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人覺得《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才能很一般,你怎麼看?

犀利打工妹


自古成王敗寇,但諸葛亮作為一個最終的敗者,依舊為後世傳頌景仰,立祠供奉,這本身就是一份無上的尊榮。

有人說人們供奉他,更多是因為他的忠貞,而他最後也沒能實現先主遺志,光復漢室,引來一些人對他能力的質疑。

但依《三國演義》來談論,我認為諸葛亮最終的失敗,更多是天時地利已失,大局難挽。

第一,關羽失荊州。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回,曾落寞的感嘆:若荊州不失,大軍水陸並進……可見荊州對整個戰略部署的地位。後期的蜀軍只能繞過重重山路北上,人困馬乏,糧草難供,使曠日持久的北伐難得寸進。

第二,夷陵之戰。劉備的一意孤行,為報關羽之仇改變戰略先行伐吳,並且是不帶諸葛亮御駕親征,更不聽勸阻靠水紮營,結果是主力殆盡,更賠上性命,直接導致了西蜀由最鼎盛走向衰落。

第三,天生死敵司馬懿。失去荊州後的蜀漢,依舊在苦心經營下保持了相對強盛的軍事實力,假如要偏安一隅,又有誰能攻入川蜀之地?但劉備遺志就是光復漢室,所以留給諸葛亮的路就只有耗舉國之力,不斷北伐。而北伐期間,被逼急的曹操最終還是起用了一直打壓的司馬懿,司馬懿跟曹操實質上就是同一類人,多疑,謹慎,野心勃勃。多疑的性格雖然也曾讓他失去進擊的最好機會,但也生生耗死了諸葛亮。

第四,天時不予。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機關算盡終於困住司馬懿,但火攻遇上一場毫無緣由的大雨…假如還有七出岐山,司馬懿還有沒有天時的眷顧?沒有假如,諸葛孔明這時已經油盡燈枯,七星續命燈也在最後關頭被魏延無心碰倒,天意難違,人難勝天!

從臨危受命力挽狂瀾,到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借取荊州入主川蜀,平定南蠻開創盛世……可以說諸葛亮憑一己之運籌帷幄開創了三分天下之勢。到劉備死後,大局已是非人力所能挽,諸葛孔明可以做的,最多也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蕉蕉


《三國演義》是世界名著,諸葛亮是其中的一個耀眼明星,這部書裡如果缺少了諸葛亮,一定不會成為名著。諸葛亮的才能在演義裡描寫成一個神,怎麼可以認為諸葛亮才能一般呢?

一、諸葛亮坐知天下事

古人講: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可是古時候信息並不發達,完全靠書信來傳遞信息,那時交通工具最常用的就是馬。若是千兒八百公里,這馬也得跑上十來天。若是在今天微信分分鐘就能把信息傳達到。想象一下一千多年前要蒐集情報是何等困難,可是諸葛亮也沒有專門的情報機構,那麼他對天下事為什麼那麼清楚?。諸葛亮的情報來源主要來自於他的朋友和他的家族,因為諸葛亮一家都是嫁的或娶得的是名門子女,這些家庭都是當地的厲害角色,自然信息也就傳播得快,諸葛亮也就比旁人更能得到完整的信息。

但信息有了,這只是一堆原材料,梳理工作也是需要大量精力的,怎麼從一大堆紛繁的信息中準確分辨出有用的材料為自己有用,打造出一件象樣的產品,這就要看一個人的分析能力。再通過這些有用的材料把它們組織成一幅隆中對戰略,這個就更需要本身的推斷和決策水平。這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諸葛亮做到了,隆中對流傳千古,自然有它的內在道理。有人說諸葛亮是抄襲魯肅的,我不贊同這樣的觀點。因為魯肅的對策上沒有提到三分天下,只是對江東的未來出路做了謀劃,所以不能與諸葛亮隆中對相提並論。三國時期群賢比出,為何只有諸葛亮能作出流芳千古的這一戰略構想,不能不說諸葛的才華確實高於許多人。所以他能坐知天下事。

