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觉得《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才能很一般,你怎么看?

犀利打工妹


自古成王败寇,但诸葛亮作为一个最终的败者,依旧为后世传颂景仰,立祠供奉,这本身就是一份无上的尊荣。

有人说人们供奉他,更多是因为他的忠贞,而他最后也没能实现先主遗志,光复汉室,引来一些人对他能力的质疑。

但依《三国演义》来谈论,我认为诸葛亮最终的失败,更多是天时地利已失,大局难挽。

第一,关羽失荆州。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回,曾落寞的感叹:若荆州不失,大军水陆并进……可见荆州对整个战略部署的地位。后期的蜀军只能绕过重重山路北上,人困马乏,粮草难供,使旷日持久的北伐难得寸进。

第二,夷陵之战。刘备的一意孤行,为报关羽之仇改变战略先行伐吴,并且是不带诸葛亮御驾亲征,更不听劝阻靠水扎营,结果是主力殆尽,更赔上性命,直接导致了西蜀由最鼎盛走向衰落。

第三,天生死敌司马懿。失去荆州后的蜀汉,依旧在苦心经营下保持了相对强盛的军事实力,假如要偏安一隅,又有谁能攻入川蜀之地?但刘备遗志就是光复汉室,所以留给诸葛亮的路就只有耗举国之力,不断北伐。而北伐期间,被逼急的曹操最终还是起用了一直打压的司马懿,司马懿跟曹操实质上就是同一类人,多疑,谨慎,野心勃勃。多疑的性格虽然也曾让他失去进击的最好机会,但也生生耗死了诸葛亮。

第四,天时不予。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机关算尽终于困住司马懿,但火攻遇上一场毫无缘由的大雨…假如还有七出岐山,司马懿还有没有天时的眷顾?没有假如,诸葛孔明这时已经油尽灯枯,七星续命灯也在最后关头被魏延无心碰倒,天意难违,人难胜天!

从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到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借取荆州入主川蜀,平定南蛮开创盛世……可以说诸葛亮凭一己之运筹帷幄开创了三分天下之势。到刘备死后,大局已是非人力所能挽,诸葛孔明可以做的,最多也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蕉蕉


《三国演义》是世界名著,诸葛亮是其中的一个耀眼明星,这部书里如果缺少了诸葛亮,一定不会成为名著。诸葛亮的才能在演义里描写成一个神,怎么可以认为诸葛亮才能一般呢?

一、诸葛亮坐知天下事

古人讲: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可是古时候信息并不发达,完全靠书信来传递信息,那时交通工具最常用的就是马。若是千儿八百公里,这马也得跑上十来天。若是在今天微信分分钟就能把信息传达到。想象一下一千多年前要搜集情报是何等困难,可是诸葛亮也没有专门的情报机构,那么他对天下事为什么那么清楚?。诸葛亮的情报来源主要来自于他的朋友和他的家族,因为诸葛亮一家都是嫁的或娶得的是名门子女,这些家庭都是当地的厉害角色,自然信息也就传播得快,诸葛亮也就比旁人更能得到完整的信息。

但信息有了,这只是一堆原材料,梳理工作也是需要大量精力的,怎么从一大堆纷繁的信息中准确分辨出有用的材料为自己有用,打造出一件象样的产品,这就要看一个人的分析能力。再通过这些有用的材料把它们组织成一幅隆中对战略,这个就更需要本身的推断和决策水平。这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诸葛亮做到了,隆中对流传千古,自然有它的内在道理。有人说诸葛亮是抄袭鲁肃的,我不赞同这样的观点。因为鲁肃的对策上没有提到三分天下,只是对江东的未来出路做了谋划,所以不能与诸葛亮隆中对相提并论。三国时期群贤比出,为何只有诸葛亮能作出流芳千古的这一战略构想,不能不说诸葛的才华确实高于许多人。所以他能坐知天下事。

二、诸葛亮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未出山前,诸葛亮一半躬耕,一半读书。他读书不是读死书,而是注重对现实世界的了解,对人情事态的掌握。他读的书并不全是四书五经,而是多方面内容的书,有兵要、有木作机械类、还有天文、地理类,他还注重对实际技能的掌握,使他与其它的读书人有着本质的不同,诸葛亮发明的风车,以及后来的木牛马车都说明诸葛亮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在东吴智斗群儒时,也显示出他的博学多才。有人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说诸葛亮并没有打过仗,为何一出山就连打两个胜仗。这并不是说诸葛亮有多神,其实他的功夫都用在了平时,他每到一地都会先行调查研究一番。在火烧博望坡时,他和刘备骑马把预设战场看了一个遍,这才定下作战方案,可见诸葛亮平时就懂得实际情况的重要性。那么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平时也一定注重对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的了解,并做到了熟于心,所以用时方能得心应手。否则,难以理解为何一出山就身手不凡,准确无误。当年林彪打仗就是把地图看得烂熟于心。

三、诸葛亮天生聪明盖世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聪明主要来自于遗传,后天的学习可以提升技能,诸葛亮天生就有一个好脑袋。他读书只读大略,不象大部分人读书精细,如果没有聪明的大脑,读大略就能知道书中的内容,且掌握其要点,这完全是不可能的。诸葛亮所使用的计谋完全没有先例,都是他根据不同情况创造出来的,为何其它人想不出来,而只有他能想出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大脑里装载有大量的信息,然后把它们在关键时候调用出来,试想一个大脑不够聪明的人怎么可能做到?人与人之间是有先天差距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然同样一件事,同样的条件,有的人就能做好,有的人就做不好呢?

