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為他獻上一計,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這是怎麼回事?

歷史提問官——不死太


酈食其是劉邦麾下的一位重要謀士,也是當時劉邦麾下外交戰線上最厲害的人物。在劉邦率先攻入關中和後來的楚漢之爭中都有重要的貢獻。他在韓信攻齊之時,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就說服齊王田廣投降,但是因為韓信不願功勞被酈食其佔據,偷襲齊國,導致酈食其被憤怒的齊王田廣烹殺。

“分封六國”,看似正確的“亡國之策”

酈食其在彭城之戰後向劉邦獻上的“分封六國”的計策被張良稱為是“亡國之策”。當時楚漢相爭正處於關鍵的相持時期,雖然韓信已經開闢了北方第二戰場,正對項羽的西楚政權進行“大迂迴”包圍戰略。但是項羽主力對劉邦的壓制也非常明顯,劉邦的壓力非常大,隨時都有兵敗身死之憂。

因此劉邦採取了儘可能拉攏盟友擴大實力的策略,希望通過聯合大多數人共同對抗強悍的西楚霸王項羽。而酈食其就是這一戰略的重要策劃者和實施者,他也通過自己的才能為劉邦爭取了不少戰略盟友。

但是項羽的強悍還是給了劉邦極大的壓力,他在滎陽和成皋一線多次被項羽擊敗,好幾次都是狼狽逃竄。因此酈食其為了緩解壓力,儘可能獲得助力,就提出了“分封六國”的策略,即讓劉邦分封六國舊貴族,讓他們復國,隨後獲得這些六國舊貴族的幫助,進而擊敗項羽稱霸天下。

這就是酈食其為劉邦獻上的“亡國之計”,當時劉邦非常贊同,認為這樣就能獲得六國舊貴族勢力的支持,從而擊敗強大的項羽。因此他馬上命人去刻六國王印,準備分封六國的舊貴族復國。所幸劉邦的另一位大謀士張良此時正好來找劉邦,劉邦將酈食其的計策告訴了張良,張良立刻指出這條計策根本行不通,而且是會讓劉邦覆沒的“亡國之計”。

張良的反駁

史書中記載這段事蹟的時候,將張良認為這條計策行不通的八條理由都詳細的記載了上去:

曰:“昔者湯伐桀而封其後於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項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者,度能得紂之頭也。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聖人之墓,表賢者之閭,式智者之門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發鉅橋之粟,散鹿臺之錢,以賜貧窮。今陛下能散府庫以賜貧窮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馬華山之陽,示以無所為。今陛下能休馬無所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輸積。今陛下能放牛不復輸積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無彊,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

這段話很長,但是通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觀點:

  1. 劉邦不具備分封的硬實力。雖然當時劉邦的實力很強,但是還不能算最強。至少面對項羽他就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劉邦不具備商湯和周武王戰勝夏桀和商紂之後分封的硬實力。

  2. 天下大勢未定,民心尚未歸附。當時的局勢還是楚漢兩強相持鏖戰,誰勝勝負都在兩可之間。天下民心並非就一定歸漢,劉邦還不具備這樣的人望,因此一旦分封,天下群雄就未必會一定歸附劉邦。須知道項羽分封時的實力和威望遠強於當時的劉邦,他尚且未能穩住天下局勢,他分封的諸侯許多也都對項羽反戈一擊,又憑什麼認定六國舊貴族就一定為為了這次分封就誓死效忠劉邦呢?

  3. 分封之策就迅速削弱劉邦的基本盤。劉邦的起家靠的是隨同他從沛縣起兵以來積攢的布衣階層的英雄,即後世所謂的“布衣卿相”。他的支持者中有許多並非六國舊貴族,如果貿然分封,必然讓這些拋家舍業來爭取富貴的草莽英雄們寒心。最終導致他們人心離散,劉邦集團的中堅力量就將瞬間瓦解,徹底失去和項羽對抗的實力。

綜上,酈食其的分封之策貌似能夠迅速獲取當時頗具實力的六國舊貴族支持,從而壯大自身力量來對抗項羽。但是從當時局勢和劉邦本身的條件來看,他根本沒有這個能力來實行這條計策,而且實施下去對劉邦的損害反而更大。因此張良的一番勸說之後,劉邦當即大罵“豎儒,幾敗而公事!”隨後命人銷燬所刻的六國王印。

