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畫500幅大全集》卷三(21—30幅)

21、蓬巴杜夫人 1756年 布歇 法國 201cm×157cm 布面油畫 慕尼黑老繪畫館藏

蓬巴杜夫人原名讓娜•安託瓦內特•普瓦松,出生於巴黎的一個金融投機商家庭,她是路易王朝第一美人,而且是才女,後成為路易十五的情婦,接著成為國王的私人秘書。路易十五封她為蓬帕杜爾侯爵夫人。布歇進入路易十五宮廷之後,被指定為蓬帕杜爾夫人的繪畫教師,這是布歇為蓬帕杜爾夫人所作的肖像畫中堪稱最佳的一幅。布歇在畫中充分表現了這位顯赫一時的夫人形象,珠光寶氣,雍容華貴,高傲而又目空一切,又集聰明美麗於一身,活靈活現於畫布上,給人以強烈的印象。


《世界名畫500幅大全集》卷三(21—30幅)


布歇(Buxie,F·Boucher,1703—1770)羅可可繪畫的代表者,十八世紀法國深得當時統治者賞識的畫家,32歲就當選為皇家美術學院院士,以後又榮獲法國皇帝路易十五首席畫師的稱號。晚年升為皇家美術學院院長。布歇的這種社會地位和他所處的上層社會,決定了他的藝術主要是迎合當時上流社會的需要。《浴後的狄安娜》就是這一類作品的代表。它假借羅馬神話中狩獵女神狄安娜的名義,描繪了上層社會所喜歡的裸女。

22、玩牌者 塞尚 法國 布面油畫 1895年 卡塔爾王室收藏

這幅畫刷新了世界最貴藝術品的紀錄。2012年2月,卡塔爾王室以超過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億)的價格買下塞尚的《玩牌者》,打破了2006年傑克遜·波洛克的《1948年5號作品》創下的1.427億美元成交紀錄,成為最貴的繪畫作品。《玩牌者》為畫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畫中描繪著兩位玩紙牌的農民,細緻地刻畫出兩個農民玩牌時用心思考的面部表情和彎曲的肩膀,十分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內心世界與性格特徵。畫家在安排佈局人物與道具、環境的關係時,有意加強了輪廓線的陰影部分,並利用了不同的三角形和直角的變化,強調了棕紅色調與藍色的對比,這樣既突出了主體人物,又能獲得線條結構連接的穩固效果。


《世界名畫500幅大全集》卷三(21—30幅)

塞尚一共畫過5幅《玩牌者》,這5幅《玩牌者》,每幅作品畫面都會有略微不同,藉此研究不同環境下的效果。《玩牌者》系列中的其他4幅全都收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館中,包括巴黎的奧賽博物館、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倫敦的考陶爾德學院以及費城的巴恩斯美術館。唯一被私人藏家收藏的《玩牌者》被認為是該系列中“最陰暗”的一幅,創作於1895年左右。該幅作品曾是希臘船王喬治·艾米比利克斯的私人收藏,他很少將作品出借。2011年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為《玩牌者》系列舉辦的特展上,全球博物館館藏的4幅全都“出席”,獨缺他手中這一幅。自希臘船王去世後,全球頂級的藝術經紀人都希望拿下塞尚的這一《玩牌者》。最終卡塔爾王室出價2.5億美元,將該幅作品收入囊中。這一成交價格,也刷新了單件藝術品成交的紀錄。

23、舞蹈 馬蒂斯 法國 1910年 油畫 269cm×391cm 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

“舞蹈”是馬蒂斯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畫面上,五個裸體的女子手拉著手興奮地圍成一圈,既保持著永久的動態,又給人以平和的靜感。在這一作品中,純淨飽滿的色彩和色彩間強烈的對比代替了一切闡釋和言說,色塊自己構成了畫面上的舞蹈,他們的交界顯得堅硬而緊張,節奏在某種意義上被切割、不連貫中卻依然顯得流暢,通過這種方式,馬蒂斯把舞蹈、音樂等多種藝術元素融合起來。其畫面構圖簡單,色彩也不花哨。在直接的意義上,他以最簡單的方式表達了最豐富的內涵,給我們呈現出狂野的活力。


