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标题党骗过的你一起来吧:这种痛经文学应该早死早超生

提到《见字如面》,“诚意”是大家伙儿最爱给出的评价。


有诚意,有坚守,是浮华喧闹里的一股清流,仿佛已经成了对任何传媒产品的最高赞誉。但仔细想想,这明明不该是每一个内容生产者应该做到的事吗?


是什么让我们把“真诚”视作一件难事,这也是《见字如面》想要在“艺文志”这一主题里提出的疑问。


既然说道“艺文”,那不谈文学还真有点儿说不过去。


咱们先问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什么是文学?


百度给的结果是,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艺术形态。


看鲁迅,你看到的可能是犀利、是深刻、是无比锋利的手术刀。


看沈从文,你看到的可能是浪漫、是神韵、是乡土浓郁的地方情怀。


看张爱玲,你看到的可能是冷静、是残酷、是爱情与人性的双重悲剧。


总之,这些本该是文学经典中的经典,却偏偏在如今媒体堂而皇之的“包装”下变了味,遂被网友冠以“痛经文学”之名,以表给人带来的强烈不适。


比如沈从文的书改名叫《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俄国诺奖文学大师蒲宁以一本《我的青春是一场烟花散尽的漂泊》光荣身居郭敬明之列。


是大众审美的断崖式下跌,还是出版社为了卖货不惜亵渎经典?总之,这股妖风邪气是该治一治了。


于是这一期的《见字如面》为我们带来了一封让人哭笑不得的信,来自王左中右的《这种糟蹋名著的痛经文学,我希望能早死早超生》。


被标题党骗过的你一起来吧:这种痛经文学应该早死早超生


痛经文学之殇,鲁迅都在劫难逃


咱们举个例子,有这么一本书,名叫《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你猜,这说的是什么故事?


乍这么一听,沧桑感扑面,似乎是帝王与歌姬的宿命纠缠,要不然就是将军和少女的爱情,再不济是本琵琶入门指南?


其实呢?这作者一栏可明晃晃写着——鲁迅。


好家伙,如今这《鲁迅文集》竟然也走起了郭敬明《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的路线。


精不精彩?刺不刺激?有没有几分血崩之感?


木心说“文字的简练来自内心的真诚。我十二万分的爱你,就不如我爱你。”这个简单的道理他们根本不懂,怎么杀马特怎么来。


所谓“痛经文学”,不过如此。


被标题党骗过的你一起来吧:这种痛经文学应该早死早超生


不知道要是鲁迅先生得知出版社为了把他的书“营销”出去,出此下策,会是什么反应?估计提笔就是一篇文章,痛斥现在出版社的操守何在,竟然堕落至此。


况且啊,不止如此,自媒体兴起的今日,更有人占着鲁迅自带流量的属性,以《贪财的鲁迅》一文,把鲁迅开三闲书屋、野草书屋等经历,解释成为赚钱而下海经商,美其名曰“当之无愧的人生赢家”。


这还不够,紧接着话题一转,这公号立刻就卖起了理财啊。好啊,黑化了鲁迅先生一通不说,竟然还是为了带货。这不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当道吗?


被标题党骗过的你一起来吧:这种痛经文学应该早死早超生


但你以为只有鲁迅老爷子一位惨遭毒手吗?


在一系列的出版作品里,梁秋实先生的散文集被改为《陌上谁人依旧,固守流年》,郁达夫先生的文集竟然取作《倾城春色,终只是繁华过往》,徐志摩先生的文集更是被一首周董的歌篡改——《烟花易冷,那些我们不曾懂得的爱情》。


这哪儿还是大文豪的作品系列啊,简直颇有几分过去打着色情擦边球的言情小说的味道,葬爱与风华,彼岸与繁花。


被标题党骗过的你一起来吧:这种痛经文学应该早死早超生


出版社这招标题党玩得之雷之囧,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小学生都评价道——这就是作!


被标题党骗过的你一起来吧:这种痛经文学应该早死早超生


王左中右就在这篇痛斥出版社的书信里写道:


感觉这些大师一袭黑袍,一个个的都在抬头仰望天空,斜刘海遮不住右眼角的悲伤。真是难以想象,这些出版策划人得看了多少QQ个性签名,读了多少青春痛经文学啊。


被标题党骗过的你一起来吧:这种痛经文学应该早死早超生


借着这股妖风,王左中右索性彻底放肆,让风来得更猛烈一些,干脆直接对“四大名著”下起狠手:


《西游记》这个名字不好,你到底往哪儿游在哪儿记?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在游泳健身呢,现在的年轻人能喜欢这样的名字吗?你就应该叫《用世间五百年,换你一次转角邂逅》。


《三国演义》,多土多封建呀,一点也不符合年轻人的口味,麻溜改成《乱世浮沉,谁与我心向黄昏》。


《水浒传》,这名字也太不着边际了。《且试天下,尽管明日又天涯》就好听多了。


还有《红楼梦》,那里面是只有红色吗?这么华丽的作品,不起个《木石前盟,终不抵金玉良缘》的名字,根本就拿不出手。


这波反讽,真被王左中右用得淋漓尽致。但他也道出了如今咱们传媒领域所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为了博眼球,在所不惜。


被标题党骗过的你一起来吧:这种痛经文学应该早死早超生


哪怕这标题党纯属欺诈型叫卖,哪怕这完全背离了内容的初衷,但哪儿管得了那么多,有市场,有人买,有钱赚,咱把良心一丢,谁爱要谁拿去呗。


从文学热到娱乐热?


