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年前,這本書演繹世間最極致的"愛與恨"、"文明與野蠻"的爭鬥


173年前,這本書演繹世間最極致的

1847年,"神奇的"勃朗特三姐妹,先後化名出版了《簡愛》、《呼嘯山莊》和《艾格妮絲·格蕾》,前兩部被盛譽為世界文學的明珠。

出版之初,《簡愛》以她濃郁而直白的"人性情緒",講述人如何與時代反抗和鬥爭的愛情故事,而贏得當時人們的讚譽,而相反《呼嘯山莊》所迸發超越世俗的愛與瘋狂,卻讓人難以理解,以至於遇冷而消沉。

173年前,這本書演繹世間最極致的

勃朗特三姐妹

但是,是明珠,總有一天會發光。於是多年以後,它開始被人理解,以至於被作家毛姆列為世界十佳小說之一,並評價道:

"不知道還有哪一部小說中愛情的痛苦、迷戀、殘酷、執著曾經被如此令人吃驚地描述出來。"

正如年少時,被《呼嘯山莊》的詭異和另類的奇幻故事所吸引,那種充滿野獸般偏執的瘋狂,太過震撼人心了。

其當女主凱瑟琳產女而亡,男主希克利居然挖墳也要與她"結髮",那種感情,恐怕很難單單隻用"愛"來解釋,用"恨"來表達更是慘白,此後二十餘年對彼此後代的報復,侵佔財產,更像是一種完完全全的"侵略"。

173年前,這本書演繹世間最極致的

這種感情,或者說"非塵世間的情緒",如果從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其人的性格和行為,所"推測"出來的精神世界來看,或許就會理解這本《呼嘯山莊》帶來的深刻內涵。

正如她們所處的英國最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一樣,複雜時代所賦予的,大社會和狹小環境交織帶來的,離群索居,傷痛經歷造成的,其實都是這部作品的極致之處。

《飄》裡深藏的是南、北文化(文明)的對立與融合,選擇的悲歌;

而《呼嘯山莊》裡所深埋的,則是一種關於文明與野蠻的探討,或者說是作者艾米莉想對世界問的問題:如果未來的文明必然是束縛而功利的,那麼自由的野蠻(文明)是否值得保留?


173年前,這本書演繹世間最極致的

世界另一個"我"

缺陷的"美",是不可替代的時代"生命力"

還記得年少時,很不喜歡這本《呼嘯山莊》,因為它是愛情的悲劇,每個處在"叛逆青春"的孩子,或許都喜歡一些纏綿悱惻的言情,亦或轟轟烈烈的英雄故事,而不是如它這般兩邊都不靠。

尤其縱觀19世紀的文學世界裡,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都不會像它一樣全文都充滿詭異而極端的"暴虐",用"相愛相殺"來形容都不足以形容希克利的殘暴所為,以及凱瑟琳的矛盾"殘忍"。

這種驚世駭俗的"反道德"故事,在陰鬱的呼嘯山莊和陽光的畫眉山莊(或翻譯為田莊。)的反差束縛下,更是產生了一種意想不到的"反人性"的故事。

173年前,這本書演繹世間最極致的

是的,就從故事裡對主要人物的塑造,顯得過於扁平和"刻板"。

比如希克利從始至終的"恨"意,即使被老莊主偏愛,即使被凱瑟琳視為"世上另一個我",即使被伊莎貝拉全身心地愛等等,都軟化不了他的熊熊的恨意,連看似瘋狂復仇,選擇"放過"的愛人凱瑟琳,其實從本質上來說,也是被他展現出來的"暴虐"害死的。


而故事裡情節設計更是顯得過於牽強和"粗製濫造"般的幼稚。

以"牽強"為例,單就老莊主為什麼如此偏愛這個被撿回來的孤兒希克利,勝過愛自己一雙兒女的感情支撐,就設計地毫無邏輯,就算是狗血的言情小說,還會用私生子或者愛人之子來合理化"偏愛"的感情。

再來說"粗製濫造"的幼稚情節,體現在林頓妹妹伊麗莎白對希克利突兀而痴狂如聖母般的愛戀之上,試問,一個把"暴虐"展現地如此直白的陰鬱男人,如何讓人一見鍾情並愛得不顧一切?

