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白的《憶秦娥》被譽為千古絕唱,百代詞曲之祖?

江湖夜雨92


《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這首詞以長安為對象,勾了幾幅素描,就彷彿是幾幅長安素描的合訂本。現實感與歷史感交織在一起,時間的悠遠感與空間的廣漠感融合在一起,我們覺得作者彷彿站在歷史長河的一座孤島上,正向著邈遠的時間與空間茫然地舉目四望,同時把他的一些破碎的回憶與印象編織成這首詞。

這首詞最早見於北宋末南宋初邵博所撰《邵氏聞見後錄》卷十九,曰:李太白詞。予當秋日餞客寶釵樓上,漢諸陵在晚照中。有歌此詞者,一坐悽然而罷。可見北宋後已經被認為是李白所作。南宋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收錄了這首詞和另一首《菩薩蠻》,題李白作,且曰:二詞為百代詞曲之祖。

詞是曲子詞的簡稱,就是歌詞的意思。曲子詞是唐五代時的通稱,詞是後起的名稱。蓋隋唐以來,曲子者漸興,開始有詞了。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水調《河傳》,煬帝將幸江都時所制。開汴河,種柳,至今號柳堤,有是曲也,《柳枝》者,亡隋之曲也。而《河傳》和《柳枝》都是後來常見的詞牌。在敦煌發現的曲子詞160多首,絕大部分是民間作品,是現存最早的唐代民間詞,大都作於唐玄宗至五代。

至於《憶秦娥》詞,只在南唐馮延巳的《陽春集》中有一首,但與句法傳為李白的不同。盛唐是否有《憶秦娥》詞就很可疑了!前人亦多有懷疑,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說:太白在當時,直以風雅自任,即近盛行,七言律鄙不肯為,寧宵事此?且二詞雖工麗,而氣亦衰颯,於太白超然之致,不啻穹壤。借令真出青蓮,必不作如是語。詳其意調,絕類溫方城輩,蓋晚唐人詞,嫁名太白。

最後再來欣賞一首,傳為李白的《菩薩蠻》也寫得十分蒼勁: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詞裡那種悲壯的氣象,沉思的神情,哀婉的語調,孤獨的情懷,再加上哀颯的畫面,黃昏的色彩,都帶有鮮明的晚唐詩歌的風格特點。


霧都溼氣


李白留下來為數不多的幾首詞中,《憶秦娥》被譽為千古絕唱、百代詞曲之祖。

先來看下這首詞:

憶秦娥

簫聲咽(yè),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人們也許會疑惑,到了宋代,湧現出了那麼多優秀的詞作,相比之下,李白的《憶秦娥》名氣遠不如柳永、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人的代表作那麼大,為什麼人們卻給予這首詞那麼高的評價呢?

我認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憶秦娥》這首詞開創了一個詞牌。

對於李白的這首詞來說,詞牌本身就是詞題,就是說,這首詞的內容就是憶秦娥。

古代秦、晉間(今陝西、山西一帶)稱美女為娥。詞中的“秦娥”,是唐代京都長安(屬古秦地)的一位少婦。題目是“思念秦娥”,內容卻是“秦娥的思念”。對秦娥的思念通過擬寫秦娥懷人的方式曲折地表達出來。

由於詞中有“秦娥夢斷秦樓月”的句子,《憶秦娥》這個詞牌還可叫做《秦樓月》,後來又發展出了其它的名稱,如《碧雲深》《雙荷葉》等。

毛澤東主席用《憶秦娥》這個詞牌寫過一首非常有名的詞《憶秦娥.婁山關》,這裡的《憶秦娥》就只是一個詞牌,和思念秦娥已經沒有任何關係了。

二、《憶秦娥》這首詞表達了一種人類普遍的情感,就是對久不還家的親人的思念之情。

這首詞的開篇兩句,用到了一個典故。

相傳春秋時有一個叫蕭史的人擅長吹簫。秦穆公的女兒弄玉也愛吹簫,穆公就將她嫁給蕭史。婚後,蕭史教弄玉吹簫,由於簫聲太像鳳凰的鳴叫,就引來了鳳凰,二人隨鳳凰飛去。

本這首詞前兩句由這個典故化出,但不侷限於蕭史、弄玉的故事,而是寫秦娥月夜夢醒,思念闊別的丈夫,拈簫吹弄,其聲悽咽。

正是因為長久思念而不得見面,所以,秦娥才會在夢中見到自己的丈夫。夢醒後,望著那一輪明月,思念之情更深。

本詞上片寫秦娥的春愁,下片寫秦娥的秋怨。她所思念的夫婿,既曾過灞橋而東去,又曾經咸陽而西行。思婦四季傷懷的情感,徵人四方羈旅的蹤跡,只用40餘字便概括無遺,筆墨十分周到而經濟。

寫春愁,場景在明月高樓、閨閣之內;寫秋怨,場景在夕陽高原、苑囿之外:日盼與夜想,坐思與佇望,封閉的狹小天地與開放的廣袤空間,對舉成文,相映互襯。

寫灞橋柳色,年年傷別,是暗寫分別之際折柳贈行之痛;寫咸陽古道,音塵斷絕,是明寫分別之後登高企盼之苦:又是一重照應。

秦娥對親人悠悠不盡的思念,就通過這時序的跳躍,場景的轉移,動態的變換,多時空、多側面的種種映襯,立體而豐滿地凸現出來。

三、借思婦懷人,來表達深重的歷史興衰之感。

從整首詞來看,有“秦娥”、“秦樓”、“灞陵”、“樂遊原”、“古道”等與歷史興亡密切相關的詞語,使詞作有了一種歷史感。

這些景物是歷史的見證,作者用這些詞彙謀篇佈局,將讀者帶入了那片蒼茫的秦漢歲月中,繼而“音塵絕”三字,將曾存在過的一切一筆抹去,所有的滄桑與悲涼盈滿心頭,揮就“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千古名句。

