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面對"周大福",為何北漢能在北方倖存下來?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兩位皇帝: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後周世宗柴榮,二者都雄才大略,開疆擴土積極進取,為國家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者的出現,對於處在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亂世中的北周、後周這兩個領土都算比較大的國家來說就像開了掛一般,福氣倍增。雖然兩位帝王都在征戰途中英年早逝,但不同的是,周武帝時一舉統一了北方而周世宗時卻功虧一簣。本文嘗試著提供一種新的思路,通過換一種角度重新梳理歷史來發現其背後的相似之處與差異之處,以供參考。

一、北周武帝宇文邕——少年即有帝王相

公元543年,西魏權臣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在同州出生。公元555年,年僅12歲的宇文邕就被封為輔城郡公。公元557年北周建立後,宇文邕更是升任大將軍鎮守同州。公元560年被權臣宇文護擁立為帝,史稱周武帝。公元572年,宇文邕一舉剷除權臣宇文護,開啟了自己的光輝時刻。公元576年,領兵討伐北齊。公元577年攻入鄴城,消滅北齊,統一北方。公元578年,宇文邕在率軍北伐突厥途中病倒,不久後逝世,享年35歲。

同樣面對

二、後周世宗柴榮——壯年即把功名揚

公元921年,柴榮出生於河北邢州堯山,祖上為地方望族,後被姑父郭威收為養子。公元947年後漢建立後,跟隨郭威被授予左監門衛大將軍。公元951年後周建立後,被授予皇子身份。公元953年,加封為晉王。公元954年繼位,史稱周世宗,走上了人生巔峰。同年在高平擊敗十萬北漢、契丹聯軍,一掃後晉以來中原王朝面對契丹的頹勢。公元955年派大將向訓、王景攻打後蜀,拿下秦州、成州、階州、鳳州。公元956年起三度親征南唐,至公元958年拿下南唐江北十四州,逼南唐主李璟改稱"江南國主"。公元959年,領兵北伐契丹,連克寧州、鄚州、瀛州、易州、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一說草橋關),欲乘勝拿下幽州時病倒,不久後逝世,享年38歲。

同樣面對

三、為何北漢能在周世宗統一時偏安一隅?

說到宇文邕和柴榮,兩人的人生充滿著許多相似:兩者都是"周國"皇帝,雄才大略銳意進取。都很體恤民眾,減免稅賦,同時以身作則,勤儉節約。都推行改革虛心求諫(政治上打擊貪汙、腐敗等失職行為,軍事上整頓軍隊以提高戰鬥力),都沉重打擊了佛教以提高編戶齊民數量、擴張兵源和增加財政收入(北周武帝宇文邕、後周世宗柴榮由此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唐武宗李炎一道並稱為"三武一宗")。都在作戰時勇猛向前,帶領部下衝鋒陷陣(宇文邕"登城搏戰"、"耐勞苦,征伐時躬親行陣,得士卒死力",柴榮"臨矢石,冒鋒刃,必以身先,與士伍分甘共苦"),也都因此開疆擴土(北周消滅北齊;後周奪取後蜀四州,拿下南唐江北之地,奪下契丹四州三關)。最終都因為勤政而積勞成疾在北伐途中英年早逝(宇文邕逝世時年僅35,柴榮逝世時年僅38),使得政權不久後改朝換代(北周被楊堅奪取建立隋朝,後周被趙匡胤奪取建立北宋),為國家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但同樣是在北方,為何周武帝能一舉掃平北方而北漢

卻在周世宗的攻勢中倖存下來?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1、最直觀的原因:遼對北漢的支持

北漢之所以能在周世宗的攻勢下倖存下來,主要得益於遼朝的庇護,高平之戰後柴榮乘勝追擊包圍北漢都城太原兩月有餘,就在即將攻破之際遼軍在忻州石嶺關擊敗後周將領符彥卿所部,斬前鋒史彥超從而迫使周世宗退兵,解了太原之圍。甚至到北宋建立後的公元977年,遼朝還因為北漢歉收而對其進行大規模糧食援助,由此看來,為了將北漢作為對中原王朝的牽制,遼國大力援助北漢而使其能在周世宗的攻勢下生存下來。

同樣面對

2、政治原因:地方勢力尾大不掉

從更深層次來說,"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後期直至五代十國期間藩鎮割據造成中央集權被破壞的趨勢也給了北漢以生存的土壤。相比於南北朝時期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的出現為後來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相互牽制、互相監督從而提高了行政效率完善了中央集權制度的"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割據的延續使得地方藩鎮勢力尾大不掉,北漢也在這種環境下更能得以倖存。

3、經濟原因:安史之亂後南方比北方更繁華

北漢之所以能得以倖存,除了政治原因外還得益於"安史之亂"後第二次經濟重心南移,使南方人口和經濟開始超過北方。比起地緣位置重要而經濟實力遜色的北漢,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淮南更能引起周世宗的征伐興趣(例如周世宗三次親征拿下南唐江北十四州)。

同樣面對

4、文化原因:分裂主義盛行

而在文化上,周武帝所處的南北朝時期,由於北魏孝文帝改革而使民族融合加快,北方各民族之間的文化隔膜越來越小,為北方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相反,周世宗所處的時期,則是自"安史之亂"後到北宋建立前將領專政、藩鎮割據活躍的兩百年,兩百年來華北地區藩鎮前赴後繼的獨立,不僅造成了彼此之間的仇恨,還形成了一種"佔山為王"的分裂主義思想,因此也在無形中助長了北漢割據一方的形勢。

同樣面對

5、地理原因:北漢易守難攻

此外,從地理的角度上來說,北漢所處的地區正處於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即便北宋攻下北漢後通過"拔龍角"、火燒水淹的方式摧毀了晉陽城而建立太原城取而代之(防禦力跟晉陽城相比已被削弱),即便是這座弱化版的太原城,依舊能在北宋末年金軍南下攻宋時堅守近260天,足以證明晉陽一帶地形的易守難攻。

同樣面對

北漢

四、總結

雖然說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等多個原因最後導致了周世宗大一統事業的功虧一簣,這並不能說明周世宗在謀略上不如周武帝,因為兩者各自推動了兩個盛世的到來:周武帝為開放繁榮、八方來朝的隋唐盛世打下了夯實的基礎,周世宗則是直接推動了中國歷史上商業最繁榮的時代:宋朝。他們的功績雖然被後人所掩蓋了,卻不容忽視他們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


《周書》

《隋書》

《北史》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