一波是往東南亞轉移。

要不然,鄭州的富士康項目,是從哪來的?


不要指望獨攬全世界的製造業


總有人喜歡說,中國為什麼不重視實體經濟。

還怎麼重視啊?中國是有史以來,出口最大的國家,沒有之一。

是美國稱霸全球以來,欠債最多的國家,沒有之一。

中國製造佈滿全世界,不管是美國還是歐洲,不管是拉美還是中東。

中國不可能把全世界的製造業全部幹完,讓其他國家的製造業全部完蛋。


曾經的加工貿易政策


可能很多人並不清楚當年中國走過的路,我舉個例子:三來一補。

這是當年改革開放初期使用的辦法,也就是所謂的外包政策。

按照1979年《開展對外加工裝備和中小型補償貿易辦法》規定,加工裝備業務,由外商提供原料和零件,由我國工廠按照對方的要求進行加工裝備,成品交給對方銷售,我方收取個加工費,外商提供技術,設備,和必要材料,我方生產,然後由我方生產的產品進行償還。


相當多的外貿行業對中國出口退稅補貼的依賴較大,而且反而不重視利潤,三來一補的企業的股東逐漸被外方掌控,沒有自建品牌的能力,在2000年左右,大批的中國自主品牌反而落在了外商的手裡。

尤其是第一代企業,比如說蘇泊爾,哈爾濱啤酒,大寶,中華牙膏等等一大批企業已經落在外資手裡。尤其是中華牙膏,早就是聯合利華的了。


而且這種模式還導致每次西方國家為了保護自己的產業,搞反壟斷法的時候,一些本來是中國的企業跟著遭殃,且這些加工貿易異常損害環境,得不償失。


我們今天看到的活躍在中國市場上的中國品牌,大部分是第二代中國品牌,其結果是利潤最為豐厚的一塊,變成了外資,而中方只能獲得利潤可憐的勞務費。

東莞當年就是靠加工貿易崛起的。


從2008年起,西方出現嚴重金融危機,中國也意識到不能把這種情況 永遠的持續下去,中國應該發展自己的品牌和技術,於是沿海城市執行騰籠換鳥的政策,大批的製造業從沿海搬到了河南,四川等地。


搬過來的企業,例如河南富士康就是典型的,而更加低端的產業,例如製鞋業,皮革之類的,加速轉移到製造成本更低的國家,例如越南,緬甸,印度之類的國家。


從改革開放到今天,中國人為的就是這一刻------不再當西方的廉價工廠,發展自己的品牌和技術,實際上從2008年起,中國已經湧現了無數的品牌,尤其是新興行業,比如說智能手機。


不要指望一口氣把全世界的製造業一口氣全部吃完,不現實,中國不可能永遠為西方打工,貿易戰這種東西,就算今年不來,明年也會來,遲早都會來,中國早晚要經歷一個轉型,培育自己的國內市場,才是王道。


李建秋的世界


為啥低端製造業不往內地轉移卻往東南亞轉移?有人說,我國各地發展極不平衡,比如說內地還有很多地方,甚至中西部地區發展還很落後,甚至很貧窮人力成本低。為什麼要讓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往中西部轉移不是對我們更有利嗎?這樣,中西部發展起來了,全國才算是共同富裕呀。其實,問題遠沒有那麼簡單。

1、產業往中西部轉移的情況怎麼樣?

其實,這些年我國東南沿海的產業往中西部轉移並沒有停下,一直在轉移之中。就拿富士康為代表的電子加工組裝業來說吧,富士康最早在深圳,據說一度有幾十萬員工。後來,富士康來到河南,來到西安。這就是產業往中西部轉移的代表,是企業家在市場環境中做出的對企業發展最有利的決策行為。但不代表所有的產業都可以往中西部轉移,有些你留也留不住。

2、環保因素讓一部分企業往東南亞轉移?

其實,我國東南沿海企業往中西部轉移的同時,更多企開始往東南亞轉移,又是為什麼呢?其實,一些企業之所以往國外轉移,一部分原因是勞動力價格因素,讓企業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地方去。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這些年國內環保執法加強,很多企業無法達到國內的環保標準,不得不去東南亞尋找機會。因為那些地方,對環保的要求和執法均比國內寬鬆。

3、關稅因素,讓企業逃往東南亞?

其實,除了人力成本和環保因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關稅因素。而且,這方面的因素正越來越成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這些年,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為了扼制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開始頻繁使用關稅大棒,來制裁中國企業和個人。這就使得在東南亞設廠可以不受這些關稅制裁的影響,相反,因為發達國家在全世界尋找中國製造的替代品,在東南亞的企業反而獲得了大筆訂單,獲得了更快速成長。

4、新興市場,讓企業選擇東南亞?