這八個字,是在將所有舊跡一網打破之後的悲慨深沉,是飄蕩在歷史上空的豪邁蒼涼,它將所有的繁華與衰落一語道破,蕩氣迴腸,引人深思。

所以,王國維先生評價說: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

浦江清先生說:夫西風乃一年之將盡,殘照是一日之將盡,以流光消逝之感,與帝業空虛人生事功的渺小,種種反省,交織成悲壯的情緒。

唐圭璋先生也說:“西風”八字,只寫境界。興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氣魄之雄偉,實冠今古。

總結一下,這首詞被譽為千古絕唱、百代詞曲之祖,有三個原因:

一、它開創了一個詞牌。

二、它寫了一種常人都有的普遍情感。

三、它借思婦懷人之表,來表達深重的歷史興衰之感。

一首小詞,有如此氣魄與境界,稱譽它為“千古絕唱”“百代詞曲之祖”,應是實至名歸。


魚悅龍門


李白的《憶秦娥·蕭聲咽》與他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同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兩首詞頗受後人讚譽推崇。其中究其這首《憶秦娥·蕭聲咽》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的原因,是因為它廣闊雄偉的境界和博大懷遠的氣象,在這樣的氣象中,它還蘊含著歷史反思的思想下情感的哀愁悲壯。以下作以具體分析。
《憶秦娥·簫聲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秦娥指秦國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在這兒指美貌的女子,“憶秦娥”作為詞牌名出現也正是由這首詞開始的。

上闋中寫蕭音繚繞嗚咽的夜晚,女主人公從夢中驚醒,此時秦樓上明月高掛。嗚咽的蕭聲,悽清的月光,年復一年的柳色,這三種意象往往在古典詩詞中代表著別離思念的情感,夢中驚醒的女子也因為這樣的氛圍而想到了在霸陵橋上與心上之人的傷感離別。
上闋中所寫其實是古詩詞中常見的女子的閨思情結,這樣的情感通常象徵意義是寫下詩詞的人抒懷不得君恩、懷才不遇的沉鬱不甘。在這首詞中李白也可能有此意向,因為李白終其一生也是飽嘗了心有抱負卻始終鬱不得志的境遇。

大多數詩詞在由哀婉的閨思上闋轉下闋的時候,要麼是改舒闊豁達之風,要麼是直抒胸臆或情景交融憂思難解。但是在這首詞中,李白在這首新創的新詞牌裡,將閨思詞的風格做了完全顛覆性的改變。這種改變就是他將個人哀愁擴大到了悲壯,而這種悲壯不是立足於個人和國家興衰的,而是著眼在了整個歷史反思及規律中。
下闋中說重陽時節登上樂遊樂遊原時,遙望著通往咸陽的古道,自從與心上之人離別後不見來時的音信,西風吹拂夕陽斜照,遙遙望去只見到漢朝時的陵墓和宮闕。

在下闋中的第一句中,“清秋節”指重陽節,而樂遊原正是李商隱著名的《樂遊原》中的樂遊原,“樂遊原”是唐代長安東南方向的一處遊覽地,地勢很高,登後可一覽長安全城。詞中女主人公登上在重陽節登上樂遊原,望著去往西北的咸陽古道,始終不見愛人的歸期,當時音塵一絕而去,卻不見歸來,看到的是漢朝的陵墓宮闕。
這就是對歷史規律的默認和反思了,李白所寫漢朝遺蹟沒有用衰敗的詞語修飾,而是白描直敘,並且用“音塵絕”和“西風殘照”作前綴修飾,這樣的寫法並不是對前朝繁華的憑弔惋惜,而是對朝代興衰規律的一種承認了。

朝代興衰,日月交替不會因為誰而改變,它是宇宙自然無法抗衡的規律。

這首《憶秦娥·蕭聲咽》上闋哀婉悽切,下闋悲壯深厚,整首詞表達出的氣象既悲壯又開闊。此時的李白感嘆的的確是唐王朝最後時刻的繁華,但他沒有一味沉溺在惋惜不甘中,而是將歷史反思和自然規律的思想注入其中,使這首詞的境界超越了個人的利弊哀愁,意境遠大,託興深遠,這也是這首詞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的原因了。




聽雪話詩詞


李白這首《憶秦娥》得到如此高的評價,一是因為它出現得早,一是這首詞確實好。當然是不是李白所作是有爭議的。

1、“百代詞曲之祖”的出處

南宋淳祐年間,黃升選編了十卷本《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其中第一卷為唐詞,收錄了 《菩薩蠻》和《憶秦娥》,署名為李白。黃升評價“二詞為百代詞曲 之袓”。

明朝,大才子楊慎著《詞品》,他在序言中稱“《菩薩蠻》和憶秦娥》二首為詩之餘,而百代詞曲之祖也。”

可見,這兩首詞被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確實由來已久。清代學者劉熙載評價,這兩首詞抵得上杜甫的《秋興八首》。

