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不合常理的“高科技”箭鏃,將刃部放大80倍後,才知有多牛"


秦國位於戰國軍事線的最西圍,猶如滔天巨浪一般浩浩蕩蕩向東席捲而去,雄吞六國,盡得資源。而隨後,秦始皇便將這些資源悉數帶入陵墓,同時被保鮮兩千多年的還有秦朝那令人歎為觀止的科技,直至1974年出土之時都依然光新亮麗。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朝能夠突圍六國合縱有很多因素,我們不說商鞅變法後的強國強兵,不說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亦不說精英薈萃的人才優勢,只提一個方面:擁有七國之中最先進的生產力。雖然已經無法親眼看到大秦帝國的榮耀,但我們仍可以親手觸摸大秦帝國的輝煌!

作為秦始皇陵的殉葬品,兵馬俑展現出了秦人獨有的威嚴與霸氣,所出土的文物亦呈現出了足夠的震撼與驚豔,我們可以通過解讀這些文物的基因密碼,來一睹秦國的“高科技”究竟有多牛。

首先是令人聞風喪膽的秦弩,其威力遠遠大於弓箭,飛行速度亦快於弓箭數倍,在秦俑坑發現的弩弓遺址多達數百處,這表明秦代已經實現了弩的機械化生產。

出土時弩的木質部分已經腐朽,而青銅弩機卻依舊可以自如活動,並且擁有瞄準裝置,由此可見秦代弩弓的製作工藝已然爐火純青。當然,如果僅有強勁的臂力,而打磨不出鋒利的箭鏃,那麼弩弓也不會有足夠的殺傷力。

秦兵馬俑共出土青銅兵器四萬多件,而絕大多數是青銅箭鏃,由於箭鏃是當時使用最廣泛、製造量最大的兵器,所以其製作方法應是日常最普遍的做法,因此最能體現當時製造技術的客觀性。兵馬俑出土的箭堪稱“逆天”,堪稱古代科技的巔峰。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來了解其拔萃之處。

第一點,兵馬俑出土箭鏃均為三角稜形,帶有流線型弧面造型,符合空氣動力學,具有導向性能好、穿透力強的優點。研究人員對鏃首的三個面做20倍放大投影,發現其三個稜脊長度幾乎完全相等,最大差值0.55毫米,最小差值僅為0.02毫米,足以體現秦朝精確的磨削技術和高超的拋光工藝。

第二點,將箭鏃頭刃部放大80倍後呈現出的影像上,可見密密麻麻、分佈有序、極為細緻的搓痕,令人不可思議,又令人歎為觀止!如此高倍鏡之下,磨痕還能這麼平行整齊,這說明秦人當時運用了極為先進的工具,而具體為何我們還不得而知。如果以現今的技術標準來看,只有靠旋切機工業化的旋轉砂輪才能打磨得出來。

第三點,連接箭頭和箭桿的部分叫箭鋌,在鑄造時先完成箭鋌,然後將箭鋌插入預先準備好的模具內,最後再完成箭鏃的澆鑄。根據金屬比例分析,箭鏃部分青銅中錫含量高達20%,大大增加了硬度;而箭鋌部分錫含量較低,主要為銅。這說明僅僅是箭頭,秦人就根據實際需求採用了不同比例的金屬合金!

更加令人驚愕的是,每個箭頭的箭首與箭鋌重量基本都相等。以兵馬俑出土的大型銅鏃為例,箭首與箭鋌重量均為50克!如此精準鑄造的優勢在於,被射出去的箭的重心基本保持在中間位置,利於飛行的平衡,能夠飛得更遠、殺傷力更強。

而且,每個箭鏃表面都進行過鉻鹽氧化處理,至今都存有一層厚度約10微米的氧化鉻防腐層,提高了箭鏃的抗腐蝕能力。種種跡象表明,秦朝在箭鏃的生產環節,就已經對鑄造工藝標準進行了嚴格落實,這是秦兵戰無不勝的資源保障。

單單一隻日常生產化的箭鏃,就蘊藏了這麼多玄機,那麼其他大型兵器便更是趨於完美,而其中一些的鑄造工藝和工具仍是未解之謎,可想而知秦朝的“高科技”到底有多厲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