《世界名畫500幅大全集》卷三(21—30幅)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生於法國南部勒卡多小鎮。父親是個商人,母親曾做過陶瓷廠的畫工。少年時代的他在維爾曼杜瓦度過,中學畢業後他遵照父親旨意赴巴黎攻讀法律,完成學業後,他回到家鄉附近的聖-康丹,在一家律師事務所當上了辦事員。21歲那年,他患盲腸炎住進醫院,為打發無聊時間,母親送給他一盒顏料、一套畫筆和一本繪畫自學手冊作為禮物。在畫畫當中,馬蒂斯平生第一次感覺到“自由、安寧和閒靜”。馬蒂斯的繪畫熱情一發不可收拾,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成為法國著名畫家,野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畫家。

24、托爾斯泰肖像 列賓 俄國 1887年 布面油畫 俄羅斯特列恰柯夫美術博物館藏

托爾斯泰與列賓的往來,持續時間最長,大約30年之久。列賓對托爾斯泰生前形象的塑造也最多,他畫了70多件寫生作品,包括油畫、水彩、素描和雕塑。現在保存在特列恰可夫畫廊的《托爾斯泰肖像》(1887),是托爾斯泰所有肖像畫中最為出色的一幅。畫中的托爾斯泰處在讀書間隙的瞬間,似乎書中的內容引起他注目深思,作家的睿智目光避過觀眾而直視著遙遙的遠方,表現了集中思維的神態。在構圖與用色上,十分簡練、樸素。列賓從作家的臉上,看到了一個強壯而高尚的男子漢,同時又是帶著貴族風度的一位伯爵,他那文雅的姿態,高傲而銳利的眼光,一切都使人讚佩。充滿著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信念。畫家十分重視對托爾斯泰的複雜深刻的心理描繪,所有這一切都表現在他的姿態、手勢和目光神情之中。


《世界名畫500幅大全集》卷三(21—30幅)

列夫·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1828-1910),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復活》。其它作品還有《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高加索的俘虜》《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等。他也創作了大量童話。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創作,登上了當時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他還以自己有力的筆觸和卓越的藝術技巧辛勤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寧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25、暴風雨 喬爾喬內 意大利 1506年 布面油畫 82cm×73cm 威尼斯美術院藏

這是一幅充滿神秘色彩的、高深莫測的油畫,反映了喬爾喬內的一貫風格--對人間生活的美滿想象力,宗教的神秘意味,趨於飽滿的色彩,豐富的多重調子及抒情的詩意。《暴風雨》似乎寓意著一種"天有不測風雲"的人與自然變化的關係,畫面中的裸體母子與身份不明的男人形成一種呼應,生動的背景傳遞出暴風雨即將來臨的徵兆。光與色的變化被描繪得非常出色,洋溢著一種神秘的詩意。這幅畫把人物完全從屬於風景的描繪,因此被認為是西方繪畫中第一幅風景畫傑作 。


《世界名畫500幅大全集》卷三(21—30幅)


喬爾喬內(Giorgione 1477~1510)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意大利威尼斯畫派畫家,架上畫的先行者。早年師從威尼斯畫派創始人貝利尼,後來發展了老師的成就。其作品構圖新穎,色彩柔合具有豐富的明暗層次,情景與人物配合和諧。這一畫風直接影響了提香及後代威尼斯畫派畫家。與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並列為最偉大的畫家。

26、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1897年 保羅·高更 法國 139×375cm 布 油彩波士頓美術館藏

這是一幅充滿哲理性的大型油畫,據畫家自己說,這是他以最大熱情完成的作品。因為此前,高更迫於貧困交加,絕望到了自殺的地步,被救之後,產生出強烈的創作慾望。他把在夢中的幻想與在塔希提生活的感受綜合為這樣的構圖,並以《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為題,構思成這件鉅作。這幅畫三段式構圖中,從右向左,安排了三個主角,嬰兒、採果的年輕人以及老婦人,輪流向我們訴說出生、過活和死亡的秘密。這是人類一生必然經歷的過程,也是高更對自己內心省思的總結和他一生並未虛度的證明。畫面色彩單純而富神秘氣息,平面手法使之富有東方的裝飾性與浪漫色彩。在斑駁絢麗、如夢如幻的畫面中,暗寓著畫家哲理性的對生命意義的追問。