二、諸葛亮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未出山前,諸葛亮一半躬耕,一半讀書。他讀書不是讀死書,而是注重對現實世界的瞭解,對人情事態的掌握。他讀的書並不全是四書五經,而是多方面內容的書,有兵要、有木作機械類、還有天文、地理類,他還注重對實際技能的掌握,使他與其它的讀書人有著本質的不同,諸葛亮發明的風車,以及後來的木牛馬車都說明諸葛亮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在東吳智鬥群儒時,也顯示出他的博學多才。有人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說諸葛亮並沒有打過仗,為何一出山就連打兩個勝仗。這並不是說諸葛亮有多神,其實他的功夫都用在了平時,他每到一地都會先行調查研究一番。在火燒博望坡時,他和劉備騎馬把預設戰場看了一個遍,這才定下作戰方案,可見諸葛亮平時就懂得實際情況的重要性。那麼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平時也一定注重對不同地區實際情況的瞭解,並做到了熟於心,所以用時方能得心應手。否則,難以理解為何一出山就身手不凡,準確無誤。當年林彪打仗就是把地圖看得爛熟於心。

三、諸葛亮天生聰明蓋世

現代醫學認為,人的聰明主要來自於遺傳,後天的學習可以提升技能,諸葛亮天生就有一個好腦袋。他讀書只讀大略,不象大部分人讀書精細,如果沒有聰明的大腦,讀大略就能知道書中的內容,且掌握其要點,這完全是不可能的。諸葛亮所使用的計謀完全沒有先例,都是他根據不同情況創造出來的,為何其它人想不出來,而只有他能想出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大腦裡裝載有大量的信息,然後把它們在關鍵時候調用出來,試想一個大腦不夠聰明的人怎麼可能做到?人與人之間是有先天差距的,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然同樣一件事,同樣的條件,有的人就能做好,有的人就做不好呢?

四、每個人都有失誤的時候

無論是人還是神,都會有考慮不全的時候,一個人僅憑一雙眼,一個大腦瞭解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總是有一定限度的。人同時又是肉體凡胎,有勞累的時候,大腦也是有一定體力的,稱之為腦力,人的腦力不是沒有限度的,不能無休止使用。另外身體的狀況也決定腦力使用的狀況。身累必然腦累,這是不以人意志能強求的。所以,無論什麼人都不可能永遠做到不錯。諸葛亮亦是如此。


金全有


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發明家、書法家,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全才人物之一。

諸葛亮能成為家喻戶曉,口碑非常好的人物和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分不開的。似乎可以這樣說很多人就是通過閱讀《三國演義》知道、瞭解、佩服、敬仰諸葛亮的。

羅貫中寫的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是古典名著小說,該書以大量史實為基礎,有人稱之為“七分真實,三分虛構。”該書釆用“尊劉抑曹”觀點來進行創作,對劉備、諸葛亮釆用讚頌觀點,為諸葛亮增加虛構了“草船借箭”、“空城計”等情節。閱讀此書感覺了諸葛亮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神機妙算,算無遺策的近乎神話的才能。


大白白野


史說、書說、《劇》說、傳說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有廟為證。我老翁再加兩個皮匠(並非臭的)也難抵孔明先賢也!(本人認識字少,不求爭辯)


遊俠8666


不知從哪看出來一般,我只記得書中多次提到“軍師真乃神人也”


