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君武首次出任廣西省長,為何主政十月後怒而發誓不再從政?

楊過滒


馬君武上任之初,對廣西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提出禁菸,禁賭,整頓金融,發展實業,興辦教育,改善交通,建立新軍等一系列措施。然而原桂系軍閥陸榮廷離開南寧時,已將廣西銀行的現金席捲一空。正當馬君武一籌莫展之際,粵軍又在南寧城燒殺搶掠,馬君武氣憤填膺,找廣東軍首領陳炯明理論,然而一個沒有兵權的省長根本沒有話語權。

馬君武沒有辦法,只得拿出來廣西時孫中山親自批的數萬銀元,準備修一條通往蒲廟的公路。然而剛修不到一公里,桂軍第一師的師長劉震寰來討要軍費,被馬君武一頓痛罵,才保住了這一公路。

後來孫中山要北伐,陳炯明留守兩廣並回廣州坐鎮,讓粵軍總指揮葉舉留守南寧,後又讓其回防廣東,只留下劉震寰的第一師留守南寧。

南寧附近陸榮廷殘部得知南寧城空虛,便揚言攻破南寧城,守城的劉震寰帶著幾千人馬棄城而逃。

馬君武在黃旭初的建議下帶著幾萬現金從南寧順流而下逃往梧州,到了貴縣羅泊灣時,見天色已晚,便停船休息。得知附近的駐防部隊是好友李宗仁部俞作柏一營,便放下心來。

誰知貪婪的俞作柏覬覦馬君武的錢財,帶人襲擊了船隊,馬君武痛失愛妾文蟾,李宗仁得知消息,連夜趕往貴縣賠禮道歉,依然不能平復馬君武的悲憤。

從政之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馬君武從此心灰意冷,不再涉政。




奔跑的蝸牛灬


當馬君武被孫中山任命為廣西省長,風光回到家鄉就職時,他估計不會想到,這個職位將給他帶來一生的痛,讓他發誓再不踏入政壇一步。

光緒六年,馬君武出生於廣西桂林,是個土生土長的“桂人”。幼時的馬君武,家境貧窮,但他的母親對他十分嚴格,督促他拼命讀書。俗話說得好,嚴家出好兒,在母親的鞭策下,馬君武發奮學習,打下了深厚的舊學基礎。

1899年,馬君武考入了廣西體用學堂。這所學堂既教中學又教西學,更是廣西新學之始。在這裡,馬君武學習了西方的科學文化,包括數學、英語等等,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從體用學堂畢業後,他先後進入了廣州的丕崇書院、上海的震旦學院學習,併成為了廣西第一批留學生之一,赴日本深造。

按照這個人生軌跡,馬君武應該會成為一個單純的學者。但是,生活在風起雲湧的清末時期,各種新思想的傳播,深深地感染了馬君武。

面對著西方文化的巨大沖擊,他懷著救國之心,毅然決定投身到革命事業中,而他選擇的追隨對象就是孫中山。

(孫中山與馬君武)

辛亥革命前夕,馬君武回國,為革命奔走呼號。他的從政之路一開始走得就不怎麼順利,雖然他被推舉為江蘇省代表,參與了中華民國的創建,還共同起草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但是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討袁之役失敗後,馬君武敗走德國,直到1916年才再次回國。

這次回國後,馬君武跟隨孫中山南下。由於他是桂林人,孫中山打算以“桂人治桂”,便任命了從政經驗並不豐富的馬君武為廣西省省長,誰知這一任命就出了事,讓馬君武幾乎是家破人亡。

原來,在當時的廣西,桂系軍閥勢力十分猖獗。辛亥革命後,原廣西提督陸榮廷創立的舊桂系,通過護國戰爭控制了兩廣地區。

後來,李宗仁和白崇禧代表的新桂系取代了陸榮廷。馬君武任職之時,正是軍閥交替之際,各個武裝勢力割據一方。

(桂系軍閥)