2、這首《憶秦娥》,出現的時間早,當然可稱為“百代詞曲之祖”

詞是給歌曲曲調填寫的歌辭。在隋唐年間,流行三種音樂,中國自己的音樂叫“清樂”,外國傳來的音樂叫“胡樂”,佛教道教的音樂叫做“法樂”。詞的曲調叫燕樂,是集合了清樂、胡樂和法樂三家之長的新興流行音樂。這時的詞內容也是十分廣泛的,有相思、離別、戰爭、遊子、征夫、思婦等。當時的知識分子覺得文辭不夠典雅,所以並不重視。今天見到的這段時間的詞,是晚晴時在敦煌藏經洞發現的。所以,在敦煌曲子詞發現以前,歷代文人見到的最早的詞集就是五代年間的《花間集》,這裡面收錄的是晚唐五代時期的詞。

如果《菩薩蠻》和《憶秦娥》的作者是李白無誤,那麼這兩首詞就是盛唐時期的作品,當然可以稱為“百代詞曲之祖”。

3、《憶秦娥》是好詞,當得起“百代詞曲之祖”

這首詞上片寫離別,柳色年年由黃變綠,女主人公與心上人的分別也不是一年兩年了,只是他一直都沒有歸來。下片,以樂遊原上的繁華反襯咸陽古道的冷清,最後轉到“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這是歷史的興替。


這首詞本是描寫相思離別的,但是卻將個人的傷情化作了歷史的興替。王侯將相、榮華富貴,終究化作了過眼煙雲。這是作者的反思。

《憶秦娥》這首詞出現的早,境界又高,當然可以稱為“百代詞曲之祖”。

關注梅鶴讀書,歡迎點贊、留言,一起讀出不一樣的精彩!!


梅鶴讀書


《憶秦娥》,是一詞牌名。題中所說,李白的《憶秦娥》,當為詞作《憶秦娥.簫聲咽》,是《憶秦娥》詞牌的首作。宋代的名錄詞選中,皆將其歸於李白名下。但是否真正出自李白之作?至今尚存質疑。因《李太白全集》中並無此詞,盛唐詩人中也無他人作之。因此一般認為是晚唐五代詞人所作,而歸於李白的名下。

先領略一下這首千古絕唱、膾炙人口的佳作吧!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此詞,歷來評價甚高,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初讀之,感覺並沒有那麼驚喜。沒有清麗深幽的意境,沒有婉約細膩的筆觸。只是“簫聲、柳色、古道、西風”,看起來貌似平淡的描寫,“灞陵傷別”又將情感似乎全然外洩。或許你覺得它開創了一個詞牌,又從一個女子的角度抒發思親懷古之慨。然而詞牌無數,思親懷古之作浩如煙海。這首名貫古今的詞祖之作,高明之處究竟何在?

1.一字千鈞,擲地有聲

京城女子的“代言人”秦娥,在一個月照樓臺的夜晚,被悽婉嗚咽的簫聲,驚醒了好夢。由下句可以看出,這位女子依然沉浸在與情人相歡的夢境之中,但又不得不面對眼前殘月籠罩下的孤寂之夜。開頭一個“咽”字,嗚咽的不只是蕭聲,更是境界的悲涼。而又一個“斷”字,瞬間烘托出秦娥內心極度的失望,徹底阻隔了她只能與丈夫在夢中相聚的場面,多麼無情與殘酷。“柳色”引出傷別,不是“今朝”,不是“依舊”,而是用了一個極為普通的詞“年年”,以此貫之,直白爽快。把多少年,多少歲月,多少人世間留下的離愁別怨,全盤托出。登上樂遊原,瞭望咸陽古道。滿懷離愁,苦苦等待,卻遲遲沒有音信而來。“音塵絕”,“絕”的不止是咸陽古道上的淒涼之景,還有丈夫遙遙無望的歸期,更有王朝歷史的繁華不再。一個“絕”字,孤獨無望的傷別之情可謂至極。當這些字一出現在詩句中,便表現出了一種決絕的悲壯,一種戛然而止的惋惜。情感迸發到了極致。

2.言辭錘鍊,意境跳躍,卻脈絡相連

文章一開頭,沒有往常的各種景色事物的渲染和描繪,而單刀直入,直接將女主人的處境展現在讀者眼前。從“夢斷秦樓月”,到“柳色”,“灞陵”,到“樂遊原”,“咸陽古道”,再到“漢家陵闕”。意向跳躍,格局超然,看起來有些迷離繞亂,實則前後照應,句句相連。從“夢中”一下過渡到“柳色”,因俗有“折柳送別”之說,更是補充了首句中秦娥夢中的內容場景。蔥綠的柳色勾起往事的回憶和傷感,正是曾經“樂遊原”上的歡樂,與今日“咸陽古道”的荒涼,令情感一落千丈。而蕭瑟的“西風”與“殘陽”映照下的孤獨的漢室陵墓,正如“咸陽古道”一般地消沉落寞。如此宏大的空間情景轉變,絕非作者一時興起,恣逞意氣,而是絲絲入扣,又毫無拖沓之筆。

3.思親之憂愁,懷國之千秋,同出意象中

折柳相送,離愁別緒。上片糾葛在個人的悲觀情感中。而下片,畫風轉變,一下到了清秋節時樂遊原上情侶相伴的美好場面。同時又將自己此刻的落寞憂愁,歸於“咸陽古道”與“西風殘照”之中。而同時“樂遊原”又象徵了昔日王朝繁華興盛的場景,在這裡登高望遠,撇開個人情愁,目睹國之咸陽古道上的一切已被湮沒,唯獨輝煌王朝時代的陵墓魏然屹立。兩個凝練的場景,包含著秦娥個人的苦思與追求,又蘊藏了對王朝衰落的慨嘆與憂愁。思親懷國之情感與意象一併渾融。

