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楚漢之爭”實際上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

vvhjhv


這個觀點來其實是從歷史學家田餘慶的著作中的一段話衍生出來。

我們看到,當淵源於楚的漢王劉邦東向與諸侯盟主楚王項羽爭鋒之時,他確實是不期而然地居於當年秦始皇滅六國的地位。客觀形式要求居關中的劉邦之楚消滅居關東的項羽之楚,步秦始皇的後塵,再造帝業。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說張楚》

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個觀點呢?

我覺得分兩點。

第一,並不是說歷史上的秦國被滅之後又死灰復燃,又一次東出滅了六國。秦國宗室在被胡亥折騰過一次後,又經歷了項羽入咸陽,早已孑然無存。事實上劉邦統治集團核心成員基本都是蘇北人,和關中沒什麼關係。

這個觀點的真正含義是,只有以關中為根基的勢力才能統一天下結束秦末亂世,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個勢力的代表可以是劉邦,也可以是牛邦馬邦。

為什麼呢?因為秦漢時的關中沃野千里,是個大糧倉,而函谷天險又成為了它埋頭髮展的屏障。加上春秋以來數百年與戎狄雜居,貴族階層受到周禮影響比較小,力量薄弱,所以有條件進行全面化的改革,發展出一支強軍。這些都是關中勢力統一天下的優勢,劉邦只是不期然地繼承了這些優勢。

第二,我們看歷史,要用更長線的眼光看而不是侷限於一個階段。如果說以關中為勢力的代表能夠結束秦末亂世是必然,那麼再往前看,秦國被楚國所滅也是必然,再往前看,秦國一統天下也是必然。

為什麼呢?因為關中勢力的優勢從未變過,秦國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和劉邦能結束亂世的原因差不多。而秦國實施法家之政,統一天下後卻不與民休息,被六國中幅員最遼闊、文化最獨立、反抗最強烈的楚國滅掉,當然也是必然。

總而言之,從秦滅六國,到漢朝建立,歷史彷彿走過了一個“之”字形:秦滅六國,成就帝業——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雖滅秦,唯有承秦才能再造帝業 。

其實歷史從未讓出人意料。對此,司馬遷早有總結:

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

那麼有小夥伴有問,為什麼漢能承秦,卻沒有二世而亡,再被來自南方的勢力顛覆呢?

因為漢初吸取了秦末的教訓,實行黃老之道,與民休息,讓民間矛盾大大緩和。儘管如此,由於之前所說,南方幅員遼闊、文化獨立,漢帝國建立之後,依然受到了來自南方強烈離心力的挑戰。

文景之時,七國之亂,領頭的就是封在故楚之地、實力最雄厚的吳王劉濞。若漢初不實行無為而治,而重複秦國法家之政,大漢必然將再次被來自東南向勢力顛覆。


莊蘇谷


楚漢之爭雙方的領導人分被是項羽與劉邦,二人的實力毋庸置疑的是項羽完勝劉邦,不過為什麼劉邦會成功奪取天下呢?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原因便是,劉邦巧妙的利用秦國人復仇的心理,將這些人綁到了自己的戰車上,項羽雖有萬夫不當之勇,但不聽謀士之言,導致其被劉邦狠狠的打敗,最終烏江自刎。

1、秦軍對項羽的憤怒

鉅鹿之戰的羽雖然將大部分的秦軍殺死,但殘留的秦軍都是驍勇之士,作戰能力一直都是很強,項羽進入咸陽後自立西楚霸王,為了報復秦國將秦始皇修建的很多大型宮殿燒燬,這就已經引起了秦國人的不滿。

其謀士范增曾提議項羽千萬不要這樣做,要知道他當時就已然能夠做皇帝了,不過沒有登基,他認為還是像七國爭霸一樣,天下不統一的年代,是最好的。但他又想要號令群雄,因此封完其他王,給自己封了一個西楚霸王。