俗話說得好,強龍不壓地頭蛇,就當時的情形而言,馬君武就是個光桿司令,是無力與軍閥抗爭的。但馬君武本人脾氣暴躁,在面對軍閥時也不依不饒,最終與軍閥交惡。

他的船隻多次被軍閥襲擊,就連她的妻子彭文蟾,也在交火中中彈身亡,血濺當場,讓馬君武痛苦不已。

其實在剛就職之時,馬君武曾經有著自己的宏圖大志,希望能在家鄉幹一番事業。他勵精圖治,制定多項政策,如禁止吸菸賭博,發展實業,興辦教育等。

但是,這些政策在軍閥遍地的廣西,連省城都發不出去,更別提執行了。馬君武的政治理想,無奈地落空了。

在一次交火中,馬君武的衛隊不敵俞作柏部下的“自治軍,不僅財物被收繳,人也被送到了梧州。

經此一役,馬君武總算明白了自己不善政治。而且,政治理想的落空,也讓他沮喪不已。更何況,惜書如命的他,在匆匆的逃亡中,損失了好幾千冊書籍。這麼大的損失,讓馬君武直接辭去了職務,並且決定再不入政壇,轉而投向教育事業。

(馬君武創辦的廣西大學)

馬君武曾經對中華書局的陸費逵痛苦地說:“政治生活,真是我所不能過的。”

可見,在廣西當省長的十個月,著實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心理陰影,成為他一生的痛。好在,他最終投身教育事業,找到了自己的路,也讓中國少了一個政治上的庸才,多了一個教育界的天才。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馬君武曾被譽為“一代宗師”, 他是民主革命政治活動家、教育家、愛國詩人,在近代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享有“北蔡南馬”之美名。他嫉惡如仇的高尚品格,和滿腔的愛國情懷,在後世廣為傳誦。

這樣一位被人尊敬、受人敬仰的大儒,曾經出任過廣西省長,但僅僅在10個月之後就宣稱:“以後,我再也不從事政治生活了。”

(馬君武劇照)

這是怎麼回事呢?馬君武究竟在廣西遇到了什麼?

馬君武,廣西恭城人,出生官宦世家。其曾祖馬麗文是道光年間進士,曾任福建道監察御史。其父親馬衡臣是當地縣衙的一名小吏。但在馬君武9歲時,父親不幸染病去世,全家六口的生活重擔,一下子壓到了母親身上。堅強的母親並未放棄,靠著替人縫補衣服、插爆竹引線勉強度日。

就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小時候的馬君武從未放棄學業,在祖母和母親的細心教導下,少年時期的馬君武便讀完了《史記》《漢書》《三國志》《宋史》《明史》等書,從此打下了深厚的舊學功底。

其後,馬君武又先後就讀於廣西體用學堂、廣州工崇書院、上海震旦學院等高校,專門進修英語、數學、法學等科,文化學識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1901年,馬君武考取了日本官費留學生,先後任職於梁啟超的《新民叢報》社等。也就在此期間,馬君武經日本人宮崎民藏介紹,認識了孫文。兩人互相仰慕,過從甚密。馬君武對孫文的革命思想和主張,有了一個全面瞭解和深入認識,從此一心一意追隨孫文從事革命活動,兩人結下深厚的革命友誼。

1905年,孫文組建“中國同盟會”,馬君武負責起草同盟會章程,並在東京舉行的同盟會成立大會上,被推選為秘書長,同時出任《民報》主編之一。

由於清政府和日本當局對留學生在日反清活動的限制,馬君武不得不回到國內,在上海創辦了中國公學,以教學為掩護,繼續進行革命活動。隨著清政府對革命進步人士的迫害,馬君武於1907年再次遠渡重洋,前往德國留學。

在德國,馬君武就讀於柏林工業大學,獲得工學博士學位,成為我國留德學生取得博士學位的第一人。

(武昌起義)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馬君武輾轉回到國內,參加了《臨時政府組織法大綱》的起草工作,同時擔任臨時政府實業次長代理部務,參與起草《臨時約法》。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馬君武再次前往德國留學,就讀於柏林農科大學。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馬君武又一次回到國內,被任命為總統府秘書長。1921年,馬君武受命於孫文,擔任廣西省長兼攝軍務。馬君武在南寧受任時說:“我這次回來. 是與各位共同改造廣西的。我是廣西人民的公僕,主人要我怎樣做我就怎樣做,決不推辭!”