4.時空凝聚,悲歡百感,氣象萬千

整首詞的意蘊主旨,就是思念親人,懷古傷今。由個人傷愁到歷史憂思。而這首詞最偉大之處,便是它的恢宏壯闊,超越時空,又時空交融。時間上的今昔盛衰之對比,僅“樂遊原”與“咸陽古道”“西風殘照”中空間的轉變,就足以呈現。盛世王朝的咸陽古道與陵墓,使其進入了歷史的反思。過去的繁華富庶皆被埋沒,或者說徒有一副虛華的外表,實則早已危機重重。而如今,王朝毀滅的節奏伴隨著對現在與未來的擔憂。這種對歷史的反觀,更交集著古今、興衰與悲歡之百感。女子之情愁,驟然昇華為國家千秋萬代之赤子情懷。

王國維:“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

的確,此句一出,瞬間境界開闊,博大渾厚。原來一切的所見所思,不經意間竟成了王朝興衰反思的一個陪襯。故人無歸,繁華盡失,漢陵長在!

將此詞歸於李白之作,更因其雄渾氣韻與盛唐氣象一脈相承。王國維:“太白純以氣象勝”。全篇四十六字,悽動心目。氣魄之宏偉,名貫古今。如此分析來,你是否也覺得這首“百代詞曲之祖”,實至名歸?


Jumine樂銘文藝


這首詩是不是李白所寫,歷來成謎,學術界大概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過介於這首詞可能並非我們的詩仙所作,我今天不從作者的角度來解讀,只看這首詞本身。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這首詞彙聚了婉約和豪邁兩大詞派的特點

據說東坡當年曾問幕僚自己與柳永作詞孰高孰低,幕下士答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歲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幕僚這一席話,非常形象地為我們展示了婉約和豪邁這兩大詞派的不同之處。

而這首《憶秦娥》卻非常融洽地將兩種風格雜糅在一起,上片講的似乎是一個少婦,在淒涼的夜晚聽到了悲涼的簫聲,於是從夢中驚醒,而窗外,月色亦是淒寒迫人,樓臺橋邊的柳樹,一如霸陵橋層疊交錯的楊柳,滿滿的都是離別意。這個少婦的丈夫也許出征去了,也許在外地為官,也許只是去一個稍遠的地方處理一些事物,只留得一個孤獨的女子日日夜夜傷離別。此請此景與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何等相似。

詞的下一片則以“樂遊原”,“咸陽古道”,“漢家陵闕”這些歷史遺蹟為依託,為我們展示了一副充滿厚重歷史滄桑感的畫面。不算是當年盛極一時,熱鬧繁華的樂遊原,還是車來車往,人流不惜的咸陽古道,還是莊嚴雄偉的漢家陵闕,如今都已經成為過去。歷史遺蹟能給我們的,除了蒼涼的感受,就是傷逝之情。

在這一段裡那個思念丈夫的少婦似乎消失了,作者將自己的眼光放到了朝代更替,世事流轉的歷史大局上,正如東坡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無論是格局還是詞調都已遠不是上片少婦的幽恨那樣渺小和悽婉。

別離和傷逝是詞曲長盛不衰的永恆主題

人生有聚有散,離別一直是文學作品中極為常見的主題,而少婦閨怨更是其中百唱不衰之體裁,“月”和“柳”又是作者寄託離情思念的常物。我們的詩詞裡,有“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的極致思念之情,有“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這等牽掛徵人之情,更有“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的悔恨之情。

至於傷逝,多有借歷史遺蹟和名人英雄事蹟來抒發情感。李白在一首詩裡就有“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之語,亦有“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之作;豪放派代表辛棄疾也曾有“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之言。

集婉約與豪邁與一身,所抒之情又為詞曲之熱門大概是這首作品被譽為千古絕唱,百代詞曲之祖的原因吧。


黍離Willow


為何李白的《憶秦娥》被譽為千古絕唱?

本來這首詞是否真為李白所寫就是有爭議的,只不過,大概古人覺得這麼好的詞,只能屬於李白。

古人對該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與《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共譽為“百代詞曲之祖”。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初度落筆,便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開頭以悲涼幽咽的簫聲表現出閨中女子夢中驚醒,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女子醒來後望著楊柳青青,憶往日灞陵折柳而別,很深刻的一幅畫面,而後“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女子登高遠望,卻不見故人歸來,滿懷愁緒遍灑古道,又引用蔡琰《胡笳十八拍》典故,形象描繪出古道幽寂,塵埃不見的景象,更是襯托出女子愁腸欲斷的悲涼心境。