其實,除了以上比如說人力成本,環保,關稅等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東南亞市場。比如說,印度。我國幾大手機廠商佔了印度市場的大頭,而且,印度市場上中國貨鋪天蓋地。如果算上運輸成本和中間商賺取的差價及關稅,這些廉價的日用品就沒有了價格優勢。所以,直接到印度本國設廠除了省下一大筆運輸成本和關稅及中間商的差價以外還可以省下一大筆人力成本和環保成本。你說,要是你你會不會跑到東南亞去呢?


聚焦三農熱點說


低端製造業轉向東南亞,是由這些行業對低人工成本,低稅率的追逐本性決定的。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低端製造業,特別是鞋業,服裝業等行業,在各方面壓力下,就在尋找轉移地。

當時,國家層面推出“滕籠換鳥"政策,是想滕出沿海地區的低端產業,由內地承接。沿海地區轉型發展高端產業,實現多贏局面。

然而,內地飛漲的人工,地價,加上高昂物流成本(陸運比海運貴很多),低效的行政環境,讓先期試探的企業很不適應。

反觀東南亞,雖然當地的政府效率更低,但是人工成本只有大陸一半不到,又靠近港口,利於海運。另外,歐美對於東南亞國家更友好,關稅很低,甚至有一些產品是免關稅。省下來的稅,其實就是利潤。

很多低端製造業的巨頭們,2O08年後在東南亞和內地兩邊同時建廠,比較優劣之後,才開始大規模向東南亞轉移。

如今,特朗普發動的毛衣戰更加速了這個轉移過程。這些產業一旦轉移,更不會回頭。

所以,未來可能失業率會大幅增加,低端產業供應鏈上的生意越來越難做,甚至倒閉。

危中才有機會。

時代在劇烈變化,對人的適應性要求也越來越高,否則就是淘汰。劇烈變化當中同樣也蘊藏著大量機遇,可是隻有通過學習,創新才有可能抓住。

值此百年未遇之變局,願國人共勉自強,為我中華矗立世界民族強者之位而努力。

希望大家喜歡回答,謝謝!


職場的厚黑學


不往內地轉移?其實已經轉移過一波了,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對中西部地區的發展越來越重視,相繼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中部崛起戰略,中西部省份經濟實現了迅猛發展,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製造業蓬勃發展,很多東部沿海省份的製造業都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比如富士康,富士康最早在深圳,據說一度有幾十萬員工,後來來到河南,來到西安,這就是產業往中西部轉移的代表。



如今中西部地區發展水平雖然不如沿海省份,但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勞動力成本早已超過東南亞地區,而且經濟多年高速增長,也帶動了房價和地價的快速上漲。我們應該清楚,資本是逐利的,當企業發現利潤越來越微薄時,自然就會做出評判,選擇成本低很多的國家建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人口紅利和優惠的投資政策吸引了大批外商投資企業來設立工廠,中國製造業蓬勃發展,迅速成為世界工廠,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在海外攻城掠地,佔領很大的市場份額。早在2010年,中國製造業產值就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到了2017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已經達到35931億美元,超過美國日本的總和。

目前中國製造業正從中低端向中高端方向轉型,前幾年中國就已經開始實施“中國製造2025”戰略,所以未來中國的很多低端製造業可能都選擇向東南亞或者其它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


錦繡中源


低端製造業技術要求低,附加值低,但是能夠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同樣可以用規模創造鉅額利潤,對於國民經濟增長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之所以製造業不往內地轉移而向東南亞各國轉移,財智成功認為有三大原因:


一、大型外資企業選擇遷移到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國家,下游供應商為了接到訂單,不得不跟隨其後

國內房價和地價快速大幅上漲是驅逐製造業的根源,企業員工為了能買得起房租得起房也會不斷提出更高的薪資要求。

資本逐利,企業發現利潤越來越微薄時,自然就會做出評判,選擇成本低很多的國家建廠。一家大型企業會有很多供應商,一旦選擇了向東南亞國家搬遷,供應商們為了保住訂單,就會選擇跟隨遷移。


二、國內房價、地價、人力成本普遍快速上漲,向內地遷移成本降低有限,還會增加交通運輸成本

房價和地價上漲是普遍現象,不管是上漲十餘倍還是上漲三五倍,與十幾年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對於企業來說,從沿海城市搬遷到內地城市,成本確實能夠下降,但是下降的依然有限。