延伸:韓、彭封王,時勢不同,策略不同

在這次分封事件之後一年,韓信成功破齊,隨後韓信欲自立為齊王,派人向劉邦要求封自己為“假齊王”。劉邦一聽,破口大罵,張良和陳平趕緊踩住劉邦的腳勸住劉邦,然後說如今的形勢,劉邦也不能阻止韓信自立為王,不如順水推舟封韓信為齊王。

一年前還反對分封的張良為何如今又轉變為支持分封之策呢?歸根結底是因為時勢的變化,一年之後韓信已經攻佔齊國,基本完成了對項羽的大迂迴包抄戰略。項羽已經呈現頹勢,而韓信等人開闢第二戰場已經成為決定天下歸屬的重要的第三極勢力。如果堅持不分封韓信,極可能導致韓信及其麾下眾將的離心,因此不得不同意分封韓信為王。

無獨有偶,在後來對項羽的決戰之時,韓信又開始拖延戰機,而一直在後方襲擾項羽的彭越也不聽調遣。無奈的劉邦在被項羽又一次痛擊之後,找到張良尋求對策,而張良直接了當的說,韓信和彭越是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同時勸說劉邦將韓信封為楚王,讓韓信回到家鄉稱王,滿足他衣錦還鄉的願望,再將早就想封王的彭越封為梁王。果然,在劉邦依計行事之後,韓信和彭越的大軍立刻趕到垓下合圍項羽,最終取得了戰略決戰的勝利。

由此可知,當時的天下局勢,只有手握重兵的韓信、彭越、英布等人才是值得劉邦分封拉攏的實力派。而雖有較大影響但是並不能提供多少即戰力的六國舊貴族只能是因勢利導,在合適的時機下進行拉攏。所以在彭城之戰後酈食其獻上的“分封之策”的確是不合時宜的錯誤戰略,也是他一生為數不多的敗筆。


圍爐品茗人


公元前204年,當項羽在滎陽把劉邦團團圍住的時候,束手無策的劉邦問謀士酈食其該怎麼辦?酈食其說,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趕緊刻印璽,派人出去尋找六國的後人,對他們進行分封。這樣一來,他們感激大王你,就會組織軍隊前來救援你了。

劉邦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立刻派人去執行。

這時候張良回來了,聽說了這事後大驚,生氣地說,這簡直就是“亡國之計”,他用了多達八條理由來反駁。嚇得劉邦趕緊讓那些刻印璽的人停手,並大罵酈食其迂腐誤事!

可是,僅僅過了一年,在公元前203年的時候,張良卻主動給劉邦說,讓他對韓信、彭越、英布三人進行分封,並且給他們的封地劃出界限,促進他們幫助劉邦圍攻項羽。

(酈食其畫像)

張良這種出爾反爾的做法,該怎麼理解呢?

關於這件事,我覺得有以下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時勢不同。

劉邦被圍攻在滎陽的時候,是他最困難的時候。雖然那時候,他已經通過暗度陳倉,獲得三秦之地。並且接連降服了常山王張耳、韓王昌、河南王申陽、魏王豹和殷王卬五個諸侯,獲得50多萬人馬,又趁項羽征討齊國的時機,攻入了項羽的都城彭城。但是等項羽回來救援的時候,他卻被打得狼狽逃竄,最後在滎陽被項羽圍困。

那時候,本來已經投奔劉邦的那些諸侯,又反叛了,也不來救他。可以說,項羽把他拿下來,只在旦夕之間。劉邦這時候,全無號召力。就算他把印璽送到六國後人的手中,他們真的把軍隊組織起來了,一來劉邦沒號召力,二來大家都害怕項羽,因此肯定不會來救他。

而到了公元前203年,韓信已經攻下齊地,彭越、英布也已經反叛項羽。那時候,劉邦加上韓信、彭越、英布已經對項羽形成了包圍之勢。在名義上,韓信、彭越、英布是歸劉邦管的。雖說分封諸侯肯定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為了調動這幾個人的積極性,做出對他們進行分封,並劃定邊界的權宜之計,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決策。

由此可見,張良執行自己曾經反對過的決策,是張良頭腦清醒,處理事情靈活機動的表現。

(張良畫像)

第二種可能:打擊同僚。

很可能酈食其的計謀並沒有錯。為什麼說他的計謀並沒有錯呢?