之後重複“音塵絕”,不僅表現出落日長空與漢家陵闕遙相呼應,更將女子內心獨白表現的淋漓盡致,深刻入骨。整首詞的意境也顯得愈發濃厚。

整首詞字字珠璣,句句天然,擲地有聲。誦之內心興衰之感屢屢徘徊,實不愧為“百代詞曲之祖”。


一夜花落知多少


我是杭州刺史,我來回答。

李 白《 憶秦娥》 詞在我 國文學史 和詞史上 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 但 在人們 的心 目 中至 今 還是一個迷離倘恍的 “ 謎 ” 。 治詞 曲史 的專 家 學者過 去雖然發 表過很 多有益 的見解 , 但相 互間 的意見 很不 一致 , 如《 憶秦娥》 這首詞 的 真偽 、 主題以及 審美評 價等 問題 都存在著 根 本性 的分 歧 , 如 果這些 問題得不 到進一步的 解決 , 那麼對《 憶秦娥》 的研究就很 難有新 的 進展 。 現 就上述 問題談談個 人 一 些 粗 淺 認 識 , 因多與 當前誠行 的見解不 同 , 所 以很 希 望大家 共同討論。

對李 白《 憶秦娥》 歷來有兩種截然不 同的 審美評價 , 一種評價 是 否 定 的 , 如 胡 應 麟 《 少室 山房 筆叢》卷 四 十一《莊 撤委談》 下雲 :

二詞 ( 《菩薩蠻》 、 《憶秦娥》 ) 雖工麗而氣衰 颯 , 於太 白超然之 致不窗窮壤 , 果 令 真 出 青 蓮 , 必 不作如 是語 。

另一 種評價是肯 定的 , 如王 國維 《人 間詞話》 捲上 雲 :

太 白純以 氣象勝 , “ 西風殘照 , 漢家隆胭氣 寥寥 八字遂 關千古登 臨之 口 , 後 世惟 範文正之 《漁家傲》 , 夏英公之 《喜遷鶯》 , 差堪繼武 , 然 氣象已 不逮矢 。

文學 史上時常 出現這樣一 種現象 : 人 們對有 深度 有價值的作品 , 往往 譭譽參半 , 而對之 不加 譭譽的作 品 則必然 是黃茅 白葦一 覽無餘 的平 庸之作 。 劉熙載《藝概 · 詞 曲概》 就說 :

太 白《 菩薩蠻》 、 《憶秦娥》 ,張志和《漁家子》 , 兩家一憂一樂 , 歸趣難名 。 或靈均 《 思 美 人》 《 哀鄭》 , 莊 史 “ 滾上 ” 近之 耳 。

劉熙載所謂 的《 憶秦娥》 “ 歸趣難 名 ” 的意思究 竟是指什麼? 這個問題很有進一 步探索 的必 要 。 我們從前 文所 引劉 熙載對《憶 秦娥》主題 的評 論 : “ 太 白《 菩薩蠻》 、 《 憶秦娥》 兩閱 , 足抵 少陵《秋興八 首》 , 想其情境 , 殆作於 明皇 西 幸後 乎? ” 的意思來體會 , 他對《 憶秦娥》 詞的主 旨是有深 刻理解 的 , “ 歸趣 難名 ” 一語當然 不是指 這首詞 表現 的主 題難名 。 這裡 的 “ 歸 趣難 名 ” , 我認 為實指 《憶秦 娥》 一詞所 呈現 的審美理想 。 為 什麼這 首詞所 呈現 的審美理 想 竟使像劉熙載這 樣很 有造 詣 的清代著 名文 藝 批評家都 感到莫測高深 , 難窺 涯渙呢? 這 正是 因為李 白審美理 想實有其不可 測識 的一 面 。 這位天才 詩人 的世界觀 、 人生觀 的復 雜 性 , 直到今天 也還沒 有被我們 全部認識 。 李 白作為天才 的詩人不 僅 因為 他一生 寫了大量 的瑰麗 的詩篇 , 更在 於他 的詩 篇所 呈現 的 審 美理想 , 遠遠超 出了當時一般 人所 能達到 的 高度 。