其实啊,鲁迅早在杂文《二丑艺术》里说过这样一种人,在浙江戏班里,它们被叫作“二花脸”,说得好听一点,就是“二丑”。


这二丑不同于小丑,不扮横行无忌的花花公子,也不扮只会仗势欺人的宰相家丁,他所扮演的只是保护公子的拳师。


总而言之,身份比小丑高,性格却比小丑坏。


鲁迅写道:


世间只要有权门,一定有恶势力,有恶势力,就一定有二花脸,而且有二花脸艺术。我们只要取一种刊物,看他一个星期,就会发见他忽而怨恨春天,忽而颂扬战争,忽而译萧伯纳演说,忽而讲婚姻问题。


如今传媒平台的风气,不就带着点二丑的风气吗?


有点上等人的文化,但又依附权门做事,哪里有风吹草动,哪里就有他。只是啊,如今的世道没了黑势力,但是有资本的运作啊。


钱也赚到了,经典也糟蹋了,还偏偏说自己是文化的代号!这换在王左中右的这封信里,不就是吃文化的饭,还不忘糟蹋文化的精神嘛!


连阎连科都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如今出版社似乎把所有的书都做成商品,无论多么严肃,也只以卖“钱”为标准。


看吧,如果世界里只剩下“钱”,那就是全然为了销售而销售。


许子东就对此评价道,在销售的环节里,没人会管你作品如何,它只想让书和更多读者发生融洽。


但“融洽”,真的有听上去那么美好吗?


史航解释说,融洽有时就是互相拉低,鲁迅所说的“花边文学”放到当今,就只剩几层花边,根本没有文学了。就跟现在的中国风歌词一样,俗人爱说雅,他根本看不出好不好,只要雅字堆在一起能押韵就成。


要知道,这在过去,可不是如此。记得上世纪80年代,文学始终是社会的一股热浪。


那个时候,文学杂志几乎是青年人手里的标配。从《收获》、《花城》、《十月》到《当代》,可以说出名字的文学杂志数不胜数。


若不是有它们的存在,或许今天我们都无法看到《庐山恋》、《平凡的世界》这样的优秀作品。


若不是有它们的存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朦胧诗,或许都不会成为一个文学标签存在于今日。


王蒙、贾平凹、余华、苏童、路遥、张抗抗、史铁生、王安忆……如今这些文学界里的台柱子,许多都是从八十年代的文学热里走出来的。


据出版界的人士回忆,当年一本优秀的文学刊物,发行量甚至可以高达60万的数字,这放在如今,是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


况且那个时候文艺青年可不会遭受鄙夷,如果你想要和一个姑娘聊聊天,开口都得问一句“你喜欢文学吗?”,要是没看过几本书,聊不出几本名著,那约会一般都得泡汤。


有钱,有权,有颜,远比不上有才、有学识来得重要。


而现在呢?


你想要买一本纪伯伦的书,发现书名被篡改为《我的心只悲伤七次》。


你看见一篇微信文章标题是《集齐7个备胎后,她终于召唤到了白马王子》,打开发现竟然是《白雪公主》。


你随手播放一首中国风歌曲,很有可能逃不出以下用烂的词语。


被标题党骗过的你一起来吧:这种痛经文学应该早死早超生


你进入最知名的网文站,看见Top 10网文标题很有可能是如下的风格。


被标题党骗过的你一起来吧:这种痛经文学应该早死早超生


这甚至可能会让你一时半会儿分不清,到底是你落后了,还是时代审美完犊子了。


可悲的是,还是应了王左中右的那句犀利的话:


老话说的好,吃啥补啥,你看什么样的文,你就是什么样的人。不怕文盲会打架,就怕文盲有文化。审美没跟上,就算学了再多的文化,还是会发育不良。没审美的文盲,即使有了文化,该瞎还是瞎。


被标题党骗过的你一起来吧:这种痛经文学应该早死早超生


更甚的是,这样的渗透不仅在图书上,放眼望去流行音乐、网络综艺、流行影视,哪样不是如此?


自媒体靠标题谋生,娱乐宣传也要搞成语不休人死不休的样式。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啥?断章取义的脑残八卦,普通故事渲染成狗血博眼球,时政新闻逼迫你站队唯恐天下不乱。


市场拉低审美,大众疯狂迎合,黑白颠倒反而最有人买账,没人再去追求精致健康的食物,谁都在无脑的快餐猪食里自得其乐。


是,我们倒是乐呵生在其中,殊不知我们才是这场时代“痛经”里的最大悲哀。别人给啥吃啥,吃到最后,我们已经分不出究竟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要是谁都信奉唯市场论的价值观,那何谈什么文化持守呢?


谈市场供需没错,但面对单纯以“卖”为目的的文化商业模式,难道就是对的吗?


毕飞宇说得好:


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质量往往取决于这个民族和这个时代的审美愿望、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如果因为贫穷我们在心理上就剔除了美,它的后果无非就是两条:一、美的麻木;二、美的误判。美的误判相当可怕,具体的表现就是拿心机当智慧的美,拿野蛮当崇高的美,拿权术当谋略的美,拿背叛当灵动的美,拿贪婪当理想的美。


大部分媒体以市场之名纵容低级审美的今天,《见字如面》依旧敢将这样的话题放到综艺的台面,是对畸形市场的开炮,也是自我立场的发声。


若有市场、有钱赚成为了一切产品的出发点,那咱们这一期的“艺文志”或许也就不复存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