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美國對外戰爭中,無論輸贏,傷亡人數上都少於敵方呢?美國有什麼法寶嗎?

殘陽搖曳蘇魯錠


因為美國人奉行的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跑不了就投降,而中國奉行的是奮戰到底,哪怕犧牲到只剩一個人也要與敵人抗爭到底,象邱少雲黃繼光這類英雄人物,美國是不可想象的,他們寧可輸掉整場戰爭,也不會拿自己生命去贏戰爭,這也就是美國戰爭輸多贏少的原因,中國人民的戰爭幾乎沒輸過,靠的就是不怕死敢於犧牲的精神,所以傷亡人數上面就很明顯了。


儘管來找茬


你知道在朝鮮戰爭期間,美國軍隊一半在朝鮮,朝鮮美軍陣亡36000餘人。然後還有一個統計,美軍在朝鮮戰爭期間,一共死亡超過70000人以上。好奇怪,戰爭一點也不恐怖,那些在朝鮮以外地區的,抽菸,喝酒,燙頭,找雞。死的人和戰場上死的竟然一樣多嗎?

美軍陣亡要求

1.必須死在戰場上。後方撤退被開車被撞死不算。

2.必須當場陣亡。上擔架後死不算。

3.必須有屍體。沒屍體不算。

說白了:在一線和敵軍交火,被當場打死(沒有被炮彈炸成渣渣,也沒有上擔架),被同僚帶到後方(屍體,狗牌都還在),同僚向上級彙報(他沒有忘記你),某某陣亡。恭喜!你終於陣亡了。

按照這個邏輯:我們一個連在伏擊美軍時,被凍死叫意外死亡。

這就是美軍的陣亡,也不是美軍故意這麼做。因為陣亡撫卹金和其他死亡撫卹金價格完全不一樣。


鬥天鬥地鬥自己


這個有人的“人”是誰?淨睜著眼睛說瞎話。抗美援朝的統計數字是公開的,中美都有非常詳細的統計,對照一下就行了。那時美國挾二戰勝利的威風,持全世界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把朝鮮人民軍打得拋盔卸甲抱頭鼠竄,一時麥克阿瑟吹響了沖天的牛逼:“讓孩子們回美國過聖誕節”!結果呢?在鴨綠江與迎頭而來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相撞後,美國人再也沒有機會向北再多走一步了!打到最後呢?望著上甘嶺前倒下成片的美軍屍首,這時除了範弗裡特的哀嘆外美軍的威風哪去了,這場號稱“磨肉機”的戰鬥以美方傷亡多於中方而失敗,也是促成朝鮮停戰協議簽定的根本原因。而面對這些現實誰還敢說“美軍參與的戰爭都是自己傷亡低於對方”,美軍有以少勝多的“法寶”。毛澤東說: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是人不是物!美國是有高科技裝備出來的虎狼之師,旦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面前,是絕不會讓他耀武揚威的!


塵垚4


美軍死亡低的原因是戰場救治及時,負傷的軍人能夠迅速後送接受治療。戰場上當即斃命的數字遠低於負傷的數字,許多人是死於負傷後救治不及時。

至於說到抗美援朝戰爭,按參戰國已經公佈的傷亡人數計,聯合國軍的傷亡人數高於中國人民志願軍。

近幾十年,國內外流行這樣一種說法:中國在朝鮮戰爭中用“人海戰術”獲取戰場的有利態勢。真相究竟如何?還是讓我們看看美國官方和各參戰國公佈的數據吧:

死亡:美國54246人,聯合國軍(主力是韓國軍隊,下同)628833人。

失蹤:美國8177人,聯合國軍470267人。六十多年了,失蹤和死亡是一個意思,只不過死不見屍罷了。和前項加起來,死亡人數近120萬人!