李 白《 憶秦娥》 這 首詞通過 “ 秦娥 ” 、 “ 秦 樓 ” 、 “ 簫 聲 ” 、 “ 樓 月 ” 、 “ 柳 色 ” 、 “ 濡 陵 ” 、 “ 樂遊原 " 、 “ 清秋節 ” 、 “ 咸陽 古 道 , , 、 “ 西 風 殘照 ” 、 “ 漢 家陵 網 ” 等 等意象 , 構成五 幅各 自獨立的 畫面 , 每 個畫面 又都 呈現 為一個獨 立 、 完整 、 精 美 、 深遠 的意境 , 這些意境 雖 然具有真 實寫照 的外貌特徵 , 但 細緻分析起 來 , 這些意境 之間並 沒有 邏輯上 的直 接聯繫 , 不 過是作家 所採取 的象徵 、 寓意 的方 式借 以 表現理 想的觀 念和 熱烈 的感情 而 已 。 雖然 在 意境 之間有 兩個復 沓的音節 ( “ 秦樓 月 ” “ 音塵 絕 ” ) 相 互呼應 , 構成 韻律 的連鎖與迴環 , 但 並 不是意義上 的 需要 。 這種種 特點 說明 : 作 家採取 的是浪漫 主 義的手法而 不是現 實主 義 的手法 , 主張“ 男女中心 ” 說 的 同志之 所 以陷 於五裡 霧 中 , 就在 於他們沒 有認識 到 《 憶秦 娥》 創作方法 的特點 。 詞 中雖然有個 叫作 “ 秦 娥 ” 的 人物 , 卻並 不是詞 的中心 , 她不過是 作 為象 徵和 寓 意 出現 在作 品之 中 , 其它各個 意境也 無不如此 , 至 於它 們 的象徵 、 寓意的 內容 , 我們在此 詞 的主題 探索 中已經 作了交 待 , 這 裡不再重 復 。 以 下要作 進一步 研究 的 問題 , 是由詞 中的種種 意境所 呈現 的作 家的 審美理想 , 究竟 是通過什 麼 樣 的具 體形式訴 之於人們 的審美感 受的呢 ? 那就是王 國 維《人間詞話》概括出來的 “ 太 白純 以氣象勝 ” 這一 精闢 論斷提出 的 “ 氣 象 ” 說 。 我認為用 “ 太 白 純 以氣象勝 ” 作 為對 李 白 《 憶秦 娥》 的評價 , 其最大貢獻就 在於王 國維 首 次 從 美 學 的 角 度對 《 憶秦娥》 作 出了正 確的評價 。 大家 知 道《 人間詞話》 論詞本 以 “ 境 界 ” 為基 準 , 但王 國維對李 白《憶 秦娥》卻 不 以境 界的有 無與境 界 的高下來 評論 , 而是 另立一格 , 以 “ 純 以 氣 象勝 ” 加 以肯 定 。 但 對 “ 純 以氣象勝 ” 這句 話 , 人們 往往誤解為僅 僅是指 “ 西風殘照 , 漢 家陵 網 ” 二句 , 這一 點必須 加以橙清 。 其 實 “ 太 白純 以氣象 勝 ” 是對 李 白《憶 秦娥》整體 性的審美評 價 , “ 西風 ” 二 句不過 是 舉 例 以 證 , 所以 “ 氣象 ” 二字 之上 又加一 “ 純 ” 字 , 意 在 強調《憶 秦娥》 的審美價值正在 於 “ 氣象 ” 而 不在 於境界 。 這 當然不是說《 憶秦 娥》 沒有境 界 , 而是說 在境界 之外更 以 “ 氣象 ” 勝於其他 詞人 之作 。 《 憶秦娥》 既“ 純 以氣象勝 ” , 故其 境界 自當屬 於理想一 派之“ 造 境 ” , 而不 同於 寫 實一派之 “ 寫境 ” 。 《人 間詞 話》 所說 的 “ 理 想 ” 與 “ 寫實 ” 二派 , , . 既然是 指浪漫主 義與現 實主 義創作方 法而言的 , 因 此 王 國 維 說 的 “ 太 白純 以 氣象勝 ” , 其 中自然 也包括對 《憶 秦娥》 的浪漫 主義創 作方法 的肯定 。 從王 國 維 在《人 間詞話》 中提出境界說 的理論體系來 看 , “ 氣象 ” 也 是一種境 界 , 不過 這種境界是 浪 漫主 義創作方 法的 “ 造 境 ” , 而不是現實 主 義創作方 法 的“ 寫境 ” 。 但 正如王 國維所 強調 指出的那樣 , “ 大詩 人所造 之境必 合乎 自然 ” , 並不是脫離 對現 實生活 的 審 美 感 受 去 “ 生 造 ” 、 “ 硬 造 ” , 而 是把審 美感受所 捕捉 到的東 西 加以集 中 , 使之 上升 為具有感 性形式 的審 美理 想而 已 。 《憶秦 娥》詞體 現 了李 白對唐代 開 國至 天寶 之亂這 一百數 十年的 “ 盛 世 ” 懷著 無 限的 留戀 、 惋惜與哀傷 的強烈感情 。 用王 國維 的話來說 , 李 白屬於 “ 主 觀詩人 ” , 對待 “ 主 觀詩人 ” 的作 品 , 只 有把詩人 的感情 還原 為生活現 實的本來 面 目 , 人們才能充分 認識它 的社會 內容 。 《 憶秦娥》 和一 切有深 度的 偉 大作品一樣 , 由於作家是站在 宇宙意識 與人 生哲 理的 高度來 認識萬物 , 俯瞰人生 , 透 視 社 會 , 因此就 必然有其 可以 認識和不 可測識 兩個方面 同時存 在 的特 點 。 正 因為 它們具有 發掘不盡 的精 神 內容 , 所以才使這 些偉大 的 作品獲得 了 永恆 的藝術 生命 。 劉熙 載《 藝概》 說《 憶秦 娥》 “ 歸趣難 名 ” 指的正是《 憶秦娥》所 呈現 的美學理 想 中發掘 不盡 的一面 , 換句 話 說也正 是這 首詞之所 以偉 大的 一 面 。 《憶 秦 娥》 之所以能夠 反 映出唐代 自開 國至天 寶之 亂這一 百三十七 年的時代 、 階級 的歷史發 展 的必然趨 勢 , 展示 出有唐一代 由盛 到衰 豐富 的社 會圖景 , 就是 因為李 白的審美理想使它 獲得 了這樣的思 想 高 度 。

與 此 同 時 , 李 白《 憶秦娥》 之所 以能夠 在藝術上取 得如此 巨大 的成就 , 被 譽為 “ 百 代詞 曲之祖 ” , 也 同樣 是 因為作家 的審美理想 使它達 到了崇高 美的藝 術境 界 。 從美學範疇來說 , 《 憶秦 娥》 表現的 藝術 美是屬於悲 劇的崇高 美 。


杭州刺史


憶秦娥

簫聲咽(yè),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作品註釋

⑴此詞上片傷別,下片傷逝。兩宋之交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始稱之為李白之作。南宋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亦錄於李白名下。明代以來屢有質疑者。