西楚霸王項羽的名氣雖然很大,但這是秦國人最憎恨的對象,秦人並不會認為是劉邦滅亡大秦的,而是鉅鹿之戰一戰成名的項羽。劉邦就是利用這個空子,手下開始大量的招募秦軍,加上自己所處之地之前也是秦地,如魚得水。

2、秦人的優越感

秦始皇沒有一統天下之前,秦人與其他六國的人的地位是相同的,都是周朝的子民,而始皇帝統一天下後,各地都成為了秦地,原本是秦人的他們有著一種優越感,那就是其他國家的人是被滅國後成為秦人,根本不能與自己這種原本就是秦人的子民相比。


自帶優越感的他們,在秦始皇開創的王朝僅僅經歷兩世就失敗了,成為了楚人魚肉的對象,現在有一個人帶領他們征討,這難道不是一件幫助秦報仇雪恨的好事嗎?因此這些人作戰都非常的勇猛、好戰,最終將項羽逼到烏江自刎。

3、兵仙韓信

韓信在統兵打仗上是有著卓越天賦的人才,自身的武藝雖不是很強,但能夠統領百萬規模以上的大軍作戰如同探囊取物,並且訓練兵馬也是有一套,韓信並不是秦人,而是吳國人因此對於蜀國的憎恨不比秦少。


統領著一幫不怕死的復仇之軍,自然是越戰越勇,屢戰屢勝。最終是漢朝或是其他朝這些都不重要,這些人眼中只有復仇,因此漢軍大勝,這一次也被稱為“第二次秦滅六國”



秦人幫助劉邦打敗項羽建國,而劉邦的作用自然也是不可小覷的,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雖然出生上沒有項羽好,但能夠看透人內心這一項技能足以其笑傲江湖,對這篇文章感興趣的話,別忘了關注哦!更多精彩文章敬請期待!



慕容鑑史


從廣義上來說,“楚漢之爭”,實際上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也沒有錯。

項羽、劉邦等農民起義軍滅秦後,項羽的聲望和實力得到各路諸侯的公認,由項羽主持分封諸侯的大計。項羽擔心劉邦在關中實力過於強大,把劉邦封到巴蜀,領有漢中土地,稱為漢王。把關中秦故地一分為三,分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yì )為三秦王,以阻遏劉邦的勢力擴展。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

在這裡項羽犯了一個致命的戰略錯誤,當時憑藉項羽的聲威和軍事實力,他是完全有資格做皇帝的。但他沒有這個意思,也沒聽說范增等謀士提出過這項建議,這說明項羽集團缺乏政治遠見。曾有人建議項羽王關中,項羽偏要衣錦還鄉,被人罵作“沐猴而冠”,項羽還把他烹了。

在封諸侯王之前,項羽先尊楚懷王為義帝。分封時,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他錯誤地認為霸王在諸侯王之上,可以領導、調遣其他諸侯王。分封后,又派人暗殺了義帝。大概認為沒有了皇帝,霸王就可以代行其政了。

這也表明項羽不能採用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理由去取得皇位,反而採用小聰明去達到目的。還是缺乏政治遠見,沒有政治頭腦呀

分封后,諸侯王各自回到自己的領地,這時出現了暴亂。田榮、陳餘、韓廣等認為分封不公,心中不服,引起戰亂。項羽不得不帶兵前去履行自己的霸王職責,到齊地平定田榮。

劉邦趁項羽率軍平定齊國暴亂之機,出兵漢中,首要目標是平定三秦,統一關中原秦國的地盤。然後以故秦地為根據地,東向平定各諸侯王而與項羽爭奪天下。

秦地三王章邯等,因為戰死了關中幾十萬子弟兵,投降項羽,取得個人榮華富貴,故關中父老並不親近他們,人心不服,所以,很快就被劉邦打敗。劉邦沒有費多大力氣就統一了故秦地,加上民心順服,關中很快就成為劉邦東向爭奪天下的穩固後方。龐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源源不斷的支持劉邦的戰爭需求。

劉邦統一秦地後,一路大軍出武關,一路大軍出函谷關,浩浩湯湯出兵東伐,先後平定或降順了韓王鄭昌,殷王司馬昂、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魏王魏豹、九江王英布、陳餘和趙王歇,彭越,齊王田廣,田橫,臨江王共驩(huan),燕王臧荼、西楚霸王等。

所以說,“楚漢之爭”就如同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


南宮外史


我們都知道,在秦朝滅亡之後,劉邦與項羽的“楚漢之爭”長達數百年,最終的結果是以劉邦的勝利而結束。但給人帶來疑問的是,為什麼“楚漢之爭”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呢?

