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朱允炆退位後去了哪裡?

用戶8147781541892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為了確保自己的後人可以順利繼位,江山穩固,將功臣幾乎屠戮殆盡。朱元璋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建文帝朱允炆高枕無憂,然而他沒有想到,自己的後代卻發生了兄弟倪牆這樣的悲劇。燕王朱棣造反,與朱允炆展開血腥的廝殺,最終朱棣贏得了勝利,奪得皇位。然而登基以後,有一件事卻成為朱棣的心病,它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大軍圍城,朱允炆本來插翅難逃,然而一場大火帶來的灰燼卻將真相掩埋。靖難之役以後,朱棣攻陷南京,燕兵進京。在一場混戰當中,皇宮燃起大火,火勢被撲滅以後,從灰燼當中找到幾具燒焦的屍體,無法辨認相貌。沒有人知道這到底是不是建文帝朱允炆,而這也讓建文帝的下落成為一場懸案。

關於建文帝真正的下落,說法眾多。官方史書認為,建文帝朱允炆在燕王朱棣進京以後就自焚身亡了。《明史》當中記載:“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而且《明太宗實錄》裡的記載也和《明史》的說法一樣,都明確地記載了建文帝死在了宮中。

這種說法其實可信度很高,然而似乎是出於對建文帝的同情,人們並不希望那位仁慈的皇帝死在大火當中,於是在民間還流傳著許多說法。

在民間流傳最廣泛的說法是建文帝沒有死於大火,而是出家為僧了。萬曆《錢塘縣誌·紀制》記載:“東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為僧至此,有遺像。”東明寺寺志中亦有記載:“迨壬午金川變作,啟篋得楊應能度牒及披剃具,佛知運數巳定,乃僧服出遜,由吳興至錢塘遁棲東明山,親灸旵祖座下,凡六載,跡漸彰乃辭去。“

這些記載說明,建文帝來到東明寺出家為僧並非是空穴來風,那場大火當中的屍體有可能是掩人耳目,而真正的朱允炆已經來到東明寺。

除此以外,還有學者認為建文帝從宮中逃出以後,化名詹碧雲,隱居在江西上饒玉山三清山上,任三清宮主持道士。而山上的陵墓、楹聯、石雕等則是佐證。

對於朱棣來說,最恐怖的不是朱允炆還活著,而是他不知道朱允炆到底是生是死。朱棣雖然穩坐帝位,但他畢竟是篡位者,朱允炆是他的手下敗將,但亦是他心中唯一的陰影。因此即使紫禁宮已經被燕軍團團圍住,朱允炆成功逃跑的可能性很小,即使火中確實有幾具屍體,朱棣依舊不敢相信朱允炆真的死了。加上民間對朱允炆的同情和推波助瀾,朱允炆的下落遂成為一個著名的謎團,朱棣派人尋訪數十年依舊沒有答案。

其實朱允炆是否活著,對朱棣都已經無法產生威脅,朱棣心中真正懼怕的,其實不是朱允炆,而是他篡位的事實。


歷史戰爭


朱允炆乃是太子朱標的兒子。因為朱元璋十分器重和看好自己立的這位太子朱標,想著自己百年之後將大位傳給他。然而十分不幸,朱標三十多就因病去世了。朱元璋內心十分悲痛,於是愛屋及烏的違反了自古傳位的那些規矩,力排眾議將皇位傳位孫子朱允炆,以表達自己對逝去太子朱標的深深思念。

然而,朱允炆的這些叔叔們就不答應了,燕王朱棣率先謀反,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將自己的侄子從龍椅上拉了下來。一連好幾年的內戰十分艱辛,直到打到南京,攻入皇宮,也沒有找到侄子朱允炆的下落,史書上也說“帝不知所終”,有人說是在皇宮燒死了(因為皇宮確實著了一場大火,據說還是朱允炆自己點燃的。),也有人說他從密道中逃出去了,跑到了福建九華山當了和尚。

據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建文帝獲悉南京金川門失守,想要自殺。在翰林院編修程濟等人的勸說下,建文帝遵照爺爺明太祖朱元璋臨終前為防這個皇太孫有朝一日“臨大難”而制定的“逃亡預案”(或“遺旨”),以“應文和尚”的法名、身份,在九個近臣、隨從(其中一個為小公主)的追隨下,從“鬼門”逃離皇宮。

