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損不足而補有餘。”這話該如何理解?

假裝這是暱稱


“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損不足而補有餘”,這句話是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七章,不欲見賢之中的一篇道家智慧。

意思就是說:人間有法則,法則是不同的,常常剝奪不足的,供奉有餘的,誰又能夠將有餘的不足,補給天下不足的呢?


這裡是《道德經》中所說的“天之道”。

《道德經》的作者老子用的是一種比喻的手法,他把天之道比喻一個張開的一個弓箭,張開弓箭是為了抓捕獵物,但是要隨著位置的移動去改變。

就好像追擊一個獵物的時候,如果你要用弓箭射擊這個獵物,那你就要瞄準,在瞄準的一個過程中,要隨著獵物的移動而改變你的瞄準方向,高了要壓低,低了要要抬高。

有多餘的就要去減少,有不夠的就要去填補,所以說這就是天之道的一個道理,是減少多餘的而補充不足的。

但是接下來老子說的“人之道”和“天之道”卻剛好相反。

人之道是容易損壞不足的,而奉承過滿的,比如說古人就說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不均等,是混亂的一個根源。

其實因為這個原因,就存在著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貧富不均,權力的不平等。

因為這些原因,又加上人性的缺點,造成了許多的趨炎附勢。而且越是擁有的人越是容易得到,越是貧乏的人越是容易缺乏,這樣的一種狀態難以達到一種平衡,

當生活不平衡的時候,這個時代的問題也就出現了,當人與人之間不平衡的時候,人與人的矛盾也就出現了。

在這一篇章中《道德經》又說,遵守天之道的人懂得把自己多餘的東西分享出來,奉獻給那些貧窮的人。當到人與人之間的一個和諧平等,這樣就能造成整個局面的一個安定,但是這樣遵守道的規則的人非常少。

就如同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幾個人能夠做到自己擁有了,就捨去自己的物質去分享給那些缺乏的人呢,大部分人都是得到之後,還想得到更多。而平凡的人,沒有機會獲得,就會陷入越來越貧乏的一個惡性循環,這是兩個極端,這也是兩個不平衡的狀態。

如果想要達到一種平衡,這必須遵守老子所說的天之道而不是人之道,人之道之中是存在著人性的弱點的,而天之道,更考慮的是一種平衡。


曾說


提問所說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原話是: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通釋:

天道是削減富餘的來補充不足的,人道卻不這樣,而是削減不足的來供奉給有富餘的。誰能把富餘的獻給天下?只有得道的人。

這幾句話拿人道與天道對比,突出“人之道”背離“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道並肯定向天下奉有餘的為道者。

兩千五百年前的老子已經看到“有餘”與“不足”的社會現象,提出了關於“有餘”與“不足”的“損益”之論。“天之道”是保持平衡,“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損不足以奉有餘”,這是一個鮮明對比。

“人之道”是人世間處理事物的方法。此“人之道”是違背“天之道”的,老子在議論中沒有對“人之道”加以限制,顯然老子從社會發展的歷程中讀出了這個問題。“自古及今”這種現象十分普遍,搜刮民脂民膏為富人添膘的事今天仍然太多太多。老子沒讓聖人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大概是“為之”也解決不了的問題,所以老子只得推出想象中的“道者”主動地“有餘以奉天下”。

以上文字的後面老子拋出了問題“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這是設問後自答。

“有餘以奉天下”與“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有差別的,是主動和被動的差別,是思想境界的差別。此“道者”正是老子推崇的“聖人”,拿“道者(聖人)”說話,鼓勵“有餘以奉天下”。

老子說的聖人是誰?中國歷史上出了一些聖人。老子之前被“公認”有決定權的聖人有堯、舜、禹、湯,周文王、武王、周公等人,老子說的聖人可能指的是他們。總之《道德經》中三十二見的聖人是主張“不尚賢”的老子為人們樹立的榜樣。

老子的“聖人”指的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聖人是“道者”,能把“有餘以奉天下”,也算遵循天道做了一些好事。


陳廣逵


簡而言之:天道是強者削弱、弱者增強;人道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二者正好相反。

大概類似於角色扮演遊戲裡的競技場,為了體現遊戲公平競爭,平臺會對所有的角色進行調整。同樣一層次的角色,輔助類很難戰勝輸出類英雄,如果不做出平衡,輔助類角色將不再進入競技場。


如此一來,遊戲公司將造成極大損失。

角色平衡之後,輔助打起來仍然很艱難,卻不代表輸出類角色不可戰勝。競技場的角色平衡,基本上就類似於天道。

天道看起來非常慈祥,讓弱的變強、強的變弱,實際上會造成一種非常嚴重的後果:所有人都不思進取維持現狀。

這種情況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強的人肯定會想,為什麼被削弱的是我?那我還強個毛啊!弱的人反過來想,反正我都會被增強,努力還有個毛用?