因為當時劉邦雖然處在最困難的時候,但畢竟他已經在和項羽爭奪天下了。在名氣上,他是當時的天下二霸之一。名氣決定著他的召喚力。再說了,他還派出韓信攻趙伐齊,打得有聲有色。所以儘管落魄,也並非完全沒有實力。

這時候,如果他召喚六國後人,讓他們站起來和項羽鬥。六國後人為了實現復國的目的,肯定會這麼做的。

再說了,如果認為刻印璽去分封六國後人都是“亡國之計”,為什麼分封韓信、彭越、英布就不是“亡國之計”呢?要知道,韓信、彭越、英布都是虎狼一樣的人物,胃口很大。劉邦那時候即將統一全國,那樣做,不是自找麻煩嗎?

(劉邦劇照)

所以,張良的說法,並不是特別站得住腳。

那麼,張良為什麼還要那麼說呢?很可能,張良那樣說,只不過是反對酈食其。畢竟酈食其這個人,和他都同為劉邦的謀士。再加上酈食其一向自負,所以張良對他很不滿。當他說出妙計後,張良故意說這個計策不對,以此來打擊他。張良說出多達八條理由,就可看出,他對酈食其有多麼介懷。不把酈食其打下去,張良寢食難安。

後來張良之所以又提出分封的建議,是因為那時候,酈食其已經被齊王“烹死”了,沒人再和他爭寵了。

這兩種可能中,究竟哪一種是對的呢?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劉邦的開國謀士中,酈食其穩健不如蕭何,戰略眼光不如張良,機智不如陳平。但他縱酒使氣,疏闊狂放,跟劉邦很對脾氣,卻是劉邦最喜歡的一個。

那麼,他究竟曾為劉邦獻了一條啥計,居然讓張良認為是亡國之計呢?此計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一、初遇劉邦,一見傾心。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二月,帶著進攻昌邑失利的惆悵,劉邦一路西行路過高陽。在高陽休整隊伍的時候,一位老者走進軍營。

這老頭姓酈,名食其,魏國高陽人,周朝陳留侯的後人,是個儒生、雖然祖上富貴過,但到酈食其這一代,別說封地早就沒了,家道也破落不堪,博覽群書的酈食其生不逢時,一直到六十歲,都沒得志,勉強在當地謀了個裡監門的小差事餬口。


雖說職低位下, 除了高談闊論不會別的營生,可是老酈頭人窮志不短,狂得在縣裡都出了名,再加上他嗜酒如命,人稱其為“高陽酒徒”,衙門裡的人根本不敢使喚他,成天像養老太爺那樣養著。

別人不用酈食其,酈食其也看不上衙門裡這點爛差事,他覺得自己這一肚子學問不能埋沒,總想找一個可託付的明主幹一番大事業。

等到劉邦到了高陽,根據別人的講述,酈食其分析了一下劉邦,覺得這個人雖然比較傲慢,經常看不起別人,但是有雄圖大略,能成事。於是酈食其前來劉邦營中。

劉邦聽說酈食其前來,就坐在床 上,讓兩個侍女打洗腳水給他洗腳。酈食其見劉邦洗著腳接待他,就作了個揖問:“足下此來高陽,是要幫助秦國打諸侯呢,還是要幫著諸侯打秦國呢? ”


劉邦一聽開口就罵:“豎儒!”豎儒,就跟現在罵“混蛋”一樣,是當時典型的髒話。緊接著劉邦說:“天下苦秦久已,所以諸侯團結一致奮起反抗。你竟敢說我幫著秦國打諸侯,你這是在侮辱我!”

酈食其陰陽怪氣地嘿嘿一笑:“您也知道您是來反秦的呀?推翻秦朝豈是說說而已?難道不應該娶合民眾、召集義兵來一起幹這事嗎?有您這麼倨傲無禮地接待長者的嗎?是我侮辱您還是你侮唇我呀?您這不是把人才都往秦朝那推嗎?這不是助秦,難道還是攻秦?”

劉邦捱了一頓批,立即改正錯誤,穿戴整齊,將酈食其請到上座。就這樣,賓主雙方在友好的氣氯下,就當前國內形勢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並取得了多項共識。 聽酈食其這一番縱論天下,大談戰國七雄合縱連橫之道,劉邦知道 自己是真遇上人才了,當即請酈食其吃飯。一邊吃,劉邦一邊問自己該怎麼辦。酈食其當即說:

“你目前不過是糾集了一幫烏合之眾,收納了一群殘兵敗將,手下不滿萬人。就憑著這些人就想打秦國,等於是把腦袋伸進老虎嘴裡。您現在最要緊的是趕緊提升實力。而要達到這個目的,眼前的陳留就不能不取。陳留地處天下要衝,是四通五達之地,城中糧草充足。我跟陳留縣令關係不錯,如果您同意的話,我可以替您出使陳留,勸他投降。如果他不降,我做內應,您領兵從外攻,奪取陳留也就不難了。”