用戶6025734735494


諸葛亮可謂是《三國演義》當中最光輝的人物之一,本著跟歷史上三分真七分假的設定來看,諸葛亮此人可以稱神。而作為一個文學形象,他的形象也可謂是與日月爭輝,幾乎沒有缺點;同時,縱觀他的一生,雖然取得的輝煌無數,但漢室不復,他含恨而死,讓人慨嘆,可見他還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首先,諸葛亮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忠誠,三國當中智者可謂數不勝數,但是忠誠如諸葛亮的卻少之又少。對於他來說,劉備的三顧茅廬是屬於有知遇之恩,所以當他出山的時候其實就是貢獻忠誠的。但是他的忠誠度達到最高點應該是託孤事件,劉備當時一番肺腑之言讓他動容,尤其是那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書中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當然有很多人對劉備此舉有其他說法,有說他是為了試探諸葛,也有說他只是在死前想為兒子爭取最大的忠誠收買人心。但無論他的用意是否單純,諸葛亮此時的忠誠已經達到了極致,終其一生不曾食言,這就是“鞠躬盡瘁”。其次,諸葛亮是一個極其智慧的人,作為軍師,歷史上的他已經是非常值得稱道,而《三國演義》其書更是進一步神化了他的形象。空城計、草船借箭等事件、製造木牛流馬等,尤其在空城計這一事件當中,不僅體現了他的智慧,在作者緊張刺激的描寫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大軍事家臨危不懼、泰山崩於前面不改色的形象。他的智慧甚至連已經死掉的自己都不放過,他知道自己一旦死亡對於己方是重大打擊,因此又設一記,讓自己給了司馬懿最後一擊。真真是做到了“死而後已”。最後,我覺得諸葛亮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一般博覽群書的人往往容易迂腐,或者是堅守正人君子那一套,有時候往往錯過時機。而諸葛亮則不同,他其實是一個非常狡黠的人,對於他來說能達成的計謀才是有用的,比如三氣周瑜,他讓士兵戳周瑜的話可謂是真紮了心了,他深知周瑜這個人好面子卻偏偏這樣說,這就是傳說中的“戳人肺管子”。但是他並沒有做錯,兩軍對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只能說諸葛亮是真智者。當然,除此之外,諸葛亮這個人還有很多其他的優點,比如他不僅知人善任,當任用的人犯了錯他也能糾錯,所以即便是再不忍心他也能揮淚斬馬謖。從原著來看,諸葛亮此人確可以封神,只可惜,他殫精竭慮夙興夜寐,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最後卻只終難逃過含恨而死。這不能說他做得不夠,恰恰相反,他已經做了所有他能做的,一切只是因為歷史的車輪滾滾駛過,而他沒有站在註定勝利的那一方。所以,他是一個極其具有光輝性和悲劇性的人物。


青山舊時雨


首先,諸葛亮一生戰績“:“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這是人們從《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畢生心血,給予的總結。

其次,現實生活中,諸葛亮當然沒有小說中寫的這麼神,像“空城計”“草船借箭”等事件都不一定存在,不過人心向蜀,人們自然稱頌諸葛亮。諸葛亮“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大無畏精神確實也值得人們讚揚!

最後,諸葛亮的治國之道很厲害,統軍能力要差一點,事必躬親也是最致命的弱點,真是操碎心了。在那時候,諸葛亮這號人物象徵著正義,象徵著忠君愛國。三國之後,君王為了讓群臣效仿諸葛亮的忠心耿耿,自然要異常美化諸葛亮,因為國家需要楷模,國家需要榜樣!


心靈飛揚漫天飛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特別是幾次電視版《三國演義》放映之後,“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甚至“死諸葛氣跑活司馬”等等故事讓人們津津樂道,婦孺皆知,諸葛亮成了一個無所不能,無所不通,上通神坻,地上全知,計無遺策,神機妙算的“神”。