更別提後續三個月的婚姻生活當中一次次的,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般的"拯救性"的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摺磨,卻又突然莫名其妙地醒悟的態度急轉等等,如此設計無一不是一種為了復仇而"復仇"的刻意推進(加深)。

173年前,這本書演繹世間最極致的

是的,如果是以現實主義和邏輯作為依據去解析這本《呼嘯山莊》的話,絕對會被詬病不合實際,離奇違和,但是從作者的角度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出發,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在維多利亞時代裡,被時代"拋棄",而離群索居的勃朗特一家,他們生活的"世界",本就是"非世俗"的,所以如此故事敘事和設計上的瑕疵,實屬"必然"。


但是,何以這樣一部有著如此明顯缺陷的作品,卻在時間的流逝下,空間的變幻中,越久越散發出別樣的震撼力?

當然不是基於故事裡,表面所呈現的另類"愛情"模樣,更不是那種九死未悔,堅持到底的復仇之心,而應該是深入其中的,帶著某種偏執的極端情緒,所展現的,世所罕見,不可替代與重複的超越時代的"價值"。

正如魯迅的"匕首"一般,即使放到現代社會,它的鋒芒任就鋒利而直刺人心,那種特殊的特質,獨一無二,永遠無法被取代,即使"毒舌、口不擇言"的缺陷是如此明顯,也掩蓋不了這些文字超越時代的巨大力量。

173年前,這本書演繹世間最極致的

如果說《簡愛》是相同背景環境,相同經歷,而抒發的對自身命運的"愛、恨、痛苦"的吶喊,那麼《呼嘯山莊》就是超越"人性",讓情緒上升至對"時代"走向與未來發展的思考“結晶”。

所以,其實故事的真實與否並不重要,甚至情節和人物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整個故事所展現的"世界樣貌",那個永遠帶著電閃雷鳴、疾風驟雨背景下的,讓"人"不得不演繹宿命與掙扎的狹隘的"小世界"——兩個相鄰卻天淵之別的野蠻與文明"對立"的山莊。

正如書中凱瑟琳反覆強調,對自己與希克利下判斷的話:

"那不是因為他漂亮,而是因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論我們的靈魂是什麼做成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模一樣的。"

是的,在那個代表"野蠻"的呼嘯山莊裡,不僅希克利是個"非人的怪獸",其實另一個"我"凱瑟琳也是一個自由的"野獸"。

只不過,凱瑟琳慢慢被馴化了,正如她去到"文明"的代表畫眉山莊三個星期,於是這隻"野獸"被慢慢馴化,向文明低頭妥協。

173年前,這本書演繹世間最極致的

因為幾乎所有"文明"的進程,永遠是洶湧前進而不可逆的,無論好壞都如此,何況在普世的眼光中看來,這些諸如禮儀、教養、端莊舉止,以及"正常"的社交等等,都是先進文明的"好處"。

而希克利卻始終執拗地堅持著自由的野蠻,對於凱瑟琳答應嫁給卡頓一事,於他而言,不僅是對"我們"的背叛,更是對"自由"的背叛。

因為在他看來,"野蠻"才能自由,文明永遠是功利而被束縛的,正如凱瑟琳所言的他們之間的"身份"差距一樣,或許只有在文明的世界裡,才會有如此"荒謬"的身份等級的劃分,而野蠻世界則只需要雙方都"自願"就好。

正是基於對"世界"認知的不同,於是他們兩個同為"野蠻世界"人,即使精神世界趨於一致,相互認為對方為"靈魂伴侶",卻依舊躲不開"文明世界"的侵入,進而分道揚鑣。

其實全書的前半部講的就是在一個時代裡,人們在面對兩種不同"世界"的選擇,以及他們的未來走向的開放性展現思考。

因為對於作者艾米莉來說,真實的"文明世界",太過殘酷,正如他們幾個寄宿的學校一樣,衝突與束縛,生存與死亡,時時刻刻都在改變著她對現實"世界"的認知。


173年前,這本書演繹世間最極致的

極致的愛VS極端的恨

當野蠻降臨,文明何去何從?

