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辭羸病臥殘陽——“528編輯”王秉亭扶貧濟困當先鋒

人物檔案:王秉亭,山東榮成人,生於1931年3月,中共黨員。建國前參加工作,1949年4月8日被新華社膠東分社聘為特約通訊員,同時兼任《人民日報》和上海華東局《解放日報》等七家報刊通訊員,在戰爭年代,他一手拿鋤頭種莊稼,一手握筆作文章,積極為黨報寫稿。1960年鄭州大學畢業後,在《河南日報》社編輯崗位上,從事黨報群眾工作40多個春秋,發表學術論文80多篇10多萬字,著有《黨報群眾工作40年》和《送您一把愛神的金鑰匙》等書,多次出席全國性的學術論壇及研討會,曾被河南日報社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他為黨的新聞事業和黨報的群眾工作,做出了平凡而又傑出的貢獻。著名現代詩人臧克家膾炙人口的詩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王秉亭先生雖然與世長辭,但,他心繫群眾冷暖,堅守初心,不計名利,主動擔當,扶貧濟困,扶老助殘救孤,關愛睏難群體,幫助老百姓脫貧致富。他懷著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牢記使命的家國情懷,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砥礪前行,為人民而活著卻成了一座豐碑,仍然閃耀著光彩,永遠活在百姓和眾多讀者心中。

不辭羸病臥殘陽——“528編輯”王秉亭扶貧濟困當先鋒

王秉亭(1931.3.-2017.3.)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入伍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舟橋部隊服役,經常給新聞媒體寫稿, 部隊首長非常重視關心支持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1986年夏天,一個偶然機會,有幸結識河南日報編輯王秉亭。同年9月,我單位鐵道戰備舟橋處黨委書記袁德義先生找我談話說,黨組織研究確定送你去報社新聞單位學習深造。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彈指間30多年過去,回首跟隨王秉亭先生學習的往事,依然記憶猶新,歷歷在目,常常縈繞在我的腦際……

傳播黨報先進文化 引領農民脫貧致富

1986年10月中旬,河南日報編輯王秉亭到新安縣參加報刊發行工作會議,開始帶著我深入到基層農村採訪。從鄭州出發前,頭天夜裡,我倆加班加點,自費翻印數百份《提倡鄉村黨支部訂閱、、、》的文章,第二天發給新安縣部分鄉村黨支部,激發基層黨組織訂閱黨報黨刊的積極性。他不辭辛苦,情繫百姓,長途跋涉,為把黨報的聲音傳播得更遠,為老百姓送去勤勞致富的信息。

新安縣境內曹村、石井、北冶、倉頭、鐵門、磁澗等鄉鎮這裡群山綿亙,峰巒重疊,溝壑縱橫。一般海拔700~1000米以上。王秉亭先生不顧山高路遠,道路崎嶇,帶領我徒步160多里,兩天兩夜翻山越嶺50多座大山,在沿途中與幾個年輕的黨支部書記交朋友,分別給每個村黨支部贈送一本報社印刷的精美的筆記本、一本《河南畫報》,他同村支書促膝相談:“黨報黨刊是宣傳黨的政策、方針、路線的重要載體,對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促進兩個文明建設,引導農民脫貧致富十分必要。希望你們緊縮其他開支,訂一份黨報。”

在王秉亭老師的鼓勵和倡導下,曹村鄉五個村黨支部,儘管經濟困難,經費緊張,依然訂閱了《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和《河南日報》,改變了多年來基層黨支部不訂、不看黨報的現象。

王秉亭在大山深處與郵遞員、與農民交朋友,下鄉採訪吃住在山裡,每到一戶村民家裡吃過飯,總是把提前準備的飯錢,如數交到農民手裡,有的農民不收,但扭不過他。在大山裡看到農民手裡那一塊錢紙幣,字都磨掉看不清啦,捨不得花,他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深入鄉村,下基層採訪不吃招待飯,不讓被採訪單位和個人派車接送。他常常一個饅頭和一根生蔥就是一頓飯。到市縣採訪,常常選擇便宜的旅館,把省下來的錢為農村基層黨支部訂《河南日報》、《河南農民報》、《經濟日報》、《農民日報》和《人民日報》等。經過他做黨報發行工作,河南省洛寧縣1990年訂人民日報881份,比上年增加了353份,居全省之首。