聽了酈食其的話,劉邦高興不已,馬上依計而行,果然佔領了陳留。陳留是劉 邦到目前為止自己打下來的最大的一座城。這對於劉邦來說意義格外重大,既鼓舞了士氣,補充了給養,也提高了知名度。

酈食其幫助劉邦佔領了陳留,他的弟弟酈商得到消息,也帶著四五千人來投奔了。這一下, 劉邦的軍力增加了不少。大喜之下,劉邦封酈食其為廣野君,專門 負責外交工作;封酈商為將,統率陳留兵,跟自己一起去搶地盤。

二、滎陽獻計,張良否決

當時楚軍圍攻劉邦於滎陽,又切斷了劉邦的糧道和救援的兵馬,劉邦漸漸抵擋不住了。這時候,酈食其對劉邦說:“你現在最好的辦法,是學商湯伐桀和武王伐紂那樣。你現在趕緊刻制璽印,前往各地尋找六國(指秦滅掉的那六個國家)的後人,封他們為王,讓他們聚兵打項羽,這樣你就解除圍困了。”

劉邦覺得酈食其說得對,趕緊派人去刻制璽印。 這時候張良正好從外面回來,聽到這個消息,趕緊勸阻劉邦,張良說:“漢王,你倒是可以去封六國。但是這六國封起來後,能把兵聚起來對抗強大的項羽嗎?就算能夠對抗項羽,他們將來會聽你的嗎?不聽你的,你不白忙活了一場嗎?”

劉邦一聽,深以為然,因此下令終止了這計劃。


問題就出在這裡,好多人覺得酈食其出的是餿主意,張良說的是良策。謀士出計,各有各的理由,也不見得酈食其就是錯的,只不過此一時彼一時罷了。也許他說的只是權宜之計,暫解滎陽之圍,而後再圖之。張良不過是考慮的長遠罷了。

三、說齊被烹,為漢犧牲

漢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冬,酈食其在劉邦的派遣下說服了齊王田廣,田廣準備降漢。


韓信聽說酈食其沒費吹灰之力,坐在車上跑了一趟,憑三寸不爛之舌便取得了齊國七十餘座城池,心中很不服氣,就乘夜幕的掩護,帶兵偷偷地襲擊了齊國。

齊王田廣聽說漢兵已到,認為是酈食其出賣了自己,便對酈食其說:“若你能阻止漢軍進攻的話,我讓你活著,若不然的話,我就烹殺了你!”酈食其說:“幹大事業的人不拘小節,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別人責備,我不會替你再去遊說韓信!”

於是齊王田廣盛怒之下,將酈食其投進大鍋裡用水直接煮熟了,時年六十五歲。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後,破例封其子酈疥為高梁侯。


綜上所述,酈食其不僅富於謀略,而且敢作敢為,勇於冒險,以非凡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見解,為劉邦成就大業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並不是盡出餿主意的庸才。劉邦建國後在分封列侯功臣時,據說很是思念酈食其。

後人曾為酈食其寫下這樣一幅輓聯:“是七尺男兒生能捨己,作千秋雄鬼死不還家。

唐代詩人李白的《梁甫吟》其中就讚道:“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


獨釣秦時月


酈時其做說客是把好手,但是在戰略眼光方面,和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簡直是沒法比的。

為何張良毫不留情的稱酈時其的計謀是”亡國之計“,明離子認為,說亡國之計都是輕的,如果劉備真的採納了酈時其這條計策,那麼不僅僅亡的大漢,亡的更是始皇帝以來好不容易統一起來的華夏一體。

酈時其獻計的過程是這樣的:

楚漢爭霸進入了相持階段,漢王劉邦坐鎮滎陽,絞盡腦汁想著如何分化項羽的軍力。

酈時其看出了漢王的憂慮,當即出了一個主意:

商湯伐夏桀,封夏桀後人到杞國;武王伐商紂,封紂王后裔到宋國;如今秦國滅了六國,六國的亡國之君沒有立錐之地,如果漢王復立六國,這些王族後人肯定感恩戴德,成為共同討伐項羽的有生力量!

