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孩子的成長是“拼爹媽”的過程,這話一點也不假

楊瀾:最有效的教育,是讓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


都說孩子的成長是“拼爹媽”的過程,這話一點也不假


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這或許是當前父母所面臨的最大教育難題。

的確,教育沒有標準答案,更沒有一個公式化的教程可以對號入座。

但可以肯定的是,對孩子最有效的教育,源於父母。

1

父母生活的樣子

決定了孩子生活的樣子

很多父母常常會抱怨:

“孩子就是不愛學習,怎麼說都不聽”

“一回家就知道玩遊戲,看電視,沒有個學生樣”

“小小年紀,居然學會頂嘴罵人了”

.......

父母認為的孩子不可思議的改變,其實都是自己日常的生活寫照。

孩子不愛學習,父母自己有沒有學習的習慣呢?

孩子一回家就知道玩手機遊戲,父母是不是一下班就喜歡窩沙發看手機煲劇呢?

孩子會頂嘴罵人,父母有沒有反思一下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表現呢?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怎樣生活,怎樣待人,孩子便會有樣學樣。

父母若是有看書學習的習慣,孩子自然會拿起書本跟著學習;

父母若是舉止文明,不在孩子面前與人鬥嘴對罵,孩子自然說話文明;

父母若是每天為自己的爸媽沏一杯茶,多幾聲問候,總有一天,孩子也會待你如此孝順。

何為最好的教育,父母的言行便是。


都說孩子的成長是“拼爹媽”的過程,這話一點也不假


都說孩子的成長是“拼爹媽”的過程,這話一點也不假。

怎樣的父母就會教育出怎樣的孩子,所以,孩子的成長其實“拼”的是父母的生活模樣。

積極向上的父母終會養出樂觀開朗充滿正能量的孩子,父母為孩子奠定的良好的生活習慣基礎,是給予孩子成長乃至一生的財富。

2

陪伴

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由於生活等各種壓力所迫,很多父母不得不離家工作在外,一心只想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

這時候父母會認為,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給到孩子最好的學習成長環境。

所以,為了這一目標,父母長年累月缺少對孩子的陪伴,缺席孩子的成長。

這樣一來,即便給到孩子再好的教育資源,對孩子來說,也並不完整。

父母缺席的成長,是一輩子都彌補不了的遺憾。


都說孩子的成長是“拼爹媽”的過程,這話一點也不假


《小王子》裡說:大人也是從小孩變成的,只是很多大人忘了這一點。

每一個人的童年都希望能有父母的陪伴,但是當自己為人母為人父時,卻忽略這一點。

陪伴才是給到孩子最好的愛,換句話說,陪伴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機會。

陪伴能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這是孩子感受到愛的基礎。

而孩子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都來自父母,這是任何人無法取代的。

只有孩子內心情感得到滿足,不會因缺乏父母陪伴而感到孤獨,那麼教育就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給予孩子最好的愛是父母的陪伴,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3

最有效的教育

是讓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

古語有言:“身行一例,勝似千言”

說得再多,不如身體力行去做更有意義。

教育孩子亦是如此,身教比言傳教育效果往往更明顯。

知名主持人楊瀾曾說:

“做父母並非易事,身教比言傳更有說服力,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實、快樂,有責任感,有情緒管理能力,孩子會模仿你的。”

的確,教育是雙向的,如果父母一味的在孩子身上發力,而忽略自身的問題,孩子教育問題往往治標不治本。

父母身體力行,用自己的行動去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做事,教育效果更顯著。

曾看到過這樣一個畫面:

地鐵站內,一家三口帶著孩子等地鐵,孩子好奇的指著地下的腳印標誌問爸爸,這是做什麼用的?

爸爸回答是排隊用的,很顯然,孩子還不理解排隊的意思。

於是,一家三口便整齊的按照腳印標誌站好,告訴孩子什麼是“排隊”。

孩子看到父母的舉動,也不由自主的學起來,主動排起了隊。


都說孩子的成長是“拼爹媽”的過程,這話一點也不假


對於孩子來說,行動往往比語言更具說服力,更具教育的意義。

都說最好的家教是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

盧梭說:我們應當儘量用行動去教育孩子,只有身教所不能做到的再用言教。

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做孩子的榜樣,身體力行去教會孩子如何做人。

好的教育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就像一顆樹搖動另一顆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前行者如何,跟從者也會如何,長者如何,晚輩也會如何。

家長只有嚴格要求自己,才能更好的為孩子發揮榜樣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