被俘:美國7140人(中國人民志願軍在1950年10月至1951年1月的運動戰階段,一開始對美軍和韓軍戰俘採取在國內戰爭時即俘即放的辦法。不然,被俘的美軍人數不止7140人),聯合國軍92970人,共有10萬人之多。中國的被俘人數約2萬餘人。

受傷:美國103248人,聯合國軍1064453人,共近117萬人。

中國官方公佈:中國人民志願軍死亡19萬餘人(含民工),負傷35萬餘人(總後衛生部的統計,含二次負傷)。死亡人數是由各省民政部門統計報國家民政部彙總的,其真實性毋庸置疑。

朝鮮至今沒有公佈朝鮮戰爭中朝軍的傷亡人數。據美韓方統計,傷亡人數逾百萬。

朝鮮戰爭中,朝鮮軍隊獨立作戰近4個月,之後對聯合國軍的殺傷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中國人民志願軍作戰兩年又九個月。顯然,給予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重大殺傷的是從不畏懼、絕不屈服、英勇戰鬥的中國人民志願軍!


草民879


在靜夜史看來,這個問題非常沉重,尤其是對於我國這樣和美國數度交手的國家,因為這意味著我國在與美軍對抗的過程中,我軍付出的傷亡代價更加慘重。以共和國立國之戰抗美援朝戰爭為例,作為中美兩軍的正面交鋒。志願軍付出了陣亡和事故死亡11.14萬人、傷重不治2.16萬人、負傷23萬人、病亡1.3萬人、生病43.7萬人、被俘2.17萬人、失蹤0.4萬人,傷亡總計38.2萬人的巨大代價,其中被我國民政部、總政治部確認的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

相比之下,美軍較為權威的傷亡數字包括陣亡36574人(包括2830非戰鬥傷亡)、負傷103284人 、失蹤7926人、被俘4714人。傷亡人數遠遠低於志願軍。

而在抗美援越戰爭中,美軍付出了58202人死亡、303616人受傷、2500人失蹤的巨大代價。雖然我國參戰17萬人,犧牲1146人,負傷4200餘人,但作為主要抗美力量的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死亡超過1176000人、負傷超過600000人,雖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卻付出了異常慘重的代價。

到後來的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美軍的傷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即便深陷伊拉克戰爭泥潭,也不過陣亡4497人,受傷或者生病47541人,與伊拉克方面10800名士兵傷亡,武裝分子26544人傷亡的局面完全不成比例。

那麼,為何美國無論輸贏,傷亡都遠遠小於對手呢?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武器裝備先進

從二戰以來美軍參加的對外戰爭可以看出,巨大的武器裝備優勢是美軍減小傷亡的最根本因素。

比如抗美援朝時期的“範弗利特彈藥量”,一場戰役可以用掉志願軍整個戰爭的彈藥數量;比如越南戰爭,美軍對北越的轟炸可以投下超過以往所有戰爭消耗總和的炮彈,為消滅一個不確定的狙擊手可以在山坡上傾斜一晚上炮彈;再比如在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無需地面部隊行動,只依靠空軍和導彈就完全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而包括我國軍隊在內的所有美軍對手,都吃過劣勢武器裝備的虧。尤其是志願軍,在入朝初期甚至還有一部分抗戰時期繳獲的惡評如潮的歪把子機槍,用小米加步槍來形容毫不過分,這種局面直到蘇聯大量援助才有所改觀。

越南戰爭時期,美軍的裝備優勢更加明顯,雖然北越得到了我國和蘇聯的強力支持,但無論質量還是數量均無法與美軍抗衡,美軍雖然輸掉了戰爭,但幾乎贏得了任何一場戰役的勝利,北越軍隊巨大的傷亡就是證明。

2、後勤保障到位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保障的優劣,直接決定著一線士兵的戰鬥力水平。

從抗美援朝戰爭爆發開始,沒有制空權的我軍後勤補給線不斷遭受美軍轟炸,志願軍在物資奇缺的惡劣條件下與美軍展開激烈廝殺。與此同時美軍卻可以將大量的牛肉罐頭、巧克力等物品千里迢迢運往朝鮮戰場,甚至可以從歐洲空運鋼樑搭建被志願軍炸燬的橋樑。

因為出色的後勤保障,美軍在歷次戰役中負傷的士兵大部分都可以被空運到後方的醫院接受救治,甚至連屍體都可以運回後方。而後勤條件極差的志願軍,在負傷後只能進行簡單包紮,很多人因得不到及時的救治而殘疾甚至犧牲。

在第二次戰役的長津湖之戰中,超過11000名志願軍被凍死或凍傷,志願軍後勤不足的問題暴露無遺,加上無良奸商給前線志願軍提供的帶有病菌的急救包,使我們因後勤不足導致的傷亡人數遠遠高於美軍。