“鬼門”是什麼門?可能是朱元璋在建造皇宮時命人在城牆某個角落挖的一道專供皇宮裡死人、鬧鬼而進行迷信活動時驅鬼離去的門。但不一定是皇宮的後門。這說明,建文帝等人(首批九個近臣、隨從)逃亡時,從皇宮到“鬼門”,走的是“陽光大道”。

“鬼門”外是一條河(或一個湖),擋住了建文帝等人逃亡的路。明太祖朱元璋幾年前就預料到建文帝可能有“今天”,臨終前秘密指派神樂觀道士王升(可能是被朱元璋遣還原籍的“錦衣衛”骨幹)“潛伏”在“鬼門”外的這條河(或這個湖)上,接應有朝一日“臨大難”的建文帝,協助建文帝“跑路”。

不幸的是,建文帝“臨大難”的這一天真的到來了。王升道士用船把建文帝等人載到“太平門”,再把建文帝等人領到了神樂觀。


這時,天開始黑了。一會兒,吳王(建文帝的三弟朱允熥)教授(老師)楊應能(即“應能和尚”)、監察御史葉希賢(即“應賢和尚”)等十三個從“水關御溝”逃亡的近臣、隨從也都到了神樂觀。建文帝一行人“會於神樂觀之西房”後消失了。

神樂觀是一座道觀,道觀裡有三清殿及道士的生活用房等不少房間,朱元璋為什麼偏偏在篋內的“朱書”裡指示建文帝等人“會於神樂觀之西房”呢?

我們大膽猜測一下,“神樂觀之西房”裡可能有玄機,即有一條“秘道”(地道)通往“鬼門”外河流(湖泊)的某處。這條“秘道”可能是朱元璋在建造皇宮時秘密命人打造的一條通往外界的“逃生通道”。

在“秘道”出口不遠處,停泊著一艘大帆船。這是神樂觀道士王升幾年奉朱元璋的“密旨”而秘密準備的,目的是載“臨大難”的建文帝等人逃離南京。

可以肯定的是,在追隨建文帝逃亡的二十二個近臣、隨從中,有一個年幼的公主。當地有一座“公主墳”為證(建文公主逃亡時的年齡及逃到九華山區後生活了多長時間?有待考古發掘、考證)。至少還有一個與建文帝關係密切的嬪妃或宮女,照料年幼的公主。


建文帝逃亡時才二十五歲,有東山再起的時間、機會和希望。而建文帝的皇后馬氏剛剛跳進火海,這個嬪妃或宮女心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許有機會轉正。

這個有幸逃脫朱棣魔爪的建文公主,在莆田九華山區的一個山坳中,默默地陪伴了建文帝600多年。


春秋代序


京城陷落之後,朱棣並沒有急著入城,他下令自己的部隊退守龍江驛,這是他給侄子朱允炆留下的最後的時間,讓他好好地想想後路,是打算自殺還是投降之後被秘密幹掉?朱棣等了很久都不見自己這個侄子有什麼動靜,只好帶兵進城。當他進城的時候,發現宮殿已經被一把火燒燬,朱允炆也下落不明人間蒸發了。從此明朝歷史上最大的迷案產生了。究竟建文帝朱允炆下落如何?他是被燒死了,還是逃走了呢??

讓我們回到建文四年的那一天,朱棣來了,這是他做夢都想來的地方。從現在起,他就是這個地方的主人了。人宮後,朱棣最著急的就是找到朱允炆,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朱允失蹤了。朱棣冒出了冷汗:如果朱允炆真的逃出去,他日只要振臂一呼,全國大部分地區的臣民還是效忠他的,勝敗結果還真不好說。朱棣想出了一個絕佳的辦法,他昭告天下,稱朱允炆在宮內自焚而死,他的屍體已經被自己找到,然後大張旗鼓的給他發喪,以絕天下人懷念故主之心。