《世界名畫500幅大全集》卷三(21—30幅)


保爾·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後印象主義代表畫家。高更誕生在巴黎,他的父親是個新聞記者,母親是個秘魯作家的女兒。高更的繪畫以其原始性與象徵性的傾向,以及所謂“綜合主義”的畫風,在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獨樹一幟。高更早年當過水手,做過商人。1871年,他來到巴黎,成為一名證券經紀人。這時,他在好友施弗納克影響下,對繪畫產生興趣。1883年,一直是業餘作畫的高更,突然拋棄了他那前途遠大而令人羨慕的銀行職務,而決定去做一名職業畫家,此時,他已35歲。他起初迷戀印象主義畫風,參加過幾次印象派的畫展,後來由於受象徵主義美學觀念的驅使,而離開印象主義,反對印象主義那種客觀再現自然的藝術追求,主張藝術形象要有別於客觀物象,同時飽含著藝術家的主觀感受。

27、根特祭壇畫 艾克兄弟 尼德蘭 教堂屏風橡木板油畫 1415-1432年 343×440釐米 根特市聖巴蒙教堂藏

這幅畫可以稱為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油畫作品(據傳艾克兄弟是油畫的發明者,之前的畫料是用蛋清調和,而凡艾克使用松脂和亞麻油等來調和後,可以多次描畫,所以也有人稱他為油畫的奠基人),色彩鮮明,輝煌豔麗,經過數百年之後,畫面仍然如初,這在當時的確是一種繪畫技法上的突進。所以,《根特祭壇畫》在繪畫史上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一般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處理上的革新和獨創,而是開創了整個歐洲繪畫的新紀元。這幅畫是應根特市長約多庫斯·威德於1415年向凡·艾克兄弟訂製聖巴蒙大教堂屏風畫。胡伯特·凡·艾克(1370-1426)與其弟揚·凡·艾克(1385-1441)從這一年開始合作,直到1426年哥哥胡伯特·凡·艾克去世,由其弟一人畫至1432年完成,歷時18年,可謂宏篇鉅作。祭壇畫全部完成後,共有24個畫面,描繪的是聖經故事內容。平時,祭壇畫兩翼合攏,只能看見外面的畫。外面的畫面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繪有預告耶穌降生的男女先知,中層是受胎告知的場面,下層畫著捐助人以及施洗和聖徒約翰等人的形象。整個畫面沉著安靜,像宗教劇的序幕。當節日禮拜時,祭壇畫兩翼展開,又一組豐富的畫面呈現在人們面前。裡面的畫分兩層,上層繪著聖母、耶穌和施洗約翰,以及奏樂和歌唱的天使與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下層繪有“羊的崇拜”以及其他一些小的畫面。大多數畫面都被描繪在統一的自然景色中,手法極精細純熟,令人耳目一新。


《世界名畫500幅大全集》卷三(21—30幅)

揚·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1441)楊·凡·艾克及其兄胡伯特·凡·艾克(1370-1426)是十五世紀時尼德蘭的大畫家。他的重大貢獻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對油畫顏料作了最後的改進。他把顏料直接和稀釋油調和運用,使過去必須一次畫完的膠粉畫法,和不完善的油、膠畫法,徹底改變為近代油畫畫法:可以多次敷色,用筆自如,易於塗改,使油畫色彩豐富漂亮。這一畫法傳到意大利,使威尼斯畫派大受其益。作品內容雖是宗教的,但畫幅中對人物和景色的描繪、色調和質感的表現,體現了尼德蘭畫派的人文主義思想,對以後的歐洲繪畫發展頗有影響。

