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法正,亦無漢中王!

劉備從織蓆販履到最後三分天下,歷經數十年終於成就大業。劉備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直到赤壁大戰之後,趁亂奪取荊州四郡(長沙郡,桂陽郡,零陵郡,武陵郡)方才有了立足之地。

但是讓劉備成就霸業的關鍵是奪取了益州和漢中,從而實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益州險塞,沃野千里,號稱“天府之國”,是東漢時期最大的州,漢高祖劉邦就憑藉它建立了帝業。漢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佔據漢中便可居高臨下,可攻可守,攻可推向長安方向,威脅關中地區,退可以扼守住入蜀通道,保障益州安全。

若無法正,亦無漢中王!

漢中地理位置十分關鍵

劉備在佔領益州和漢中後,實力達到巔峰,並且自立為漢中王。在這一切成功的背後,有一個無法忽視的關鍵人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法正在劉備集團中的巨大作用;

法正其人

法正字孝直,右扶風人(今陝西西安附近),法正出身名門,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頂尖人物。依靠著家族背景,似乎法正的未來一片光明,但是東漢末年混亂的政治局面,改變了法正的一生。

若無法正,亦無漢中王!

法正劇照

黃巾起義後,東漢王朝的統治日漸衰落。各大軍閥常年征戰,導致戰火遍地,民不聊生。扶風在內的廣大地區,也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在這種情況下,儘管身為望族的法正也不得不離開故土,連同他的好友孟達來到了益州,希望能夠闖出一片天地。

公元194年,劉璋從父親劉焉手中繼承益州的控制權後,採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加上各地軍閥無暇顧及,致使益州地區經濟發展迅速,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太平景象。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法正卻不受劉璋賞識,多年來一直在失意中度過。

幸好在成都結識了益州別駕張松,兩人結為好友。一個為自己懷才不遇苦悶不已,一個對劉璋碌碌無為而不滿,因此兩人有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期望有賢主可以改變他們的命運。在這種情況下,劉備進入了他們的視線當中,最終他們決定離開劉璋,投入到劉備的麾下。

若無法正,亦無漢中王!

法正與張松暗投劉備

因為張松私通劉備被發現,被劉璋殺害,所以法正就成為了劉備攻取益州的急先鋒。在劉備獲得益州的過程中,法正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憑藉著高超的謀略和對劉璋的瞭解,順利幫助劉備佔據益州,並且在不久後奪取漢中這個要塞之地,成為了劉備的謀主,終於實現了自身的理想。在劉備自稱漢中王后第二年,法正即去世,年僅四十五歲。

“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視為股肱,法正為謀主”。

法正的恐怖之處

  • 善於收攏人心

法正在政治上擅長收攬人心,尤其在劉備剛獲得益州後,立足不穩,法正採取了一系列舉措,迅速幫助劉備獲得了本地人士的支持,並且贏得了天下人的稱讚。

公元215年,劉備進軍圍困成都,蜀郡太守許靖企圖向劉備投降,但是事情敗露並沒有成功。劉璋因為成都即將失守,所以沒有處決許靖。劉璋投降後,劉備因為許靖背主的行為令其不齒,所以對他並不信任。

若無法正,亦無漢中王!

蜀郡太守許靖

在這個時候,法正勸告劉備,許靖雖然沒有真正的德才,但是卻是天下名士,在士子中間擁有很高的聲望。如果我們不能對他禮儀相待,那麼就會失去天下士子之心,那些有才能的人也不會過來投奔我們。尤其我們剛剛取得益州,這樣做的話會對穩定局面造成不利的影響。於是劉備採取了法正的建議,厚待許靖,以迎合天下士子之心。

正說曰:“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宜加敬重,以眩遠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先主於是乃厚待靖。

劉備佔據益州後,急需得到益州當地豪強的支持,身邊諸人建議劉備迎娶劉璋舊將吳壹之妹吳氏,但吳氏是劉璋已故兄長劉瑁之妻,劉備認為自己娶同族之妻有違禮法,堅決不從。

法正以晉文公的例子來勸告劉備,認為晉文公尚且可以娶親侄之妻而未遭到禮法的抨擊,更何況是劉備與吳氏的關係呢?於是劉備接受了法正的建議,迎娶吳氏為夫人。通過聯姻的方式劉備最終獲得了本土勢力的支持,從而穩定住了益州局面。

“論其親疏,何與晉文之於子圉乎?”

  • 料事如神

法正在軍事上料事如神,跟諸葛亮的治戎所長,奇謀為短相比,法正卻是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

公元212年,劉備假意答應北伐張魯,進軍葭萌,因為張松事情敗露,於是率軍掉頭南返進攻劉璋。益州從事鄭度針對劉備孤軍深入的軍事行動,建議劉璋採取堅壁清野的政策用來抵禦劉備,等到劉備糧草不濟時,自會退軍,到時我們再派兵追殺,定會取得勝利。

鄭度說璋曰:“左將軍懸軍襲我,兵不滿萬,士眾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重。其計莫若盡驅巴西、梓潼民內涪水西,其倉廩野谷,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將自走。走而擊之,則必禽耳。”

劉備聽到這個消息後,心中十分忐忑,於是問計於法正。法正深知劉璋目前的處境,不僅沒有得到東洲人的擁戴,如果採取堅壁清野的政策,更會失去益州本地百姓的支持。所以法正告知劉備,不用擔心,劉璋不會聽從這條建議。事後,劉璋果真如法正所料,不僅沒有采納這一計策,而且還罷黜了獻計的鄭度。

璋果如正言,謂其群下曰:“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於是黜度,不用其計。

若無法正,亦無漢中王!