3、聯軍行動模式

從二戰開始,成長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就時刻發揮“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優良品質,即便是再微小的戰役也奉行多國行動,絕不單打獨鬥。

抗美援朝戰爭,美軍糾集英土埃等17國組成“聯合國軍”;越南戰爭中,美軍的身後,有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等僕從國,日本還是美軍的戰爭後勤基地;伊拉克戰爭中,美軍除帶上了英軍,蒙古軍也在戰爭中打醬油。

因為聯軍作戰,美軍承受的傷亡比例大大降低。更多時候美軍也喜歡將建功立業的機會留給隊友,比如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韓軍往往充當著義不容辭的炮灰角色,被志願軍消滅的韓軍數量遠遠高於美軍。

除了減小傷亡,聯軍的行動模式還有分攤軍費,增強正義性等諸多優勢,實在是美軍外出打仗的不二選擇。

4、他國作戰套路

自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以來,美國本土就再未遭受戰爭威脅,美軍的對外戰爭幾乎都在他國土地上進行。

在他國土地作戰,除了給美國減小戰爭破壞,大發戰爭財外,還為美國提供了異常明顯的優勢,那就是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因為綜合國力遠遠超越對手,所以是否停戰的主動權始終在美國手中。二戰中對美國影響最大的戰爭是越南戰爭,此戰讓美國痛不欲生,直接導致了美國社會的分裂。在這樣的情況下,美軍於1975年最終退出越南戰爭,結束了長達15年的折騰。

伊拉克戰爭也是如此,雖然深陷伊拉克戰爭泥潭,但只有美國願意,特別是放棄構築美元霸權的需求,從伊拉克脫身將會異常簡單。

所以,“見好就收”以及“見不好就收”的主動權,使得美軍不會在一場戰爭中徹底元氣大傷,也就不會付出更加慘重的代價。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個問題的答案前面三位回答的差不多了,不過更正問題裡一個小錯誤,那就是美國對外戰爭傷亡人數大多少於敵方,因為美國還是有一次傷亡大於對方的,那就是美英戰爭,又稱第二次獨立戰爭。

確實,美國依靠其強大的工業實力,在多數戰爭裡可以靠錢、靠裝備甚至直接靠炮灰砸死對方,但是在美國強大起來以前,別的強國一樣可以用錢用裝備砸死它。

在美國獨立戰爭以後,因為歐洲拿破崙戰爭,美國的對外貿易受到很大的影響,為了打破英國的貿易禁運和擴張領土,美國對英國宣戰,進攻英國殖民地加拿大,這也是美國第一次對外戰爭。

1812年6月18日,美國正式向英國宣戰,不過因為美國陸軍規模太小,不足1萬人。因此宣戰以後第一件事是擴軍,而一直到年底,美國陸軍終於擴大到了1.5萬人……當然,美國人還有大批的志願者和民兵,不過也足可見此時的美國的戰爭動員能力有多糟糕。

更糟糕的是美軍的後勤是承包給私人來負責,結果就是前線物資嚴重匱乏,很多士兵只能穿著單衣在加拿大的寒秋裡瑟瑟發抖,伙食則是不知道放置了多久的醃肉……

在這種條件下作戰的結果可想而知,美國的北上進攻迅速被擊敗,英軍和加拿大民兵趁勢殺入美國,還攻佔了美國首都華盛頓,並縱火焚燒了華盛頓,包括白宮和國會大廈在內的很多建築被燒燬。

萬幸的是在接下來的奇薩比克和新奧爾良兩次戰鬥中美國人終於取得了勝利,而英國也不願意在美洲投入太多,所以雙方最後握手言和,簽署了《根特條約》,一切回到戰爭前的狀態。

在這次戰爭裡,美國人共陣亡2200人,另有13000人因為其他原因死亡,而英國人戰死了1600人,因為疾病等原因有3300人死亡。這也是美國唯一一次在對外戰爭中傷亡大於對方的戰爭。

被燒燬的白宮


不沉的經遠


那是因為一些僱傭軍以及外籍軍團的陣亡沒有被記入傷亡總數,實際上美軍方面的損失也有幾百人。不過總體來說美軍確實是在歷次對外戰爭中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因為糧草充足彈藥管夠,這是其他國家比不上的。