上任之初,馬君武雄心勃勃,勵精圖治,先後提出了整頓金融,發展實業,興辦教育,修建公路,建立新軍等宏偉計劃。但由於廣西政局完全掌握在駐桂軍閥陳炯明的手裡。他縱容手下無惡不作,霸佔民房,搶劫財物,毆打群眾,氣焰極為囂張跋扈。整個廣西陷入軍閥橫行的局面,兵匪一家,盜賊蜂起,百姓民不聊生,深受其害。

當地百姓及鄉紳數次請求馬君武予以懲治,但馬君武苦於手中無兵,束手無策。

更為嚴重的是,在桂的軍閥憑藉各自的實力,紛紛擅自委任各級地方官員,造成了軍閥割據,財政混亂,拒不執行省屬命令的局面。即便馬君武委派了新任地方官到任,軍閥們也不予承認,拒絕交出權力。

馬君武內心明白,這些困境,源於自己沒有堅強的軍隊作後盾。於是,他想方設法招募新兵,或者收編一些軍閥土匪的散兵遊勇,組建屬於自己的新軍。

但由於財力有限,沒法招募到足夠的兵員,也無法為新兵們提供槍械武器。因此,最終只組建了編制嚴重不足的一個衛隊營。

(陳炯明舊照)

面對政令不通的窘境,馬君武一籌莫展。1922年5月初,內外交困的馬君武終於還是熬不下去了,向廣州護法政府請求辭去廣西省長之職。

5月22日,馬君武收拾行囊,帶領家人,在一隊衛兵的護衛下,離開南寧,準備乘船來到梧州,在此設立省長公署。

當船行至貴縣附近時,馬君武遭到李宗仁屬下營長俞作柏的攔截。他要求馬君武將省長公署設在貴縣,被馬君武拒絕。隨後,俞作柏覬覦馬君武船上的大量軍械和財物,襲擊並洗劫了船隻。

在這次衝突中,馬君武不但失去了摯友石楚,失去了鍾愛的女子彭文蟾,也失去了多年來用心血凝成的書稿。他本人幸得愛妾彭文蟾的拼死掩護,才僥倖逃脫。

來到梧州後,馬君武隨即設立了省長公署,委派楊願公代行省長職務,自己則徑直取道廣州,向孫文辭職,隨後返回上海。

回到上海後,馬君武對好友陸費逵說:“這次廣西之行的各種危險和損失我都不在意,唯獨數千冊心愛的書籍和許多未刊的詩文譯稿完全丟了,實在令我痛心。以後,我再也不會從事政治生活了。”

此後的馬君武,一直投身教育事業,為國家培育了不少人才,成為了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和蔡元培齊名,贏得了“北蔡南馬”的讚譽。

(參考資料:《一代宗師——馬君武評傳》)


張生全精彩歷史


馬君武以一介純粹文人搞政治,最後確實搞得一塌糊塗,之所以說他是一個“純粹文人”,是因為他過於理想化。

他的朋友陸費逵曾對他說過:“你是文學家、工業家、教育家,我國應該做的事多得很,你的脾氣,不宜搞政治,何不做本行的事呢?”

只不過,當時的馬君武卻不這麼認為,他一直想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奉獻自己的有用之身,又豈會甘心居於幕後?

馬君武一度視康、梁之說為救國良方,深受康有為的影響,即便戊戌變法失敗之後,他仍遠赴新加坡去見康有為,向康詢問救國之法。

只不過,他於1903年在日本見到了孫中山先生之後,和孫先生一番暢談之後,他的思想卻發生了轉變。

康、孫二人,一人保清曰“改良”,一人反清曰“革命”,馬君武迅速明白了此中關竅,於是決定拋開康、梁,站到孫先生這一邊,並且坦言:“康、梁者,過去之人物也;孫公者,則未來之人物也!”

這言外之意便是康、梁之流,終究會被歷史拋棄。

所以,馬君武自此之後便一直追隨於孫之左右,1905年孫、黃等人在東京組織成立同盟會之時,馬君武便是同盟會章程的9個起草人之一,可見孫先生也對馬君武破有重視、栽培之意。

1905年因日本礙於清廷所請,頒佈了所謂的“取締清韓留學生規則”,禁止留學生參加革命活動,促使一批愛國留學生離日回國,馬君武也是其中之一。

這批留學生回國之後,由清廷撥費成立了中國公學,鄭孝胥為校監,馬君武則任總教習一職。但因為他們仍暗中從事革命活動,遂遭清政府的批捕,為了避開這次危機,馬君武急忙向鄭孝胥申請赴德留學,經兩廣總督岑春煊從中斡旋,他順利獲得官費留德資格,隨後於1907年離開中國去了德國。

馬君武之所以申請赴德留學只是為了避開政治危機,所以到了德國之後,自然也不會就此放棄革命,而是繼續為革命奔走。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恰好取得了工科博士學位的馬君武聽聞此事後,亦頗感興奮,於是離德回國。