首先,劉邦代表秦朝;項羽代表戰國兩個人分別代表了大一統和分封制兩種可以說是對立的國家制度,但是劉邦所代表的大一統以我們現代人的角度看來其實是順應歷史潮流的發展的。因而“楚漢之爭”劉邦的勝利其實是代表了先進的一方。

其次,對照著地圖我們就可以發現,在“楚漢之爭”這麼多年的時間裡,劉邦所掌控的地區基本上以前承襲的故秦之地,而項羽則就不同,他所控制的地區其實是原來的六國故地。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也可以說項羽的最大錯誤其實就是給了劉邦一個可以輕而易舉的控制幾乎所有的故秦之地的機會,因此劉邦繼承了秦國對東方六國的優勢才在綜合實力上完全超過了項羽的綜合實力。

在劉邦集團牽制項羽集團的時候,韓信先後滅掉代、燕、趙、魏、齊以及屬於項羽集團的西楚,韓信此前還暗度陳倉,滅了三秦。劉邦的大軍主要牽制項羽主力。然後韓信不停的滅國,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一隻養生喵


知道韓信的兵哪裡來的嗎?

知道韓信的兵為什麼只認虎符嗎?

那是因為劉邦給他的兵全是秦軍。

所以不用操練,韓信就可以直接拉出去進行集團化進攻。

而那些秦兵的親人很多都是被項羽屠殺了。

秦兵投靠劉邦,一方面是一開始秦國已經向劉邦投降了,並且得到善待,另一方面是項羽入關後搞的大屠殺,存活下來老秦人就死心塌地跟著劉邦報仇。

而韓信是誰?只不過是戰國時期的韓國人。但劉邦不一樣,他不是齊國人,也不算楚國人,沛縣人其實是吳國人,同樣也是楚國的敵人。


無意義名字


這是扯,楚漢戰爭明明是楚人內戰,與秦人毫無關係。

無論是漢王劉邦還是他麾下的主要將領韓信、英布、曹參、樊噲甚至文臣蕭何、陳平,都是楚人。楚霸王項羽的部下更不用說,基本都是楚人。不是楚人的名人,也就是魏國人彭越、韓國人張良。

劉邦從漢中出兵“還定三秦”,秦國舊地已經成了漢王劉邦的根據地,秦人只能跟著劉邦與他那批主要是楚人的部下參加楚漢戰爭。秦人只是跟著走,他們不能決定怎麼走。

劉邦打贏楚漢戰爭後,封賞的王侯基本都是楚人,秦人只是“出力”甚至承擔著巨大的戰爭傷亡,並不能“享受勝利果實”。無論是領頭打天下還是後來做天下,都是一批楚人。

可以說秦人“奮六世之餘烈”建立起秦帝國,卻是為楚人做了嫁衣裳。楚人陳勝吳廣,為楚人項羽做了嫁衣裳,他們最終為楚人劉邦做了嫁衣裳。甚至劉邦稱帝后也是用黃老之治,秦國戰時體制也被漢朝“平戰結合”新體制取代。


一梭煙雨江湖行


楚漢相爭是第二次秦滅六國,這種看法很有見地,深入分析歷史,的確是如此。

一、劉邦雖是漢王,但在出關(函谷關)與項羽爭奪天下時,已經是事實上的秦王

秦朝滅亡後,項羽大封十八路諸侯,劉邦被封為漢王,實則統領漢中、巴蜀之地,這些地區在秦昭王時期就已經成為秦國的領地。後來,劉邦(韓信)暗度陳倉,攻入關中,滅掉項羽分封的三個秦王(章邯、董翳、司馬欣),就完全佔據了秦國的領地。此時的漢王劉邦實則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秦王。