歷史上的諸葛亮真的這樣“神”麼?諸葛亮年輕時自比“管仲”,從加入劉備集團到蜀漢的偏安,諸葛孔明其實就是個凡夫俗子,無半點“神”算。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經過大浪淘沙,大部分諸侯都灰飛煙滅,只剩下了曹操、孫權、劉表、劉璋、劉備等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統中原,孫氏父子兄弟勵精圖治佔有了江東,劉備來到荊州投奔劉表,諸葛亮當時從琅琊遷居荊州,隱居在隆中,卻時刻關心天下大事,和荊州及至江南名士交好,想擇良木而棲。劉備在水鏡先生指點下,得知“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才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孔明先生人生唯一濃墨重彩的《隆中對》就出臺了,幫劉備找到了人生方向。可惜的是劉備卻不知道孔明先生三分天下的戰略思想,只不過是借用魯肅的,孔明只不過貼了個自己的商標。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劉表死後,曹操親率大軍南下荊州。劉琮束手投降,孔明無半點良策,後在魯肅的力促下,孫、劉兩家結成了聯盟,周瑜在赤壁擊敗了曹操。所謂的“借東風”“草船借箭”在歷史上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在劉備以後的事業進程中,孔明一直是個二流角色,劉備取益州是龐統在輔佐,佔領西川之後劉備倚重的是法正、劉巴。公元219年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任命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算上文臣武將諸葛排名十一位。試問一個經天緯地之才,從荊州到益州一路跟隨,排名這麼靠後,難道劉備眼瞎?毫無疑問不是的。

“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可謂婦孺皆知,這句話還有後半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子初就是劉巴,劉巴在劉備平定蜀中的過程中盡心盡力,讓益州呈現一片繁榮景象。孝直是指法正,在劉備進功漢中,法正奇謀百出,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後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法正去世後,劉備連哭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唯一加封的,連關羽死了,都沒有。法正是劉備奪取益州的最大功臣,是劉備最為倚重的人才。法正死後,劉巴接任尚書令。

劉備當年三顧茅廬,把諸葛亮請出山,對孔明非常看重,關張不爽,備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可實際上隨著事業的壯大孔明被邊緣化。特別是關羽被殺後,他們二人的軍事策略已經分道揚鑣。“三分天下”的設想是建立在擁有荊、益的基礎上的,現在荊州丟了,三分天下計劃也就失去了意義。當時劉備經過二年的軍事準備,認為應該直取東吳,形成二分天下之勢。即使兵敗彌留之際,劉備想起了諸葛亮,進行託孤,也只把內政大權交接孔明,對外軍事大權交給了李嚴。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劉備不但不“言聽計從”。也只認定諸葛亮只是個內政幫手,從後面的發展來看,劉備是非常有識人之明的。只不過他沒想到一介武夫的李嚴玩政治怎麼可能是諸葛亮的對手,過不了多久,二個託孤大臣就變成一個了。

劉備臨終前叮囑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然而事實上,諸葛亮事無鉅細大權獨攬,北伐前夕,諸葛亮依舊把22歲的劉禪當作孩子,特派心腹“監管”,“後主益嚴憚之”。諸葛亮違背了劉備輔政的囑託,行的是代政,架空了劉禪,完全違反了君臣之義。他為什麼這樣做?“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從這幾句話可以看出來:一個是他自己,另一個是劉備。要報答劉備的知遇知恩,沒回報心裡就難受。至於什麼劉禪,還是別的人,根本沒在考慮之內,終其一生,諸葛亮也在努力完成這個“小我”,完全沒有半點國家大義。

在諸葛亮人生的後半期,急於北伐,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不是他笨,非要拿雞蛋碰石頭,“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不過都是為了那個“小我”,報知遇之恩。但打仗是打綜合國力,他這樣窮兵黷武、空耗國力、勞民傷財,造成了百業蕭條、民有菜色。《三國志》這樣評價諸葛亮:“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大意是肯定了諸葛亮在處理內政、發展生產的能力,但在軍事上卻是一大庸才。

諸葛亮殫精竭慮地輔佐劉備和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嘔心瀝血,諸葛亮也因此成了忠臣的標誌,為之後歷代的統治者所推崇。客觀上諸葛亮的形象在弘揚忠君愛國思想方面,無疑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這十六個熠熠生輝、光芒四射的字。就是諸葛亮留給後世的永恆的財富!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八個字也絕對是諸葛亮一生最真實的寫照。

但以辯證的思想看,任何一個歷史人物都有其正反二面,諸葛亮也不能例外。







我欲隨波不逐流


三個皮匠。很正常人!頂個孔明,不一般嗎!


一翁16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己經神化了,屬於超高智商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