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起源是什么?

活动中心17653708


“矛盾的起源是什么?”

这个问题,至少有两个理解——一个是,汉语里“矛盾”这个词的来源;第二个,哲学中所说的“矛盾”由何而来。

先说第一个吧,其实不说也行,楼上高人们解释很多了——汉语里“矛盾”这个词,最早见于《韩非子》。什么意思呢,是指代一种逻辑上的自我冲突或叫不一致,即所谓“自相矛盾”。

在国外,大约和韩非同时,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也创造了一个词汇,现在只能查到拉丁语了,原来是不是希腊语未知,就是“contradictio”,其含义,也是逻辑上的自我冲突或不一致。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里,有一个“不矛盾律”,就是讲,逻辑的自洽,不能“自相矛盾”。

把西方“矛盾”这个词汇,翻译为汉语“矛盾”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哲学家西周,他被称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很多现在使用的西方哲学的汉语词汇,是经由他手翻译的。

再来说第二个,哲学中的“矛盾”。

其实,最早,形式逻辑是包含在哲学当中的。现在,逻辑学专业,在中国仍然被归入哲学院系,不论是形式逻辑还是数理逻辑。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西方古代哲学,也包括中国的古代哲学,对于“矛盾”的理解,已经包含有对立统一的成分。

但是,把“矛盾”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从黑格尔开始的。

现在的英语中,“矛盾”一词是“contradiction”,德语也差不多,显然,都是从拉丁语“contradictio”转化而来。

在黑格尔开创的辩证法中,“矛盾”,是一个基本范畴。

这是讲哲学中的“矛盾”这个词汇是怎么来的。

那在黑格尔哲学中,他如何解释事物中的“矛盾”是怎么来的呢?

黑格尔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同一性”。

“同一性”,就是这个事物区别另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骡子是骡子,马是马;“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能知道。

可是,在事物的这种“同一性”内部,又都存在“差别”。这种“差别”,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是外部强加的。比如,刚出生的小马驹,就具有“同一性”,它与刚出生的小骡子有质的不同。但是,只要小马驹一出生,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都与刚才的小马驹有所不同。这就是“同一性”所包含的“差别”。

表面上的“差别”,体现着内在的“对立”。还以小马驹为例,这种“对立”,就是小马驹无时无刻不在成为不是小马驹,而是无时无刻不在向大马发展。

黑格尔说,如果用一个命题,把事物的同一、差别、对立表述出来,那就是“矛盾”。

黑格尔说:“一切事物自身都是矛盾的”;矛盾是“一切现实的东西以及一切概念所固有的”。

他之所以加上“概念”一词,是因为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当然,他对绝对精神的表述,像极了老子所说的“道”,以至于有西方哲学家讥笑黑格尔,说他的哲学是从老子那里受到了启发。

但可贵的是,黑格尔强调了“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他说:“通常对事物所报的温情态度,只是关心如何使事物不自相矛盾(按:指形式逻辑的方法),却常常忘记,这种办法是解决不了矛盾的,它只是把矛盾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即转移到主观的反思或外在的反思那里,并且也忘记,后者实际上是把两个被扬弃的和相互关联的环节包含在自身的统一体中,而这两个环节由于这种迁徙和转移,就简单地被宣布为设定的东西。”

这段话说得极难理解,其实说白了,就是讲,矛盾本来存在于事物之中,不承认也不行;人为地否认(即排除)矛盾存在是不可能的。

黑格尔认为,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某物只因为在本身之中包含着矛盾,所以它才能运动,才有冲动和活动”。

他认为,正确的认识论,应该透过表面现象,认识和发现事物本内部存在的矛盾。

他说:“上下、 左右、父子等等以至无穷,所有这些极平凡的例子中的每个规定都包含着对立。上就是非下;上的规定就在于它不是下,有上就是因为有下,反过来也是一样;在每一个规定中包含着它的对立面。父亲是儿子的另方,儿子又是父亲的另方,而每一个父亲或儿子都只是另方的另方;同时每一个规定所以存在只是由于它同另方发生关系。它们的存在是统一的存在”。

只有对具体事物的“同一、差别、矛盾”深入进行考察,才能发现更深刻、更本质的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吸取了黑格尔的宝贵思想,把矛盾规定为反映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并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即,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或曰,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呢?那无非是因为利益、立场、看问题想问题的角度不同引起的。题主大概不是问这个吧?