從此,朱允炆的下落被後世的各種小說和野史反覆提及。明代的史料幾乎都持同一個觀點,那就是朱允炆還活著。那麼朱允炆是如何逃出京城的呢?據說他在危急時刻靈機一動想起了爺爺朱元璋,因此受到啟發化妝成和尚混出了京城。民間演義小說更是充分發揮了豐富的想象力,把建文帝出逃的經過說得有鼻子有眼。明朝萬曆年間,有人寫了一本叫《致身錄》的書,書中對建文帝出逃的經過有這樣一番十分精彩的描寫:朱允炆知道大勢已去,萬念俱灰想要自殺,這時候一個太監對他說,先帝駕崩時留下一個箱子,說遇到大難時才能打開,請陛下打開箱子看看吧。朱允炆打開箱子,發現裡面有一套和尚用的東西,包括度瞧、袈裝、僧帽、剃刀,還有十兩黃金和逃出宮的詳細路線圖。

於是朱允炆按照爺爺的指示,帶領親信隨從二十多人逃出了京城,隱匿在名山大川之中。

不管這個說法有幾分可信,總之活著的朱允效成了朱棣的一塊心病。他做夢都想找到朱允炆,但是朱允炆還活著的消息絕不能讓人知道,這樣會令自己的皇位不穩。於是朱棣派人分兩路秘密查找朱允炆的下落。一路負責國內,一路負責海外。負責國內查找的是給事中胡濙,他與朱棣並沒有什麼特殊的關係,之所以被選中擔當如此神秘而重要的任務,是因為他為人隨和,喜怒不掛在臉上,特別適宜做私訪工作。

另外一路去海外尋訪的是三寶太監鄭和。當時傳說朱允炆跑到西南,可能從雲南出境,轉往南洋,鄭和的使命就是到海外查找朱允蚊的蹤跡。鄭和前後出使七次,所經歷南洋三十多個國家,他是帶著尋訪朱允炆的任務出海的,雖然沒找到朱允炆的線索,但是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航海家,擴大了明朝在世界的影響。

兩路查找,費心費力,最終還是有線索沒結果。更讓人費解的是,和朱允炆一起逃走的二十多人也沒了蹤影。懷念忠義加上好奇,許多神秘的傳說,如“河西傭”“補鍋匠”“雲門僧”等等從明初一直流傳到明末。而“朱三太子”反清復明的出現,使朱允效生死這個歷史問題,變成了極為複雜的政治問題。





東皇


建文四年(1402)七月,燕王朱棣打進當時首都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有的說是自焚而死,有的說出宮逃亡,眾說紛紜,給歷史留下了一個謎。朱允炆到底去了哪裡?史載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朱允炆像

一、自焚而死。

這種說法應該是朱棣為了粉飾奪取帝位的合法性而捏造的。《明成祖實錄》中關於靖難之變的記載為:當靖難軍隊打到南京金川門時,“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內侍數人而已,乃嘆曰:‘我何面目相見耶!’遂闔宮自焚”。燕王朱棣立刻派人救援,無奈來不及。太監把“建文君”屍體從火中找出,燕王哭著說:果然如此痴呆,我來是為了扶翼你的,你怎麼走上絕路了?

以上記載基本是朱棣篡改歷史的說法。如果不宣稱建文帝已死,他也就沒有理由稱帝。而且,朱棣稱帝后,把建文朝的政府檔案悉數銷燬,都不承認建文年號,否定了朱允炆的合法性。

朱棣自己也不相信建文帝真的自焚而死。永樂五年(1407),朱棣派戶科都給事中胡熒,以尋訪道長張三丰為幌子,暗中偵查建文帝的下落,達十四年之久。

朱棣像

二、削髮為僧,流落雲南。

明神宗朱翊鈞曾經對建文帝的下落很感興趣,在萬曆二年(1574)問內閣大學士們:“聞建文帝當時逃逸,果否?”

首輔張居正當時回答: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老相傳,言建文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人無知道。至正統年間,忽於雲南郵壁上題詩一首,有“淪落江湖數十秋”之句。

《明神宗實錄》中記載了這首據傳是建文帝在雲南驛站牆壁上的題詩:

淪落江湖數十秋,歸來白髮已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愁。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明朝野史記錄建文帝逃亡經過是這樣的:建文帝得知南京金川門失守後,想自殺。少監王鉞攔住皇上,提醒他說,太祖生前留下一個箱子,並說子孫若有大難,可開箱看看。建文帝命取箱打開,內有度牒三張、白銀十錠,還有剃刀僧服等物件。建文帝嘆息一聲:“天命如此!”然後剃髮,縱火焚宮,穿著僧服逃出去了。

