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直播帶貨的小助手作用是什麼,必須在網絡直播過程中出現嗎?

目前,新冠肺炎的疫情還在持續,大家還不能隨便出門。想要買買買,一般也就是逛逛京東淘寶、看看朋友圈“微商”,或是看網絡直播帶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大多網絡直播帶貨的主播,一般都會有一個小助手,這個角色出現的意義是什麼,有必要嗎?


提問


網絡直播帶貨的小助手,主要作用是什麼,必須在網絡直播過程中出現嗎?


回答


“小助手”這一角色,在兩年前基本上就出現了,當時網絡直播帶貨這一領域還沒有那麼火。


最初,我看到的是視頻中出現類似“小助手”的角色。比如,抖音的“郭聰明”,他會帶著徒弟來一起錄視頻,兩人產生小的互動,從結果來看,效果非常好。


網絡直播帶貨的小助手作用是什麼,必須在網絡直播過程中出現嗎?


小視頻中助手的出現,更多是為了提升節目效果,而在網絡直播帶貨的領域,小助手的作用則更加關鍵。


1、李佳琦翻車慘案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李佳琦在2019年10月發生的不粘鍋慘案了。其做直播時,由小助手幫忙煎蛋,雞蛋狠狠的粘在了不粘鍋上,即便如何解釋也無濟於事了。


網絡直播帶貨的小助手作用是什麼,必須在網絡直播過程中出現嗎?


這其實就映射出小助手的一個重要作用:對直播的產品做足功課。


每個主播,都應對自己即將賣的產品進行深入瞭解,如此才是確保“良心帶貨”。但主播在瞭解產品的同時,必須要兼顧直播效果、語言表達等諸多方面內容,難免會有遺漏或缺失。


此時,就體現出了小助手的功能,他可以作為主播的“備忘錄”出現。主播有遺漏的產品特點,或者有操作失誤,應當及時提醒,起到“救場”的作用,而不是像李佳琦這位小助手一樣,自己先搞砸了。


2、助手也應積極打造人設


我們以電視劇為例,很多時候一部精彩的電視劇,不僅僅是男女主角吸引人,還會有吸引人的男女二號。


有人喜歡沉穩大氣的男主角,就一定會有人喜歡調皮搗蛋的男二號;有人喜歡逗比搞笑的男一號,也一定會有人喜歡沉默寡言的男二號。


因此,小助手也應當為了直播效果,積極打造自身人設。在新媒體中,我們叫人格化運營形象。久而久之,直播間可以吸引的用戶面就更加廣泛。


對於一個團隊而言,甚至能從小助手孵化出另外一個網紅主播。


除此之外,小助手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即與主播互動,製造節目效果。目前,大部分直播平臺都有主播之間連麥PK的功能,一方面為了雙方粉絲互通,另一方面就是為了提高節目效果。


一個人的直播再精彩,也只是獨角戲,不會比對手戲來的精彩。如果小助手與主播可以在直播中形成良好的互動,那麼直播效果一定更上一層樓。


並且,這些“對手戲”,應是在直播之前就策劃好的,如能臨場發揮則更好。


3、每個新媒體人都該有小助手


上文中提到了小助手的兩個作用:第一是細緻的瞭解產品,為主播做提示;第二是打造人設,提升直播效果。而作為新媒體人,無論做什麼,都應有一個“小助手”,其目的也可以分為兩方面。


第一,補充自身的不足。小助手可以是同事,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公眾號的粉絲,只要他們願意,就可以成為新媒體人的助手。


每當新媒體人寫出一篇稿子,可以讓小助手幫忙審查錯誤,或是提供建設性意見;每當新媒體人準備做一次活動,應當讓小助手幫忙出謀劃策,或是幫忙支撐;每當新媒體人運營一個群組,小助手應在群眾起到“皇協軍”的作用,和新媒體人一起活躍群內氣氛。


到此,小助手的特點之一其實已經明晰,就是“團隊”的概念。


第二,拓展人格化運營形象。剛才提到的,是主播與小助手的互動,其二者對直播而言,都屬於“人格化運營形象”,是人設而不是人物。因而,新媒體人也應多在運營中尋找能夠幫助自己的人格化運營形象。


比如內容中可以出現人格化運營形象的朋友圈,活動時可以邀請明星作為背書,這些其實都是“小助手”的角色,但他們是虛擬化的,僅在新媒體世界中存在的。


總結


最後說一句,單打獨鬥的新媒體時代確實已經過去了。如今都是“神一樣的對手”,新媒體人必須找到“靠譜的隊友”。

網絡直播帶貨的小助手作用是什麼,必須在網絡直播過程中出現嗎?

“媒玩兒”,是由雲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一群熱愛新媒體的年輕人,搭建的新媒體知識答疑公眾號。他們通過代運營的60多個公眾號,新零售、原創KOL的嘗試,總結出了一套成熟的新媒體方法論。新媒體,有問題,找媒玩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