馬君武回國之後,仍然繼續追隨孫的左右,始終以孫之馬首是瞻,絕對算得上是孫先生鐵桿支持者和追隨者。

他後來之所以能夠坐上廣西省長的位置,也正是因為孫先生對他的信任。

1920年,孫中山組織力量驅逐了盤踞在粵境之內的桂系軍閥勢力,取得了廣東的控制權,隨後又讓陳炯明兵出廣東,掃入廣西,打散了陸榮廷所部,從而暫時控制了廣西。

陸榮廷出走安南之後,因為當時“粵人治粵、桂人治桂”的呼聲極高,馬君武聲望也高,所以孫先生便委任馬為廣西省長。

可是,馬君武回桂任廣西省長一職不過10個月,為何便氣得出走、此職,並且聲稱再也不從政了呢?

1920年8月,馬君武就任廣西省長之後,不得不說這時候的他可謂是鬥志滿滿,充滿了幹勁,也對未來的局勢充滿了憧憬,做好了整頓吏治、發展經濟、興辦教育、修築公路及編練軍隊等一系列的規劃。

然而,他很快就發現了一件事,自己雖是省長,可他的一紙政令根本出不了南寧,即便是在南寧,也沒幾個人聽他的。

為什麼呢?

因為他手裡沒有槍、沒有軍隊呀!他很快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也曾試圖建立一支軍隊來維護自己省長的權威,從而繼續推行他的改革,可惜他兜裡沒有錢。

當時,陸榮廷雖然通電下野、出走安南,可是他的殘部仍然在廣西,並沒有被陳炯明所清剿,說白了陳炯明也沒這個實力和精力去清剿散亂的地方軍隊,如李宗仁、黃紹竑他們也正是因為陸榮廷的出走,從而得以藉機發展自己的勢力。

所以,沒有軍隊作為後盾的馬君武想要以一個省長的頭銜在廣西施展自己的抱負,顯然是痴人說夢。

後來,陳炯明將駐桂粵軍調回廣東之後,馬君武更加掌控不了廣西的局面,陸榮廷舊部一見陳炯明走了,又開始冒頭了,集結起來逼向南寧。

馬君武能怎麼辦?唯有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他在途徑貴縣的時候還遭到了俞作柏的洗劫,不僅錢和軍械被搶了去,他的小妾彭文蟾更是為了保護他而中彈身亡。

這件事對馬君武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偏偏他到了廣州之後,又碰上了陳炯明叛變,派兵炮轟總統府,他因此更加心灰意冷。

他也終於意識到了政治的殘酷,身處這樣一個亂世當中,手裡沒有軍隊,空談政治又有何用?

或受軍閥所制,或陷於派系之爭,這樣的革命真的不適合他。

於是,馬君武心灰意冷之下又離開了廣州,去了上海。

他在上海見到了自己的好朋友陸費逵,忍不住感嘆道:“政治生活,真是我所不能過的,悔不聽你的話。此次種種損失、種種危險,我都不在意,可惜數千冊心愛的書籍和許多未刊的詩文譯稿完全丟了,實在令我心痛,以後我再也不從事政治生活了。”

這才是一個純粹文人該有的模樣呀!不論自己的危險,卻心痛於書籍、詩文和譯稿。

從此之後,馬君武絕於政治,投身於教育事業。

周總理評價馬君武為:“一代宗師。”


史不知味


馬君武是民國時期名人,廣西大學創辦者,曾經在北洋時期任過司法部長,教育總長因為五四運動反對北洋鎮壓辭職。馬君武一度任廣西省長,但多次與桂系軍閥交惡,其座船被軍閥襲擊,連隨侍身邊的妻子都中彈殞命。死裡逃生的馬君武向老友陸費逵痛陳道:“政治生活,真是我所不能過的……可惜數千冊心愛的書籍和許多未刊行的詩文譯稿,完全丟了,實在令我心痛。”陸費逵答曰:“你是文學家、工業家、教育家。我國應該做的事多得很,你的脾氣,不宜搞政治,何不去做本行的事業呢?”從此,中國政壇上便少了一個“勇夫”,卻多了一個雷厲風行的大學校長。軍閥混戰時期馬君武作為一個省長沒有軍隊說話不管用等於是個擺設,這種職位沒有權力還有生命危險如果是和平時期可以混個工資待遇,戰爭時候對於一個不是差錢的人來說沒有必要冒死去拿那個工資。很多人回答不知道廣西省在那裡,如果你不是白痴那你發過快遞地址欄上第一個框後面(省/區/市)作為中國人你老爸你父親你爹不用解釋吧



佛山刀哥事蹟展覽臺


執政理念不同,道不同不相為謀,無官一身輕,希望馬君武同志一路走好!