新安縣曹村鄉農民李欣,寫信給河南日報詢問自辦郵政所事宜,王老師回信:“我已經與省、市郵電部門協調,請李欣同志去與縣郵政局直接聯繫。”在縣郵局大力支持下,大扒山區郵路很快開張。王老師來到大扒山區,陪同李欣把黨報送到深山老林。當他看到李欣家庭生活困難,就把自己兜裡的20多塊錢掏出來塞給李欣,李欣不要。 “這是支持你辦郵路的,你不收咱就不是朋友了”。他回到報社後,多次給李欣寄雨衣、鞋、衣物和生活用品。李欣通過這一包包東西,切實感受到了王老師那顆無私的愛心,李欣全家人感到十分溫謦。

在王老師的支持下,李欣越幹越有勁,這條郵路當初僅訂幾十份報紙,大扒郵路越辦越好,增加到600多份。曹村鄉前河大隊黨支部給群眾訂了一百多份《河南農民報》,平均每戶訂一份,小扒學校教師蘇守正一人訂閱十七種報刊,他從報刊中獲得致富信息,花了300多元,郵購8種珍貴中藥材種植,每年收入達到七八千元,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

1995年10月,已退休後的王老師,仍拿出自己的388元錢,為新安縣曹村鄉貧困的黃嶺村、大扒村、小溝村、前河村訂1995年《人民日報》和《河南日報》等報刊,其中有4份《農村·農業·農民》雜誌。

汝陽縣蔡店鄉農民李六峰,曾是一度失足青年。李六峰聽說河南日報有一位“528”編輯王秉亭,人們都稱他是“良師”和”恩師”,就直接去報社找到“528”編輯王秉亭說:“我曾經偷過別人的東西……” ”528”編輯耐心地對李六峰進行啟發開導。李六峰迴村後,“528”編輯一封封來信從鄭州寄來,教李六峰勤勞致富,報紙上報道了《李六峰養兔致富,高風格扶持鄉親》。李六峰養兔成為萬元戶,被評為河南省新長征突擊手。李六峰深情地說,感謝“528”編輯王老師,沒有他的關心幫助, 就沒有我的今天。

努力踐行黨的宗旨 好善樂施不求回報

王秉亭先生不忘初心,堅守信仰,扶貧濟因,樂於助人,為解群眾燃眉之急。 1986年7月21日,大別山區河南省商城縣汪橋鄉東廟村的姑娘李福琴在病危中,向河南日報編輯部發出呼救信:“我去年高中畢業, 因患闌尾炎家庭經濟拮据未能及時就醫,病越拖越重,後來父母賣了30多斤大米把我送進鄉醫院,七拼八湊籌到100多元錢,讓我做手術,可是由於缺錢沒有及時輸血,加上醫療條件差,手術後傷口感染,整天流著大便、黃水,自從病倒以後,我從沒有穿過乾淨衣服,傷口痛如刀割,家裡油、鹽錢都缺,哪裡拿出大筆的錢來給我治病。我躺在床上,忍受住煎熬。我現在才19歲,就這樣等著去死嗎?我還想活下去啊……”

王老師看後決定,想法救出這位在生死線上掙扎的姑娘,在家庭經濟並不寬裕的情況下,他帶頭捐出30元錢。深夜裡,王老師辦公室燈火通明,他一邊處理其他讀者來信,一邊對我說:“李福琴求救信已經複印了十幾份,你再以我的名義寫十幾封信,明天一早趕快寄給我的親戚、朋友和有關單位。”並囑咐我寫信鼓勵安慰李福琴:“樹立信心,戰勝疾病,熱愛人生!”