四、每个人都有失误的时候

无论是人还是神,都会有考虑不全的时候,一个人仅凭一双眼,一个大脑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总是有一定限度的。人同时又是肉体凡胎,有劳累的时候,大脑也是有一定体力的,称之为脑力,人的脑力不是没有限度的,不能无休止使用。另外身体的状况也决定脑力使用的状况。身累必然脑累,这是不以人意志能强求的。所以,无论什么人都不可能永远做到不错。诸葛亮亦是如此。


金全有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发明家、书法家,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全才人物之一。

诸葛亮能成为家喻户晓,口碑非常好的人物和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分不开的。似乎可以这样说很多人就是通过阅读《三国演义》知道、了解、佩服、敬仰诸葛亮的。

罗贯中写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古典名著小说,该书以大量史实为基础,有人称之为“七分真实,三分虚构。”该书釆用“尊刘抑曹”观点来进行创作,对刘备、诸葛亮釆用赞颂观点,为诸葛亮增加虚构了“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情节。阅读此书感觉了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算无遗策的近乎神话的才能。


大白白野


史说、书说、《剧》说、传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有庙为证。我老翁再加两个皮匠(并非臭的)也难抵孔明先贤也!(本人认识字少,不求争辩)


游侠8666


不知从哪看出来一般,我只记得书中多次提到“军师真乃神人也”


用户6025734735494


诸葛亮可谓是《三国演义》当中最光辉的人物之一,本着跟历史上三分真七分假的设定来看,诸葛亮此人可以称神。而作为一个文学形象,他的形象也可谓是与日月争辉,几乎没有缺点;同时,纵观他的一生,虽然取得的辉煌无数,但汉室不复,他含恨而死,让人慨叹,可见他还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首先,诸葛亮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忠诚,三国当中智者可谓数不胜数,但是忠诚如诸葛亮的却少之又少。对于他来说,刘备的三顾茅庐是属于有知遇之恩,所以当他出山的时候其实就是贡献忠诚的。但是他的忠诚度达到最高点应该是托孤事件,刘备当时一番肺腑之言让他动容,尤其是那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书中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当然有很多人对刘备此举有其他说法,有说他是为了试探诸葛,也有说他只是在死前想为儿子争取最大的忠诚收买人心。但无论他的用意是否单纯,诸葛亮此时的忠诚已经达到了极致,终其一生不曾食言,这就是“鞠躬尽瘁”。其次,诸葛亮是一个极其智慧的人,作为军师,历史上的他已经是非常值得称道,而《三国演义》其书更是进一步神化了他的形象。空城计、草船借箭等事件、制造木牛流马等,尤其在空城计这一事件当中,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在作者紧张刺激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军事家临危不惧、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形象。他的智慧甚至连已经死掉的自己都不放过,他知道自己一旦死亡对于己方是重大打击,因此又设一记,让自己给了司马懿最后一击。真真是做到了“死而后已”。最后,我觉得诸葛亮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一般博览群书的人往往容易迂腐,或者是坚守正人君子那一套,有时候往往错过时机。而诸葛亮则不同,他其实是一个非常狡黠的人,对于他来说能达成的计谋才是有用的,比如三气周瑜,他让士兵戳周瑜的话可谓是真扎了心了,他深知周瑜这个人好面子却偏偏这样说,这就是传说中的“戳人肺管子”。但是他并没有做错,两军对垒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只能说诸葛亮是真智者。当然,除此之外,诸葛亮这个人还有很多其他的优点,比如他不仅知人善任,当任用的人犯了错他也能纠错,所以即便是再不忍心他也能挥泪斩马谡。从原著来看,诸葛亮此人确可以封神,只可惜,他殚精竭虑夙兴夜寐,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最后却只终难逃过含恨而死。这不能说他做得不够,恰恰相反,他已经做了所有他能做的,一切只是因为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而他没有站在注定胜利的那一方。所以,他是一个极其具有光辉性和悲剧性的人物。


青山旧时雨


首先,诸葛亮一生战绩“:“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是人们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毕生心血,给予的总结。

其次,现实生活中,诸葛亮当然没有小说中写的这么神,像“空城计”“草船借箭”等事件都不一定存在,不过人心向蜀,人们自然称颂诸葛亮。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大无畏精神确实也值得人们赞扬!