許工__


馬君武雖然出任廣西省長,但是無兵無權,什麼事都沒幹成,還在兵亂中賠上了自己愛妾的性命,自然心慌意亂。

馬君武是民國時期的一位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第一個獲得德國工學博士的中國人。他早年加入同盟會,和孫中山相識,並一直積極投身革命。在護法戰爭期間,控制廣西的舊桂系首領陸榮廷和親孫中山的粵軍發生戰爭,最終陸榮廷戰敗,粵軍在陳炯明的率領下攻入南寧。

馬君武和孫中山合影,前排右一就是馬君武

得到消息以後,孫中山就任命此時擔任總統府秘書長的馬君武為廣西省長,去廣西上任,馬君武自然是欣然從命。然而陳炯明佔領南寧以後,早就把廣西當成了自家地盤,對於馬君武的到來並不歡迎,所以採取了不合作的態度。

馬君武上任以後,倒是雄心勃勃的提出了禁菸禁賭、發展金融實業、興辦教育等倡議。然而陸榮廷在下野前早就把省政府和廣西銀行的現金席捲一空,陳炯明又拒絕服從他的命令,所以馬君武一沒錢二沒權,命令出不了省政府。最後馬君武拿出孫中山特批給他的幾萬毫洋,修了一條不到一公里的小公路,算是勉強做了一點實事。

南寧舊影

雪上加霜的是此時陳炯明和吳佩孚暗中勾結,借孫中山北伐之機率軍回廣東發動政變,把馬君武扔在了廣西。馬君武手下只有一個衛隊營,還有一個不可靠的桂軍第一師,廣西一時兵力空虛。此前被粵軍壓制的舊桂系各部趁機紛紛起事,開始爭奪地盤。桂軍第一師見勢不妙也跑路了,馬君武無力抵抗,只能在衛隊營的保護下坐船撤回廣東。

然而馬君武撤到貴縣羅泊灣時,駐紮在這裡的是李宗仁部一個營,營長俞作柏得知馬君武路過,窺伺他財物,率軍在夜間襲擊了馬君武的船隊。混亂中馬君武的愛妾被流彈擊中喪生,雖然事後李宗仁趕來道歉,但是心慌意亂的馬君武還是辭職去上海,從事教育事業了。

馬君武的悲劇可以說是軍閥混戰時期軍人干政的一個縮影,沒有軍隊的支持,什麼都是虛的。他也正是看清了這一點,才感到失望,不願意再從政。


不沉的經遠


馬君武,自由飽讀詩書,是中國同盟會章程八位起草人之一。辛亥革命成功後,他是孫中山革命政府秘書長,是中國國民黨元老級人物。

民國十年,孫中山命陳炯明率粵軍入桂,攻破了南寧城。然而廣西素來民風彪悍,如果從外指派一名大員過去主持政務,估計會水土不服,畢竟當時對桂系皆有敬畏之心。當民國政府犯難的時候,經過討論,覺得還是得找個當地人,而且還得德高望重的人來接手廣西政務,才能鎮得住場面,讓各方都滿意。於是孫中山委派親信廣西玉林出生的馬君武回到廣西主持大局,出任廣西省長職位。

(馬君武 前排右一)

然而馬君武在廣西從政,只有短短的十個月。才華橫溢而且想為中華民國做貢獻的馬君武,到底經歷了何種變故,以至於他憤慨請辭,並表示以後再也不從政呢?