看起來場面被均衡了,實際損失加多了。

我們的古人將封建社會維持了幾千年,必然有他獨特的手段。

古人所追求的,就是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謂天人合一,就是把天道和人道揉雜在一起,取長補短、攜力而進。換種說法就是,糖是要給的,巴掌也要給,這樣才能讓驢跑的又快又穩。

人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階段,也就是資產階級社會。

資本家為了牟取更多的利潤,會不斷地剝削勞動力,造成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局面。

但是強者不可能一直強,弱者也不會一直弱,二者之間會有一個奇妙的平衡點,也就是帕累托最優解。強者會用20%的人口,佔有80%的社會資源,這樣大家都會相安無事。

一旦突破這個二八定律,人道就會向天道傾斜。據時,強弱之間就會有一個大的衝突發生,社會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所以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用比較中二的話就是:莫欺少年窮。


例圖所示,中國最繁華的地方,往往也是最動盪的地方,即是天道與人道的轉換的結果。


祗樹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損不足而補有餘。”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我們要結合全文來理解這句話。

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這段話,將天之道用張弓射箭來進行打比方,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說過,老子講道理很喜歡打比方,這也說明老子總是在觀察生活,觀察自然,從中總結出那些寶貴的經驗來分享給大家。


天之道,便是天道,也即是大自然,自然規律。在老子眼中,天道,就是最完美的規律。

天道,難道不像張弓射箭嗎?舉的高了便壓低一些,瞄的低了便舉高一些,弓弦拉太滿了便減少一些力度,弓弦沒拉滿就增加一些力道。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這句話概括了天道的特性。

天道的特性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

有多的就減少一些,不足的就補充一些,總是儘量均衡,這就是天道。

這裡我也來打個比方,老子說過“上善若水”。水在老子眼裡就是最接近“道”的一種事物。大家來看水,如果滿了後繼續注入,水就會溢出;水總是從高處往低處流,同一個容器中的水,總是會持平,不會一邊高一邊低。這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

關於“上善若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前面都是說天道,到了這一句,老子話鋒一轉,說到了我們人類自己的身上。

人之道,是和天之道相反的。

人之道,便是人性,人的自然之道。

人性啊,卻不是這樣,人性是損減有所不足的那些人來奉養那些有富餘的人。

什麼意思?就是說人性的本質是巧取豪奪的,有所富餘的人不會滿足,仍然要去奪取那些本來已經有所不足的人。

人性貪婪啊,老子對人性看的透透的,一語道破之。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這句話我直接翻譯了:

那麼誰能用自己的富餘來奉養天下(眾生)呢,只有通曉天之道的聖人啊。

道者,指天之道,天道一直都是“有餘以奉天下”的。但是此處更指通曉天之道的人,即老子在《道德經》中所反覆提到的“聖人”。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這最後一句,老子解釋了所謂的聖人的做法,其實也告訴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去彌補人之道的不足。

因此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聖人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老子是很務實的一個人,他主張一個人有所成就,有所作為後,不要仗著自己的功勞去獲取過多的利益,更不要去佔著那些沒有實際意義的虛名。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說的這樣的道理。

你只要過分佔有,就一定會和他人起爭端,起衝突,最終你的所有都會被人奪走。想要不失去的最好辦法,就是不要過分佔有,你不去佔有,就不會起爭端,所有人也因此都沒法跟你爭。

多麼睿智通達的智慧啊,擁有卻最終失去,放棄卻反而擁有。一個人能知道自己真正能擁有什麼,會失去什麼,這樣的人已經看透了。

從古至今,在人類當中,都有很多的富人,在發家致富以後,會經常的做一些好事,想現如今的捐助希望工程、為家鄉造橋修路之類的,其實都是在修補人道的不足。

一個人在得到的同時,要學會付出,學會去回報這個社會,這個世界,這樣才能長久。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第一 我只喜歡說自己的認識。

✋我不擅長引經據典,只喜歡談點讀後感。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是:天道講究平衡之道,比如豐收之年老鼠多。人道講究的是搶奪之道,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第二 我理解的天之道。

👉1 天之道的治世理想是均貧富。可以說,這隻能是一種理想,我總認為,天之道的治世理想,也許是世界大一統時,最優先考慮的知識理念。正如墨子的博愛,非攻一樣,太過於超前,太過於理想化,只能被統治階級所打擊和拋棄。論智慧,不可否認,一定是大智慧,終極智慧,但我們的社會本性,我們人的本性都決定了,大智慧都是玩不起的,也是沒有人願意玩的。