二、楚漢相爭,劉邦所依靠的主要力量,依舊秦地秦兵,這點和秦滅六國並沒有太大差別

延續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最初是拉著諸侯的軍隊和他一起討伐項羽,但彭城大敗後,劉邦所能依仗的主要力量,只能是秦地秦民。劉邦軍隊的高層雖然大多都是關東人,然而劉邦軍隊主體卻是秦人,由蕭何坐鎮關中,從秦地徵糧徵兵供應劉邦爭奪天下,這和秦滅六國時期並無不同。

三、楚漢相爭和秦滅六國一樣,最嚴重打擊的,就是六國的舊貴族。從此歷史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周朝當年分封的舊貴族退出歷史舞臺,而漢朝的新貴產生

秦始皇滅六國雖然極為迅速,完全剝奪了六國貴族的社會地位和特權,然而六國貴族短期內並沒有消失。這些人甚至潛伏起來,互相聯合,成為強大的反秦勢力。從原本韓國的沒落貴族張良的故事,我們大概就可以看出韓國貴族和楚國貴族合作反秦的影子。張良在博浪沙中狙擊秦始皇的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他被秦始皇通緝,卻逃到了原本屬於楚國的下邳隱藏起來,關鍵的,他還包庇過項伯(項羽叔父,楚國沒落貴族)。

後來,陳勝吳廣起兵後,等到機會的六國舊貴族們紛紛冒了出來,楚國、魏國、韓國、趙國的王,原本就是六國的王族子弟,齊國的田橫兄弟也與原本齊國的王族有說不清的關係。楚漢相爭時,韓信破魏、下趙、滅齊,對這些舊貴族的打擊甚至比秦滅六國還要沉重。等到漢朝建立,遷天下豪族以實關中,這些舊貴族就被完全抹平了。說起來,這些人都是分裂主義的堅持者,正因為他們的存在,造成了秦朝的統一曇花一現,漢朝將他們完全控制起來、平民化後,漢朝的統一這才鞏固起來。


星火辰


如果從形式和結果上看,這麼說也沒有問題。但實際上秦滅六國與楚漢戰爭還是有很大的區別。

秦滅六國,是積聚了秦國數百年之基業,凝聚秦國七代國君之心血,進行統一天下的戰爭。

秦滅六國,更像是一場獨角戲,憑藉強大的實力,正確的戰略,英明的君主,在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走向滅亡的同時,進行一場以新代舊,以統一代替分封,以郡縣制、軍功爵位制、法家治國等新制度取代舊制度的革命。

楚漢戰爭,是一幫推翻了秦朝統治的新軍事集團,在秦朝滅亡之後,反秦義軍對秦朝的主要矛盾轉化為各支反秦義軍之間的矛盾,並進行一場爭奪天下的戰爭。

楚漢戰爭,更像是一場擂臺賽,劉邦與項羽兩個強大勢力在擂臺上的爭奪,導致天下其他所有勢力選邊站,分為涇渭分明的兩大軍事集團,而劉邦憑藉善於用人、變通腹黑、折而不饒、敗而不餒的能力,擊敗了不納人言、剛愎自用、心高氣傲、年輕氣盛的項羽,而統一天下的變革。

之所以說楚漢戰爭實際上是第二次秦國東滅六國,是因為劉邦統一天下的路徑與秦國統一天下的路徑是相似的,結果是相同的。

秦滅六國,是以巴蜀為後方基地,關中為統一之根本,出函谷關東進,以數百年基業,以十年統一戰爭,逐一滅亡六國的。

楚漢戰爭,劉邦據巴蜀之地,出漢中,定三秦,出函谷關,平定中原,然後與楚國形成拉鋸戰,最後靠韓信開僻第二戰場,從黃河以北對項羽進行戰略大包圍,最終擊敗項羽,統一天下。