⑵簫:一種竹製的管樂器。咽:嗚咽,形容簫管吹出的曲調低沉而悲涼,嗚嗚咽咽如泣如訴。

⑶夢斷:夢被打斷,即夢醒。

⑷灞陵: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是漢文帝的陵墓所在地。當地有一座橋,為通往華北、東北和東南各地必經之處。《三輔黃圖》卷六:“文帝灞陵,在長安城東七十里。……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送別。”傷別:為別離而傷心。

⑸樂遊原:又叫“樂遊園”,在長安東南郊,是漢宣帝樂遊苑的故址,其地勢較高,可俯視長安城,在唐代是遊覽之地。清秋節:指農曆九月九日的重陽節,是當時人們重陽登高的節日。

⑹咸陽古道:咸陽,秦都,在長安西北數百里,是漢唐時期由京城往西北從軍、經商的要道。古咸陽在今陝西省咸陽市東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陽代指長安,“咸陽古道”就是長安道。音塵:一般指消息,這裡是指車行走時發出的聲音和揚起的塵士。

⑺殘照:指落日的光輝。

⑻漢家:漢朝。陵闕:皇帝的墳墓和宮殿。

作品譯文

玉簫的聲音悲涼嗚咽,秦娥從夢中驚醒時,秦家的樓上正掛著一弦明月。秦家樓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橋邊青青的柳色,都印染著灞陵橋上的悽愴離別。

遙望樂遊原上冷落淒涼的秋日佳節,通往咸陽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斷絕。

西風輕拂著夕陽的光照,眼前只是漢朝留下的墳墓和宮闕。

文學賞析

此詞描繪了一個女子思念愛人的痛苦心情,讀來悽婉動人。古人對它評價很高,把它與《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一起譽為“百代詞曲之祖”。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稱此詞“以氣象勝”。這首詞中的氣象,與人們常所說的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時代的“盛唐氣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確實是盛唐氣象之一種。它博大深厚、意境開闊、氣韻沉雄,又帶有悲涼之氣。這種“氣象”在天寶(唐玄宗年號,公元742—756年)後期李白的作品《古風·一百四十年》《遠別離》《夕霽杜陵登樓寄韋繇》等詩都可以看到。《夕霽杜陵登樓寄韋繇》中寫道:“浮陽滅霽景,萬物生秋容。登樓送遠目,伏檻觀群峰。原野曠超緬,關河紛錯重。”與這首《憶秦娥》格調氣象十分近似。杜甫天寶後期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也有相類之處。胡應麟說這首詞“氣亦衰颯”,反映了晚唐王朝衰變的氣運。其實此詞似是反映了天寶後期表面上依然歌舞昇平、內部危機重重的盛唐之衰。因此,這首詞可能作於天寶後期。詞人以比擬的手法,託秦娥抒情懷,把直觀的感情與意象渾融在一起,上片由個人的憂愁寫開,下片過渡到歷史憂愁。

這首詞不像《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那樣由客觀景物的渲染過渡到人物內心感受的描摹。它一開始就寫出人物內心的情態:嗚咽的簫聲把秦娥從夢中驚醒,此時,一鉤殘月斜映在窗前。夢雖斷了,她卻還似乎沉浸在夢境之中,與情人歡會,可是眼前只有這冰冷的殘月陪伴看她。多少個這樣的月夜,叫她黯然消魂、顧影自憐。因此,下面自然轉入對“灞陵傷別”的回憶。《雍錄》載:“漢世凡東出涵、潼,必自灞陵始,故贈行者於此折柳相送。”可是,柳色綠了,一年又一年,而伊人依然遠隔一方,只有那鳴咽的簫聲和著低聲的啜泣,冰冷的殘月陪伴著消瘦的倩影,蔥綠的柳色句起往事的回憶。實際上這是作者以秦娥對情人的思念來表達內心對某種事物的苦思與追求,這種苦思與追求是執著的,然而又是沒有結果的。

詞的上片始終糾葛在個人的悲歡離合之中,下片則出現了較大的跌宕。似乎比擬手法已不能滿足感情的表達了,詞人要撇開先前的主體,直接把自己融入畫面之中。換頭處突兀以“樂遊原上清秋節”起,畫面是清秋節佳侶如雲的狂歡時景,可是主人公煢煢孑立在西風殘照之中,“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杜甫《樂遊園歌》)。此時,個人的憂愁完全被拋開了,或者說融入了歷史的憂愁之中,詞人通過對秦、漢那樣赫赫王朝的遺蹟——咸陽古道、漢代陵墓的掇取,從而進入了歷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塵杳然,繁華、奢侈、縱慾,一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墓相伴著蕭瑟的西風,如血的殘陽,百年、千年地存在下去。作者不是在憑弔秦皇漢武,他是在反思歷史和現實。這裡交雜著盛與衰、古與今、悲與歡的反思。詞人固然沒有正面寫唐王朝的苟且繁華,但“樂遊原上清秋節”這就足夠了,這使人自然想象到天寶後期那種古羅馬式的窮奢極欲和狂歡極樂。可沒有人能從中去體會那潛在的破碎感。秦代、漢代過去了,只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獨的陵墓,面對著西風殘照。這固然是過去的遺蹟,然而它又是實實在在的實景,同時,這“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實景又必然使人聯繫到王朝的未來。於是,過去、現在、未來的界限被取消了,渾融在一起,歷史的時序給人們留下的只是一種表象——“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造成一種悲壯的歷史消亡感,或者說是毀滅感,填塞在人們心頭,這就是歷史反思的結果。因而上片的個人憂愁只能被取代,作為下片的陪襯。