王老師安排我給商城縣人民醫院院長寫信:“請求醫生速將李福琴接到縣醫院治療,醫藥費正在籌措……”9月19日,商城縣醫院黨支部書記陳耀貴、院長劉七生等,驅車趕到李福琴家中看望,將李福琴接到了縣醫院精心治療。鄭州市黃河遊覽區黨委書記王仁民帶頭捐款100元,並動員全區幹部職工捐款500元,還有一張載著陝縣大營鄉大營村農民純樸情感的540多元匯單,上面寫有贈言:“李福琴,祝你早日恢復健康,重踏四化征途。”

信陽地區行署專員董雷,收到王老師轉來的李福琴呼救信之後,立即安排地區民政局給李福琴寄300元醫療費,商城縣廣播電視站採編人員也捐了80多元,很多素不相識的紛紛捐款1600多元,民政救濟款330元。面對一封封安慰信,一張張匯款單,李福琴流下一串串淚珠……

經醫治李福琴康復後說:“是黨報使我獲得了新生 ,是王秉亭老師和社會各界熱心人,把我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

1987年春節前夕,冰天雪地,寒風刺骨。在開封火車站候車大廳,一位20多歲的小夥子赤背拿著剛脫下的軍大衣喊道:“誰給10塊錢,大衣賣給誰?”光脊樑賣大衣的小夥,是鄲城縣虎崗鄉王寨村人,從新疆烏魯木齊做木工活回家過年,沒想到在火車上睡著了,工具和行李包全部被盜,在開封火車站下車後,逗留一天一夜沒吃飯,身無分文,無法回老家。

王老師看著周圍旅客說:“這位小夥子外出打工遇到困難無錢回家,請大家伸出援助之手。” 他邊說邊從自已衣兜內掏出5元錢遞給小夥子:“快把大衣穿上,別凍病了!”

我也隨手掏出5塊錢,旅客們看見此狀,紛紛捐款, 使小夥子踏上返鄉之路。

心繫群眾冷暖 浩然正氣為民

著名作家張一弓說,王秉亭同志厚重平和,胸懷大眾,關心百姓,把別人事兒當做自已的事情辦,傾聽讀者訴求,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

  晗冤申訴無門的趙克讓,1949年師範畢業後參加工作,歷任小學校長、嵩縣《生產建設報》編輯等職。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1978年右派問題雖得到糾正,但一直未能恢復工作。七年間,他先後上訪550多次,行程28000公里。

在趙克讓近乎絕望時,賣掉幾斤雞蛋作路費,抱著一線希望,從嵩縣直奔河南省城鄭州市,找到河南日報群工處編輯王秉亭看到眼前這個滿頭白髮的老人,聽著趙聲淚俱下的傾訴,王秉亭的心顫抖了。他奮筆疾書,向人民日報反映趙克讓的問題,被1980年3月4日人民日報社《群眾來信》摘編刊登。5月,王老師又在河南日報內參編髮。

這件事引起了中共河南省委領導的關注,派出調查組糾正嵩縣縣委處理趙克讓問題的一些不妥之處,但是根本問題久拖不決,事情一拖就是三年,為這個案子王老師也遭到不少指責和非議,情況複雜,再管下去就可能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有人勸王老師適而可止,但王老師堅決要支持趙克讓恢復工作。1983年5月30日,王老師給中共中央書記處寫了一份《關於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的幾個問題》的材料,為趙克讓大聲疾呼。1984年11月,趙克讓的問題終於徹底得到解決。趙克讓眼含熱淚說:“河南日報為老百姓辦實事,王秉亭編輯是活包公!”

豫西山區澠池縣有一位青年叫陳定學,學生時代曾被打成“小反革命”蒙冤受屈14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曾經寫信上訪多次,最後都是不了了之。1979年8月,王老師收到陳定學來信後,立即寫一封充滿溫暖的回信,信後的署名是:“讀者來信組政字528號”。陳定學的來信河南日報編髮了內參,呈有關領導閱示,還分別給有關單位寫信催辦。不久《中國青年報》也對陳定學的平反問題編髮了“內參”,並把“內參”轉給河南省委。省委領導批示:儘快解決。1979年10月,陳定學持續了14年之久的冤案終於平反。 1984年4月,陳定學到鄭州參加河南省第二屆青年自學經驗交流會,一下火車,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河南日報》社,終於見到了日夜想念的“528編輯”王秉亭,他穿著一身褪了色的中山裝,腳上穿著一雙洗得發白的解放鞋。站在王老師面前,陳定學流著眼淚,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王老師,謝謝您!”王老師握著陳定學的手,一句話也沒說,只是憨厚的“嘿嘿、嘿嘿”地笑了笑。