從路徑上看,秦滅六國與楚漢戰爭非常相似,都是出函谷關向東統一天下。

從結果上看,秦滅六國,是秦國一個國家消滅了戰國中的其他所有國家,但主要的大國就是韓國、趙國、魏國、燕國、齊國、楚國,這些諸侯國都是存在了好幾百年的,以世襲制和宗法制,一直延續了數百年,直到被秦國終止。

楚漢戰爭,從對象上來看,劉邦也是逐個消滅了秦朝滅亡 之後,在東方逐漸復國的諸侯國,在反秦戰爭中,復國的這些諸侯國,有的是原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國君的後裔,比如魏王豹,韓王成,有的是在反秦戰爭中崛起的新貴族,這些人與原來的諸侯國沒有任何關係,他們只是依靠戰爭和武力才成為諸侯國的,比如燕王臧荼、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等人,他們就是靠武力起家。

從結果上看,都是一家滅亡其他所有進而統一天下,秦滅六國是秦滅亡六國統一天下,楚漢戰爭是秦的繼任者(漢)滅亡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統一天下,也是非常相似的。

但是秦滅六國與楚漢戰爭也是有著不小的區別:

秦滅六國是一場新舊制度代替的深刻革命,是秦國以先進制度取代六國落後制度,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以軍功爵位製取代井田制,以法制取代宗法制,秦滅六國是完完全全打破了舊有的政治制度,是一場真正的革命。

楚漢戰爭是一場矛盾轉移的深刻變革,以同仇敵愾、一致滅秦的共同目的,到秦國滅亡,達到目的後,矛盾轉化為義軍之間爭奪天下的矛盾,最終劉邦戰勝了項羽,轉過身就漢承秦制,披上了秦國一模一樣的政治制度。

如果說楚漢戰爭是第二次秦滅六國的話,那麼完成可以將劉邦的最終勝利,建立漢朝的舉動,視為秦朝的延續。

楚漢戰爭與秦滅六國除了本質不同外,還有諸多不同,比如說秦滅六國,如果以秦國前赴後繼的努力東進算起,秦滅六國用了幾百年和七代人,如果以秦始皇統一戰爭算起,秦滅六國用了十年。

而楚漢戰爭僅僅只用了四年,在時間上遠遠短於秦滅六國,所以楚漢戰爭的難度遠遠小於秦滅六國的難國,楚漢戰爭中劉邦的敵人,都可以視為草莽出身,剛剛出來打拼天下不超過七年,包括劉邦本人。

而秦滅六國中的任何一國的存在,都有上百年的歷史,六國早已根生蒂固,可仍然被秦國連根拔起。

秦滅六國是以強滅弱,秦國憑藉強大的國家實力,制訂正確的戰爭策略,有著英明的秦王政領導,這是以強凌弱,以大欺小。

楚漢戰爭是以弱滅強,劉邦憑藉各種軟實力和政治手段,依靠蕭何、韓信、張良三個傑出人才的輔佐,擊敗了“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項羽,這是以弱勝強,以小贏大。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小兵臨大國,開大一統之天下,往往在軍事上的征服之外,還有政治上的妥協。這種政治上的妥協包括了善待前朝遺老,甚至保留他們上層人物的既得利益,以期快速實現政治號令的統一。比較有名的例子是周武王攻滅殷商,只誅首惡紂王,對殷商的遺老遺少,周王朝採取了安撫措施。據史書記載,周武王進入朝歌,商人夾道歡迎。

周武王分化瓦解商朝政治勢力,那些親周派被封到了宋國,在那裡建設殷商宗廟,祭祀先祖;那些反周派,則禮送出境,把他們驅逐到遙遠的東北;至於那些為數眾多的中間派,則封在了商朝王畿附近,周武王封建了三個同姓公爵國家,稱為“三監”,用來監視他們。

這次的改朝換代速度很快,重要的戰鬥只用了一個上午就結束了。周王朝儘量不觸動殷商貴族階層的利益,利用商朝的內奸,溫水煮青蛙,逐漸建立起對商朝的政治、軍事的絕對優勢。三年後,紂王之子武庚果然叛亂,周公旦從容佈置,東出鎮壓叛亂。這次戰爭持續了三年,將所有潛伏在暗處的反周份子都給剿除了。周王朝經歷了第二次征服戰爭,才在中原站穩了腳跟,建立起了牢固的統治。