據說,建文帝帶著少數隨從途徑吳江、襄陽,來到雲南。當胡熒前往雲南偵查時,建文帝遁跡深山。等到正統年間,政治環境有所寬鬆,建文帝才出來露面,於是就有在雲南的題詩出現。

三、流亡海外。

鄭和下西洋

除了在國內搜索外,朱棣還懷疑建文帝出逃海外。朱棣身邊的太監李挺曾得知有兩位神秘的僧人自武昌羅漢寺出發,前往福建,李挺趕到泉州時,泉州開元寺的住持告訴他,幾個月前確實來過兩位內地僧人,但他們已經踏上了一艘阿拉伯商船,去了海外。

於是,朱棣便派出鄭和開啟了舉世聞名的下西洋壯舉。《明史》說:“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如果大家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贊、評論,記得關注我的帳號哦~


聽三哥說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由於皇太子朱標已於洪武《1392》先他死去,便由皇太孫朱允文即位,這就是建文帝、建文,帝即位不久,明朝內部就發生了爭奪皇權的內戰。建文帝的四叔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於1399年公開反叛建文帝,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朱棣1402年攻陷京城,贏得了這次爭奪皇位的勝利,但是當天帶領軍隊攻入皇宮時,只見宮中大夥沖天,建文帝不知去向,他封鎖城門,派人找變了南京城,也沒有見到朱允文的影子。此後,有關建文帝下落的傳聞流傳甚多,不但成了明成祖朱棣的一塊心病,也成了一樁數百年來爭訟不決的歷史懸案。

近代也有人認為這種觀點,認為建文帝確實是自焚身亡了,因為當時燕軍把皇宮團團包圍,建文帝就是想逃也來不及了,何況,建文帝知他的四叔是個貪權無厭、心狠手辣的武夫,落在他手機裡決無好下場,還不如一死了之。再說、朱棣也絕不會讓建文帝活下去,否則他就不能皇帝,朱棣為了不留下、殺侄奪位的臭名,後來他故意苦心尋找建文帝的下落,留下了歷史疑案,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機。

假設建文帝沒有死於宮中大夥,他又到哪裡去了呢?有人認為;建文帝根本沒有死於宮中大夥,而是放火為掩護,乘機從地道逃出了皇宮,並出家為僧,雲遊四海去了。對於建文帝的生亡經過,傳說十分複雜,流傳著多種版本。

朱允文究竟去了哪裡到現在已經無從考證,只能從歷史給我們留下的碎片中求線索,但是可以確定的就是無論是朱允文當皇帝后還是朱棣當皇帝,歷史總是車輪滾滾的向前,前進著!


彬彬侃歷史


朱棣率兵攻入南京後,朱允炆就下落不明瞭。

一說朱允炆被火燒死了。

當南京城被攻破時,建文帝與皇后、嬪妃們統統死於一場大火。當時,他的屍體被找了出來,但安葬他時卻是“不封不樹”,就是沒有封土,沒有樹立石碑,當年沒有留下任何證據。

二說是宮中起火時,建文帝並沒有被燒死,而是逃跑了。

傳說太祖臨終前,留給他一個盒子,裡面有三張度牒、還有袈裟、剃刀、白銀十錠。建文帝和幾個隨從剃成光頭,披著袈裟,拿起度諜和白銀就從地道里逃走了。

三說認為他上了穹隆山當了和尚。

《明史》中說,當年幫助朱棣奪取天下的姚廣孝在晚年時,曾請求朱棣放了宗泐和尚。原來是宗泐和尚幫助建文帝逃跑成功,把他藏在了江蘇。如果真是這樣,蘇州穹隆山上的佛塔裡,就可能有建文帝的墓。

除去這幾點,史上還流傳有其它很多種說法。建文帝的最終歸宿在哪裡,現在還是個謎。:


千形萬象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由於皇太子朱標已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先他死去,便由皇太孫朱允文即位,這就是建文帝,後世也稱為明惠帝。建文帝即位不久,明王朝內部就發生了爭奪皇權的內戰。建文帝的皇四叔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於1399年公開反叛建文帝,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朱棣於1402年攻陷京城,贏得了這次爭奪皇位的勝利。但是當他帶領軍隊攻入皇宮時,只見宮中大火沖天,建文帝不知去向。他封鎖城門,派人找遍了南京城,也沒有見到朱允文的影子。此後,有關建文帝下落的傳聞流傳甚多,不但成了明成祖朱棣的一塊心病,也成了一樁數百年來爭訟不決的歷史懸案。