河南日報群工部收到來信來訪反映的問題包羅萬象,有黨的政策落實問題,幹部作風問題,行業不正之風,減輕農民負擔,假冒偽劣商品,等等。對上訪來信,王秉亭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在群工部裡,掛著幾十面省內外群眾送來的錦旗。他是一束陽光,溫暖著廣大讀者的心,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傾心奉獻,用愛心演繹了一曲生動和藹可親的樂章。他真心實意為讀者服務的精神,感動了所有接觸過他的人。他用自己的生命書寫著一名普通共產黨員精彩的篇章。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直堅持不斷。王秉亭憑著一幅熱心腸,為群眾解決了多少困難,辦過多少好事,誰也說不清。

淡泊名利為人梯 桃李不言自成溪

王秉亭老師扶持鼓勵勤奮好學青年自學成才,投身經濟建設,是年輕人的良師益友。八十年代初,洛陽市青年李安民胸懷大志,勤奮好學,從16歲起任區政府街道辦事處團委書記,在談到人生成長經歷時,李安民說,因為工作遇到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得到王秉亭老師指點迷津,王老師成了我的良師益友。

王老師在改革開放初期,重視運用法律思維解決讀者的信訪問題,推薦李安民作為河南日報社的專項法律顧問,隨王秉亭深入豫西山區採訪調查幾起讀者來信反映侵犯農民合法權益的事件,採訪中很細緻深入,很謙虛傾聽老百姓、地方黨委政府領導工作人員看法和李安民提出的的法律意見,王秉亭的言傳身教對李安民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及工作作風和理想信念的打造,有很大的影響。

李安民看到王老師外出採訪調研總是一身布衣打扮,常常是那幾件洗的泛白的藍色外套和白色圓領衫、布鞋,總是掂著一個布兜和一個磨破了邊邊角角的黑色人造革提兜,樸實無華像個農民和鄰居家大叔,不給黨政部門添麻煩,住縣委招待所自己付費,自己在街邊小店吃麵條和稀飯饅頭燒餅,從不奢侈,廉潔自律,給李安民樹立了榜樣,也影響李安民的人生。

王老師心中裝著百姓,到基層他的腳上沾滿泥土,與農民、工人、戰士經常接觸,與普通百姓感情深厚,幫助過無數自學青年,李安民就是其中之一。李安民說王老師政治立場堅定,他是一位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他引導李安民要擔當重任,就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這是人生在至關重要的一課,在此節點上鼓勵引導李安民報考洛陽市委黨校,1981年李安民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為該校第一期理論班的學員。

李安民在王老師鼓勵下,1982年參加洛陽市首批招考兼職律師考試,開始律師生涯,後來參加首屆全國律師資格考試取得資格證,成為專職律師,擔任黨政部門、黨報和電視臺、企事業單位法律顧問,在王老師影響下,被農民日報駐河南記者站及多家報社電視臺聘為常年法律顧問和特約評論員。為推進依法治國做著自己的努力,先後獲鐵道部“優秀輔導員”、市“學雷鋒標兵”,被武警洛陽市支隊政治部授予“擁軍律師”稱號。

李安民說,王老師為許多自學青年的成長進步,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我永遠不會忘記王老師這樣一位對黨絕對忠誠,對人民群眾深情無限的老報人,一位優秀的老新聞工作者。

王老師淡泊名利,甘為人梯,愛惜新聞寫作人才,資助自學青年。1981年秋天,駐河南某部戰士蔡詩華,看到連隊附近有一條90度彎道的公路,短期內造成6起人身傷亡事故,蔡提出改建道路的建議投寄《河南日報》,沒出一週就收到“528”編輯的覆信。10月27日,《河南日報》發表了蔡詩華的來信,並被報社評為1981年好新聞一等獎。從此,蔡詩華愛上了新聞寫作,在省級以報刊發表1000多篇報道,詩歌上百次獲獎,出版多部詩集,成為中國作協會員,後來在北京中國郵報社《郵來友往》做編輯工作。