之前在家宅著,趁這機會閱讀了大量看過的"老名著",英譯版或英文版,倒不是練習英語,而是從某種自以為的"標準"上來說,英語所表達的意思更加直白而"準確",中文更加多意而意味深長,否則中譯版,就不會出現所謂直譯派和意譯派,或者結合派的分流。

正如這本《呼嘯山莊》一名的來源,原名《Wuthering Heights》,其實直譯應該是咆哮山莊(莊園、田莊等等),最早可追溯的普遍用名,應該是1980年楊苡先生"創意"地根據開篇的解釋:這是"一個意味深長的內地形容詞",描繪的是這地方在風暴的天氣裡所受的氣壓騷動。而意譯為"呼嘯山莊"。

173年前,這本書演繹世間最極致的

之所以要如此摳字眼和意思,是因為在作者艾米莉把整個"世界"都封閉、縮小在兩個與世隔絕的山莊裡,那麼"呼嘯"二字所傳達的本源情緒就十分重要,正如她描寫的山莊外景一般:

"從房屋的那頭有幾棵矮小的樅樹過度傾斜,還有那一排瘦削的荊棘都向著一個方向伸展枝條,彷彿在向太陽乞討溫暖,就可以猜想到北風吹過的威力了。"

壓抑中,透著一股被異化的"反人性"情緒,除了難以判斷和衡量的愛情之外,還有深入骨髓的仇恨、匪夷所思的怪癖,以及讓"所有"人物都呈現出一種偏執簡單,武斷而自我的"世界"生存方式。

其實,看了這麼多19世界的文學名著之後,就會發現,很多時候,作者永遠會被時代所侷限,而筆下的作品則會被本人的經歷和思想所束縛,那些看起來,或者經過百年驗證,沉澱的超時代意義,都是源於人類基本的"人性"的本質演繹。

於是,身處這麼一個封閉環境的作者艾米麗,在勃朗特家屬於"異類"的"老二"(活下來三姐妹中的排行。)她本身就帶著一種被時代侷限的"性別歧視"。

正如她在書中藉著凱瑟琳之口,在病危時歇斯底里的呼喊:

"但願我在外面!但願我重新是個女孩子,野蠻、頑強、自由,任何傷害只會使我大笑,不會壓得我發瘋!"

173年前,這本書演繹世間最極致的

現實給她帶來的,屬於"性別認同"感的壓抑,她如果生在現代,應該或成為一名跨性別者。(好笑的是,早年的研究,竟然會認為她這種"性別認知"有同性戀的傾向。)但是時代的侷限讓她把心中的"野獸"化身成了希克利這隻永遠不被馴服的殘暴"怪獸"。

而短暫接觸過"文明世界"的她,又不得不承認諸如教育、禮儀、教養等等這些明顯帶著馴化、束縛的"文明"產物,在這個時代,或者未來時代,都是有必要的。

於是,她被分化成了兩半,感性的內心裡,渴望著那個自由自在的"野蠻世界",而理性的精神上又只能去認同那個功利而被束縛的"文明世界",百思而不得其解的她,就讓她的問題,思考都化為這本《呼嘯山莊》,讓大家自己去找答案。

是的,其實不管是那個"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還是現代這個"先進"的科技時代,野蠻與文明的"爭鬥"永遠難以調和。

因為由"動物"漫長演化為"智人"的人類,本身骨子裡就帶有一種自由的"野蠻",而我們所在的"文明世界",那無所不在的束縛,就是用來限制這種"野蠻"的,衣冠楚楚的代價是失去自由。

173年前,這本書演繹世間最極致的

於是,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如果未來的文明必然是束縛而功利的,那麼自由的野蠻(文明)是否值得保留?

或許千人千面的思想各不同,但《呼嘯山莊》為讀者呈現了一個讓自由的"野蠻"摧毀的世界模樣,於是,你會如何選擇?



寫在最後:

說實話,《呼嘯山莊》改編的電影是不太敢看的,書裡的故事,已經足夠黑暗和壓抑,偏執的瘋狂無處不在,而被限制在小小"世界"的人們,都在無力地做著困獸之鬥。

人類天性愛自由,也向往自由,討厭束縛,更加厭惡約束。

所以,生而為人,應該如何活著......


最後,還是循例推薦這本偉大的傑作《呼嘯山莊》,畢竟直視本心很難,但應該去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