最容易得出的一個結論,就是建文帝死於大火。這也是正統史書記載最詳的一種觀點。當年,燕王兵臨城下,建文帝見大勢已去,悲痛萬分,於是下令焚燒宮殿,建文帝攜皇后馬氏一同入火自焚。燕王朱棣入宮後清宮三日,在火堆裡找到了被燒焦的屍體,八天後下葬。《明太宗實錄》中是這樣記載的:“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助。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插圖]耶。吾來,為扶翼爾為善,爾竟不諒,而遽至此乎!’備禮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輟朝三日。”就是說,燕王朱棣見宮中火起,派人前去營救,但已來不及了。於是,有太監從火中找到了建文帝的屍體,燕王哭著說:“你真是太傻了,我來是為了幫助你做好事,你怎麼就不能理解,以至於如此呢?”隨後,厚葬建文帝,並派官員祭奠,自己輟朝三日以示哀悼。

近代也有人認同這種觀點,認為建文帝確實是自焚身亡了,因為當時燕軍把皇宮團團包圍,建文帝就是想逃也來不及了。何況,建文帝深知他的四叔是個貪權無厭、心狠手辣的武夫,落在他手裡決無好下場,還不如一死了之。再說,朱棣也絕不會讓建文帝活下去,否則,他就不能當皇帝。朱棣為了不留下“殺侄奪位”的臭名,後來故意苦心尋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歷史疑案,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機。

假設建文帝沒有死於宮中大火,他又到哪裡去了呢?有人認為,建文帝根本沒有死於宮中大火,而是以放火為掩護,乘機從地道逃出了皇宮,並出家為僧,雲遊四海去了。對於建文帝的出亡經過,傳說十分複雜,流傳著多種版本。

一種說法是這樣的:燕軍兵臨城下,建文帝見大勢已去,不知所措,想一死了之。這時一個叫王鉞的太監向他奏道:當年太祖臨終時,曾留下了一個匣子,遺命“臨難時開啟”,這個匣子放在奉先殿中。群臣讓他趕快拿出了那個盒子,只見這是一隻紅漆匣子,四周均用鐵加固,兩把鎖也都灌了鐵。眾人急忙把盒子打碎,看到裡面放了三張度牒,分別寫著“應文、應能、應賢”三個名字,裡頭還有袈裟、鞋帽、剃刀等物及白金十錠。匣內還有用硃筆寫就的字條,上面說,你們要是不想跑就自殺,要不然的話你們就拿著度牒跑。並畫出了逃跑的路線,明確指出應文要從鬼門出去,其他人要從御溝水門走,到薄暮的時候在神樂觀會齊。顯然,度牒中“應文”所指正是建文帝朱允[插圖],因為不但年號,就連他的名字也暗合“文”字,而在群臣中正好也有叫應賢、應能的。見此,建文帝不禁仰天長嘆,說道:“天數也。”隨後,這三個人削了發,穿上袈裟、鞋帽,按匣中所示路線分兩路逃出了皇宮。等建文帝從鬼門關(也就是皇宮的北門,宮中死了人要從後門抬出,因此也就叫作了鬼門)逃出,與另外兩個人會合後,已是傍晚薄暮時分。他們一起來到神樂觀,看見一隻船停泊在岸邊等候他們,站在船上的是神樂觀的道士王升,他看到建文帝來了,說道:“皇帝萬歲,我在這裡等候你多時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王升頭天晚上做了個夢,太祖託夢讓他今天預備好船隻,在這裡等候建文帝。於是一行上了船,逃出了京城,從此建文帝帶著這批人到處雲遊去了。

朱允文究竟去了哪裡到現在已經無從考證,只能從歷史給我們留下的碎片中尋求線索,但是可以確定的就是,無論是朱允文當皇帝還是後來的建文帝,歷史總是車輪滾滾的向前前進著。


文史園地


朱允炆于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根據史書記載,當朱棣的靖難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皇宮火起,本人不知所蹤。但是誰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燒死了,當時官方的記載當然只能說皇帝及其長子已死於難中,當然,這只是朱棣安定民心的說法,否則,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順地稱帝了。但是朱允炆最後的真正命運仍然是一個謎。