劉邦一聽,先生高見啊!當即決定,讓酈時其整裝待發,去尋找六國的後人,談復國之事。

這時候,張良恰好有事求見,看到劉邦喜形於色,就問了緣由,劉邦把計劃分封六國的事情告訴了張良。

張良當機說:

這是誰出的餿主意?根本就是亡國之計!

劉邦矇住了,但對於酈時其的”妙計“依舊心存僥倖,張良知道劉邦不死心,就進一步說出了他的理由:

第一,商湯、周武王能夠封桀、紂,是因為已經掌握了他們的生死,如今大王能掌握項羽的生死嗎?

第二,周武王入殷墟,用一系列寬容政策來撫慰商朝移民,試問您現在的寬容是為了撫慰誰?

第三,周武王將巨橋的糧食和散鹿臺的錢都給了窮苦百姓,您現在有條件把軍糧給百姓嗎?

第四,平定商朝以後,武王倒載干戈,以示天下不再用兵,您現在敢這樣做嗎?

第五,武王把戰馬釋放到了華山之陽,您敢把戰馬釋放嗎?

第六,武王把牛釋放到了桃林之陰,以示不再轉運軍糧,您敢把牛都釋放了嗎?

第七,天下的豪傑,跟隨您的原因,無非就是想平定天下後得一個爵位,如果您把他們的舊國國君都復立起來,他們何必追隨你呢?恐怕大多數人都回國效力了吧?

第八,除非楚國比咱們弱很多,否則就算是您復立了六國國君,他們也會倒戈到項羽那邊去,到那時,大王的事業也就完蛋了。

以上八點就是張良說酈時其的計謀是”亡國之計“的理由,句句在理,說的劉邦腦門直冒冷汗,趕緊讓人阻止馬上就要出發的酈時其,這老小子,差點壞了我的大事!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酈食其,陳留高陽人,劉邦重要謀士,其出山便獻計下陳留,其弟將兵投劉邦,位列十八侯之一,酈氏一門兩侯,不可畏不重要。

就是這麼智計百出的聰明人,也有出餿主意的時候。

據《留侯世家》記載,漢三年項籍攻滎陽,酈食其獻計立六國之後,分楚之力,以為外援,但被張良制止。

酈食其的理由是:昔日商湯討伐夏桀,封夏朝後人於杞國。周武王討伐商紂,封商朝後人於宋國。如今秦朝喪失德政、拋棄道義,侵伐諸侯各國,消滅了六國的後代,使他們沒有一點立足的地方。陛下果真能夠重新封立六國的後裔,使他們都接受陛下的印信,這樣六國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感戴陛下的恩德,無不歸順服從,仰慕陛下道義,甘願做陛下的臣民。隨著恩德道義的施行,陛下就可以面南稱霸,楚王一定整好衣冠恭恭敬敬地前來朝拜了。

劉邦聽後表示贊同,並馬上令人制作稱王的印信,但是不放心,召開張良徵求他的意見。

張良說:“昔日商湯討伐夏桀而封夏朝的後代於杞國,那是估計到能制桀於死命。當前陛下能制項籍於死命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一個原因。

周武王討伐商紂而封商朝的後代於宋國,那是估計到能得到紂王的腦袋。現在陛下能得到項籍的腦袋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二個原因。

武王攻入殷商的都城後,在商容所居里巷的大門上表彰他,釋放囚禁的箕子,重新修築比干的墳墓。如今陛下能重新修築聖人的墳墓,在賢人里巷的大門表彰他,在有才智的人們前向他致敬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三個原因。

周武王曾發放巨橋糧倉的存糧,散發鹿臺府庫的錢財,以此賞賜貧苦的民眾。目前陛下能散發倉庫的財物來賞賜窮人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四個原因。

周武王滅亡商朝以後,廢止兵車,改為乘車,把兵器倒置存放,蓋上虎皮,用以向天下表明不再動用武力。現在陛下能停止戰事,推行文治,不再打仗了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五個原因。

周武王將戰馬放牧在華山的南面,以此表明沒有用它們的地方了。眼下陛下能讓戰馬休息不再使用它們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六個原因。

周武王把牛放牧在桃林的北面,以此表明不再運輸和積聚作戰用的糧草。而今陛下能放牧牛群不再運輸、積聚糧草了嗎?”漢王說:“不能。”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七個原因。

再說天下從事遊說活動的人離開他們的親人,捨棄了祖墳,告別了老友,跟隨陛下各處奔走,只是日夜盼望著想得到一塊小小的封地。假如恢復六國,擁立韓、魏、燕、趙、齊、楚的後代,天下從事遊說活動的人各自回去侍奉他們的主上,伴隨他們的親人,返回他們的舊友和祖墳所在之地,陛下同誰一起奪取天下呢?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八個原因。