而這期間,“528”編輯王老師老師一直關心蔡的成長,給蔡寫了100多封信,寄了一次又一次的學習材料和書藉,蔡詩華說:“我的寫作生涯和出版14部詩集等等,王老師傾注很多心血和汗水,沒齒難忘……”

河南省固始縣三尖河鄉一個普通青年農民趙國發,1983年高考落榜後,看到家鄉交通不方便,信息閉塞,鄉親們很難看到報紙。他想辦一個郵政代辦所,把想法寫給河南日報社。王老師把這封來信轉發河南省郵電部門後,得到批准,趙國發很快成為一名農民郵遞員,黨報發行量由過去20多份當年增加到1300多份,為農民傳遞黨的政策和致富信息,深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河南日報多次報道趙國發創辦郵政所的經驗,在全國很快推廣。趙國發當選為縣人大代表,被河南省團省委命名為“新長征突擊手”,還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趙國發熱愛學習,勤奮向上,想參加人民日報舉辦的新聞智力開發學習班,因家庭經濟困難,沒錢交學費,王老師得知後,立即和老伴李愛蓮商量在家庭經濟緊張的情況下,堅持支付趙的全部學費。當時,王老師全家4口人,兒女都在讀書,老倆口工資加起來不到100元,雙方老家姐妹兄弟常常需要接濟,依然省吃儉用擠出60多元支持趙國發學習。趙國發先後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330多篇稿件,1986年走上新聞工作崗位,被華中信息報社聘為記者。後來成為一名吃“皇糧”的國家公務員。

王秉亭把自家當成“通訊員之家”,是基層通訊員的聯絡站和免費旅館。尤其是來自基層來自農村的通訊員,不但把他們拉到家裡管吃管住,臨走還要送盤纏,常常把一些寫作書籍資料送那些家庭貧困的自學青年,經常拿出一二百元,作為扶貧助學費送給有志青年。通訊員到報社送稿,看稿登記,認真處理,笑臉相迎,讓座倒水,熱情接待。還經常給通訊員寫信,釋疑解惑,做些鼓勵和指導。

不辭羸病臥殘陽——“528編輯”王秉亭扶貧濟困當先鋒

八十年代初王秉亭(左)給部隊青年蔡詩華講新聞寫作

王秉亭在報社做了40多年接待群眾來信來訪工作,同讀者結下了深厚情誼,青年人稱他為“敬愛的老師”,知識分子稱為“伯樂”,農民群眾說他是“脫貧致富路上拉車不松套的老黃牛”,蒙冤受屈的人稱他為“無冕包青天”,戀人們稱他為“月老紅娘”。

太康縣女青年王梅英,因為失戀痛苦萬分,王老師對她像對自己女兒一樣,同她促膝談心,使打消了死的念頭。王老師給她寫信:一定要擺脫痛苦,開始新的生活。在繁忙的工作中,王老師還抽出時間親自到王梅英家鄉,與當地婦聯聯繫,給姑娘介紹一位忠厚的小夥子。1985年他們二人結婚,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王梅英含著眼淚說:“我能有今天,多虧我的再生父親王老師。”王老師真心實意辦一些順民心的好事、得民心的實事、暖民心的難事,實實在在為民解憂。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

但願眾生皆得飽 不辭羸病臥殘陽

宋代詩人李綱吟詩《病牛》:“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王秉亭的一生像牛一樣不辭羸病、任勞任怨、志在眾生、唯有奉獻,不忘初心、堅守信仰,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1991年5月19日,全國首次助殘日前夕,王秉亭把兒女們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助殘扶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你們都拿出來點的錢,支持殘疾人事業。我過生日的時候,你們不要再給我買任何生日禮物;等我死了以後,你們也不要給我買花圈,先提前預付這些錢。”王老師把全家人的積蓄和自已的稿費,湊到一起一共500多元,全都捐給河南省殘疾人聯合會。

1988年春節,人們正沉浸幸福的節日歡樂之中,王老師收到一封來自鶴壁市湯河街貧困戶楊繼紅來信,反映家庭生活困難,度日如年,全家人在春節中抱頭痛哭。王老師立即從工資中拿出100元寄去,並寫信表達深深的關切之情。

為了解決楊繼紅一家的生活困難,王老師給鶴壁市委寫信,請他們妥善解決。“群眾利益無小事。凡是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