這樣的經歷,同樣可以用來參照秦國一統六國。秦國到後期已經不算是小國了,經歷了500多年的國家建設,尤其是奮六世之餘烈的秦始皇,兵鋒所指,動輒百萬大軍。可是,秦國在文化上一直是處於劣勢的,即使在秦國已經建立起了絕對優勢的戰國晚期,諸夏國家也一致認為秦國是虎狼之國、夷狄之邦。

所以,秦國統一天下是以武力征服為特點的,是典型的以力屈人。至於華夏文化上的高地,起先在魏國(西河學派),後來轉移到齊國(稷下學宮)。秦國的大一統,並沒有思想上、輿論上、理論上的支持,因為此時的民族共同體的概念尚未形成。所以,秦國雖然建立起了軍事統治,卻還沒有形成統治的合法性。秦始皇想通過封禪天地這樣的做法,來顯示秦國的合法性是君權神授,始皇帝乃是代天牧民,為此始皇帝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舉動,如封泰山下的一棵樹為伍大夫,砍光了湘山上的樹木,其用意就是要塑造“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天命加身。不過,很明顯這樣的做法並沒有奏效,文化一直是秦國的短板。

因此,秦始皇雖然統一了天下,可是他也知道表面看起來天下太平,實際是暗流湧動。秦始皇想通過建立帝國偉業來塑造大一統政治合法性,同時削弱六國的抵抗力量。所以,秦國上馬了大量工程,同時進行了南北方的疆域開拓,大量的人口被組織起來進行無休止的徭役,以避免他們互相串聯勾結。

秦國的官吏被分派到帝國各處,以吏為師,六國貴族被取締了政治特權。可是秦帝國土地政策卻沒有相應的配套起來,這些人有錢,卻沒有權,就容易滋生出很多社會問題。秦始皇用行政命令,“俠以武犯禁”,天下禁武。可是。這怎麼可能做到呢?焚書坑儒之後,天下洶洶,秦始皇努力營造的帝國的合法性已經沒有了。那些六國貴族蠢蠢欲動,他們刻了一塊石頭,上面寫著:始皇死而地分。

秦始皇積勞成疾,病逝沙丘,帝國的命運在這裡打了一個彎。大澤鄉起義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山東群雄蜂擁而起,六國貴族趁機紛紛復國。秦朝立刻組織軍隊鎮壓,秦朝削弱山東十多年建立起來的軍事優勢是足以擊敗這些反抗勢力的。章邯東征,與周公東征,其實本質上並沒有差別,那些蟄伏在民間的野心家都冒出頭來了。只要秦朝把這次叛亂鎮壓下去,秦朝的基業就可以穩固了。

章邯也確實差一點完成這樣的偉業,他一路上滅魏、收韓、破楚、攻趙,所向披靡,只需要在鉅鹿之戰這裡圍點打援,畢其功於一役,山東六國的抵抗勢力就將全部消亡了。可是,章邯沒想到,出現了一個兵家妖孽項羽。秦朝二次征服的努力功虧一簣,反而被山東六國反殺,二世而亡。

劉邦就封漢中王,還定三秦,成為了關中秦人的利益代言人。項羽待秦人苛刻,殺人父兄(新安坑降),掠人財富(火燒咸陽),使得秦人舊地成為劉邦穩固的大本營。中原地區飽經戰亂,早已經不能提供戰爭物資基礎,只有關中、江東未曾遭到大面積戰亂,經濟基礎尚存。可是,江東地區開發程度有限,且距離中原主戰場太遠,緩不濟急,項羽最終兵敗就與糧草不濟有關。