當前只有使楚國不再強大,否則六國被封立的後代重新屈服並跟隨楚國,陛下怎麼能夠使他們臣服?如果真的要採用這位客人的計策,陛下的大事就完了。”

漢王飯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食物,罵道:“這個笨書呆子,幾乎敗壞了你老子的大事!”於是下令趕快銷燬那些印信。

其實酈食其和張良計策的衝突,簡單概括也不復雜,無非兩點而已:

一、分封是霸主才有的權力,通過分封確實是快速擴張自己的好辦法,但第一個前提不能丟棄,說到底諸侯能幫你也能幫別人,如何能保證一定幫你?就是你的核心勢力必須有鉗制他們的實力,使他們只能幫你而不是其他。

二、分封六國後裔,等於減少其他新興豪強的機會,況且劉邦本身就是新興豪強的代表。

以比兩條,分封六國貴族肯定是一個餿主意。

最後還走兩點要注意:

一、此事件一個記載於《留侯世家》,《史記》其他章節不見記載,根據司馬遷的一貫作風——可信度不可靠的事件,只在事件對其有利的人的傳記中記載,故而此事件真實性仍存疑。

二、假設事件為真,劉邦的素養也是其成功的一大原因。其1是劉邦並沒有聽信任何一個人的意見,而是廣泛徵求意見大膽決斷,劉邦本身是非常有判斷力的一個人。其2是劉邦聽取他人意見,但對自己的決斷負責,不會遷怒他人,只要我採納了,就是我的責任。劉邦並沒有說是誰的主意,只是說有人這麼建議我,張良你看怎麼樣。劉邦這樣的態度非常好,謀士敢於各抒己見得益於劉邦這樣的態度,可以說劉邦能得天下並不是一個偶然。

參考文獻:《史記·留侯世家》


長島男爵


前205年,劉邦率聯軍五十六萬乘項羽攻打齊地田榮的機會,全力進攻楚國並攻取彭城,打下彭城後志得意滿,不可一世,項羽得知,連夜率輕騎三萬繞道回援,一鼓作氣擊潰聯軍,幾十萬兵馬死的死逃的逃,劉邦只和張良幾十騎逃生,來到下邑時心灰意冷,張良為他獻上利用好韓信彭越英布,自率主力與項羽死磕之策,劉邦再奮餘勇,與項羽鬥爭。到第二年,楚漢雙方在滎陽大戰,諸侯袖手觀望,漢軍形勢不利,有被殲滅的危險。這時,謀士酈食其便向劉邦獻計。


酈食其說,以前商湯伐夏桀,封其後人於杞地;武王伐紂,封其後人於宋地,分封使各人得到實惠,大家都願意出死力攻打敵人,因為他們是在為自己謀利益。(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陛下你如果能復立六國之後,分封各地,那麼六國的君臣和百姓必皆感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風慕義,紛紛前來助戰出死力。劉邦聽了大喜,正欲從之。恰好張良入內,劉邦便把這一計策和他商議,張良一聽,拍案大怒說,誰為大王獻此亡國覆家之計?劉邦聽了也大感意外,明明是好計策怎麼能如此說呢。


張良分析說,時勢不同,商周的分封基於局勢已定,取天下成定局,為拱衛王朝著想,大王現在能控制天下了嗎?再者,一分封諸侯,我們來自各國的將領,將紛紛回國效力,報效國君與母國,誰還會跟在你身邊打天下呢?第三,分封一定,諸侯各自有封地,誰敢保證他們不會倒向項羽而與你為敵?以目前楚強漢弱的形勢,諸侯必定會臣服項羽,那麼,這個分封這策不是在自掘墳墓自斷臂膀嗎?劉邦聽後如夢方醒,連忙叫停了正在鑄造的封國印鑑。(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看了這個計策被張良批駁得體無完膚,人們可能會認為出這個計謀的酈食其是一個誇誇其談不懂變通的人,其實分封一事可能是一時疏忽,也可能有下一步連環應對並未全盤托出。酈食其是陳留高陽人,初求見劉邦時被辱,以三寸不爛之舌取信劉邦,幫助拿下陳留,又奔走各地聯絡諸侯,多立功勳,韓信沿河北收奪項羽的後巢和基本盤時,破趙降燕來到齊國境,這時,酈食其出使齊國,只憑一張嘴就把齊國說得願意投降。因韓信突然攻打齊國,而被齊王烹殺。