澠池縣老中醫周國楨生活上有困難,王老師知道後多次給澠池縣衛生局寫信,洛陽市吉利區殘疾女青年權菊先,對生活喪失信心,王老師給她寄去了殘疾作家史鐵生寫的《死神的剋星》,權菊先從此拿起筆開始了創作,同時發展經濟成為遠近聞名的專業養殖戶。為了資助偃師縣殘疾青年張榮枝生活,王老師帶病四處奔波籌款。王老師瞭解到老山前線戰士生活單調,他用自己的一些錢,為老山戰士買書買報刊,持續不斷寄給老山前線。

王秉亭察民之情、體民之苦、排民之憂、解民之難,為群眾辦事,惠澤百姓,幫助殘疾孤寡老人、下崗失業人員、年老體弱人員、能力缺陷人員等社會弱勢群體,解決現實困難。工作幾十年如一日,一直保持勞動人民艱苦樸素的作風,但是遇到貧困戶有了困難,他寧肯自已節衣縮食,過著艱苦生活,也慷慨解囊給予資助。他身邊有個小本本,那上面詳細地記錄了許多殘疾人的姓名、性別、病情、文化程度、家庭地址、通信電話等,使得他能隨時為殘疾人提供幫助。本子雖小,卻飽含著王秉亭的一片真心。

愛崗敬業講原則 排憂解難衝在前

王秉亭在建國前就參加了革命工作,享受離休待遇理所當然,但他從不向黨組織討價還價,心裡想著群眾,老百姓的疾苦時刻掛在心頭,敢於責任擔當,恪盡職守、志篤意堅的做好本職工作,幫助困難群眾排優解難。他是黑暗中的蠟燭,給很多家庭帶來了光明;他是青年人迷路時的導航燈,照亮前進的方向,並帶來了收穫的希望;他是一束的陽光,春風化雨,給許許多多貧困的家庭、殘疾人送去溫暖和扶助。

在長期的群眾黨報工作實踐中,王秉亭潛心研究群眾新聞學、讀者來信學,並創辦了《通聯月刊》,指導基層廣大通訊員和廣大讀者積極為黨報反映情況,關心黨的新聞事業,培養新聞寫作人才,搞好通訊員隊伍建設。王老師認真處理好每一封讀者來信,每天工作十幾個鐘頭,他一人分管三個地區的讀者來信,一個人頂幾個人幹工作,經常加班加點,工作太晚,有時坐在他辦公室藤椅上休息,有時躺在沙發睡覺,誰也說不清他趴在辦公桌上度過多少個不眠之夜。犧牲了業餘生活,不打牌不下棋,幾乎沒看過電視電影,他把有限的時間都奉獻給了讀者和人民群眾。

從1979年到1983年期間,他處理讀者來信26326封,給讀者的實際覆信比這個數字要多好幾倍,一般信後的署名是:“政字528號”,隱姓埋名默默無聞地奉獻涓涓愛心,他擦去了許許多多讀者來信上的淚水……

2017年3月份,王老師躺在病床上,生命彌留之際,仍然關心地詢問夫人李愛蓮:“豫西抗日英雄趙耕郊賠償問題徹底解決沒有?過去的那幾家貧困戶溫飽問題解決沒有?生活好轉沒有……”

不辭羸病臥殘陽——“528編輯”王秉亭扶貧濟困當先鋒

2016年王秉亭先生與夫人李愛蓮合影

王秉亭先生作為一名入黨60年的老黨員,他堅持每天都要為黨和人民做一件好事,努力起到一位老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憑著一幅菩薩心腸,為農民群眾解決多少困難,辦過多少好事 ,誰也說不清。

弘揚烈士革命精神 家國情懷激勵後人

王秉亭先生是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弘揚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的民族精神。1999年3月2日,《威海日報》記者王士波在審閱群眾來稿時,讀到了河南日報社原資深編輯王秉亭的一封來信,眼前一亮。信中提供一條非常重要的新聞線索:58年前,山東榮城縣曾發生過一件很悲壯的事,榮城縣俚島區峨石鄉自衛團團部脫產幹事、時年15歲的張晶麟因堅決抗日被日偽軍殺害。