關中地區的秦人,紛紛參加劉邦的漢軍,而劉邦也基本上繼承了秦國制度。秦朝的制度無疑是先進的,劉邦利用秦國的根基,再次東出,與項羽鏖戰的過程中,把各地的六國貴族全都梳理一遍,傳統的老貴族基本都被換了一波。劉邦分封功臣,一大批布衣將相登上歷史舞臺。這些人在地方上沒有根基,只能依靠中央政府,漢朝的中央集權的統治暫時得到了穩固,秦朝的先進制度也因此被傳承了下來。

在這個意義上,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基業,就如劉邦在沛縣看到始皇帝的車駕時所感慨的“大丈夫當如是也!”劉邦攻滅項羽的過程,其實也可以被視為換了一個身份的“秦朝”再次征服山東。


而知而行的歷史


嬴政消滅六國以後,成功建立起大秦王朝,但六國剩餘勢力仍在暗中蠢蠢欲動,昔日沒落的貴族,虎視眈眈在試圖復辟舊國,不過忌憚嬴政的威名,明面上不敢有所動作而已。後來農民起義爆發,嬴政一命嗚呼,長子扶蘇被假聖旨賜死,整個大秦帝國,完全落入有心之人手上,嬴政一死,六國舊勢力立即發動,陳勝吳廣所領導的起義,只不過是個引子,農民軍比不上正規部隊,無論人數怎麼多,只要派上一支強悍的隊伍,便可以將他們擊敗,真正擊垮秦朝軍隊的,是六國勢力所組成的部隊,因此也有人說,後來所發生的楚漢之爭,其實是秦滅六國的再次上演。

六國勢力發動時,秦國尚有能力可以抵抗,說是六國勢力,集結起來的軍隊人數不多,如果朝廷處置妥當,再次消滅六國不成問題,但打勝仗的前提是,要有優秀的領導人指揮,嬴政一死,被寄予厚望的扶蘇也死去,接位的秦二世是個昏君,不僅聽從小人讒言,還殺了忠臣、能臣,更是把耗費幾代秦王心血的長城銷燬,於是報應來了,好不容易統一的王朝,僅僅存在十幾年時間,再次恢復成分裂狀態,秦二世下場也好不到哪兒去,身死國滅,沒有哪個方式能比這個更讓一個帝王所心痛了,故而人們說,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嬴政能打江山,可他的兒子卻沒有守江山的本事,最終導致六國復辟成功,秦朝覆滅後,打著六國舊王室名號起兵的人不在少數。

例如說項羽,項羽起兵之際,秦朝還沒有正式滅亡,當時他跟著叔父項梁作戰,項梁則是投靠了楚王,自古以來,出師要有名,尤其是帶領大軍打仗,更需要一個理由,不然會被天下人說為不義之戰,所以秦末站出來起兵的人,大多會有一張遮羞布,這塊遮羞布便是昔日六國的貴族們,項梁名上為楚王而戰,實際上覆闢楚國只是個名號,楚王也無權約束項梁,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兩個人是各取所需。秦國雖出現頹勢,可實力仍比六國要強大,項羽作為楚國將領,自然十分擔心,所以一有機會,便不遺餘力打擊秦國實力,後來他竭盡全力,坑殺二十萬秦國大軍,項羽帶領大軍進入咸陽後,縱容手下士兵大肆燒傷搶掠,給秦國帶來毀滅性打擊,此舉雖毀秦國一部分勢力,但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秦國的勢力仍然很強大。當時項羽手下有一名幕僚名為韓生,項羽攻入咸陽以後,他極力勸說項羽留在此地當秦王,給項羽說了一大堆利弊。

項羽雄心壯大,自然不肯屈居一地當諸侯,韓生的建議不被採納,項羽更是因為韓生將其說為沐猴而冠,而把韓生扔進開水之中,後來楚漢戰爭爆發,項羽戰敗烏江自刎,許多人回憶起當初韓生的話,不免有些為項羽可惜,假如當初項羽能夠聽從韓生諫言,大概也沒有楚漢之爭了。事實上這麼想也沒錯,只不過韓生與有此想法的人,都忽略了一個問題,便是項羽根基在楚地,秦地對於他來說人生地不熟,同時受當地百姓所排斥,項羽是楚國貴族勢力代表,一旦功成名就,自然要會楚地當楚王,若是在秦地為王,不僅寒了楚地百姓的心,也不會得到秦地百姓的支持,故而韓生建議提出時,項羽思慮過後沒有答應,個人認為屬於明智之舉。