南方鵬


酈食其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說客,不同於劉邦身邊的其他謀士,酈食其的根本思想是與蘇秦,張儀一脈相承,即通過連橫合縱的謀略來為君王服務,理解了這一點就能明白他為何會向劉邦提出接下來要說的那個建議了。

當時楚漢之爭正處於膠著階段,劉邦天天愁的睡不著覺,於是就問群臣有何良策,酈食其根據當前的狀態,結合自己的思想向劉邦提了一個建議,簡言之劉邦幫助六國之後復國,然後依靠六國的力量來化解當前的危局。

酈食其的這個建議完全是戰國時期蘇秦,張儀連橫合縱戰略的具體應用,劉邦聽完覺得不錯,然後就準備命人開始實行。這時張良剛好回來,他得知劉邦準備分封六國之後的事情後,立即向劉邦陳述自己的理由,要求劉邦拒絕酈食其的建議。

張良的意思也很簡單,劉邦沒有絕對的實力,推行酈食其的策略必定失敗,劉邦聽完張良的分析,回頭將酈食其大罵一頓,就此拒絕了酈食其的建議。

其實回過頭來分析,酈食其的建議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只不過酈食其忽略了一個前提,當時是楚漢之爭的關鍵時刻,時間就是生命,容不得徐徐圖之。

酈食其的建議只能說明這人才能還是有的只不過不會貫通,不能因地制宜的做出改變,張良恰恰和酈食其相反,他能根據時局變化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議,難怪能被稱為漢初三傑之一。

酈食其的思想在後來為自己埋下了禍患,他說服齊國投降劉邦,看似不動一兵一卒,可也為劉邦埋下了分裂的伏筆,韓信看出了本質,所以直接出兵將齊國收復,這樣就避免了齊國之後的分裂。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劉邦在彭城慘敗後,退守滎陽,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劉邦一直處在被動挨打的局面。

為了打破這個局面,這時酈食其給劉邦提了一個建議,酈食其說,當年商湯消滅夏桀後,分封夏族的後裔;周武王消滅商紂王,分封殷的後人。大王現在應該趕快分封六國諸侯,讓被秦國滅掉的六國後裔稱王,讓他們各自佔據一方,這樣這些人都會成為項羽的敵人,項羽的敵人多了,我們面對項羽的壓力就小了。劉邦認為有道理,就讓酈食其去準備六國國君的王印,準備分封。



酈食其走後不久,劉邦首席謀士張良回來了。劉邦把想要分封六國諸侯的打算告訴了張良,因為張良曾經是韓國復國的堅定支持者,劉邦滿心期待張良支持他的這個決定。誰知道,張良聽說後,卻反問,是誰替大王謀劃的這條計策,如果這樣,大王的大業就完了。於是張良用“八個不可以”指出劉邦不能分封六國諸侯的原因。

一、以前商湯征伐夏桀,把杞分封給他的後人,是考慮到能夠致夏桀於死地,但現在陛下卻不能致項羽死地

二、武王發紂把紂王的後人分封到宋地,是考慮到能取項羽的首級,但現在陛下卻不能保證自己能取下項羽首級。

三、武王進入殷都後表彰商容的德行,釋放箕子,封高比干墳墓,現在大王卻不能封高聖人墳墓,表彰賢者德行。

四、武王能夠把錢財糧食分給窮苦百姓,大王現在卻做不到。

五、伐殷勝利後,武王拆毀戰車,改為乘車。放到兵器,並用虎皮覆蓋,表示不再用兵,大王卻不能廢除武事,實行文治。

六、武王可以馬放南山,大王卻不能放棄戰馬。

七、武王可以把運輸的牛放牧在桃林北面,表示不再運輸集聚糧草。大王卻不能放牧牛群,不再集聚糧草。

八、天下的士子之所以遠離家鄉,離開服務,來為陛下奔波,無非是為了希望得到一點封地。如果分封六國諸侯,這些人才將會回到各自國家,回到親人身邊,侍奉自己的君主,到時候大王將無人可用。