王秉亭信中說:“這位比山西劉胡蘭還早5年犧牲的少年英烈,因為當時膠東抗日根據地被日偽軍據點分割,當時的延安《解放日報》、山東《大眾日報》等都未能及時發現和宣傳報道。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0週年的時候,我們不能忘記在革命戰爭年代為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為共和國的誕生而犧牲的先烈,特別是像山東榮城“劉胡蘭式”的烈士張晶麟,年僅15歲就為國犧牲,為了民族解放事業,在解放戰爭中,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是可歌可泣英雄兒女,最可敬佩、最值得銘記的英雄,希望各新聞單位派得力記者採訪報道,讓全國人民都知道共和國是用千百萬烈士的鮮血換來的。”

“位卑未敢忘憂國”,這封信浸潤著王秉亭對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不僅蘊藏著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而且綻放出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一種不辱使命的氣概。王秉亭是解放前從山東榮成參加革命的老黨員,《威海日報》社非常重視王秉亭提供的這一條震撼人心重要線索,立即安排王士波、徐洪強、孫宗勇、田宏耀4人追尋採訪劉胡蘭式的巾幗英雄張晶麟生活與戰鬥歷程。張晶麟一個只有15歲的少女,一個只有17個月“軍齡”的戰士,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中,為我黨我軍放哨、送信。由於漢奸告密,她落入了敵人的魔掌。雖然受盡了折磨,她仍然堅貞不屈,直至英勇就義。

張晶麟烈士犧牲後,兇殘的敵人把她的頭顱高掛在俚島村示眾。但,敵人的殘暴並沒有嚇倒已經覺醒了的膠東人民,膠東半島的抗日烽火愈燃愈烈,英雄的榮成兒女前仆後繼,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救國之路,6500多名榮成兒女血灑疆場,先後湧現出100多名將軍,被譽為共和國的“將軍縣”。4月4日,《威海日報》以一個整版的篇幅隆重推出了長篇通訊《榮城,有位塵封半個世紀的“劉胡蘭”》。4月23日,山東省《大眾日報》用一版顯著位置刊發了這篇通訊。隨後,《人民日報》、《中國日報》等數十家報紙先後轉發了這篇通訊。5月10日,中宣部對《大眾日報》大力宣揚愛國主義典型,發掘報道一位埋沒58年的劉胡蘭式烈士張晶麟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6月13日,新華社播發消息:“山東一位劉胡蘭式的女英雄張晶麟烈士的事蹟在塵封58年後,被威海日報記者發掘整理出來,並大力進行了弘揚宣傳。感人至深的烈士事蹟在新的時代重現異彩……”

新聞媒體對張晶麟烈士事蹟的報道,也引起了烈士的家鄉榮成市掀起向張晶麟烈士學習的熱潮。學習張晶麟烈士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她為榜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把祖國早日建設成社會主義強國而努力奮鬥。巾幗英雄張晶麟烈士的精神永遠激勵後人……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長期堅持做一輩子好事從不間斷,永城縣女青年魏玉琴、內鄉縣工商局宋玉平、偃師礦務局青年中醫田積有等等,他們在生活困難中,都得到過王老師的幫助。

他忠誠黨和人民的事業,從點滴做起,甘當無名英雄,發揚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優良傳統,關心群眾冷暖,忠誠黨的事業,在平凡的編輯崗位上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積極投身於農村基層群眾工作之中,為“三農”服務工作貢獻力量。為黨的新聞事業,為黨報群眾工作,勤勤懇懇,盡心盡責,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王秉亭先生是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優秀代表,也是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他不僅僅是腳上沾滿泥土,而且全身都散發出泥土芬芳氣息。他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對黨忠誠,懷著對人民無限熱愛的家國情懷。誠心誠意幫群眾辦實事,盡心竭力為群眾解難題,堅持不懈給群眾做好事。將老百姓的疾苦當成他的疾苦,老百姓遭受磨難好似他遭受磨難。他用勇於奉獻的胸懷譜寫了一曲愛心飛揚的讚歌,他樸實無華和藹可親用愛心演繹了一曲生動的樂章!

(文章作者:河南省周口市商務局 尹程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