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的未解之謎

  歷史上的玉璽是秦朝以後歷代帝王相傳的印璽。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下令鐫造一枚皇帝玉璽,稱之為“天子璽”。據史書記載,此璽用陝西藍田白玉雕琢而成,方圓四寸,螭虎紐,一說龍魚鳳鳥紐。玉璽正面刻有丞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從此,歷代帝王無不把傳國玉璽當作權力的重要象徵,當作一統天下的象徵。

傳國玉璽的未解之謎

  據說,傳國玉璽是用著名的絕世寶玉“和氏璧”製作,傳國玉璽的傳奇也要從這塊和氏璧說起。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給楚厲王,楚厲王叫玉工前來辨識,恰好這寶玉屬深藏不露的類型。不識貨的玉工說是一塊普通石頭,卞和以欺君罪被砍去左腳。後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獻玉,玉工們又一次冤枉卞和,卞和再次被判處欺君罪,右腳被砍去。楚文王即位後,年老的卞和抱著這塊玉在荊山下號啕大哭。楚文王知道來由後,叫人將卞和的石頭剖開,果然雕琢出一塊稀世寶玉,“和氏璧”因此得名。

傳國玉璽的未解之謎

  和氏璧誕生後,發生了接二連三的故事。楚威王時,昭陽滅亡越國立大功,得賞和氏璧,和氏璧由此進入了“流通渠道”。後昭陽出遊赤山水潭,在潭畔高樓宴請賓客,拿出和氏璧來讓大家鑑賞。當時潭中突然躍起一條大魚,足足一丈多大,還帶出了一群各式各樣的小魚。眾人覺得稀奇,都到水邊看魚,回到房間卻發現和氏璧不見了。昭陽懷疑是門人張儀偷的,對張儀嚴刑拷打,導致張儀背楚入魏,成為楚國死敵。

傳國玉璽的未解之謎

  昭陽在楚國勢力很大,失竊後出千金懸賞,追查和氏璧下落。風聲實在太緊,偷盜者長時間裡都不能將和氏璧“脫手”。多年後,和氏璧突然現身趙國首都邯鄲。後來秦昭襄王知道了,就給趙惠文王寫了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引出了一段“完璧歸趙”的故事。

傳國玉璽的未解之謎

  和氏璧之後長期保存在趙國的宮廷中。公元前228年,秦破趙,和氏璧這才落入秦國人手中。

  漢孝元太后摔掉一角

  和氏璧的曲折命運似乎預示著傳國玉璽的多舛命運。秦始皇用它造至高無上的玉璽,本來希望這個皇權的象徵能夠世世代代在嬴姓子孫手中傳下去,永保江山。不料秦朝迅速滅亡,和氏璧造就的傳國玉璽也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歷程,並最終湮沒無聞,成為一大歷史謎團。

  公元前206年的10月,劉邦率農民起義軍打到了咸陽灞上,秦王子嬰投降,將傳國玉璽獻給了劉邦。劉邦細心呵護著玉璽,並在西漢王朝建立後將它作為了新王朝的傳國玉璽,並將其珍藏在長樂宮。

傳國玉璽的未解之謎

  西漢末,王莽篡權,需要玉璽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當時玉璽由他的姑姑,漢孝元太后王政君掌管著。王政君對劉家的感情比對王家要深,就是不交出玉璽。最後王莽命弟弟、安陽侯王舜逼老太后交出玉璽,老太后感覺被侄子給騙了,哭罵著將玉璽擲到地上,玉璽被摔掉了一角。後來,雖然王莽等人用黃金將缺角給補上了,但是玉璽還是留下了瑕痕。

  王莽垮臺時,傳國玉璽就在王莽的屍體身上,亂軍搶到後將其獻給了綠林起義軍擁立的更始帝劉玄。劉玄後來被赤眉軍打敗,傳國玉璽一度成為赤眉軍擁立的小皇帝劉盆子的玉璽。劉盆子後來也失敗了,投降建立東漢的劉秀。傳國玉璽重新成為了漢朝的玉璽,從劉秀開始,一直在東漢諸帝手中流傳,洛陽的東漢宮廷則負責保存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的未解之謎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傳國玉璽幾經輾轉到了漢獻帝的手裡。公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位給自己,建立了曹魏。傳國玉璽自然順延成為曹魏的皇權象徵。曹丕畫蛇添足,派人在傳國玉璽的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三國一統於西晉,玉璽歸晉。

  後唐末帝抱玉璽自焚

  西晉末年,中國北方陷入了所謂的“五胡亂華”時代,朝代更迭頻繁,動盪不安。傳國玉璽開始了最為劇烈的顛沛流離。

  在這個階段,稱王稱霸的人很多,但玉璽只有一個,於是很多豪強梟雄自己私刻玉璽。比如東晉朝廷南逃後,就自刻了一個玉璽;此外還有西燕慕容永刻的玉璽、姚秦的玉璽等等。他們私造玉璽的“創意”得到了後世許多亂臣賊子和梟雄豪強的歡迎和效仿。

傳國玉璽的未解之謎

  公元589年,隋朝統一全國,那些私刻的傳國玉璽也就統統被隋朝沒收了。隋唐時期是中國傳統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傳國玉璽牢固地掌握在皇室手中,被封為國家至寶,沒有出現什麼傳說。唐末朱溫篡位後,歷史進入了紛擾的五代十國時期。玉璽再次遭遇亂世,厄運迭起。朱溫建立的後梁掌握玉璽沒幾年就被後唐給取代了。

  公元937年1月11日,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帶契丹軍攻至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著傳國玉璽登上玄武樓自焚,玉璽從此下落不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