法正料事如神

  • 詭辯之才

法正具有詭辯之才,善於利用環境、心理以及信息不對稱等因素,擊垮對手的心理防線,來實現自身的目的。劉備的軍隊包圍雒城後,法正寫了一封長信給劉璋,分析當前的形勢,勸劉璋儘早投降。

首先法正誇大自身的優勢來給劉璋施加壓力,信中不僅提高了自身兵力的數量,而且捏造東吳孫權派兵支援的謊言。法正通過故意誇大和捏造事實來對懦弱的劉璋進行心理威懾,以求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今荊州道通,眾數十倍,加孫車騎遣弟及李異、甘寧等為其後繼。

其次法正離間劉璋和身邊謀士之間的關係,讓他們相互懷疑,從而讓劉璋拒絕接受這些謀士們的正確建議,最後自取滅亡。

若無法正,亦無漢中王!

內心懦弱的劉璋

法正說劉璋身邊的謀士只會獻媚邀寵,不作長久打算,不肯盡心獻上良策。如果事情危急大勢已去,他們將各自謀生逃命,保全自己,絕不會為將軍您盡忠死節。法正的這番言論,使得劉璋拒絕了劉巴、黃權等人的建議,最終丟掉了益州。

以正下愚,猶知此事不可覆成,況明將軍左右明智用謀之士,豈當不見此數哉?旦夕偷幸,求容取媚,不慮遠圖,莫肯盡心獻良計耳。

法正兩大功績

  • 引劉備入川,落實奪取益州戰略

赤壁之戰後,佔據荊州四郡的劉備,對於如何實現《隆中對》中佔據益州的意圖,始終沒有好的藍圖和計劃。在這種情況下,法正給劉備帶來了具體的實施思路和規劃。

公元208年,張松出使曹操失利,歸來後勸說劉璋與曹操斷絕來往與劉備交好。不久之後,劉璋讓法正出使荊州去聯絡劉備。這次荊州之行,法正發現劉備雄才大略,是可以輔佐的明主,回到益州後,法正和張松謀劃,最終決定拋棄劉璋,投入到劉備的麾下。

公元211年,劉璋得到曹操派遣司隸校尉鍾繇征討張魯的消息,害怕曹操得漢中後奪取益州。在這種情況下,張松趁機建議劉璋迎接劉備入蜀,讓他對付張魯。於是法正再次被任命為使者,前往荊州迎請劉備入蜀。

法正見到劉備後,幫助劉備分析劉璋以及益州的現狀,提出佔據益州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並且落實了奪取益州的戰略規劃。劉備認可了法正的戰略規劃,於是率軍入蜀,數年後終於完成了佔據益州的夙願。

“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

  • 力薦出兵漢中,奪取軍事要地

東漢時期,漢中為益州下屬一郡,劉焉統治益州後,派遣張魯進駐漢中,此後張魯反叛,便一直佔據漢中,成為一方諸侯。在劉備佔據益州後,漢中就落入了曹操手中,較之之前的張魯,此時的漢中對初佔益州的劉備來說,威脅更為嚴重。這種威脅嚴重影響到益州,並出現動亂,劉備雖出動武力仍不能制止。

居七日,蜀降者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

在這種背景下,法正勸說劉備趁著曹操北還尚未趁勢進攻巴蜀,只留下夏侯淵和張郃鎮守漢中,我們應該趁機奪取漢中。這樣一來,既可以消除蜀中動亂,割據一方,也能夠以漢中之便,尋找時機攻取關中之地。劉備對法正的建議相當欣賞,於是率領諸將領兵挺進漢中,拉開了”漢中大戰“的序幕。

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

公元219年,劉備率軍在定軍山大戰夏侯淵,夏侯淵兵敗並被劉備大將黃忠斬殺。正在西征烏丸的曹操聽到這個消息,也不由得感嘆“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漢中大戰之後,劉備被群臣推舉為“漢中王”,事業也到達了人生的最巔峰。

若無法正,亦無漢中王!

劉備聽從法正建議,贏得了漢中大戰

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

從公元208年投奔劉備,到公元220年離世,雖然只有短短12年的時間,但是法正卻幫助劉備實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為此,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也十分突出;

  • 官職位高權重

漢武帝為了削弱相權、鞏固皇權,從而設內朝官。廢除丞相之位,設立三公。三公地位崇高,但無實權。皇帝設立尚書檯來進行政務決策,尚書令掌管尚書檯,握有實權,相當於丞相之職。

公元219年,劉備被擁立為漢中王,任命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尚書令的冊封奠定了法正在蜀漢文臣中的超然地位,已經超過諸葛亮,成為劉備手下的第一文臣。

先主立為漢中王,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

  • 法正頗受劉備寵愛

法正去世後,劉備悲痛欲絕,連哭數日。劉備的傷心不僅是因為失去了一位頂尖謀士,更是讓蜀漢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機會。劉備追諡法正為“翼侯”,用來追念逝去的故人,這也是劉備生前唯一賜於臣下的諡號。

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諡曰翼侯。

劉備稱帝后,舉全國之兵東征孫權,許多大臣都進行勸諫阻止,但劉備一概不聽,最終在夷陵之戰中輸給了陸遜,逃往白帝城。

若無法正,亦無漢中王!

劉備夷陵慘敗

諸葛亮嘆息說:“法孝直如果在世,一定能勸阻主上,使他不進兵東吳,即使進兵東吳,也不會遭到如此慘敗!”

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從諸葛亮的話中也可以看出,或許當時只有法正一人可以勸阻劉備伐吳,就連劉備三顧茅廬請出隆中的諸葛亮都無法與之相比。由此可見,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是相當崇高。

總結

回首劉備的前半生,雖然銳意進取,但最終都遭到失敗。直到在法正的幫助下,才取得益州和漢中兩地,從而奠定霸業,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這其中法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說,若無法正,亦無漢中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