👉2 天之道的治世理想雖然不能被採用,但卻是警示之道。比如,現在的環保問題,之所以被重視,就是我們人類對地球資源的瘋狂開發,科技的高速發展,人類高度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都是建立在破壞地球資源,破壞大自然平衡的基礎上的,近200年的工業革命和科技發展,對大自然的破壞程度,超過了200年前地球文明史以來的總和。

👊👊👊第三 我理解的人之道。

👉1 人之道的治世理想就是叢林法則和貧富兩極分化。尤其是西方的商品經濟,崇拜叢林法則,崇拜適者生存,弱肉強食,完全失去了人性的光輝。

👉2 國家間,遠到老牌帝國的殖民全世界,屠戮原住民,中到法西斯發動的世界大戰,近到湯姆警察的到處推翻政權,支持顏色革命,這無一不證明了西方民主和文明的虛假,野蠻,殘酷。如此瘋狂的掠奪和侵略文化,註定了其短命文化的本質。因為天之道告訴我們,瘋狂和滅亡,僅僅是一紙之隔,僅僅是一尺之遙。不是不報,時候不到,時候一到,報應必到。

👉3 國家內部,西方的完全市場化經濟模式,必然導致貧富差距如天河,財fa的狂歡和盛宴,還有一切的這至上,那至上。

👉4 西方的所謂精英在面對巨大的社會問題時,暫時是苦無良策,但他們有維持現狀之道,那就是奶頭理論,甚至有的精英開始研究中國的天道理論和其他傳統文化,希望能找到西方模式負面清單的根本治療方案。

👊👊👊第四 我們急需建立有中國特色的人道。

👉1 補上以德治國的短板,作為以法治國的強力輔助。以德治國,必須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加以改進和吸收,結合現時代的人文因素,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尤其是我們的一帶一路,輸出的,一定要有我們的特色文化,具有真正普世價值的文化。

👉2 杜絕民生領域的完全市場化,切實保障民生,實現民生領域的逐步福利化。



聽不煩的鄉里鄉親


天道,是天反映出來的長期個性;人道,即人類共顯的人性。

天道,損有餘,反而不會刻意地補救那份損的現象;人道,總是剛強好勝嫌貧愛富棄醜向美剜弱媚強。

下面注意:由於古義失傳,後人訛傳曲解,把天性和人性的本義忽略掉,只認天道人道的主動作為。天道損有餘,是天常常給人的印象是柔弱有餘的。補不足,是天性順而不爭,任其柔弱順從之象呈示而不加改變。天靜而從物,所以只見物動而天無為,物有為。

人性自尊心很強,稱之為人之道,柔弱順從不足,而攀比好勝之氣有餘,社會演變為剜弱媚強趨勢。

古文原義,不是平常以為旁聽博採讀無遺冊的拼盤比較思維模式者可理解正確的!天無為而人好為,是上面兩句的本質意義。

獨家首悟,嚴禁抄襲!

2019.2.19.19:12


蓋世神算


出自老子《道德經》七十七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評析:萬物有競爭,也會有互助;有參差不齊,也有相對一致;有諸多不等,亦有些許平衡。公平正義是維持社會秩序的根本,不能只索取而不付出,也不能只奉獻而不持有。只有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對於一般統治者和常人來說,社會分工不同,在工作和生活上應當合作,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各獲其利。只有共謀共贏,共有共享,公平正義,才能天下吉祥、好景永長。



高尚其事


“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損不足而補有餘。”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七十七章。要全面、完整、唯物地理解這句話,必須進入意境,不能斷章取義,以偏概全: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老子在灌輸道理的時候,擅長比喻:他在身體力行、體驗生活,細緻入微觀察自然,洞悉社會感悟人生;得出了寶貴的經驗後;總以打比方的淺顯易懂的形式來分享給眾人。


他認為:自然界中的天理, 與開弓射箭一樣,舉得太高便要壓低一些,瞄準得低了呢?便抬高一些;弓弦拉得太滿了力度要減弱,弓弦沒拉滿反而要增加一些力道。

“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供過於求的就要減少一些生產,供不應求的就增加生產以進行補充!總之要儘量均衡,均衡非平均,老子是睿智的,他認為順應自然、遵從規律,就是天道!

