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起源是什麼?

活動中心17653708


“矛盾的起源是什麼?”

這個問題,至少有兩個理解——一個是,漢語裡“矛盾”這個詞的來源;第二個,哲學中所說的“矛盾”由何而來。

先說第一個吧,其實不說也行,樓上高人們解釋很多了——漢語裡“矛盾”這個詞,最早見於《韓非子》。什麼意思呢,是指代一種邏輯上的自我衝突或叫不一致,即所謂“自相矛盾”。

在國外,大約和韓非同時,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也創造了一個詞彙,現在只能查到拉丁語了,原來是不是希臘語未知,就是“contradictio”,其含義,也是邏輯上的自我衝突或不一致。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裡,有一個“不矛盾律”,就是講,邏輯的自洽,不能“自相矛盾”。

把西方“矛盾”這個詞彙,翻譯為漢語“矛盾”的,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哲學家西周,他被稱為“日本近代哲學之父”,很多現在使用的西方哲學的漢語詞彙,是經由他手翻譯的。

再來說第二個,哲學中的“矛盾”。

其實,最早,形式邏輯是包含在哲學當中的。現在,邏輯學專業,在中國仍然被歸入哲學院系,不論是形式邏輯還是數理邏輯。

亞里士多德之後的西方古代哲學,也包括中國的古代哲學,對於“矛盾”的理解,已經包含有對立統一的成分。

但是,把“矛盾”作為一個重要的哲學範疇,是從黑格爾開始的。

現在的英語中,“矛盾”一詞是“contradiction”,德語也差不多,顯然,都是從拉丁語“contradictio”轉化而來。

在黑格爾開創的辯證法中,“矛盾”,是一個基本範疇。

這是講哲學中的“矛盾”這個詞彙是怎麼來的。

那在黑格爾哲學中,他如何解釋事物中的“矛盾”是怎麼來的呢?

黑格爾認為,任何事物,都具有“同一性”。

“同一性”,就是這個事物區別另外事物的質的規定性。騾子是騾子,馬是馬;“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就能知道。

可是,在事物的這種“同一性”內部,又都存在“差別”。這種“差別”,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是外部強加的。比如,剛出生的小馬駒,就具有“同一性”,它與剛出生的小騾子有質的不同。但是,只要小馬駒一出生,它隨時都在發生變化,都與剛才的小馬駒有所不同。這就是“同一性”所包含的“差別”。

表面上的“差別”,體現著內在的“對立”。還以小馬駒為例,這種“對立”,就是小馬駒無時無刻不在成為不是小馬駒,而是無時無刻不在向大馬發展。

黑格爾說,如果用一個命題,把事物的同一、差別、對立表述出來,那就是“矛盾”。

黑格爾說:“一切事物自身都是矛盾的”;矛盾是“一切現實的東西以及一切概念所固有的”。

他之所以加上“概念”一詞,是因為他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絕對精神的外化。當然,他對絕對精神的表述,像極了老子所說的“道”,以至於有西方哲學家譏笑黑格爾,說他的哲學是從老子那裡受到了啟發。

但可貴的是,黑格爾強調了“矛盾”的客觀性和普遍性。他說:“通常對事物所報的溫情態度,只是關心如何使事物不自相矛盾(按:指形式邏輯的方法),卻常常忘記,這種辦法是解決不了矛盾的,它只是把矛盾轉移到另外一個地方,即轉移到主觀的反思或外在的反思那裡,並且也忘記,後者實際上是把兩個被揚棄的和相互關聯的環節包含在自身的統一體中,而這兩個環節由於這種遷徙和轉移,就簡單地被宣佈為設定的東西。”

這段話說得極難理解,其實說白了,就是講,矛盾本來存在於事物之中,不承認也不行;人為地否認(即排除)矛盾存在是不可能的。

黑格爾認為,矛盾“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某物只因為在本身之中包含著矛盾,所以它才能運動,才有衝動和活動”。

他認為,正確的認識論,應該透過表面現象,認識和發現事物本內部存在的矛盾。

他說:“上下、 左右、父子等等以至無窮,所有這些極平凡的例子中的每個規定都包含著對立。上就是非下;上的規定就在於它不是下,有上就是因為有下,反過來也是一樣;在每一個規定中包含著它的對立面。父親是兒子的另方,兒子又是父親的另方,而每一個父親或兒子都只是另方的另方;同時每一個規定所以存在只是由於它同另方發生關係。它們的存在是統一的存在”。

只有對具體事物的“同一、差別、矛盾”深入進行考察,才能發現更深刻、更本質的內容。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吸取了黑格爾的寶貴思想,把矛盾規定為反映事物的對立統一關係的哲學範疇,並提出了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即,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作為矛盾統一體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或曰,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呢?那無非是因為利益、立場、看問題想問題的角度不同引起的。題主大概不是問這個吧?