但是根據後來事情的發展,要是叫我猜的話,我能很確定的說朱允炆沒有死,為什麼呢?很簡單,當時平常老百姓家都有後門,甚至都有密道,堂堂皇室,尤其在後來朝廷戰事不利的情況下只要是有點腦子的人,基本都在準備後路,朱允炆能當上皇帝,這點智商還是有的,估計是隱居在江南。

作為皇帝,朱棣不可能要這些模糊的消息,因為只要朱允炆活著一天,對他來說都是一種威脅,雖然也威脅不到什麼,但是對於最高統治者來說,必須生要見人死要見屍。他必須要得到關於朱允炆是生是死的準確答案,從此開始了長達21年的尋找朱允炆之路。

那麼朱棣做了什麼?其實大家估計都猜到第一點了,那就是”鄭和下西洋”為何這麼說呢?其實很簡單,當時”鄭和下西洋”的官方說法是,溝通海外番邦,宣揚天朝上威,但是這就有點搞笑了,要知道,當時的明朝要說自己第二估計世界上的國家沒人敢說第一,絕對的強大,那些下西洋的艦船,西方見都沒見過,更別提造出來,所以他們就是為了尋找朱允文的蹤跡。

第二點知道的人就少了,朱棣派出自己的心腹大臣胡濙(yíng)到民間去暗訪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胡濙行遍天下州縣,甚至一度拜訪得道高人,希望得到指點,進而能幫助他獲取到建文帝的消息。期間母親去世也沒有回家丁憂,而是繼續完成著自己的使命。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他回到朝廷,馬上趕到宣府去拜見朱棣。當時朱棣已就寢,聽說胡濙到來,立即起來召見他。胡濙把自己所瞭解到的情況全部告訴了朱棣,到漏下四鼓才出來。

他們說了什麼,史書沒有記載,但是絕對是朱允炆的下落,很簡單,當胡濙回到朝廷,天已經黑了,朱棣都睡覺了,聽說胡濙到來,立馬起床,詳談了那麼久胡濙才出來,絕對不是在拉家常,當時朱棣已到晚年,這個迷惑被解開了,後來的事情我們可以猜一猜,胡濙見到了朱允炆,也做了詳談,因為天下已經是朱棣的了,並且是絕對的盛世,而且朱允炆躲藏了那麼久,每日戰戰兢兢,也累了。而朱棣呢?找了朱允炆這麼久,知道了消息,也沒有必要去滅口了,因為朱允炆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翻不起浪來了,因為全天下都知道他死了,作為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在晚年解開了疑惑,叔侄都累了,那麼就讓朱允文平淡的過完一生吧。




堅強的浩浩


我認為死在朱棣手裡了。

朱棣殺了朱允文,對外放出消息他失蹤了。這是最省事的做法。否則,靖難之後,朱允文的處理就很麻煩。殺了吧,名聲不好,畢竟造反旗號是清君側,總不好把君也一起清了吧。不殺吧,還得折騰禪讓的事,要是朱允文骨頭硬點兒,一時搞不定到頭來還得殺,就算搞定了,那就像個不定時炸彈埋在身邊還是麻煩。

現在好了,殺了朱允文,然後說他跑了,再裝模作樣找一下。沒找著啊,怎麼辦呢?國不可一日無君,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我燕王只能接位了。而朱允文連太祖的基業都能丟棄,實是辜負了太祖的厚望。既是如此,建文的年號也一併廢掉吧。自此,大明王朝第二個皇帝便是名正言順的朱棣。這一切,太順理成章了。


說史小哥


朱元璋把位置傳給了朱允炆,其實朱棣一直是虎視眈眈的,但是論才華方面,朱棣是有過之而不及的,之所以朱元璋把帝位傳給了朱允炆,是出於對太子朱標的疼愛,愛屋及烏

在靖難之役後,究竟建文帝去哪了呢?看過穿越時空的愛戀這部電視劇的,會以為朱允炆跟小玩子逃走了,沒有死在那場大火中,朱元璋給他們準備了僧服,讓他們逃出去,但電視終歸是電視,只能看看當娛樂用,歷史上也有這種說法,說建文帝流落民間,隱匿在名山大川之中,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逃出去後看透紅塵,出家當了和尚,各有很多種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