一介書生卻有著彪悍的性格

馬君武仕途不順,跟他的彪悍性格有著很大的關係,雖然是一介書生,但是孔武有力,即便是在對詩賞月的風雅場合,馬君武也難脫勇武之氣。

  • 一拳打傷宋教仁的眼睛。民國元年,袁世凱拒絕南下南京就任民國臨時大總統,因為南京不是袁世凱的地盤。有句老話說“強龍壓不過地頭蛇”,或許來了南京之後,他手中的一切都是虛的。就在各方督促袁世凱來南京的時候,馬君武懷疑宋教仁倒向袁世凱,對宋“言語討伐”。宋按耐不住性子,打了馬君武一耳光,馬君武“奮起還擊”,重傷宋教仁左眼。宋在醫院躺了大半個月,傷口才“勉強癒合”,孫中山都說他太粗魯了。從這點可以看出,馬君武隨性而為,絲毫不會顧及別人的臉面。雖說飽讀詩書,但是缺了點頭腦,說到底就是直腸子,這在官場中會被各種人打壓,不懂圓滑,也就不難猜測在仕途上不順利。

除了自己的脾氣不適應官場之外,當時的時代背景也讓這位書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馬君武紀念章)

現實的殘酷壓垮了從政信念

陳炯明入主廣西,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把兩廣地區打造成自己的大本營,實行他分省而治的政治策略。然而在陳炯明坐鎮南寧後,手下的粵軍都帶著一股匪氣,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這讓剛剛到任的馬君武工作實在很難展開。

(陳炯明)

  • 沒錢沒權,可謂孤家寡人。馬君武到了廣西南寧後,第一件事就是看看當地的經濟,然後有件事讓他十分惱火:南寧商會的人告訴他,桂系軍閥陸榮廷離開南寧時,已將廣西銀行的現金席捲一空,銀行早已關門大吉。這也就意味著,他內心空有造福一方百姓的志向,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實在沒辦法,馬君武只能翻出箱底,拿出孫中山親自批給他作為開府之用的數萬元毫銀,然而杯水車薪。
  • 陳炯明率領的粵軍在南寧城燒殺搶掠。在馬君武上任之初,市民前來喊冤,俱數粵軍在南寧城燒殺搶掠之罪狀。馬君武怒髮衝冠,氣憤填膺,欲尋陳炯明理論一番,畢竟陳沒有管好自己手下的兵。然而陳炯明面對馬君武的質問卻反而強詞奪理。在那個弱肉強食的年代,沒有兵權就沒有話語權,馬君武憑著滿肚子牢騷想去跟陳炯明談條件,成功的幾率幾乎為零。

身心疲憊的馬君武這才意識到,從政的道路如此艱辛並非自己想得那樣。他空有一身才華,但被扔到政界這個大染缸裡卻束手無策,只能自己乾著急。然而讓馬君武下定決心不再從政應該是因為他的女人。

(馬君武雕像)

  • 孫中山提出北伐後,陳炯明執意留守兩廣並回廣州坐鎮,最後只留下劉震寰的桂軍第一師駐守南寧。然而陸榮廷殘部知曉南寧城內空虛,揚言要攻破南寧城,可誰想劉震寰不戰而逃。眼看南寧快守不住了,馬君武乘船前往梧州。於是帶著幾萬現金,從南寧順流而下。正是這幾萬現金讓他差點丟了小命,因為有人搶錢,畢竟幾萬現金也是一筆鉅款了。而正是這次衝突,讓馬君武痛失愛妾文蟾,悲憤之情久久沒辦法平復。

短短十個月,馬君武從政之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回想起來,感覺自己太過疲憊,他悲由心起,心灰意冷,自認為不適合當官從政,發誓從此不再涉政。然而也正因為馬君武退出政壇,民國多了一個桃李滿天下的大學校長。


歷史每日說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馬君武是歷史上有名的政治活動家和教育家,他創建了廣西大學,為教育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21年,馬君武受孫中山的委任,擔任廣西省長,但在第二年他就辭去了省長職位,並且表示從此不再從事政治活動。這是什麼原因呢?下面就和大家聊一聊這段歷史。

馬君武的省長生涯

馬君武出任廣西省長後勵精圖治,進行了很多改革措施,但由於當時軍閥勢力的干擾,很多時候是空有一身抱負卻無法施展。

1922年,孫中山計劃北伐,當時的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卻不想參加,自己回廣東了。孫中山多次動員無果後免去了陳炯明粵軍總司令的職務,結果陳炯明乾脆把駐守在南寧的粵軍總指揮葉舉也召回了廣東。

葉舉離開南寧後,散落在廣西的一些土匪和軍閥殘餘舊部打著自治軍的旗號進逼南寧。馬君武見南寧危急,便想將省府遷至梧州。他讓衛隊的營長盧象榮準備好電船,暗中帶上庫存的幾萬現款,攜同家人一起,在衛隊的保護下以出巡為名悄然離開南寧。