一老沈一


我沒有太看懂您的問題,不知道您是針對於“矛盾”這個詞的出現還是說針對這種情緒的第一次出現。



首先先來說說這種情緒是如何在人類當中出現的吧。

咱們在看動物世界的時候,往往看到獅子老虎把野牛的幼崽捕殺,野牛群在進行了一個階段的反抗之後,便放棄了對幼崽的營救,之後便掉頭走了,按照人類的觀點,似乎這對大家都沒有什麼影響,生活還在繼續。

在獅群裡,當公獅子被新來的公獅子打敗的時候,母獅子雖然會把小獅子藏起來,但小獅子依然被新來的公獅子發現並殺死,對於母獅子而言,新來的公獅子與她們是有殺子之仇,獅群裡的母獅子的數量也是公獅子的幾倍,如果母獅子群起而攻之的話,公獅子是招架不住的,但是母獅子依然像是沒發生一樣,與新來的公獅子一起生活下來。這在我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這就是大自然,生活還在繼續,不能被一些已經過去的事物影響了前進的步伐。

其實我們人類在一開始的時候也是這個樣子的,但是當幾個家庭式的群居模式出現的時候,矛盾也就會隨機而來。當這個家庭居於首領地位的時候,他做的某一個決定讓其他家庭不滿,當食物分配的時候,可能稍有不公,都會產生矛盾,而往往發洩矛盾的方法,大家都會採用打架或者是離開的方式。



只要有種群的地方就都會有矛盾,只不過人比動物更加明顯而已。

大家在看猴子的時候不知道是否有注意過,猴子之間經常會打架,大猴子追打小猴子,或者兩個體型差不多的猴子在打架,並且打的很兇,這個就是因利益而產生的矛盾。

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上,有時候也許我們不經意之間的事情,就會產生矛盾。

在現如今的社會上,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注意過,往往年紀越小,所產生的矛盾與摩擦就越多。這是性格決定的。



  1. 當我們在買一些的東西分給小朋友的時候,因為分配稍有不均,小孩子之間便產生了不公的心裡,由此就產生了一些小矛盾;
  2. 當我們在學校的時候,有一些非常膽小的孩子,因為某些原因被壞孩子盯上,並且在玩鬧的過程中,因為沒有輕重,產生矛盾;
  3. 在找工作的時候,兩個非常好的朋友同時應聘一個崗位,一個被錄取,另一個沒有,從而二人之間產生矛盾;
  4. 在工作當中,也許因為個人性格原因,一方說話過分而產生矛盾; 這些矛盾在生活當中非常的普遍,稍有不慎,就會發生。

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避免這些矛盾的產生呢?

個人建議,多使用禮貌詞語,做一個懂禮的人;平時多收斂自己的脾氣,不論做什麼事情多過過腦子;平時多看看書,瞭解一下碰到事情應該怎麼處理;不要凡是出頭,給多給別人留點機會,當然,這個是在平時的表現上的,如果是重要關口,就應該另當別論。總而言之,就是凡是多想想,事後多反思,是自己的問題就不要推脫,主動扛下來,這樣的話,你所碰到的矛盾就會越來越少。



最後,再來說說矛盾這個詞是怎麼出現的。

矛盾這個詞最早是在《韓非子》一書當中出現的,內容是指邏輯上不一致。

原文是這樣的“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之.”以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翻譯過來,就是,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楚國兵器商人,他在賣自己的兵器時這樣說到,我的盾是全天下最好的盾,任何兵器都刺不破它,而後又說,我的矛也是全天下最好的矛,任何盾牌它都能刺穿,當時就有人來說,既然你的矛和盾都是全天下最好的,那麼用你的矛來刺你的盾,看看到底是你的矛好還是你的盾好,這是,商人才知道,自己說話不夠嚴謹而收回了之前說的話。



總而言之,矛盾這個詞亦有相生相剋的意思。


大胖子爸爸


矛盾是個永恆的命題。語出《韓非子 難一》.

原文: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攻之.”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攻也.”或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矛盾是客觀與主觀的對立統一,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中,也包括主觀思想,矛盾只有被人的主觀思想所認識,矛盾才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易梵八字


所有的矛盾首先是兩個對立的思想組成,對立只是矛盾立場價值的表現,並不是矛盾本身的核心,核心是什麼?是人性,最終變成矛盾本體是人性,比如人性中的要性,自私,自大,佔有慾,自以為是等驅使形成了矛盾,中國有句老話:“解鈴還須繫鈴人”。從這句老話可以反推出解決矛盾的本質是自我思想的解放,對於執念的放下,最後回答一下矛盾的起源是什麼?我的答案是:“自我”。