而“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至於人類社會:恰恰相反,損減貧窮的人來供養富餘的人! 他認為人性的本質是欺軟怕硬、巧取豪奪;佔有財富者永不滿足,仍然要處心積慮地去奪取那些本來就窮困潦倒人的利益;貪婪是人的本性,老子一針見血,他質疑:誰能用自己的富餘來奉養天下黎民百姓呢?只有通曉天之道的人,即老子反覆提到的“聖人”。



所謂聖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從容淡定,不居功自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會本著自己的業績去獲取過多的利益,更不會沽名釣譽、頤指氣使、窮兇極惡,聖人是有擔當與使命的人,有悲天憫人的情懷,能力挽狂瀾,救人民於水火。


希望星晨58298869


天道,自然界的發展規律。追求的是萬物協調,和諧共存。從未偏袒於任何一方,只要是過度消耗就會遭到壓制,限制,甚至是毀滅重啟。

看下恐龍的滅絕,就知道沒有永遠的霸主,任何個體只是一段插曲而已。

正因為是和諧發展,都得服從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基礎。

我們現在科技再怎麼進步,面對強大的自然災害,也是望塵莫及。也得服從自然法則,不得不走保護環境和物種多樣化,走可持續發展路線。

人道,人們為了自己的生存和慾望所制定的法則。

因為,人類社會在不斷前進,思想覺悟不斷提升的過程中。衝突矛盾再所難免,思想難免不完善,慾望更易膨脹,享受更易無度,思想難免出現墮落等。

人道只能是在不斷修正,損有餘而補不足的缺陷上完善。也只有這樣,才能適應自然法則,取得長足穩健的發展。

人類是大自然的寵兒,同時也是破壞者。唯有清除不良的行徑,走和諧共存之道,才是人類的唯一出路。

認可記得關注呦!


袁少安


在春秋戰國的亂世中,老子意在借“天道”揭示“人道”,從而倡導“有道”。


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在我看來,老子意在借“天道”揭示“人道”,從而倡導“有道”,單從字面看,我們看出“人道”不公,要打破這種不公,就需要“有道”之人站出,效法天道,從而實現“損有餘而補不足”。

一、借“天道”揭示“人道”,突出“有道”

這句話分析的是關於“天道”和“人道”的哲學命題,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原文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可以解釋為: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

理解老子說這句話,需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老子生活在一個政治社會大動盪的時代,諸侯爭霸,民不聊生,社會貧富差距懸殊。老子關心人間疾苦,研究救世之學,以求拯救亂世。


我們可以看到,自然規律能夠減少有餘補給不足,使萬物處於一個動態平衡,欣欣向榮的生態。我們人類反其道而行之,帶來了社會的不公,所以,需要效仿和學習自然的規律,從而打破這種不公。要打破這種不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賢明之人站出來主持公道。雖然老子大聲疾呼“有道之人”,但是他對當時的社會是悲觀的,於是才會發出“孰能有餘以奉天下”的嘆息!

二、“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範疇,不僅僅是“人道”、“天道”,在《道德經》中,“道”前後共出現72次,揭示了一種萬物存在運行的普遍規律。正是這個“道”,把人的世界和物的世界聯繫起來,講出了其中的原則和法則。

“道法自然”即“道性自然,無所法也”,是天道的最本質特徵,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比較原始的平衡狀態。換句話說,就是天道以自身為原則,自由不受約束。它呈現的是一種自然而然,不加造作的狀態。這是在告訴我們,認識事物最好遵循事物的內在的自然規律,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最終,我們要達到的目的,更應該是一種和諧的共贏狀態。

“無為而治”更多的是效法自然,要求一切都要順其自然。就拿天子治理天下來說,就應該是順應物性,因勢利導,儘量減少不必要的人為干預,追求的是一種“我無為也, 而民自化; 我好靜, 而民自正; 我無事, 而民自富; 我欲不欲, 而民自樸。”境界。

三、“天道”、“人道”對現代社會啟示

老子這句話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方面,矛盾的雙方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這就告訴我們,凡事都要適可而止,過猶不及,物極必反。比如說,生態上的濫砍濫伐,超過了自然的承載能力,導致沙漠化。因為樹木保護好了能保持水土,保護差了就是沙漠化,這就是事物矛盾兩方面,打破了它的平衡點就是導致矛盾的轉化。這讓我們認識到,人類並不是說可以無止境地從自然那裡索取,有得到必定會有損失,這就是自然規律。

老子認為人道應該效法天道,即所謂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要達到一種“無為而治”的局面。社會一片和諧,官不擾民,人們安居樂業。但是真正的人道卻截然相反,雖然老子感嘆不會有人犧牲自己成全大眾,但是,物極必反,社會總要向前發展,這種不公的規則終究會被打破。所以,如今的社會更多的是講究和諧,講究可持續發展,從而社會處於一種平衡穩定的狀態。

“道家之學,實為諸家之綱領。諸家皆專明一節之用,道有則總攬其全。諸家皆其用,而道家則其本。”這是國學大師呂思勉對老子道家學說的評價,這體現了道家思想在諸子百家思想中的地位。老子從客觀的角度揭示一切現象的起源和歸宿,形成以“道”為核心的價值體系。這些豐富的思想遺產,不僅具有深遠的學術價值,而且有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老子《道德經》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