除此之外,項羽還做了個不錯的決定,便是把三位秦國的降將,封為秦地的統治者,試圖以此來安慰秦國人的心,項羽最大的錯誤,便是沒把劉邦調離太遠,在戰略上忽視對方,劉邦是平民出身,比不上出身貴族的項羽,因此他認為劉邦對自己構不成什麼威脅,項羽把六國舊人、秦國勢力列為頭號敵人,於是把全部盡力放在那裡,從而疏忽劉邦的發展速度。劉邦與秦國人沒什麼仇恨,打敗章邯後進入秦地,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很快得到秦國人擁戴,為楚漢之爭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後世有不少人,把楚漢之爭當為第二次秦國滅六國,既然有了模版,自然有對應的主角,秦朝滅亡,歷史進入數年的楚漢之爭,最終以劉邦勝利而告終,在這場戰爭中,劉邦與項羽各自代表了大一統秦國,以及分封制的戰國,兩種不同國家制度,代表兩種不一樣的立場,劉邦的勝利,也象徵先進對落後的勝利。

之所以會有這種言論,源於雙方所佔領的領土,其實仔細看的話,可以發現在楚漢之爭這段時間裡,劉邦佔領的地區,大多是嬴政登基時的故秦之地,而項羽所控制的地區,則是先前六國領土。當然以上說話有些站不住腳,項羽最大的錯誤,就是讓劉邦控制秦國故土,有人可能會說,劉邦雖有了秦地,但若是實力不強,項羽不一定會失敗,雖然話是這麼說,可人們又忽視一點,便是劉邦在秦地,也順勢繼承了秦國東征六國的地理優勢,與此同時,項羽的劣勢突顯出來,劉邦掌握了秦地,可他卻沒有完全掌控六國全部領土。可以這麼說,項羽初期打劉邦,劉邦其實沒多少還手之力,但一旦讓他發展起來,那麼就會勢不可擋,再者項羽給他那麼好的位置。

最重要的一點,秦國之所以能夠滅掉六國,不僅憑藉祖上多年積累,還因為國內階級不同,當時秦國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地主階級,而其餘六國不同,他們國內主導政治的人,大多是舊時封建領主,秦國強調中央集權,六國仍舊是分封制,中國近代有句話,落後就要捱打,放在秦國與六國身上也不違和,尤其對應之後的劉邦和項羽,落後就代表自取滅亡。所以戰國時期,才會有那麼多國君追求改革,只要是有才之人,對國家有利那麼就會被推崇。劉邦進入關中後,延續秦朝的規章制度,當地的統治階級,乃是後起之秀的新興地主階級,項羽則不同,繼承六國領主貴族封建統治,故而從主導階級來說,楚漢之爭也是第二次秦滅六國。現代不少人分析楚漢成敗,總繞不開項羽性格,事實上劉邦贏得理所當然,劉邦的智慧在於變通,在建立西漢過程中,可以說摸著秦朝過河。

總的來說,楚漢之爭被稱為二次秦滅六國一點兒不奇怪,劉邦領土囊括舊秦地,其中人口眾多,人口是戰爭勝利的有力支持,同時劉邦十分聰明,從制度上改革,漢國去掉秦朝制度中的暴政,由接收秦朝軍國體制,把這部戰爭機器再次開啟,把秦人放在中層以及基層,更加融入秦地百姓之中,大秦雖亡,可精神、制度、法制全部被劉邦所繼承下來,再加上領土面積,劉漢被稱為第二個秦國也不奇怪。無論是政治制度,還是地域上,劉邦都非常靠近秦朝,後來楚漢之爭的勝利,也從側面說明了此計劃可行。若是當初項羽將劉邦趕出秦地,大概就沒有漢高祖了。

《資治通鑑》司馬光

《漢書》班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