美軍當中有兩支部隊很特殊,一個是美系僱傭軍,現在美國的僱傭軍總數大約在3~4萬人,分別派駐在四個軍事基地裡,比如哥倫比亞基地有8000多美軍僱傭軍。這些僱傭軍是賺玩命的錢,給錢給任務就去打仗了,美軍一般把最危險的任務派給他們,由他們去執行任務。一個是因為這些僱傭軍都是職業軍人,他們的戰鬥力與軍事素養都比常規美軍高得多,一個是因為這些人死多少都不會被記入美軍陣亡數據的。

除此之外,美國還有另外一支部隊非常特殊,那就是外籍軍團,這支軍隊的人員主要是想要取得綠卡加入美軍,他們選擇了為美國服兵役的辦法,美國常年保持了3萬人左右的外籍軍團。由於在申請美國綠卡的時候他們已經放棄了自己本國國籍,而在美國綠卡下來以前他們屬於國際黑戶人員,不會被記入美軍傷亡,美國一般也會把比較危險的任務交給他們去做。這支部隊的年陣亡人員高達400~600人,在海灣戰爭那年則是900多人。


優己


美國是堅定的制空權,制海權的支持者,對陸地權不感興趣,們都採取打了就跑的政策。

從二戰結束後美蘇冷戰就看的出,美國二戰勝利後,大規模縮減陸軍,讓幾百萬陸軍復員回家,卻保留了空軍,海軍,海軍陸戰隊的規模,才能保證美國戰爭紅利不受侵害。

柏林空運,朝鮮戰爭,有效地制止了斯大林在歐州,亞州的擴張,讓幾百萬蘇聯陸軍不敢輕舉妄動。

伊拉克戰爭,南聯盟戰爭,利用絕對的制空權,制海權,將蘇聯,俄羅斯的勢力範圍趕出中東,南歐,造成了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的被圍堵。

美國在全世界擁有無數的基地,向珍珠一樣將全世界重要節點串成一串,變成美國不沉的陸地航母艦隊,隨時可以打擊任何一方危脅,又不用建設龐大的陸軍。

俄羅斯就不同了,想要進軍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就要過北約,日本這一關,才能面對美國,才能發揮陸軍強大的優勢。

可面對美國遍佈全球的空軍基地,俄羅斯很難取得突破,打一個點容易,打一個面不容易,除非使用核武器,可也會被美核報復,得不償失。

現在是移動互聯時代,美國掌握了生殺大權,可以兵不血刃地破壞一個國家的網絡連接,可以用無人機打擊一個國家,可以讓一個國家無法充分動員對美國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光芒萬丈34957


在戰爭中美軍的傷亡人數總是低於敵方,並不是因為它有什麼法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美軍太強,而對方太弱。這種強不是其中某一種兵器充當了所謂的法寶,而是整體的強,對手也是整體的弱於美軍,美軍有武器優勢,這些武器所構成的作戰體系更是優於對方,在作戰思想上,一些曾經的對手也是和美軍沒法比的。



先說海灣戰爭中的伊拉克,伊拉克的武器和美軍的相比是很舊的,這個舊分兩方面說,因為很多武器伊拉克是沒有國產能力的,一方面技術更新跟不上,另一方面是沒有換新,比較陳舊。再有就是作戰思想,薩達姆集結幾十萬大軍和數千裝甲車輛,不進攻反倒低頭修防線,而且就在全世界以為現代庫爾斯克要上演的時候,美國先以空海軍連打了三十八天,伊拉克軍隊喪失大半戰鬥力的時候再陸軍壓軸。



第二次打伊拉克的時候,伊拉克已經因為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無力再戰了。 再有就是阿富汗,阿富汗這個國家的軍隊規模不僅小,而且窮的很,阿富汗國民軍加上塔利班武裝,再加上一些散兵遊勇,他們能有幾個大件,沒有大件哪來的更先進的作戰思想,就算有,拿什麼實施。



我們看得出來,美軍這些年戰爭的損失也不小,但多不是正面戰場上的損失,因為打的都是小國,這些國家的正規軍排兵佈陣硬碰硬打不過美國,可在美軍對其長期佔領期間,那些化整為零的軍隊和一些民間武裝可以給美軍造成大量傷亡。美軍在戰爭中也不是具備完全的優勢,只不過正面衝突更適合美軍,讓其可以大量殺傷敵人。