此詞意境博大開闊,風格宏妙渾厚。讀者從敦煌曲子詞中也可以看到類似格調,而不類中晚唐的清婉綺麗。陸游說:“唐自大中以後,詩家日趨淺薄,其間不復有前輩宏妙渾厚之作。”(《花間集跋》)。詩風與詞風自身存在著交錯否定之趨勢。

此詞句句自然,而字字錘鍊,沉聲切響,擲地真作金石聲。而抑揚頓挫,法度森然,無字荒率空泛,無一處逞才使氣。以此而言,設為李太白之色,毋寧認是杜少陵之筆。其風格誠在五代花間未見,亦非歌席諸曲之所能擬望,已開宋代詞之格調。

名家評論

劉克莊:詞家有長腔,有短闋。坡公《戚氏》等作,以長而工也。唐人《憶秦娥》之詞曰:“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清平樂》之詞曰:“夜常留半被,待君魂夢歸來。”以短而工也。(《後村先生大全集·劉叔安感秋八詞跋》)

沈際飛:太白此詞,有林下風氣。《憶秦娥》詞,故是閨房之秀。(《草堂詩餘正集》)

俞陛雲:此詞白抒積感,借閨怨以寫之,因身在秦地,即以秦女簫聲為喻。起筆有飄飄凌雲之氣。以下接寫離情,灞橋折柳,為遷客徵人傷懷之處,猶勞勞亭為古送行之地,太白題亭上詩“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同此感也。下闋仍就秦地而言,樂遊原上,當清秋遊賞之時,而古道咸陽,乃音塵斷絕,悲愉之不同如是。古道徘徊,即所思不見,而所見者,惟漢代之遺陵廢闕,留殘狀於西風夕照中。一代帝王,結局不過如是,則一身之傷離感舊,洵命之衰耳。結二句俯仰今古,如聞變徵之音。(《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王國維: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後世唯範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人間詞話》)

周汝昌:立一向之西風,沐滿川之落照,而入我目者,獨有漢家陵闕,蒼蒼莽莽,巍然而在。當此之際,乃覺凝時空於一點,混悲歡於百端,由秦娥一人一時之情,驟然昇華而為吾國千秋萬古之心。蓋自秦漢以逮隋唐,山河締造,此地之崇陵,已非復帝王個人之葬所,乃民族全體之碑記也。良人不歸,漢陵長在。(《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講唐詩宋詞》)

安旗:“西風二句表現的思想感情不是僅僅悲征戍、懷遠人的婦女所能有的,不是一般思念丈夫的妻子所能有的。”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詞牌說明

憶秦娥,又名“秦樓月”、“碧雲深”。此詞牌名的最早出處就是這首詞,始見於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題為李白作。因詞中有“秦娥夢斷秦樓月”句,故名“憶秦娥”。全詞四十六字,前後片各三仄韻,一疊韻,亦以入聲部為宜。

格律對照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 ○○⊙●○○▲。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 ⊙○⊙●, ●○○▲。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 ⊙○⊙●○○▲。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 ⊙○⊙●, ●○○▲。

(說明:○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詩詞與美文欣賞


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在抒情時不僅僅侷限在個人相思之愁上,而是由個人相思拓展到家國興衰上,從而使詞的意境開闊。

在上片中,未見其人,先聞簫聲。月光盈室,那悲涼悽切的簫聲驚醒了秦娥。開頭為何寫簫聲呢?其實,簫聲暗含典故。據《列仙傳》,秦穆公之女弄玉喜愛吹簫,後來與善於吹簫的仙人簫史結婚。簫史每日教她吹簫,作鳳鳴之聲,能把鳳凰引到他們居住的樓上。幾年後的一天,他們都隨鳳凰飛去。這裡暗用典故,實際上是暗示詞中的女子有過一段像簫史、弄玉那樣的美滿生活。也為下文抒發相思之情做了鋪墊。

夜半夢醒的秦娥,回憶起以往的幸福生活。而如今,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楊柳青青的時節,往日和愛人在灞橋折柳相別的情景有一次湧上心頭。兩廂對比,內心怎能不覺到悽苦和孤寂呢?

從上片到下片在時間上有個跨度,上片寫春天,下片寫秋天。暗示了秦娥所思念的那個人從春天到秋天都沒有歸來,這便使詞中的相思之情深了一層。苦苦等不來自己的愛人,於是秦娥在重陽節這天登上樂遊原,樂遊原在長安東南,地勢較高,可以從這裡瞭望全城和周圍的陵墓。秦娥站在樂遊原上極目遠眺,咸陽古道上塵土飛揚,自己所思念的那個人卻音信全無,這使相思之情又深一層。

夕陽西下,秋風獵獵,對愛人相思而又不得見的秦娥傷心欲絕。這時她看到了殘照中的漢家陵闕,在一剎那間內心受到了觸動,不禁聯想到強大的漢朝已成為往事,只留下陵闕供後人憑弔。寫到此處,詞的意境就擴展了,從個人相思上升到家國興衰。“咸陽古道”一句,驟落千丈,悽動心目。再續“音塵絕”一句,悲感愈深。“西風”八字,只寫境界,興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氣魄之雄偉,實冠今古。

李白的這首《憶秦娥》,以男女情寫家國情,而氣象闊大,承載量豐富,讀之令人深贊格局之大,亦稱得上“百代詞曲之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