一老沈一


我没有太看懂您的问题,不知道您是针对于“矛盾”这个词的出现还是说针对这种情绪的第一次出现。



首先先来说说这种情绪是如何在人类当中出现的吧。

咱们在看动物世界的时候,往往看到狮子老虎把野牛的幼崽捕杀,野牛群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反抗之后,便放弃了对幼崽的营救,之后便掉头走了,按照人类的观点,似乎这对大家都没有什么影响,生活还在继续。

在狮群里,当公狮子被新来的公狮子打败的时候,母狮子虽然会把小狮子藏起来,但小狮子依然被新来的公狮子发现并杀死,对于母狮子而言,新来的公狮子与她们是有杀子之仇,狮群里的母狮子的数量也是公狮子的几倍,如果母狮子群起而攻之的话,公狮子是招架不住的,但是母狮子依然像是没发生一样,与新来的公狮子一起生活下来。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大自然,生活还在继续,不能被一些已经过去的事物影响了前进的步伐。

其实我们人类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的,但是当几个家庭式的群居模式出现的时候,矛盾也就会随机而来。当这个家庭居于首领地位的时候,他做的某一个决定让其他家庭不满,当食物分配的时候,可能稍有不公,都会产生矛盾,而往往发泄矛盾的方法,大家都会采用打架或者是离开的方式。



只要有种群的地方就都会有矛盾,只不过人比动物更加明显而已。

大家在看猴子的时候不知道是否有注意过,猴子之间经常会打架,大猴子追打小猴子,或者两个体型差不多的猴子在打架,并且打的很凶,这个就是因利益而产生的矛盾。

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上,有时候也许我们不经意之间的事情,就会产生矛盾。

在现如今的社会上,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注意过,往往年纪越小,所产生的矛盾与摩擦就越多。这是性格决定的。



  1. 当我们在买一些的东西分给小朋友的时候,因为分配稍有不均,小孩子之间便产生了不公的心里,由此就产生了一些小矛盾;
  2. 当我们在学校的时候,有一些非常胆小的孩子,因为某些原因被坏孩子盯上,并且在玩闹的过程中,因为没有轻重,产生矛盾;
  3. 在找工作的时候,两个非常好的朋友同时应聘一个岗位,一个被录取,另一个没有,从而二人之间产生矛盾;
  4. 在工作当中,也许因为个人性格原因,一方说话过分而产生矛盾; 这些矛盾在生活当中非常的普遍,稍有不慎,就会发生。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避免这些矛盾的产生呢?

个人建议,多使用礼貌词语,做一个懂礼的人;平时多收敛自己的脾气,不论做什么事情多过过脑子;平时多看看书,了解一下碰到事情应该怎么处理;不要凡是出头,给多给别人留点机会,当然,这个是在平时的表现上的,如果是重要关口,就应该另当别论。总而言之,就是凡是多想想,事后多反思,是自己的问题就不要推脱,主动扛下来,这样的话,你所碰到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少。



最后,再来说说矛盾这个词是怎么出现的。

矛盾这个词最早是在《韩非子》一书当中出现的,内容是指逻辑上不一致。

原文是这样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以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翻译过来,就是,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兵器商人,他在卖自己的兵器时这样说到,我的盾是全天下最好的盾,任何兵器都刺不破它,而后又说,我的矛也是全天下最好的矛,任何盾牌它都能刺穿,当时就有人来说,既然你的矛和盾都是全天下最好的,那么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看看到底是你的矛好还是你的盾好,这是,商人才知道,自己说话不够严谨而收回了之前说的话。



总而言之,矛盾这个词亦有相生相克的意思。


大胖子爸爸


矛盾是个永恒的命题。语出《韩非子 难一》.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攻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攻也.”或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矛盾是客观与主观的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中,也包括主观思想,矛盾只有被人的主观思想所认识,矛盾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易梵八字