當船隊來到貴縣縣城的時候,由於當時汛期未到,河裡的水位低,電船無法繼續航行,大家只好將船停在羅泊灣對面過夜。

衛隊營長盧象榮在船上觀察後覺得此處不宜久留,不如繼續趕夜路。馬君武問:“此處是誰的防區?”盧象榮回答說:“原來是粵軍楊坤如駐防,前幾日都已調回廣東了,現在是李宗仁的部隊駐防。”

馬君武聽完鬆了一口氣,李宗仁和他是桂林同鄉,而且馬君武多次在陳炯明前面求情,兩人還算有些交情。於是馬君武讓盧象榮去和李宗仁的部隊打聲招呼,如果李宗仁在就請他來船上一聚。

盧象榮前去打聽,得知此處防守的營長是俞作柏,是他在保定軍校的同學,心中大喜,便來到營地找老同學敘舊了。

盧象榮與俞作柏在酒席宴前聊得甚歡,不小心把馬省長攜帶幾萬現款去梧州的事說出來了。俞作柏聽完就起了歹心,他前一天還伏擊了回廣東的粵軍,搶到了不少好東西,現在又來了幾萬塊錢和衛隊那幾十杆槍,自然不肯放過。

於是,在盧象榮喝完酒回去以後,俞作柏馬上召集人馬襲擊了馬君武的船隊,混亂之中馬君武的愛妾文蟾中彈身亡,船上的財物也被洗劫一空。

馬君武處理完愛妾的後事繼續東下,到了梧州後成立省長公署,讓民政廳長楊願公代行省長的職務,自己則來到廣州向孫中山提出辭職,然後趕往上海。到了上海與朋友見面的時候,馬君武唏噓嘆道:“政治生涯,真是我所不能過的……這一切實在令我心痛,以後我再不從事政治活動了!”

結束語

淡出政壇後的馬君武全心投入到教育事業中,他先後擔任過多所大學的校長,還創辦了廣西大學,與當時北京大學的校長蔡元培譽稱為“北蔡南馬”。



水煮汗青


1921年,40歲的馬君武受孫中山得委託擔任了廣西省長,但是僅僅主政十個月,便怒言再不從政,這段歷史大家都不是很熟知,但是知道這件事的人都是很好奇的,到底怎麼回事?讓我們來看看。

馬君武的確是個有才也有能力的人,他是第一個獲得德國工學博士的中國人,學識很高。他和孫中山相識是因為早年的時候加入了同盟會,而他被委任廣西省長也是得到了戰爭的契機。護法戰爭的時候,粵軍攻入了南寧,孫中山得到消息之後思慮再三便命令馬君武為廣西省長,當時馬君武是總統府的秘書長,得到任命也是很高興的就去了,想要在政務上也做出一番成績。

(孫中山與馬君武)

本著在政務上大展拳腳的初心,馬君武剛上任就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倡議,禁菸禁賭、發展金融、興辦教育……但是因為他是初來乍到,當初帶兵攻進來的陳炯明並不歡迎他,再加上當初陸榮廷戰敗之前也早就把廣西給敗的差不多了,所以馬君武的每一步都走的極其艱難。權力本就沒多少,還要錢沒錢,上任以來只拿著孫中山特批的一點錢修了一條路 ,可謂是有心無力。

(馬君武)

當然,馬君武也是見過世面的人,這些困難倒不至於讓他放棄從政,是一場政變壓垮了他。

與馬君武一向不和的陳炯明在他最難的時候與吳佩孚暗中勾結,發動了政變。當時孫中山在外北伐,馬君武手裡只有一個警衛隊和一個靠不住的第一師,一時之間,廣西兵力空虛陷入了困境。

桂系各部一直以來被粵軍壓制,在這個時候也趁機生事,不靠譜的第一師在關鍵時刻居然選擇逃跑,馬君武真的是到了窮途末路的時候。無奈之下,馬君無也只好乘船逃回了廣東,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半路的時候又被駐紮在羅伯灣的李宗仁窺伺,在半夜的時候被偷襲,馬君武的愛妾混亂中被槍打死,此時的馬君武真的是六神無主,只恨自己當初為何要做這一行。



心灰意冷的馬君武經歷這一系列事情之後,憤然辭職去了上海,從事了教育行業,並且發下誓言,從此以後再也不從政。軍閥混戰時期,軍隊干政嚴重,你沒有軍隊就什麼也不是,馬君武也是看清了這一點,才果斷得脫離這個苦海,自由自在做個校長也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