越南戰爭美軍倒是被迫停火了,撤軍了,朝鮮戰爭美軍也是知難而退,美軍輸了戰爭,卻損失很小,可是那時候不一樣啊,美軍的武器優勢是絕對的,比如越南雖然用薩姆導彈打得不錯,但是也頂多算是局部取得的小成績,總的優勢差距還是很大。



那時候被美國欺負的國家還都是一窮二白,後面的伊拉克、利比亞好歹裝備著代數差不多,數量不少的現代化武器,所以越南戰爭、朝鮮戰爭傷亡超過美國很正常,既然能把美國頂回去,已經說明戰鬥力不弱了,只要武器能和美國差不多,哪怕是比你差一點,那誰傷亡大就不好說了。



另外再插一句,美軍的敵人之所以傷亡巨大,還有一部分是平民傷亡,記得聽過一個故事,美軍一輛車在行駛中被炸,無處傾瀉怒氣的美軍對附近的一個村莊進行了血洗。類似的故事在美軍的征戰經歷中或許並不少,對無辜者的殘害當然不能忽略,美軍的殘忍增加了那些國家的傷亡數字。



隨著時代的發展,類似於今天伊朗的新興地區強國會越來越多,會遏制美國對戰爭的任性,再往後發展,美軍若再度開戰,美軍就難保傷亡數字大大小於對方了。


齊繼同志


美國曆次對外戰爭可不是次次都傷亡少於對方的。

比如說,獨立戰爭美國死亡就是2.5萬人,包括大約8000的戰場陣亡和1.7萬疾病死亡,此外還有8000-12000人死於戰俘營或監獄船上。勞師遠征的英軍只有1240的戰場陣亡和18500左右的疾病死亡,不過有4.2萬英國水手死於跨大西洋運輸時缺乏維生素C而患上的壞血病。

1812-1814年第二次英美戰爭,也就是英國人火燒了白宮那次,美國的傷亡也高於英國。美國有2260的戰場陣亡、4505人受傷,算上疾病等傷亡大約為1.5萬人。英國方面則是1160陣亡、3679人負傷,3321人死於疾病。

當然,到後面美國的傷亡除了美國內戰外都比較少。不論是印第安戰爭、美墨戰爭、美西戰爭,由於對手顯著弱勢,以及自身技術、組織、後勤優勢越來越明顯,美國軍隊的傷亡比較小。不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雖然美國的戰場陣亡為11.6萬人,是各個參戰國中比較少的。但美國直到1917年5月才參戰,以美軍參戰前的規模、裝備和組織來看,很難取得什麼實質性的交換比優勢。

在二戰期間美國軍隊的交換比比較高,主要原因是基於其火力、通訊、後勤的較大優勢,背後是美國作為世界生產中心地位的確立。不過相比於歐洲軍隊而言,美國除了後勤優勢外,其餘優勢不太顯著,在面對日本時,美國的優勢才更多一點。

二戰後美國確立了全球霸權地位,而且接管了歐洲和日本的防務,能與之相比的對手開始大規模減少。如果說二戰前歐洲各個國家還可以在軍事上與孤立主義傾向嚴重的美國平起平坐的話,二戰後兩者已不能相提並論,除了達到歷史巔峰狀態且有核武裝的蘇聯集團。然而,蘇聯集團事實上仍然是整體弱勢的。在不與蘇聯集團發生正面衝突的情況下,美國在二戰後打的所有戰爭都是不對稱戰爭,所以交換比有利於美軍才是正常現象。

現在美軍的軍事理論、裝備技術、組織運用、兵員素質都可以說是世界一流,這些都是維持高交換比的表現。但是背後則是美國在全球地位上的絕對優勢和二戰後國際秩序中強烈的“美利堅治下”特徵。美國的軍事神話歷史其實很短,直到二戰前美國軍事能力事實上仍沒有確切的優勢(除了潛力),即便二戰後美國仍然有著強烈的孤立主義傾向。嚴格地說直到1950年代美國才為了應對冷戰秩序下的局部戰爭開始真正大規模強化這種軍事能力。所以美軍現在如此厲害,歷史上也是又被海扁的經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