所有的矛盾首先是两个对立的思想组成,对立只是矛盾立场价值的表现,并不是矛盾本身的核心,核心是什么?是人性,最终变成矛盾本体是人性,比如人性中的要性,自私,自大,占有欲,自以为是等驱使形成了矛盾,中国有句老话:“解铃还须系铃人”。从这句老话可以反推出解决矛盾的本质是自我思想的解放,对于执念的放下,最后回答一下矛盾的起源是什么?我的答案是:“自我”。



江南大胡子


矛盾一词在汉语中最早见于《韩非子》 ,指逻辑上的不一致。“ 矛盾”指逻辑上的不一致。逻辑矛盾是一种思想上的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它不同于辩证法所说的的矛盾。举两个例子:语出《韩非子 难一》。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以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白话翻译: 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坚固得没有一个东西刺得破啊。”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锋利得没有一个东西刺不破啊。”有人说:“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可就回答不出来啦。刺不破的盾和什么东西都刺得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


墨染南国


矛盾的起源都是因为很多人想逾越本位,说白了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当你不明白自己是谁的时候,矛盾和烦恼便接踵而来,生活便会十分混乱,迷失方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人不可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低谷中的人确实是显得无能,但生活不可能永远都是低谷,只要奋力,总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相信上帝不会亏欠坦诚相待的人,看清看透了,就不会难过,反而感觉很坦然





养生小黄hxp


个人理解:起源人与人之间;

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里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

词语意思是:双方对立,无法达成统一,矛代表攻击,盾代表防御,双方是对立的。

语出《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按键伤身


界限不明的占便宜,吃亏,道德绑架扣帽子“小气”,“没度量”,“不大方”,“不许计较”,结果表面不计较,私下里阴谋诡计,下套子,使绊子,讨公道,成了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因为天道,天平被道德绑架的完人标准一直打破,所以套路,天上掉馅饼,总有人相信“还有这种傻子,有便宜可占”,自己也相信“别人不可能那么坏”,卑鄙小人打着“老实人”的幌子陷害人。🐸🐸🐸🚶🚶🚶


向日葵8853161210914


矛盾,矛盾,自相矛盾。说来说去还是自己。

世界本来一切安详,食物有食物链,生态有生态平衡。但是我们的出现打破了一切的平静。

说白了矛盾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本身。

手掌为什么是五根手指,如果为了更方便的话,不是应该变成触手怪嘛?

大脑为什么那么小?如果为了更聪明的话不是应该巨无霸嘛?

为什么我们只有两条腿?四条腿不是更快嘛?

为什么我们要站起来不继续用四肢走路?不是更快嘛?但是又不方便呀,但是但是.............

矛盾说白了就是内心矛盾。

当一个人的内心情绪达到了某种高度或者低谷的时候,内心波动自我带动矛盾。

当然矛盾多的人老的也快,比如哲学家!世界第一矛盾主义者,也是死的最快的职业。

所以有时候想那么多干啥,是冰淇淋不好吃了,还是美女不好看了?还是游戏晾凉了,或者是钱不好花了。

人间那么多美妙的东西,为何还要在乎区区矛盾呢。



盗凉人


矛盾释义编辑本段  1·语出《韩非子难一》.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攻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攻也.”或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白话翻译: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坚固得没有一个东西刺得破啊.”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锋利得没有一个东西刺不破啊.”有人说:“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可就回答不出来啦.刺不破的盾和什么东西都刺得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动脑筋.

  夫:句首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表议论.

  自相矛盾:比喻言语或行为自相抵触.

  坚:坚固.

  利:锐利.2、辩证法上指客观事物和人类思维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信赖而又互相排斥的关系.

  3、形式逻辑中指两个概念互相排斥或两个判断不能同时是真也不能同时是假的关系.

  4、泛指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

例子:他俩的意见有矛盾.逻辑矛盾编辑本段  亦称“自相矛盾”.指同一个主体(个人或集体)作出的互相矛盾(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或互相反对(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的判断.如说:“我承认万事万物都有矛盾,但是我认为咱们班上没有矛盾.”逻辑矛盾是一种思想上的矛盾,它不同于辩证法所说的那种思想上的矛盾.其区别在于:(1)前者是思想混乱的表现,而后者则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思想上的反映.(2)前者是违反思维规则的结果,是不正常的,后者则是正常的思维所固有的.(3)前者是思维发展的障碍,后者则是思维发展的动力.(4)前者是可以排除的,后者则是不可避免的.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