28、畫室 庫爾貝 油畫 1855年 361×598釐米 巴黎奧爾賽博物館

《畫室》的全名叫《畫家的工作室——一個現實的寓意,概括了我7年來藝術生活的情況》。關於此畫的內容﹐畫家本人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作了解釋:“我在中間作畫。右邊是我的同道﹐我的朋友﹑工人們﹑熱愛世界和熱愛藝術的人們。左邊是另一個世界﹐日常生活的世界﹐人民﹑憂愁﹑貧困﹑財富﹐以及那些損害他們的人﹐還有生活在死亡邊緣的人們。”畫家的立意在於展示自己從1848年以來的藝術創作生涯,並寄寓一種意味深遠的社會哲理。在這幅畫中描繪了三十多人,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寓意:畫面中間是畫家自己正在畫一幅風景,畫前小孩代表“無邪的眼睛”;裸體女模特兒代表畫家心目中的繆斯,或真理;畫幅背後一個十字架上釘著聖徒聖賽巴先,代表僵死的學院派藝術。總之畫中出現的人和物都有一定的寓意,看來十分費解,但它體現了畫家的民主思想和現實主義的藝術方向。這幅畫構圖完整、畫面氣氛和諧,以及色彩的統一是無與倫比的,畫面中心的裸體更是美妙絕倫,丟在地上的粉紅色衣服就是一幅極好的靜物畫。這幅巨畫顯示了畫家很強的把握複雜構圖的能力以及畫家寫實的造型和色彩技巧,畫的物象具有充分的質感和量感,這一切都表明庫爾貝是偉大的現實主義大師。1855年,巴黎舉辦世界名畫展覽,評審委員會拒絕接受庫爾貝的這幅《畫室》,原因是太具有社會主義性質。於是畫家決定就在世界名畫展附近租一間房子單獨展出這件作品,並題名為“現實主義展覽館”,同時發表“現實主義宣言”,現實主義藝術流派因此而得名。


《世界名畫500幅大全集》卷三(21—30幅)

居斯塔夫·庫爾貝(1819-1877)是法國大名鼎鼎的畫家,是現實主義大師。他生於奧爾南一個農場主家庭,早年學過法律,以後改學美術,1839年他到巴黎學畫,1841年,他的父親送他到巴黎念大學,要他學習法律,但他卻立志做一名畫家,創作了許多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他也是一位革命者,1871年,他參加了著名的巴黎公社起義,被選舉為巴黎公社的美術委員會主席,他在巴黎公社失敗後被捕入獄,出獄後流亡瑞士,在貧困和疾病中死去。

29、自由引導人民 德拉克羅瓦 法國 1830年 油畫 260×325釐米 盧佛爾博物館

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領導人民》是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最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之一。畫家以奔放的熱情歌頌了這次工人、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參加的革命運動。高舉三色旗的象徵自由神的婦女形象在這裡突出地體現了浪漫主義特徵。她健康、有力、堅決、美麗而樸素,正領導著工人、知識分子的革命隊伍奮勇前進。強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戲劇性效果,與豐富而熾烈的色彩和充滿著動力的構圖形成了一種強烈、緊張、激昂的氣氛,使得這幅畫具有生動活躍的激動人心的力量。


《世界名畫500幅大全集》卷三(21—30幅)


歐仁·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法國著名畫家,曾師從法國著名的古典主義畫派畫家雅克-路易·大衛學習繪畫,但卻非常欣賞荷蘭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的強烈色彩的繪畫,並受到同時代畫家熱里科的影響,熱心發展色彩的作用,成為浪漫主義畫派的典型代表。他的畫作對後期崛起的印象派畫家和梵高的畫風有很大的影響。

30、拾穗 米勒 法國 1857年 油畫 83.5×111釐米 巴黎 盧浮宮藏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這是一幅十分真實的,親切美麗,而又給人以豐富聯想的農村勞動生活的圖畫,描寫了農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黃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無際,麥收後的土地上,有三個農婦正彎著身子十分細心地拾取遺落的麥穗,以補充家中的食物。她們身後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麥垛,和她們無關,表達了米勒對農民艱難生活的深刻同情。


《世界名畫500幅大全集》卷三(21—30幅)


讓·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受人民愛戴的畫家,也是法國巴比松派的代表畫家。出生在諾曼底省的一個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種過田。他創作的作品以描繪農民的勞動和生活為主,具有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他用新鮮的眼光去觀察自然,反對當時學院派一些人認為高貴的繪畫必須表現高貴人物的觀念。他愛生活、愛勞動、愛農民。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種者》。以後相繼創作了《拾穗者》和《晚鐘》等名作。他說:“我的一生中除去田野外我什麼也沒有看到過,我只想盡我的能力把它們表現出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