江南大鬍子


矛盾一詞在漢語中最早見於《韓非子》 ,指邏輯上的不一致。“ 矛盾”指邏輯上的不一致。邏輯矛盾是一種思想上的矛盾,是思維混亂的一種表現,它不同於辯證法所說的的矛盾。舉兩個例子:語出《韓非子 難一》。

原文: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之。”以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白話翻譯: 有個賣盾和矛的楚國人,誇他的盾說:“我的盾堅固得沒有一個東西刺得破啊。”又誇他的矛說:“我的矛鋒利得沒有一個東西刺不破啊。”有人說:“用您的矛來刺您的盾,會怎麼樣?”那個人可就回答不出來啦。刺不破的盾和什麼東西都刺得破的矛不可能同時存在。


墨染南國


矛盾的起源都是因為很多人想逾越本位,說白了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誰,當你不明白自己是誰的時候,矛盾和煩惱便接踵而來,生活便會十分混亂,迷失方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人不可傲氣,但不能沒有傲骨,低谷中的人確實是顯得無能,但生活不可能永遠都是低谷,只要奮力,總會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相信上帝不會虧欠坦誠相待的人,看清看透了,就不會難過,反而感覺很坦然





養生小黃hxp


個人理解:起源人與人之間;

金庸小說笑傲江湖裡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

詞語意思是:雙方對立,無法達成統一,矛代表攻擊,盾代表防禦,雙方是對立的。

語出《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按鍵傷身


界限不明的佔便宜,吃虧,道德綁架扣帽子“小氣”,“沒度量”,“不大方”,“不許計較”,結果表面不計較,私下裡陰謀詭計,下套子,使絆子,討公道,成了說一套做一套的偽君子。因為天道,天平被道德綁架的完人標準一直打破,所以套路,天上掉餡餅,總有人相信“還有這種傻子,有便宜可佔”,自己也相信“別人不可能那麼壞”,卑鄙小人打著“老實人”的幌子陷害人。🐸🐸🐸🚶🚶🚶


向日葵8853161210914


矛盾,矛盾,自相矛盾。說來說去還是自己。

世界本來一切安詳,食物有食物鏈,生態有生態平衡。但是我們的出現打破了一切的平靜。

說白了矛盾其實就是我們自己本身。

手掌為什麼是五根手指,如果為了更方便的話,不是應該變成觸手怪嘛?

大腦為什麼那麼小?如果為了更聰明的話不是應該巨無霸嘛?

為什麼我們只有兩條腿?四條腿不是更快嘛?

為什麼我們要站起來不繼續用四肢走路?不是更快嘛?但是又不方便呀,但是但是.............

矛盾說白了就是內心矛盾。

當一個人的內心情緒達到了某種高度或者低谷的時候,內心波動自我帶動矛盾。

當然矛盾多的人老的也快,比如哲學家!世界第一矛盾主義者,也是死的最快的職業。

所以有時候想那麼多幹啥,是冰淇淋不好吃了,還是美女不好看了?還是遊戲晾涼了,或者是錢不好花了。

人間那麼多美妙的東西,為何還要在乎區區矛盾呢。



盜涼人


矛盾釋義編輯本段  1·語出《韓非子難一》.

  原文: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攻之.”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攻也.”或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白話翻譯:有個賣盾和矛的楚國人,誇他的盾說:“我的盾堅固得沒有一個東西刺得破啊.”又誇他的矛說:“我的矛鋒利得沒有一個東西刺不破啊.”有人說:“用您的矛來刺您的盾,會怎麼樣?”那個人可就回答不出來啦.刺不破的盾和什麼東西都刺得破的矛不可能同時存在.

  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牴觸,不動腦筋.

  夫:句首語氣助詞,表示要發表議論.

  自相矛盾:比喻言語或行為自相牴觸.

  堅:堅固.

  利:銳利.2、辯證法上指客觀事物和人類思維內部各個對立面之間的互相信賴而又互相排斥的關係.

  3、形式邏輯中指兩個概念互相排斥或兩個判斷不能同時是真也不能同時是假的關係.

  4、泛指對立的事物互相排斥

例子:他倆的意見有矛盾.邏輯矛盾編輯本段  亦稱“自相矛盾”.指同一個主體(個人或集體)作出的互相矛盾(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或互相反對(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的判斷.如說:“我承認萬事萬物都有矛盾,但是我認為咱們班上沒有矛盾.”邏輯矛盾是一種思想上的矛盾,它不同於辯證法所說的那種思想上的矛盾.其區別在於:(1)前者是思想混亂的表現,而後者則是客觀事物的矛盾在思想上的反映.(2)前者是違反思維規則的結果,是不正常的,後者則是正常的思維所固有的.(3)前者是思維發展的障礙,後者則是思維發展的動力.(4)前者是可以排除的,後者則是不可避免的.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