最後,張良對劉邦說,當前只有阻止項羽繼續強大,否則,即使分封六國諸侯,他們也會屈從項羽威勢,重新屈服於楚國。

劉邦聽了以後罵了一句“豎儒,幾敗而公事“。趕緊下令銷燬印信。



應該說,張良的分析,真是字字珠璣,精妙至極,且切中要害。特別是循序漸進、諄諄善誘的勸諫方式,把道理說的深入淺出,指出土地作為劉邦獎勵的一種重要手段,如果分封給六國後裔,那麼將冷了眾多追隨者的心,最終導致無人可用,最終導致敗亡。這一番話,顯現出張良對形勢的清醒判斷,不愧是帝王之師。


一壺清茗品春秋


昔湯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後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原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稱霸,楚必斂衽而朝。

上文便是劉邦麾下出色的謀士酈食其給劉邦獻上的所謂“亡國之計”。漢三年(公元前204年)項羽將劉邦圍困在滎陽,劉邦此時急需能夠突破項羽的封鎖並削弱楚軍的計策,正是此時,酈食其提出了上述建議,其主要內容就是讓劉邦“復立六國後世”,讓六國對劉邦的偉大光榮正確感恩戴德,並且服從劉邦的指揮,讓項羽因眾叛親離而對漢稱臣。

劉邦對此建議非常贊同,並準備刻六國的諸侯王之璽印,讓酈食其去幹這件大事。恰好此時張良來了,他聽了劉邦的陳述之後,冷冷地說了一句“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並且提出了這個亡國之計的“八不可”,這八不可多少有點囉嗦,張良的大意就是,第一、商湯與周武王都是在取得天下之後才分封的諸侯,但是現在漢王並不具備這個條件;第二、如果復立六國之後,則天下謀士與勇士各自歸國,各為其主,誰還願意再給劉邦賣命呢?

可以說,酈食其的計策確實是個好的計策,但是用錯了時候——若是在天下共同反秦之際,復立六國之後利於全民同仇敵愾,共同消滅秦朝。但是現在是楚漢相爭時期啊,秦失其鹿,各路諸侯共逐之,他們已經沒有了共同的利益關係。

國史君(國史通論)在之前文章中分析項羽失敗的原因時提到項羽的失敗是因為他在秦朝滅亡之後沒有迅速鞏固和擴大戰果,而擴大戰果的方式就是迅速減少諸侯的數量,削弱諸侯的勢力,讓楚國一家獨大,成為天下共主。酈食其的計策與項羽之前的政策是有很大相似性的,都是不利於政治穩定的,所以張良否決了酈食其的這個建議。


國史通論


大家好歡迎來到小王說歷史,喜歡我的朋友歡迎轉發、關注、點贊哦,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動力!

大家眾所周知楚漢爭鼎的故事,在楚漢爭霸的時候劉邦的謀士就為劉邦獻上一條計策。為了遏制實力迅速膨脹的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分封六國故地給六國後人。

後來被張良勸回來的故事,下面請我形象的為大家描述一下。

把華夏大地比作一個大公司

把楚漢之爭比作劉邦、項羽爭奪公司董事長的位置

把六國貴族比作大公司的前前董事(前任是秦國)

背景:

劉邦和項羽爭奪公司老大的位置,但是劉邦的小弟們(韓信、彭越等人)發展太快了,自己一開始因為打不過項羽就讓小弟去搶地盤,但是再搶下去小弟就有可能當大哥了。

劉邦很是擔心……

酈食:老大,你要不把地盤劃給那些前前董事們吧,那樣的話既能打擊老項,又能遏制你那群飛上天的小弟們。人家還肯定對你感恩戴德,多好啊。

而且那群傢伙們都是廢物啊,那麼多地盤都能丟,肯定比你小弟聽話啊。

劉邦一聽很是有道理啊,指著士兵甲,你去辦吧。

士兵甲:好的。

張良聽說了,立馬趕過來不樂意了。

張良:老大,哪個孫子給你出的主意,這是要弄死你的節奏啊!

劉邦:酈食啊,怎麼了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張良:老大,你聽我說。

1:廢物就是廢物,秦末的時候出了一批廢物了,還不是叫老項揍成狗了,他們再去有啥用?

2:你這樣做會寒了小弟們的心啊,小弟們為啥給你賣命,你心裡沒點數嗎?你長得帥?還不是也想著能分塊地盤當老大嗎?你這樣幹,你小弟們不弄死你?

3:六國的前前董事們會對你感恩戴德?那本來就是人家的地盤,你想啥呢?人家那屬於拿回祖業!

劉邦大驚失色,趕緊派士兵乙追回了命令。

嗯……差不多就是這個過程。

喜歡我的朋友歡迎轉發、關注、點贊哦,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