之前在沿海城市時,地方上辦事效率更高,服務更好,吃拿卡要更有節制,出口也更快。到了內地城市後,出口就要增加幾個環節,運輸的成本和時間都會增加。

一些內地城市雖然會給企業較好的優惠條件,但是效率較低,企業額外成本會增加,還需要處理地方關係,無形中增加很多負擔。


三、東南亞各國為了發展經濟,會給出非常多的優惠條件,優勢極其明顯

東南亞各國為了吸引“外資”,在土地和稅收上會有諸多優惠,企業利潤大幅提升。在環保和消防等問題上,也不會不斷提出新的要求,甚至影響到生產。

土地便宜了,人工成本下降數倍,綜合稅負還低,除了工人素質和吃苦耐勞可能會有欠缺,但是這不是問題,時間會改變一切。


質量和品質是製造業的方向,但是並不意味著低端製造業就要消失。國內隱性失業率高,低端製造業依然大有可為,小商品也能做出大文章。未來經濟發展,應當持續探索低端製造業發展模式問題。


財智成功


在改革開放初期,通過招商引資吸引了大量的資本流入中國,為中國製造業增添了許多活力,藉著政策、成本等優勢,使得當時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企業紛紛來中國建廠,為中國的經濟騰飛貢獻了一份力量,但是目前的低端製造業往內地轉移無法有效減少成本,所以很多企業紛紛往東南亞轉移。

低端製造業主要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就是依靠廉價的勞動力來為企業進行一個簡單的加工,本身並沒有什麼較高的技術,在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對於企業來說,人力成本顯著提高,而使得獲利空間急劇減少,低端製造業已經往內地轉移了一批了,從目前來看,就算內地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但是運輸成本又會相對應的增加,所以對於很多企業來說,往東南亞轉移工廠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世界上對東南亞各國的投資在顯著增長,比如越南,越南今年一季度吸引外資總額達108億美元,同比大幅度增長了86.2%。有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實例,東南亞各國也紛紛學習中國的模式,都提供各種各樣的優惠政策來吸引投資,同時由於經濟較不發達,勞動力成本也較低,所以往東南亞轉移對於很多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與財為伴


因為越南更窮,生產經營成本更低,產業轉移從來都是這樣,從相對發達地區向落後地區轉移。現在,南方噴子知道為何東北衰落了吧!因為東北是老工業基地,當初相對發達,成本高,所以工業就轉移到東南沿海了,這是經濟發展的規律懂嗎?美國鐵鏽地帶的工業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也是這道理,但你能說美國落後第三世界國家地區嗎?你們有臉說美國是體制問題,市場經濟觀念落後,人情社會,營商環境不好,輕工業搖滾,重工業烤肉,主要是人不行嗎?造個核潛艇四代機再說話,注意邏輯!輕浮淺薄!


大東北龍


低端製造業多指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的企業,產品附加值很低,市場競爭力不足。由於利潤很低,企業被迫在各種成本構成要素下尋找減支變量,其中用工薪酬也被看做重要的因素之一。再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投資環境和產業政策的要求,也是企業必須考慮的重要條件。

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東南沿海地區利用人口紅利和優惠的投資條件吸引了大批外商投資企業來設立工廠,促進了就業,帶動了經濟的飛速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環境破壞也日漸突出,這種耗費資源 影響民眾健康的粗狂發展模式已不適應我國產業要求。而東南亞地區與我國改革開放初期有著類似的情況,人工成本低,土地資源豐富,環保意識不高,只要能提高就業和創造稅收就會得到當地政府支持。

所以低端製造業往東南亞轉移,是產業自身要求,是市場的選擇,更是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





陽之揚


低端製造業耗費資源大,附加價值少,環境破壞大,對人健康危害大,當前我國發展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不再也不能以犧牲環境換增速。現在,國內反覆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保督察巡視一輪又一輪,對地方領導實行環保追責終身制,對汙染企業處罰愈來愈嚴,准入越來越高,導致低端製造業成本高企,老闆發現在國內沒錢賺,自然不幹嘍。而越南卻處於發展相對不足階段,人力成本相對低廉,環境准入相對低,低端製造業在那有錢賺,所以,老闆就跑那邊開廠去了。


格子爬蟲9999


上面的沒腦子,打著環保旗號要人去扶貧,也不想想窮山惡水出刁民,又不是國企有哪個關係鐵到傻大膽?有本事把國企碾過去幹活開荒啊?這下雞飛蛋打可有意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