最后,诸葛亮的治国之道很厉害,统军能力要差一点,事必躬亲也是最致命的弱点,真是操碎心了。在那时候,诸葛亮这号人物象征着正义,象征着忠君爱国。三国之后,君王为了让群臣效仿诸葛亮的忠心耿耿,自然要异常美化诸葛亮,因为国家需要楷模,国家需要榜样!


心灵飞扬漫天飞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特别是几次电视版《三国演义》放映之后,“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甚至“死诸葛气跑活司马”等等故事让人们津津乐道,妇孺皆知,诸葛亮成了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通,上通神坻,地上全知,计无遗策,神机妙算的“神”。

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这样“神”么?诸葛亮年轻时自比“管仲”,从加入刘备集团到蜀汉的偏安,诸葛孔明其实就是个凡夫俗子,无半点“神”算。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经过大浪淘沙,大部分诸侯都灰飞烟灭,只剩下了曹操、孙权、刘表、刘璋、刘备等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中原,孙氏父子兄弟励精图治占有了江东,刘备来到荆州投奔刘表,诸葛亮当时从琅琊迁居荆州,隐居在隆中,却时刻关心天下大事,和荆州及至江南名士交好,想择良木而栖。刘备在水镜先生指点下,得知“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才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孔明先生人生唯一浓墨重彩的《隆中对》就出台了,帮刘备找到了人生方向。可惜的是刘备却不知道孔明先生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只不过是借用鲁肃的,孔明只不过贴了个自己的商标。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刘表死后,曹操亲率大军南下荆州。刘琮束手投降,孔明无半点良策,后在鲁肃的力促下,孙、刘两家结成了联盟,周瑜在赤壁击败了曹操。所谓的“借东风”“草船借箭”在历史上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在刘备以后的事业进程中,孔明一直是个二流角色,刘备取益州是庞统在辅佐,占领西川之后刘备倚重的是法正、刘巴。公元219年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任命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算上文臣武将诸葛排名十一位。试问一个经天纬地之才,从荆州到益州一路跟随,排名这么靠后,难道刘备眼瞎?毫无疑问不是的。

“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可谓妇孺皆知,这句话还有后半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子初就是刘巴,刘巴在刘备平定蜀中的过程中尽心尽力,让益州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孝直是指法正,在刘备进功汉中,法正奇谋百出,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法正去世后,刘备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唯一加封的,连关羽死了,都没有。法正是刘备夺取益州的最大功臣,是刘备最为倚重的人才。法正死后,刘巴接任尚书令。

刘备当年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出山,对孔明非常看重,关张不爽,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可实际上随着事业的壮大孔明被边缘化。特别是关羽被杀后,他们二人的军事策略已经分道扬镳。“三分天下”的设想是建立在拥有荆、益的基础上的,现在荆州丢了,三分天下计划也就失去了意义。当时刘备经过二年的军事准备,认为应该直取东吴,形成二分天下之势。即使兵败弥留之际,刘备想起了诸葛亮,进行托孤,也只把内政大权交接孔明,对外军事大权交给了李严。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刘备不但不“言听计从”。也只认定诸葛亮只是个内政帮手,从后面的发展来看,刘备是非常有识人之明的。只不过他没想到一介武夫的李严玩政治怎么可能是诸葛亮的对手,过不了多久,二个托孤大臣就变成一个了。

刘备临终前叮嘱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然而事实上,诸葛亮事无巨细大权独揽,北伐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特派心腹“监管”,“后主益严惮之”。诸葛亮违背了刘备辅政的嘱托,行的是代政,架空了刘禅,完全违反了君臣之义。他为什么这样做?“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来: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是刘备。要报答刘备的知遇知恩,没回报心里就难受。至于什么刘禅,还是别的人,根本没在考虑之内,终其一生,诸葛亮也在努力完成这个“小我”,完全没有半点国家大义。

在诸葛亮人生的后半期,急于北伐,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不是他笨,非要拿鸡蛋碰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不过都是为了那个“小我”,报知遇之恩。但打仗是打综合国力,他这样穷兵黩武、空耗国力、劳民伤财,造成了百业萧条、民有菜色。《三国志》这样评价诸葛亮:“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大意是肯定了诸葛亮在处理内政、发展生产的能力,但在军事上却是一大庸才。

诸葛亮殚精竭虑地辅佐刘备和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呕心沥血,诸葛亮也因此成了忠臣的标志,为之后历代的统治者所推崇。客观上诸葛亮的形象在弘扬忠君爱国思想方面,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这十六个熠熠生辉、光芒四射的字。就是诸葛亮留给后世的永恒的财富!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八个字也绝对是诸葛亮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但以辩证的思想看,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有其正反二面,诸葛亮也不能例外。







我欲随波不逐流


三个皮匠。很正常人!顶个孔明,不一般吗!


一翁16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己经神化了,属于超高智商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